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风蛊卦详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风蛊卦详解
蛊卦第十八(下巽风上艮山——山风蛊卦)
蛊,元亨,利涉大川。

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1、蛊卦象征拯弊治乱,除旧布新之意。

当事弊物乱之时,当全心全力的予以拯治,则事物当大为亨通。

故其利于涉险济难而有所作为。

2、褚氏曰:蛊者,惑也。

物既惑乱,终致损坏,当须有事也,有为治理也。

3、邵宝曰:治蛊曰蛊,犹治乱曰乱,治荒曰荒,故蛊为有事。

4、孔颖达曰:蛊者,事也。

有事营为,则大得亨通,故元亨。

有为之时,利在拯难,故利涉大川。

5、刘沅曰:以卦象言,长女下于少男,其情乱矣。

以卦德言,在上者止息不动,在下者巽顺因循,积成败坏,所以蛊也。

物败坏而后生蛊,凡事败坏而后有事。

事坏亟须整治,济险扶危也。

6、在弊乱尚未发生之前,即能察觉其征兆,并预为拟订拯弊治乱之道;而在弊乱拯治之后,当能随时注意弊乱之再发生,而能及时拟订防患之道。

7、刘沅曰:先甲,未事也;后甲,已事也。

天地生机在木,甲木旺于春,水生木,其原在冬三月。

至巳而盈,子泄母气,衰谢在夏三月。

三日犹三月也。

又曰:先甲三日,言治蛊者当审其机于未萌,未蛊之时,即豫为救蛊之地。

后甲三日,言治蛊者当察其机于将衰,方蛊之时,即豫为防蛊之道。

8、孔颖达曰:甲,数之首、事之始也。

治蛊之道,当思虑其前后三日,盖推原先后,为救弊可久之道。

先甲,为先于此,究其所以然也;后甲,谓后于此,虑其将然也。

一日、二日至于三日,言虑之深,推之远也。

9、黄寿祺曰:甲为天干数之首,寓有终而复始之含义,故取甲日为转化弊乱,重新治理之象征。

「先甲三日,后甲三日」乃说明根治蛊乱,获得元亨的做法,语意多有省略。

然蕴含有前车覆、后车戒,殷鉴不远之意。

10、序卦传:以喜随人必有事,故受之以蛊。

蛊者,事也。

11“蛊:元亨”虞翻曰:泰初之上,与随旁通。

刚上柔下,乾坤交,故“元亨”也。

伏曼容曰:蛊,惑乱也。

万事从惑而起,故以蛊为事也。

《尚书大传》云:乃命五史,以书五帝之蛊事。

然为训者,正以太古之时无为无事也。

今言蛊者,是卦之惑乱也。

时既渐浇,物情惑乱,故事业因之而起惑矣。

故《左传》云: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是其义也。

12“利涉大川”虞翻曰:谓二失位,动而之坎也,故“利涉大川”也。

13、“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子夏传》云:先甲三日者,辛、壬、癸也。

后甲三日者,乙、丙、丁也。

马融曰:甲在东方,艮在东北,故云“先甲”。

巽在东南,故云“后甲”。

所以十日之中唯称甲者。

甲为十日之首,蛊为造事之端,故举初而明事始也。

言所以三日者,不令而诛谓之暴,故令先后各三日,欲使百姓遍习,行而不犯也。

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

蛊,元亨,而天下治也。

利涉大川,往有事也。

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

1、彖传曰:蛊卦象征拯弊治乱之意。

是由地天泰卦,下干之初阳与上坤之六阴交换,而成山风蛊卦,故曰刚上而柔下。

其卦德下巽顺、上艮止,则居下者逊顺而不敢违逆,在上位者无所作为,弊乱由此产生,故须拯治弊乱。

乱之终,治之始也。

当事弊物乱之时,能全心全力予以拯治,则天下将乱而复治,事物必大为亨通。

而利于涉险济难者,乃说明应当积极的有所作为以平天下之乱。

2、苏轼曰:器欲常用,体欲常劳,天下欲常事事。

夫下巽则莫逆,上止则无为,衰乱之萌起矣。

3 . 刘沅曰:知蛊之可为,不以蛊而弃之,则必有见机之明,勘乱之略,则蛊不终于蛊矣,故曰,蛊,元亨,而天下治也。

4、杨万里曰:乱不自治,蛊不自饬,不植不立,不振不起,故往有事。

5、拯治弊乱,能虑深推远,鉴前戒后,则能体现大自然事物有始有终,终而复始的发展规律。

6、程颐曰:夫有始则必有终,既终则必有始,天之道也。

圣人知终始之道,故能原始而究其所以然,要终而备其将然,先甲、后甲而为之虑,所以能治蛊而致元亨也。

7、刘沅曰:审于其始,慎于其终。

盖终则有始,天道循环之自然,法之则吉。

8、马其昶曰:先甲三日,由春溯冬,前岁之终也,后甲三日,自春徂夏,今岁之始也,故曰终则有始。

9、“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虞翻曰:泰初之上,故“刚上”;坤上之初,故“柔下”。

上艮下巽,故“巽而止蛊”也。

10“蛊元亨,而天下治也”荀爽曰:蛊者,巽也。

巽归合震,故“元亨”也。

蛊者,事也。

备物致用,故“天下治”也。

11“利涉大川,往有事也”《九家易》曰:阳往据阴,阴来承阳,故“有事也”。

此卦泰乾天有河,坤地有水,二爻升降,出入乾坤,利涉大川也。

阳往求五,阴来求二,未得正位,戎事不息,故“有事”。

12“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虞翻曰:谓初变成乾,乾为甲。

至二成离,离为日。

谓乾三爻在前,故“先甲三日”。

贲,时也。

变三至四,体离。

至五成乾,乾三爻在后,故“后甲三日”。

无妄,时也。

易出震,消息历乾坤象。

乾为始,坤为终,故“终则有始”。

乾为天。

震为行,故“天行”也。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1、大象传曰:蛊卦下巽风、上艮山,有山下有风之象。

天下有事,则应移风易俗,振起民心,犹如山下有风,风遇山则回旋飞扬,万物振动,万象更新,故为有事而须加拯治之意。

2、李简曰:山下有风,振物之象。

蛊之时,民德败矣,败而育之,必振动之,使离其故习,犹风之挠物,适所以养之也。

3、君子者观察蛊卦山下有风,风散万物,万象更新之象,悟知当先提振百姓之精神,培育其道德修养,始能拯治弊乱。

4、何楷曰:蛊之时,百废未举,而独先民德,圣人之施为气象可见矣。

5、马振彪曰:蛊象之成,实由于人民不振,民德不明,欲新其民而振作之,当先重德育,使人皆各明其德,乃可新民。

以此知康诰言作新民,即治其国民之蛊。

放勋言,劳来匡直辅翼之,使自得之,即育德之事;又从而振得之,即振民之事。

6、何妥曰:山者高而静,风者宣而疾,有似君处上而安静,臣在下而行令也。

君子以振民育德。

7、虞翻曰:君子,谓泰乾也。

坤为民。

初上抚坤,故“振民”。

乾称德,体大畜,须养,故以“育德”也。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1、初六柔处卑下,能匡正尊上之弊病,犹如家中有善继家业的儿子,能谏诤、匡正父亲之过错,则其父必无咎害,虽或有危厉,终将获吉。

◎干,匡正也。

◎有子,谓有提诤言或善继家业之子。

◎考,父殁曰考,或有生亦称考。

2、李光曰:天下蛊坏,非得善继之子,不足以振起之。

宣王承厉王,修车马,备器械,复会诸侯于东都,可谓有子矣。

中兴之业,难以尽付之大臣,蛊卦特称父子者以此。

3、苏轼曰:器久不用而虫生谓之蛊,人久宴溺而疾生谓之蛊,天下久安无为而弊生谓之蛊。

蛊之灾非一日之故也,必世而后见,故爻皆以父子言之。

4、象传曰:初六能匡正尊上之弊病、过错者,其意乃欲使贤善之德,能归之于其尊上。

5、杨启新曰:承考者,圣人以子之贤善,归之于父。

7、马振彪曰:干为父,坤为母,人处其中,干父母之蛊,即可推其道以干天地中之蛊,即所以弥天地也之缺憾。

尽孝于父母,实尽孝于天地。

8、虞翻曰:干,正。

蛊,事也。

泰乾为父,坤为事。

故“干父之蛊”。

初上易位,艮为子,父死大过称考,故“有子考”。

变而得正,故“无咎。

厉,终吉”也。

(位阳令首,父之事也;爻阴柔顺,子之
质也。


9、王弼曰:干事之首,时有损益,不可尽承,故意承而已也。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象曰:干母之蛊,得中道也。

1、九二阳处阴位,上应六五阴柔居尊,有刚而能柔之象,又其处内卦、居中位,犹如能以逊顺之道匡正母过。

乃知母之过,不可以正道匡拂之,当其不从时,则应委屈权变,守正待时,委婉以劝正之。

2、王弼曰:九二居于内中,宜干母事,故曰干母之蛊也。

妇人之性难以全正,宜屈己刚,既干且顺,故曰不可贞也。

3、刘沅曰:六五阴柔处尊,母象。

九二刚而处柔,上应六五,有子干母蛊象。

正之则伤爱,不正则伤义,此干蛊之尤难者,故不可以贞自恃,当巽以成之。

4、象传曰:六二之匡正母过者,乃以其能委屈权变,守正待时,委婉以劝,而得其适中之道。

5、马振彪曰:干母之蛊必如何而后能得中道,乃谓其不可贞也,盖其操心危、虑患深,故达。

6、马其昶曰:父母,乾坤也,乾坤变而蛊,则六爻皆干蛊之子,无为父为母者。

7、虞翻曰:应在五。

泰坤为母,故干母之蛊。

失位。

故“不可贞”。

变而得正,故贞而“得中道也”。

(位阴居内,母之象也。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

象曰:干父之蛊,终无咎也。

1、九三阳刚得正,能匡正其父之不义,惟其上无应与,故虽内心稍有遗憾,然其意在成全尊亲之美,故无大咎害。

2、王弼曰:九三以刚干事而无其应,故有悔也。

履得其位,以正干父,虽小有悔,终无大咎矣。

3、刘沅曰:悔以心言,咎以理言。

九三阳刚之才,能干父蛊者,第过刚自用不免小有悔,而意主干蛊,无大咎也。

圣人教人,欲并其小悔而亦无之,人子以成亲之美为孝,故许其终无咎,以为天下劝也。

4、象传曰:九三能匡正其父之不义者,其志乃在成全父亲之美,
以阳刚得正之质,能坚持至终,终而复始,故将无所咎害。

5、马其昶曰:终无咎者,谓能终乃无咎也,所谓终则有始也。

6、王弼曰:以刚干事,而无其应,故“有悔”也。

履得其位,以正干父,虽小有悔,终“无大咎”矣。

(爻位俱阳,父之事。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也。

1、六四以阴居阴,柔弱无能,对父之弊,有宽延顺容,不能速治而蛊患日深之象,长此以往,必有憾惜。

◎裕,谓宽缓不争也。

◎往,谓长此以往。

2、虞翻曰:裕,不能争也。

孔子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3、刘沅曰:强以立事曰干,怠以委事曰裕。

六四以阴居阴,不能有为,怠缓则蛊日深,未得遂其治蛊之意,盖惜其才不足也。

4、李士鉁曰:干蛊之道,不激不随,偏刚偏柔,皆非中道。

初、
二、五、上皆有刚柔互济之义,三不中而过刚,故悔。

四不中而过柔,故吝。

然从父之令安得为孝,四之裕固不及三之干也。

5、象传曰:六四对父之弊,宽延顺容,不能速治者,乃谓其长此以往将不能获得治蛊之中道。

6、马振彪曰: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是为激;长恶遂非,陷亲于不义,是为随。

必折中于二者之间,几谏不违,虽劳不怨,乃得中道。

7、虞翻曰:裕,不能争也。

孔子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四阴体大过,本末弱,故“裕父之蛊”。

兑为见,变而失正,故“往见吝”。

《象》曰:“往未得”。

是其义也。

8、“裕父之蛊,往未得也”虞翻曰:往失位,折鼎足,故“未得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象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1、六五阴柔得中,高居尊位,下应九二,上承上九,应中而承刚,犹如能匡正父弊而得其中道者,故能使父子皆广受称誉。

2、荀爽曰:六五体和应中,承阳有实,用斯干事,荣誉之道也。

(马振彪曰,居兑悦之上故体和,与九二相应是应中。


3、刘沅曰:六五以柔居刚,又能得中,其干蛊也,善继善述,引咎于己而归美于亲,不彰其父之失,人因子而颂其父,故为用誉,此干蛊之最善者也。

4、李士鉁曰:六五柔居刚位,刚则有干蛊之才,柔则能顺以将事,又得中居显,足盖前人之愆。

孝经云,立身扬名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盖己有美名,父母亦有令闻。

父有蛊而己干之,此非人子所忍言,必至于用誉,则父之蛊不见,并己之干亦不见,道斯至矣。

5、象传曰:六五之匡正父弊,能做到使父子皆广受称誉者,乃因其善继志、善述事,能用美德来传承家业。

6、马振彪曰:鲧治水九载弗成,禹能干济成功,其名誉足以补前人之缺憾。

后世故赞之曰,美哉!禹功,明德矣。

7、荀爽曰:体和应中,承阳有实,用斯干事,荣誉之道也。

8、“干父用誉,承以德也”虞翻曰:誉,谓二也。

二五失位,变而得正,故“用誉”。

变二使承五,故承以德。

二乾爻,故称“德”矣。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

1、上九处蛊卦之终,艮止之上,以阳刚之体,乘五阴而不下,与三刚而不应,身居位外,有致仕隐遯不奉事天子诸侯之象。

惟其洁身以退,非仅以独善其身,其高风亮节,著书立说,垂教后世,亦足以兼善天下,而高尚其事。

2、李士鉁曰:王指五,侯指三。

上乘五而不下,又与三两刚不相应,且在位外而体艮止,故不事王侯。

治蛊之日,群起有功,而上独不在位,超然物表,事其所事,而非王侯之所能屈,所谓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也。

3、李士鉁曰:天下有治事之人,即不可无高隐之人。

伯夷之清固与伊尹之任,同称为圣,百世下闻风兴起,有功于世大矣。

众处事之中而治蛊,彼处事之外而亦治蛊也。

4、李士鉁曰:上九爻不言父母而言王侯者,以父子以天合,事无可诿;君臣以人合,为之则鞠躬尽瘁,不为则洁身自全。

上九在事外,
故知非父母之事。

5、马振彪曰:孔孟皆不事王侯,而作春秋以明王道,着七篇以正人心,即其事也。

守先待后,用之则安富尊荣,从之则孝悌忠信,大人之事皆由尚志而来。

6、象传曰:上九致仕隐遯不奉事天子诸侯,然其高风亮节,著书立说,垂教后世,高尚之志,足为楷模。

7、刘沅曰:天下有事蛊、有心蛊,事蛊在一时,心蛊在万世。

上九以事外之身,抱道而处,不治事蛊而治心蛊,不治一时之蛊,而治万事之蛊。

高尚其事,即孟子所言居仁由义。

正所以励一世之人心,存万古之名教,而忠爱之心未尝一日忘也,故曰志可则。

8、钱澄之曰:上九所治者,士大夫心志之蛊也。

如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9、马振彪曰:事君虽由孝而推之,然事王侯不足为孝之终事。

欲终其事,则继志述事,弥无穷之缺憾,必以立身行道为终,其志愿之宏深必有则焉,乃可以为法于天下,流传于后世。

若仅干亲之蛊,一人一家之事,不得为孝之终。

10、“不事王侯”虞翻曰:泰乾为王,坤为事。

应在于三。

震为侯,坤象不见,故“不事王侯”。

11、“高尚其事”虞翻曰:谓五已变,巽为高,艮阳升在坤上,故“高尚其事”。

12、“不事王侯,志可则也”荀爽曰:年老事终,不当其位。

体艮为止。

故“不事王侯”。

据上临下,重阴累实,故“志可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