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奉新一中13-1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 (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说:“(清朝前期因)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而)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农耕经济高度发展B.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对外贸易空前发达
2.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兽首铜像是在乾隆帝时由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
这说明当时
A.“工官”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D.冶铜业一直由官府垄断
3.唐代诗人姚合诗曰:“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社会动荡,田野荒芜
B、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
C、重商抑农政策的推行
D、商业的繁荣发展
4.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
5.西方人普遍认为,哥伦布是“一个将要统治世界的慈善的白人帝国主义之父和一个晚近(最近)被推举为天主教圣徒的候选人”。
由此可推测,欧洲主流教科书在叙述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作用时重点写
①确立欧洲对世界的统治②传播天主教
③掠夺金银财富④推动商品输出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6.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
”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当时西班牙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B.工业革命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7.斯塔夫里阿诺夫说:“(鸦片战争时)英中两国的力量差距比西班牙征服者和阿兹特克人(墨西哥印第安人的一支,其文明在16世纪初被西班牙人毁灭)之间的力量差距还要大得多。
”形成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
A.工业革命使英国国力发生质的飞跃B.闭关锁国导致中国国力衰退
C.西班牙只凭武力掠夺D.阿兹特克人文明水平高于中国
8.有学者认为,19世纪的英国提倡自由贸易并非是受经济学启发为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谋利的行善之举。
当时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主要基于
A.促进世界经济共同发展B.确立国际经济交流准则
C.贯彻自由贸易理论D.保护本国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9.爱国资本家范旭东等人于1918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制碱厂——水利碱厂,到1927年碱厂年产碱13 400万吨,在与英商卜内门公司的竞争中取得了明显的优势。
下列不属于促进其发展的因素的是
A.民族资产阶级的努力奋斗B.倡导国货、振兴实业运动
C.中华民国政府颁布的法令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0.据统计,1912~1913年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
这些法规和政策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是
A.保证民族工业长期稳定发展B.民族工业生产布局日趋平衡
C.规范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D.民族工业生产结构日趋合理
11.“甲午战争前同时出现了三种工业化的推动和参与势力,并形成了三种资本形态。
”材料中的“三种势力”不包括
A.外国资本主义B.洋务经济C.民族资本主义D.自然经济12.1910年,对23个主要城市金融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工商企业贷款平均年利率近15%,广州更高达36%,远高于同时期欧美国家。
这种现象带来的主要后果是
A.金融机构竞争乏力B.政府外债急剧增加
C.阻碍区域经济交流D.制约民族工业发展
13.清人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在当时来看,上述观念最重要的影响是
A.促进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
C.不利于工商业资本的积累
D.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14.李鸿章在对《开平煤矿招商章程》所作的批示中指出:“摒除官场习气,悉照买卖常规,最为扼要。
”这反映了洋务派
A.重视民间资本的引入B.反对官员的贪腐
C.重视商品生产D.强调以市场规则经营管理企业
15.下面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表
决定上表中资金流向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经济政策B.经济发展规律
C.产业结构现状D.国际关系格局
16.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人民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企业时采取了“不打烂旧机构”
和“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的做法。
这一做法
A.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恢复发展生产B.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C.实现了对原有企业的和平赎买D.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
17.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两个“体制”分别指
A.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计划经济体制多种所有制并存体制
D.混合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8.改变“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
A.开展土地改革B.实施“一五”计划
C.“大跃进”鼓干劲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19.下图是由厉以宁主编、1991年出版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的部分目录。
据此推测,该书的主题是
A.清算“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B.总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理论成果
C.记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历程
D.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20.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
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
”该“不足”是指
A.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D.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21.西方舆论评价:这一“开放行动”是新中国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一“行动”是指
A.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D.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22.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为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为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
那么,“箭头”应当比喻的是
A.深圳
B.浦东
C.海南
D.珠三角
23.《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这一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
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变化的原因是
①西方文化的传入②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③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影响
④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4.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前30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的人口流动,后30年多是相对自由的流动。
这主要反映了
A.政府的宏观凋控能力丧失B.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
C.城乡差别的消失D.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
25.“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
”这里的“文明婚姻”最显著的特征是
A.彻底冲破传统婚姻束缚B.具有新旧杂陈的时代特点
C.体现出婚姻自由的原则D.受到西方文明观念的熏染
26.清朝著名诗人、外交大家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这是在描写
A.火车B.电车 C.电报 D.电话
27.2011年受媒体关注最热的名词是“我爸是李刚”、“我舅是局长”、“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动车‘轻微’碰撞”等,这突出反映了
A、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
B、政府对个人和集团势力实行的制约
C、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带来的负面影响
D、报刊、网络和电视新闻媒介监督作用的大大增强
28.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A.电视B.电影C.报纸D.广播
29.某中学的“福建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下图)确定一研究主题。
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A.福建工业化一瞥B.福建,红色的摇篮
C.改革开放在福建D.福建近代化的发展
30.下表为1000—1890年日本、中国和西欧居民达到1万人的城镇人口的百分比
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战乱导致人口流动B.社会财富的增加
C.小农经济大量破产D.经济结构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14+14+12=40分)
31.(14分)粮食问题是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历史上各朝各国都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和粮食安全。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未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扶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6分)
材料二:我国粮食产量表:
(2)指出材料二中“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2分)并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4分)
32.(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人类历史实现了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的重大跨越,人类社会开始了工业文明的
全球扩张。
材料二“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民众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处处给人让路。
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一去不返了。
”
材料三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
请回答:(1)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是什么?(4分)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些新兴的工业部门?(2分)(答出任意两个即可)
(3)结合材料一、二、三及所学知识,你认为两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照抄原文不给分)
33.(12分)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
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
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
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
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
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
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
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2分)“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2分)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4分)
(3)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2分)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