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高中必备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高中必备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1(2)
一、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下表中各组物质之间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如图转化的是
甲 乙
丙 A CH 2=CH 2 CH 3CH 2Cl
CH 3CH 2OH B NH 3 NO
HNO 3 C AlCl 3 Al(OH)3
Al 2O 3 D Cl 2
HCl CuCl 2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乙烯与HCl 加成得到一氯乙烷,一氯乙烷消去得到乙烯与HCl ,一氯乙烷与水发生取代得到乙醇,乙醇消去得到乙烯与水,符合转化,A 项正确;
B. HNO 3显酸性,NH 3显碱性,由硝酸不能直接转化为氨气,不能实现转化,B 项错误;
C. AlCl 3与氨水反应得到Al(OH)3,Al(OH)3与盐酸反应得到AlCl 3与水,Al(OH)3加热分解得到Al 2O 3,Al 2O 3与盐酸反应得到AlCl 3与水,符合转化,C 项正确;
D. 氯气与氢气反应得到HCl ,浓HCl 与高锰酸钾反应得到氯气,HCl 与CuO 反应得到CuCl 2和水,CuCl 2电解得到Cu 与氯气,符合转化,D 项正确;
答案选B 。
2.物质间的转化需要考虑反应实质、条件以及物质的用量,下列物质转化在给定条件下能实现的是( )
①22O H O
223ΔSi SiO H SiO −−−→−−→ ②222O H O
224点燃S SO H SO −−−→−−−→ ③C 2SiO
点燃−−−→NaOH 223CO Na CO −−−→ ④NaCl 溶液Δ−−→ NaCl 晶体通电熔融
−−−→Na ⑤Na 2O 常温−−−→ 2H O
2Na O NaOH −−−→
⑥3KClO
2HCl(浓)Cl −−−→石灰乳−−−−−→ 漂白粉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④⑤⑥
D .②④⑤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硅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硅,二氧化硅难溶于水,不能与水反应,①错误; ②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被过氧化氢氧化:SO 2+H 2O 2=H 2SO 4,生成硫酸,②正确;
③在高温条件下,碳和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硅和一氧化碳,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C+SiO 2高温 Si+2CO↑,③错误;
④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氯化钠溶液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固体,电解熔融的氯化钠可以生成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熔融)
电解 2Na+Cl 2↑,生成钠单质,④正
确;
⑤钠和氧气常温反应生成氧化钠:4Na+O 2=2Na 2O ,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Na 2O +H 2O=2NaOH ,⑤正确;
⑥氯化氢和氯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KClO 3+6HCl(浓)=KCl+3Cl 2↑+3H 2O ,生成氯气,氯气和石灰乳反应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和水,该反应方程式为
2Cl 2+2Ca(OH)2=CaCl 2+Ca(ClO)2+2H 2O ,因此可以用氯气和石灰乳反应制备漂白粉,⑥正确; 综上所述可知说法合理的是②④⑤⑥,答案选D 。
3.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酸雨”、“臭氧层受损”、“光化学烟雾”都与氮氧化物有关
B .PM2.5作为空气质量预报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µm 的颗粒物,该值越高,代表空气污染程度越严重
C .静电除尘治理悬浮颗粒污染,其依据是胶体的电泳原理
D .为消除碘缺乏症,卫生部规定食盐中必须加含碘物质,食盐中所加含碘物质是KI
【答案】D
【解析】
【详解】
A .“酸雨“、“臭氧层受损“、“光化学烟雾“都与氮氧化物有关,故A 正确;
B .PM2.5作为空气质量预报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 的颗粒物,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故B 正确;
C .静电除尘就是运用悬浮颗粒的胶粒带负电荷,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向阳极移动,从而达除尘的效果,其依据是胶体的电泳原理,故C 正确;
D.为消除碘缺乏症,卫生部规定食盐中必须加含碘物质。
在食盐中所加含碘物质是碘酸钾(KIO3),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4.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A.Fe(s) Fe2O3FeCl3(aq)
B.CuO Cu(NO3)2(aq) Cu(NO3)2(s)
C.SiO2(s) H2SiO3(s) Na2SiO3(aq)
D.N2(g) NH3(g) NO(g)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铁与水蒸汽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故A不选;
B.Cu(NO3)2(aq)加热要水解,产生氢氧化铜和硝酸,硝酸易挥发,水解平衡右移,得不到Cu(NO3)2(s),故B不选;
C.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故C不选;
D.氮气与氢气合成氨气,氨气催化氧化生成NO,故D选;
故选D。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侧重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考查,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易错点C,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5.下列有关实验安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室制氧气,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再从水槽中撤出导管
B.不慎将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涂上NaHCO3溶液
C.进行CO性质实验时要在通风橱内进行,多余的CO一律排到室外
D.制备Fe(OH)3胶体时,可以将水放在隔着石棉网的烧杯中加热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实验室制氧气,如果先停止加热会使水倒吸入试管,导致热的试管破裂,所以应先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故A错误;
B.不慎将浓硫酸沾在皮肤上,应先用抹布擦,再用水冲洗,立即涂上NaHCO3溶液,故B 错误;
C.CO有毒,进行CO性质实验时要在通风橱内进行,多余的CO不能排到室外,应点燃处理,故C错误;
D.制备Fe(OH)3胶体时,可以将水放在隔着石棉网的烧杯中加热,加热至溶液呈现红褐色为止,故D正确;
故选D。
6.牛津大学与IBM苏黎世研究中心首次借助原子力显微镜(AFM)对分子甲及反应中间体乙、丙进行高分辨率的探测成像,并利用单原子操纵技术对其进行原子尺度的操作,通过
基团,最终成功合成了2019年度明星分子丁。
下列说针尖施加电压脉冲逐步切断C O
法错误的是( )
A.甲分子含有6个手性碳原子
B.反应中间体乙、丙都是碳的氧化物
C.丁和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
D.甲生成丁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手性碳原子一定是饱和的碳原子,且碳原子所连接的四个基团不相同,根据甲分子的结构可知,甲分子中的碳原子均为不饱和碳,故甲分子中不含有手性碳原子,A选项错误;
B.反应中间体乙、丙均是只由C、O两种元素组成,属于碳的氧化物,B选项正确;C.由丁分子的结构可知,丁是C元素形成的单质,与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C选项正确;D.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甲通过针尖施加电压脉冲分解得到丁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D选项正确;
答案选A。
7.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丁达尔现象可用来区别胶体与溶液
B.胶体能透过半透膜
C.胶体的性质主要有: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
D.溶液、胶体、浊液的根本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
A.丁达尔现象可用来区别胶体与溶液,选项A正确;
B.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选项B错误;
C.胶体的性质主要有: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选项C正确;
D.溶液、胶体、浊液的根本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选项D正确。
答案选B。
8.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①硫酸、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②蔗糖、硫酸钡和水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③根据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能否完全电离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④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⑤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的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⑥根据Na2O、Na2O2组成元素相同,均与H2O反应,故均属于碱性氧化物
A.②⑥B.②⑤C.①②⑤⑥D.②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纯碱为碳酸钠,属于盐类,故①错误;
②蔗糖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均不导电,属于非电解质,硫酸钡熔融状态能完全电离,属于强电解质,水不完全电离,属于弱电解质,故②正确;
③根据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或水溶液中能否完全电离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故③错误;
④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故④错误;
⑤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没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故⑤正确;
⑥碱性氧化物为能跟酸发生反应只生成盐和水,而Na2O2与酸发生反应还生成氧气,则过氧化钠不是碱性氧化物,故⑥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的为②⑤,答案为B。
9.生活环境逐渐恶化,人们日益重视环境问题,下列做法或说法正确的是()A.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以减少水体富营养化
B.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接近于2.5μm(1m=106μm=109nm)的颗粒物,也称可吸入颗粒物,这些细颗粒物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分散系是胶体
C.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
D.对农作物秸秆进行焚烧还田,以增加土壤肥力
【答案】A
【分析】
【详解】
A.含磷洗衣粉会污染水资源,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用无磷洗衣粉,以减少水体富营养化,故A正确;
B.胶体的分散系中分散质的直径在1~100nm,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接近于2.5×10-6m 的颗粒物,直径大于100nm,则细颗粒物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分散系不是胶体,故B错误;
C.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会污染水和土壤,应合理使用,故C错误;
D.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粉尘,污染环境,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0.“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①是溶液②是胶体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④能透过滤纸⑤不能透过滤纸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⑥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③④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
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
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形成分散系是胶体,依据胶体的特征和性质分析判断问题。
【详解】
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
属于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形成分散系是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能透过滤纸,具有介稳性,不生成沉淀,②③④正确;故合理选项是B。
【点睛】
本题考查了胶体分散系的本质特征,胶体性质的应用,注意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
11.如图所示转化关系中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A. ①氮气与氧气反应时生成NO,不能一步生成NO2,符合题意,A正确;
B. ②氮气与氢气反应时生成氨气,能一步实现,与题意不符,B错误;
C. ③氨气与氧气反应生成NO,与题意不符,C错误;
D. ④NO与氧气反应生成NO2,与题意不符,D错误;
答案为A。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盐酸、烧碱、食盐和水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B.碳酸钙、水和乙醇分别属于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C.强弱电解质的判断依据是其水溶液的导电性的强弱
D.在复分解反应中,强酸一定可以与弱酸盐反应制取弱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盐酸是混合物,而酸属于纯净物的范畴,故A错误;
B.碳酸钙是盐属于强电解质,水是氧化物属于弱电解质,乙醇是有机物属于非电解质,故B正确;
C.判断强弱电解质的依据是看其在水中的电离程度,不是导电性大小,故C错误;
D.在复分解反应中,硫酸与硫化铜不能反应制硫化氢,因为硫化铜是难溶于酸的固体,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根据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所属物质类别进行判断,绝大多数盐属于电解质,部分氧化物属于电解质,大多数有机物属于非电解质;根据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区别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3.下列物质溶于水形成的分散系不会产生丁达尔现象的是
A.葡萄糖B.蛋白质C.硫酸铁D.淀粉
【答案】A
【解析】
【详解】
A. 葡萄糖溶于水得到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A符合题意;
B. 蛋白质溶于水得到蛋白质溶液,由于蛋白质分子直径比较大,其溶液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B不符合题意;
C. 硫酸铁溶于水后,电离产生的Fe3+发生水解作用产生Fe(OH)3胶体,可以发生丁达尔效应,C不符合题意;
D. 淀粉分子直径比较大,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属于胶体,可以发生丁达尔效应,D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A。
14.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酿酒工艺中加入的“酒曲”与面包工艺中加入的“发酵粉”作用相同
B.氨水显碱性,不能与金属反应,所以运输过程中可以用铁罐车
C.葡萄酒中通常添加微量的SO2,既可以杀菌消毒,又可以防止营养成分被氧化
D.大多数胶体的胶粒带电,利用这一性质可进行“血液透析”和“静电除尘”
【答案】C
【解析】
【详解】
A、酒曲与发酵粉的作用不同:在经过强烈蒸煮的白米中,移入曲霉的分生孢子,然后保温,米粒上便会茂盛地生长出菌丝,此即酒曲;酿酒加曲,是因为酒曲上生长有大量的微生物,以及微生物分泌的酶,其中糖分经过部分酶的作用酒化变为乙醇;而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NaHCO3,面包工艺中加入发酵粉是为了中和微生物产生的酸,同时生成的CO2气体可以是面团变为多孔,显得松软可口;A错误;
B、一般情况下,氨水不会与金属反应,但是氨水呈弱碱性,若用铁罐车运输,会加快铁罐的腐蚀速率(吸氧腐蚀),B错误;
C、在葡萄酒的生产过程中,SO2的作用是对生产设备消毒杀菌,还可以杀死酿造完的葡萄酒中的酵母,保证葡萄酒的稳定,最后装瓶也会填入少量SO2,保证葡萄酒不被氧化和生物稳定,C正确;
D、血液是一种胶体,利用渗析的原理可以除去血液中的毒性小分子物质,而血液中的必要成分不能通过透析膜,与胶粒是否带电无关,D错误;
故选C。
15.海水占地球总储水量的97.2%,若把海水淡化和化工生产结合起来,既可解决淡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又可充分利用海洋资源。
(1)海水中存在大量的氯化钠,氯化钠中的金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________族。
(2)目前,国际上实用的“海水淡化”主要技术之一是蒸馏法。
蒸馏法是将海水变成蒸气,蒸气经冷却而得高纯度淡水。
由此可判断蒸馏法是________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工业上利用电解饱和食盐水可制得重要化工产品,反应式:食盐+H2O―→NaOH+H2↑+Cl2↑(未配平),该反应中食盐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电解所得气体制36.5%的浓盐酸1 000 t,最少需消耗食盐________ t。
(4)近年来,有人提出了一种利用氯碱工业产品及氯化钠循环治理含二氧化硫废气并回收二氧化硫的方法。
该方法流程如下:
请写出②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
【答案】ⅠA 物理变化 NaCl 585 NaOH +SO 2===NaHSO 3 NaHSO 3+HCl===NaCl +H 2O +SO 2↑
【解析】
【详解】
(1)Na 为11号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3周期、第ⅠA 族,故答案为ⅠA ;
(2) 蒸馏法是将海水变成蒸气,蒸气经冷却而得高纯度淡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蒸馏法属于物理变化,故答案为:物理变化;
(3)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 +2H 2O 电解
===2NaOH +H 2↑+Cl 2↑,食盐的化学
式为NaCl ,制取盐酸的化学方程式为H 2+Cl 2 点燃
===2HCl ,由n (HCl)=
g mol g mol
6710001036.5%1036.5⨯⨯=,可知m (NaCl)=107 mol×58.5 g·mol -1=585×106 g =585 t ,故答案为:NaCl ;585;
(4)由流程可看出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含SO 2的废气,产物为亚硫酸氢钠,化学方程式为NaOH +SO 2===NaHSO 3;亚硫酸氢钠与氯化氢反应可得到氯化钠并回收SO 2,化学方程式为NaHSO 3+HCl===NaCl +H 2O +SO 2↑,故本题答案为:NaOH +SO 2===NaHSO 3;NaHSO 3+HCl===NaCl +H 2O +SO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