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非遗”与新型文化产业的有效对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非遗”与新型文化产业的有效对接
金凌
金华市婺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摘要:“非遗”与新型文化产业能够产生积极、良性的化学反应,文化产业是“非遗”融以动态发展姿态进入当今社会、获得盎然生机的关键平台,而“非遗”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无尽动力。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一致,一方面为文化创意的滋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方面则能够有效推动“非遗”的长足传承。
关键词:非遗文化;文化产业;对接;策略
一、“非遗”保护的实践历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诞生于劳动、生活实践之中,并得以代代相传下来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主要内容包含:口头传统和表述、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新中国成立后,历经数十年的探索,我国“非遗”保护主要归总为三大主要形式:抢救式保护、整体式保护以及生产式保护。
抢救式保护。
为国内“非遗”保护的主流方式,主要为国家加大对于在危项目的资金投入,强化文物保护,保存其原生态性。
随着国际化经济形势的大跃升,工业之风席卷天下,城市化建设日益火热,不少“非遗”生存现状令人担忧。
因此,国家提出了抢救式保护。
近几年,国家对全国各地的“非遗”资源进行全面性普查,建设分级体制,确立“非遗”项目传承人认定制度,此外,国家更加大力度建设各类博物馆、民俗展馆等,给“非遗”提供展示平台。
整体式保护。
相对抢救式保护,其更具科学性。
在抢救式保护过程中,国家慢慢总结出,“非遗”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须依存于特定的空间,一旦失去了其固有背景,便不算真正的保护,更无从谈传扬。
因此,整体式保护应运而生。
这一模式充分尊重“非遗”的发展规律,以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渠道,令“非遗”项目不再“孤立无依”,能够依存于特定的空间中,予以整体化的保护。
生产式保护。
我国在历经了上述两种保护后,从实践中探索出来生产式保护。
该模式首先强调有实质生产基础,以保存真实性、整体性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遗”资源转化成文化产品,从而更好地保存、发扬“非遗”文化。
现在,这一模式多见于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非遗”资源。
我们强调,“非遗”保护必须是活化的保护,必须具备生命力,而非死物。
二、“非遗”开发的理论框架对于我国这样的“非遗”大国,应该运用什么方式,才能更好地传承、发扬“非遗”文化,这至今并没有定论,需要专家、学者在长期实践中进行多方探索。
2006年,学者王文章首次提出生产性保护的概念,但彼时并没有激起过多的反响。
费孝通于后来补充道,通过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留存下来的,能够得到长足传承的文化基础,为人文资源。
这些文化资源如果脱离了生产、生活,只是单纯地静态地展示于博物馆之中,只能称作遗产。
它必须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适应社会发展,呈现出活力,才能称为资源。
三、“非遗”与新型文化产业的结合目前,我国对“非遗”文化的开发利用主要为两种模式,第一是节庆旅游产品开发,第二为生产式保护。
遗产与资源,其最主要的差别就是能否与现代社会、与时代生活产生联系。
虽然上述两种模式也在探索发展当中,但我国“非遗”并非就此得到充分、有力的开发。
近些年来,“非遗”开始与新型文化产业进行了更多的联姻,我们欣喜地发现,这为“非遗”带来了更多活力,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使之呈活态化、良性化发展。
第一,通过与新型文化产业的结合,“非遗”将获得更好的与大众生活接轨的渠道。
在上海世博会上,身着唐装、和服、
墨西哥风情服装等的海宝剪纸,被制成金属剪纸书签,虽然其价格高达240元一套,却仍受到消费者的热捧,一度脱销。
这便是新型文化产业与“非遗”文化结合的典型例子。
第二,“非遗”资源为新型文化产业提供了创意源泉。
以我国家喻户晓的“花木兰”故事为例,在迪士尼公司将之改编做成动画片之后,其形象更加鲜明立体,且在全球范围内得到
了广泛的传播,其票房及衍生产品(如布偶、书签、服装等)更是为之赢得了巨大的经济回报。
第三,创意性保护。
即以创意作为途径,充分焕发“非遗”
资源的生命力,是目前较为新生也较为科学的保护方式。
在保护工作中,其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改良型,以消费者的审美价值观和消费心理作为参考,在保有“非遗”精神内核的前提下,对其衍生文化产品或服务进行改良;第二,创造型,指的是利用高科技手段,令创意发挥到最大程度,从而产生出全新形态的文化产品;第三,融入型,通过设计,将“非遗”的精髓抽象化,使之融入到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其他行业产品中去。
四、“非遗”与新兴文化产业结合的关键问题
首先,“非遗”与新型文化产业的结合,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分类体系和监测措施基础之上。
国家相关部门应积极组织有经验的专家进行实地调研,总结不同“非遗”项目的特点,在尊重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提出分类体系和监测措施。
其次,对“非遗”文化产品的潜在市场和消费者进行充分调研。
在当今的市场化经济环境下,只有留住消费者,才能获得市场。
但是,如何把握好转化的度,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研
究探讨。
最后,必须充分引入新科技,导入新创意。
在“非遗”的开发中,应该时刻紧追时代步伐,借助大众媒体,比如微博、微信等手段,结合高科技手段进行展示,如全息投影等,从而更好地与文化创意市场接轨,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我国“非遗”如果想要走得更远,必须充分借助文化创意之路,对资源的内在进行有效挖掘,同时,将市场规
律作为重要的参考,使得“非遗”、文化、创意、商业价值等得到最优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令“非遗”从地方走向城市,从坊间走向市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1]乔燕冰.我国首部非遗保护发展报告出版[N].中国艺术报,2011-12-02.[2]周楠.当“非遗”遇见世博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生存之路[N].解放日报,2010-06-28.[3]章继刚.加快推进四川文化产业做大做强[J.中国财政,2010,(19):53-54.
作者简介:金凌(1983.5.13-)女,浙江金华,职称:初级,单位:金华市婺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神州文化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