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练习 2022年部编版历史八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照片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素材之一。
右图照片可以用于考证()
A.开眼看世界思潮的发展
B.洋务运动的开展
C.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D.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2.“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
”由此表明,科举制废除的直接影响是()
A.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根基
B.促进了新式学堂的发展
C.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3.《申报》是中国近代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它记录了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
如果你想了解《申报》早期创办的历史,你应该去()
A.广州B.上海C.北京D.南京
4.他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毛泽东曾评价说:“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对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现代杂文的开拓者的评价,“他”是( )
A.齐白石B.茅盾C.鲁迅D.徐悲鸿
5.促使在中国存在了约1 300年的科举制度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有()
①科举制度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科技文化发展的绊脚石
②戊戌变法运动对科举制度的冲击③西方思想文化的涌入和近代新式学堂的举办④为了适应与列强的外交需要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下图为徐悲鸿创作的《愚公移山》(部分),它赞扬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忍不拔的毅力,表达了对夺取□□□□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念。
下列适合填入空白处的是()
A.北伐战争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D.朝鲜战争
7.新文化运动后,中国的艺术作品有了新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成就卓著的艺术家,他们创作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绘画作品】
材料一
《田横五百士》
(1)请写出材料一中作品的作者。
【音乐作品】
材料二
材料三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2)请分别写出材料二和材料三的作品名称。
【时代精神】
(3)从上述的作品中你能体会出怎样的民族精神?
答案
1.C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京师大学堂。
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
它是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见证,故选择C项。
2.B 解析: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的同时,还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这与题干“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相符合,故选择B项。
3.B 解析: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故选择B项。
4.C 解析:鲁迅的杂文思想深刻,语言犀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篇章,这与题干“以笔代戈”“文学家”“现代杂文的开拓者”相符,故选择C项。
5.B 解析:科举制度废除于1905年。
它的废除与戊戌变法以及
外交需要没有直接的联系,②④错误,故选择B项。
6.B 解析:《愚公移山》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故选择B项。
7.(1)徐悲鸿。
(2)材料二是《义勇军进行曲》。
材料三是《黄河大合唱》。
(3)爱国主义的精神;国难当头社会各阶层团结一致,发挥所长,众志成城的精神。
第20 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1.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
”材料中“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指()
A.万家岭战役胜利B.台儿庄战役胜利
C.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D.豫湘桂战役胜利
2.“历时4个多月,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以上文字是对哪一次会战的描述()
A.徐州会战B.太原会战
C.淞沪会战D.武汉会战
3.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是在下列哪些城市失守后()
A.武汉、广州B.北平、南京
C.北平、天津D.上海、南京
4.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消极抗日。
下列哪一战役不属于该阶段()
A.武汉保卫战B.第三次长沙会战
C.第二次长沙会战D.豫湘桂战役
5.叶挺将军曾评价:“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当永垂不朽。
”该战役()A.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B.是抗战以来最大的一场胜仗
C.有效地破袭了日军的交通线
D.使日军基层军官损失殆尽
6.中国正面战场抗击了大量日军,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格“看”战役】
(1)表格中战役的名称是什么?该战役在中国抗战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电讯“显”战役】
寇酋松浦中将率一〇六师团全部……犯我……万家岭……此役
为本线空前恶战,亦为空前胜利。
(2)该电讯中赞扬的战役发生于哪次会战之中?该战役能够取得重大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析”战役】
1941年12月—1942年1月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盟军方面获得的第一个胜利。
就中国战场而言,此战是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的战略相持阶段中,国民党军队获得的较大战役级别的胜利之一。
甚至战略反攻阶段最大的胜利——湘西会战都无法与之相比。
(3)材料中“第三次长沙会战”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根据材料,指出这次会战的重大意义。
(4)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
1.B 解析:题干中的“1938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938年3
月爆发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故选择B项。
2.D 解析:1938年6月,日军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
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故选择D项。
3.A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
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的兵力已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故选择A项。
4.A 解析:武汉保卫战后期,日军占领广州。
武汉、广州失陷后,日军的兵力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故选择A项。
5.D 解析:在江西万家岭,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山路崎岖、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给以重创。
日军死伤惨重,基层军官损失殆尽,无法组织有效抵抗,故选择D项。
6.(1)台儿庄战役。
意义: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2)武汉会战。
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山路崎岖、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
(采取了正确战略战术)(3)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
意义:扭转了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的战局,振奋了世界人民争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信心。
(4)不屈的抗战。
(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