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涂片的制作与染色标准操作程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涂片的制作与染色标准操作程序
1 目的
指导如何正确制作血液涂片与染色。

2 器材和试剂
2.1器材:清洁玻片、推片。

2.2试剂: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pH 6.4~6.8 磷酸盐缓冲液。

3 程序步骤
3.1 血涂片制作
取末梢血1 滴,置载玻片一端,取另一边缘光滑的推片,放在血滴前面慢慢后移,接触血滴后稍停。

血液即沿推片散开,将推片与载片保持30 ~45°角,向前平稳均匀推动推片,载片上便留下一层薄血膜。

血涂片制成后,立即在空气中挥动,使其迅速干燥,以免血细胞变形。

血膜干燥后,用铅笔在血膜的一侧写上病人姓名或编号。

3.2 血涂片染色
平置玻片于染色架上,滴加染液3~5 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约1分钟后,滴加缓冲液5~10 滴,轻轻摇动玻片或对准血片吹气,与染液充分混合,5 ~10 分钟后用水冲去染液,待干。

4质量控制
4.1 一张良好的血片,厚薄要适宜,头体尾要明显,细胞分布要均匀,膜的边缘要整
齐,并留有一定的空隙。

涂片时,血滴愈大,角度愈大,推片速度愈快则血膜愈厚,反之血膜愈薄。

太薄的血膜片50 %的白细胞集中于边缘或尾部,不利于白细胞分类。

如果血膜分布不匀,主要是推片不整齐,用力不均匀,载片不清洁所致。

4.2 血膜片的质量要求是厚薄均匀适度,低倍镜下观察全片,细胞不重叠,头尾及两侧有一定的空隙,血膜头部有明确的病人标志。

4.3 有些体积较大的特殊细胞常在血膜的尾部出现,因此蜡笔划线时应注意保存血膜尾部细胞,血膜必须充分干燥,否则在染色过程中容易脱落。

4.4 配制染料须用优质甲醇,稀释染液用缓冲液,因为缓冲液的pH 对细胞染色的影响很重要。

在偏酸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在偏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又因为细胞着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

如果染色偏碱,原是紫红色的中性颗粒则染成深蓝色,造成识别困难。

冲洗须用中性水,虽亦可用自来水(但不能保持稳定)。

4.5 对所用染液应进行预染试验,新配制的染液放置一段时间后其中的美蓝逐渐氧化成天青B ,天青B 对细胞核的着色效果比美蓝好,因此,瑞氏染液放置时间越长染色效果越好,临床上称之为成熟。

判断染液成熟程度的简易方法是用正常优质血片做预染试验,先用低倍镜观察载有染液的血片,认为着色满意后,再按照染色后冲洗顺序最后用油镜镜检,这样不仅可了解染液的成熟程度,而且还可以选择合适的染色时间,供临床标本染色时参考。

4.6 染液与缓冲液的比例要适当,以1∶2 为宜。

一般说来缓冲液稀释度愈大,染色时间愈长,细胞着色愈匀称、鲜艳。

缓冲液和染液量要充足,否则染液很快蒸发,染料沉淀于细胞上,使细胞深
染而无法检查。

细胞较多较厚的涂片(如红细胞增多症)染液应多些,细胞较少的涂片染液应少些。

4.7 染色时间与染液浓度、室温高低、细胞多少有关,染液愈淡,室温越低,细胞愈多,所需时间越长,应适当增加染液浓度,因此必须根据情况灵活掌握。

4.8 染色良好的血膜片,外观呈浅红色,红细胞呈粉红色,白细胞核呈暗紫红色,染色质结构能辨,粒细胞的颗粒呈固有种类颜色。

5 参考文献
5.1《全国临检操作规程》(第4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