高三一轮复习资料 第十单元 生态系统 单元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总结
见《高效训练》P95
1.(2021·8省市模考·湖北·17)生态位是指某种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

在非洲草原上有斑马、野牛、牛羚和瞪羚等食草动物,它们迁徙时按一定次序陆续穿过草原,不同种类的动物取食草被的部位
的是( )。

不同,并为下一个到来的物种留有食料。

关于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
..
A.上述现象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B.上述现象导致种间竞争减弱
C.上述食草动物间存在着生态位分化
D.若去除斑马种群,对其他种群不会产生影响
答案 D
解析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现象。

据题意分析可知,非洲草原上不同食草动物在迁徙时按一定次序陆续穿过草原,不同种类的动物取食草被的部位不同,并为下一个到来的物种留有食料,从而使得这些食草动物能共同生活在这片草原上;上述现象是共同进化的结果,上述现象导致种间竞争减弱,上述食草动物间存在着生态位分化,A、B、C正确。

生物群落中的各生物种群之间既具有种间互助又具有种间竞争关系,若去除斑马种群,对其他种群的生存、发展和进化会产生影响,D错误。

2.下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
的是( )。

...
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
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
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
答案 B
解析图中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c为生产者,d为大气中的CO2库,e为化石燃料的燃烧;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B不正确。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来源于同种或异种的生物
B.植物生长素能对自身生长进行调节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C.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害虫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应用
答案 D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不仅来自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还可以来自无机环境,例如温度、湿度、光照等,A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而植物激素的作用是在个体内,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信息,B错误;一定限度内,食草动物吃草也有利于草的更新与分蘖,C错误;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害虫属于化学信息的应用,D正确。

4.朱鹮是一种稀有的美丽鸟类,为了拯救野生朱鹮,我国各级政府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我国野生朱鹮
的是( )。

的种群数量由1981年的七只发展到2018年的两千多只。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
..
A.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是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
B.易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
C.保护朱鹮是因为它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D.朱鹮的数量减少,使得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也被破坏
答案 B
解析环境条件、食物、栖息场所等发生的变化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数量,A正确;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动物最有效的方式,B错误;保护野生动物就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每种生物都有一定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C正确;由于个体的死亡会导致某个基因或某些基因丢失,因此某个物种数量的减少会使基因多样性降低,D正确。

5.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徙的习性。

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

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B.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
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
答案 B
解析该水生生态系统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徙的习性,直接影响物种的数量,A正确;芦苇和藻类为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B错误;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正确;该水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残体含有蛋白质、核酸等含氮成分,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D正确。

6.下列对生态学规律的叙述错误
的是( )。

..
A.引进外来物种定会增加物种丰富度,增加生物多样性
B.生态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引起该地生物种类或数量的改变
C.雄鸟的求偶炫耀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D.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答案 A
解析引进外来物种,很可能会引起生态危机,从而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丰富度,A错误;生态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引起该地生物种类或数量的改变,B正确;雄鸟的求偶炫耀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C正确;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D正确。

7.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其中a~d代表能量值。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的各种生物成分组成一条食物链
B.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
C.c可代表生产者呼吸释放的热能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D.在生态系统中,b的值不可能超过d的10倍
答案 C
解析图中各营养级的生物不是一种,所以可以构成多条食物链,A错误;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三、第四营养级,B错误;图中c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正确;生态系统中,b 的值可能会超过d的10倍,D错误。

8.(2020·龙岩期末)蚜虫的粪便是含有糖分的黏液,称为“蜜露”。

蚂蚁非常喜欢吃“蜜露”,常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的振动频率促使蚜虫分泌“蜜露”。

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报警信息素就会赶来驱除蚜虫天敌。

下列相关叙述不.的是( )。

正确
..
A.蚜虫和蚂蚁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
B.蚂蚁拍打蚜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
C.蚂蚁吃“蜜露”,蚜虫同化的一部分能量流入蚂蚁
D.信息素等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
答案 C
解析蚂蚁吃蚜虫的“蜜露”,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蚂蚁会帮助驱除蚜虫天敌,二者之间是互利共生的关系,A正确;物理信息可来源于无机环境和生物,蚂蚁拍打蚜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对于蚜虫来说是物理信息,B正确;蜜露是蚜虫的粪便,而粪便不属于同化的能量,C不正确;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都是化学信息,说明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D正确。

9.下图为一个处于良性状态的密闭生态缸的碳循环模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
的是( )。

..
A.行为信息在无机环境和自养生物之间可进行单向或双向传递
B.三种生物的成分自左向右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生态缸需要放置在一个有适宜散射光的位置才能正常运转
D.可通过观察自养生物等成分的生活状况来判断生态缸的稳定性
答案 A
解析行为信息只能在动物之间传递,不能在无机环境和自养生物即植物等之间传递,A错误;图中异养生物①②分别为消费者和分解者,B正确;生态缸应放在光线良好的地方,但应避免阳光直射,C正确;可以通过观察生物成分的生活状况来判断生态缸的稳定性,D正确。

10.下图为能量流动示意图。

其中a1是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总能量是a4
B.能量散失a3不能再被生物同化利用
C.a1、a2、a3、a6中的能量都以稳定化学能的形式存在
D.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a6/a2)×100%
答案 B
解析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a7也属于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A错误;能量a3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再被生物同化利用,B正确;能量a3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错误;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应该是(a6/a1)×100%,D错误。

11.(2021·8省市模考·湖北·22)陆地生态系统主要分为森林、草地、荒漠和苔原四种类型。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力最高的,其食物网极其复杂,物质循环速度快,能量流动渠道多。

热带雨林是地球之肺,对地球氧气的生产及二氧化碳的平衡起着关键性作用,是全球气候的重要调节器。

回答下列问题。

(1)在森林、草地、荒漠和苔原四种生态系统类型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生态系统。

(2)热带雨林的绿色植物通过作用将碳释放到大气中。

(3)热带雨林比苔原生态系统土壤中累积的有机质少,其原因是。

(4)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若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植物的短期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另一方面为引起气孔的部分关闭,气孔部分关闭的生理意义是。

如果温度和降雨量因大气圈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发生变化,从长期影响来看,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可能会导致位于北半球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分布向北方移动,原因是。

答案(1)森林(2)呼吸(3)热带雨林温度高、湿度大,森林土壤分解者种类多,分解作用旺盛,能将有机质较彻底地氧化分解,因此热带雨林比苔原生态系统土壤中累积的有机质少(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分解土壤中有机物更快)(答案合理即可) (4)CO2浓度增加,暗反应速率加快,从而提高光合速率降低水分的蒸腾散失,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北半球温度升高,降雨量增加,有利于热带森林植被的生长、繁殖(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1)在森林、草地、荒漠和苔原四种生态系统类型中,由于森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故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森林生态系统。

(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主要通过细胞呼吸将含碳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CO2等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碳分解为无机碳归还到无机环境中。

(3)与苔原生态系统相比,热带雨林温度高、湿度大,森林土壤分解者种类多,分解作用旺盛,能将有机质较彻底地氧化分解,故热带雨林比苔原生态系统土壤中累积的有机质少。

(4)若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大气CO2浓度增加对植物的短期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为暗反应速率加快,从而使植物的光合速率提高;另一方面为引起气孔的部分关闭,气孔部分关闭的生理意义是降低水分的蒸腾散失,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全年温度高而温差小,雨量充沛而均匀,年均气温20~28 ℃,不同地点的平均温度变化非常小。

因此,如果温度和降雨量因大气圈中CO2浓度增加而发生变化,从长期影响来看,CO2浓度增加,可能会导致位于北半球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分布向北方移动,原因在于北半球温度升高,降雨量增加,有利于热带森林植被的生长、繁殖。

12.(2021·8省市模考·辽宁·24)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半岛南端,蛇岛上分布着我国特有的物种——蛇岛蝮蛇。

蛇岛上食物匮乏,蛇岛蝮蛇主要以春、秋两季迁徙途经蛇岛的鸟类为食。

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了全岛范围内蛇岛蝮蛇的种群数量,首次捕获5796(a)条,第二次捕获5339(b)条,其中带有标记的1855(c)条,估计该种群个体总数N=(用字母列出算式)。

(2)研究人员在鸟类迁徙高峰期,调查了不同生态环境中的鸟类密度,结果如表1所示。

同时采用样方法调查了不同类型生态环境中蛇岛蝮蛇的种群数量,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表1不同生态环境中鸟类密度
生态环境类型树林灌丛草甸
鸟类密度(只
16.472120
/hm2)
表2不同生态环境中蛇岛蝮蛇数量调查表
生态环境类型树林灌丛草甸
样方个数15156
样方总面积(m2)60003756
蛇岛蝮蛇总量
568319
(条)
在表2的三种生态环境中,蛇岛蝮蛇种群密度最低的是,根据表1和表2中的数据,推测其原因
是。

(3)蛇是变温动物,在北方的冬季,蛇类有冬眠的习性。

蛇岛蝮蛇除了具有冬眠习性以外,还形成了独特的“夏眠”习性,根据本题中的信息推测其形成的原因是。

(4)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保护,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5)根据该自然保护区的特点,最重要的保护工作应该是(单选)。

A.防止偷猎偷盗
B.促进迁徙鸟类数量增加
C.保持蛇岛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
D.引入小型哺乳动物,增加蛇岛蝮蛇食物来源
答案(1)(a×b)/c(2)树林树林中的鸟类密度最低,蛇岛蝮蛇食物来源少(3)夏季途经蛇岛的鸟类少,蛇岛蝮蛇没有食物来源,只能通过夏眠维持生存(4)就地(5)C
解析(1)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N=(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的个体数,即N=(a×b)/c,特别提醒:用字母表示,不是具体计算出结果。

(2)根据表2数据计算,蛇岛蝮蛇种群密度在树林中为56/6000=0.009条/m2,在灌丛中为83/375=0.221条/m2,在草甸中为19/6=3.167条/m2,树林中的蛇岛蝮蛇种群密度最低。

表1中鸟类密度在树林中最低,蛇岛蝮蛇食物来源少,故蛇岛蝮蛇密度也最低。

(3)结合第(2)小题的结论:蛇岛蝮蛇的食物主要是鸟类,再结合本题中“蛇岛上食物匮乏,蛇岛蝮蛇主要以春、秋两季迁徙途经蛇岛的鸟类为食”的信息推测,冬、夏两季途经蛇岛的鸟类少,蛇岛蝮蛇没有食物来源,因此形成了夏眠的习性。

(4)最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是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

(5)减少人类干扰,保持蛇岛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最首要应该做的。

13.下图1表示土壤中镉化物严重污染地区,通过栽种吸镉植物回收镉化物的实验流程;图2表示两种植物对土壤中镉化物吸收能力的测试结果及干物质燃烧的汽化温度。

已知镉化物的汽化温度为420 ℃。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中的重金属可以通过逐级富集,从而危及人类的健康。

(2)如果图中气体过量排放至大气,将加剧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部分气体及灰分物质重新进入栽培区再度被利用的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

(3)两种植物的根对镉化物吸收有差异的具体原因是细胞膜上。

你认为治理并回收镉化物适宜选择的植物是,理由是。

答案(1)食物链(2)温室效应(或酸雨) 物质循环(3)运输镉离子载体的数量不同蔓田芥对镉化物吸收能力强,气化温度低(便于镉化物回收提取)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环境的保护,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功能、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的理解。

解答此题时,可根据图1信息明确通过栽种吸镉植物回收镉化物的途径,根据图2信息选择适宜的吸镉植物。

(1)土壤中的重金属可以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逐级富集,从而危及人类的健康。

(2)植物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过量排放至大气,将加剧温室效应(或酸雨)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部分气体及灰分物质重新进入栽培区再度被利用的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

(3)两种植物的根对镉化物吸收有差异的具体原因是细胞膜上运输镉离子载体的数量不同。

据图可知,蔓田芥对镉化物吸收能力强,气化温度低,镉化物存在于灰分中,便于镉化物回收提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