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岭雪山自然综合体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西岭雪山自然地理综合体的观察和认识
院系:资源学院
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指导教师:蒲玉林、袁大刚
学号:20147459
姓名:刘东
一、实习目的: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简单的技能。
2.通过野外实习,了解调查地区气候、地貌、母质等成土因素的特点及其和土壤发生的关系。
3.通过对土壤的观察和采集,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发生演变和分布规律,学会土壤剖面点的选择和修整、土壤剖面层次划分,形态描述和记录。
二、实习时间:2016年11月30日
三、实习地点: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西岭镇
四、实习仪器用品:调查区的地形图、GPS、地质罗盘、土铲、土壤速测箱(pH混合指示剂、卷尺、剖面刀、10%HCl、邻菲罗啉、土色卡、比色板)、直尺、铅笔、彩色铅笔、透明纸、限区(土地单元)野外描述表。
五、实习地点简介:
风景区位于西境内,东与崇州市毗邻,西南与雅安市芦山县相连,西北与雅安市宝兴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接壤。
东经102°35′-103°17′,北纬30°35′-30°49′,南北长19.5公里,东西宽38.5公里,总面积482.5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102平方公里。
景区内的大雪塘海拔5364米是成都最高峰,矗立天际,终年积雪。
气候特征:景区地处亚热带地区湿润气候区盆西区,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2°C,一月平均气温4.2°C,七月平均气温23.7°C。
,雨量充沛,日照少,云雾多,湿度大,年降水量大于1500mm,冬长无夏,春秋相连。
自然综合体的各主要成分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地形地貌:西岭雪山自然风景区地处四川盆地西缘,是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属邛崃山脉中段高中山地貌单元。
最高处为苗基岭,海拔5364米,最低为神仙桥,海拔930米,最大相对高差4434米,平均相对高差2900米。
该区
断裂极其发育,地质情况十分复杂,三大岩类均有出露。
景区内流水侵蚀作用明显,形成了众多险峻的高山峡谷。
区内岩性以花岗岩、闪长岩及碳酸盐岩为主。
气候水文:西岭雪山风景名胜区有立体气温带,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度,一月平均气温4度,七月平均气温23度,景区气温一般较平原区低2度,山顶气温更低。
年降水量大于1500㎜,年均日照时数680小时。
区内主要河流有黑水河和花石溪、飞水溪。
花石溪、飞水溪均为出江源头,以阴阳界-白沙岗为分水岭,沿途汇集20余条支流,在西岭镇汇流。
总积雨面积55平方公里。
水系呈数枝状分布。
河床比降大,平均10/72,流速1.1~2.5米/秒。
由于受花岗岩节理面的控制,呈现多级阶梯,形成一系列跌水、瀑布和深潭。
土壤类型: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为冷沙黄泥土、黄壤土、黄棕壤、暗棕壤、灰
植被动物:由于海拔高差悬殊,气候类型多样,植被垂直分带明显。
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植被种类异常丰富。
植被类型主要分布为:
海拔4200米以上为高山寒漠植物,如主要生长地衣、苔藓类,还有雪莲、雪灵芝;
海拔3200-4200米为亚高山灌丛草甸;
海拔2400-3500米为亚高山常绿针叶、针阔叶混交林;
海拔1500-2700米为低中山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
海拔1800米以上均为原始森林,以下主要为次生阔叶林和人工林。
主要树种:针叶有紫果云杉、冷杉、铁杉、高山松等;阔叶有桦木、五裂槭、高山栎类等;珍稀树种有银杏、香果树、珙桐、红豆杉。
灌木以杜鹃、竹类为主。
良好的自然环境为众多的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繁衍栖息地。
据调查,西岭雪山区内共有兽类动物59种,鸟类95种,爬行类12种,两栖类47种。
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有:大熊猫、牛羚、金丝猴、绿尾虹雉等;二类保护的有:小熊猫、毛冠鹿、红腹角雉、绿尾角雉等;三类保护的有:猕猴、林麝、斑羚、金鸡等。
相互关系:由于受到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的作用,西岭雪山风景区的垂直地带性是叠加了地带性影响的非地带性在垂直方向的具体表现。
景区最高点5364m和最低点930m的相对高差4434m,直接导致了景区的气候呈现垂直分布,从山脚平原区到山顶高寒区气温下降20°左右,气温的逐渐减低也直接影响了植被类型的不同,植被覆盖呈现多样化的结果,由最高处的高山寒漠草甸植被到山脚的阔叶人工林,植被覆盖的差异和气温不同以及降水、蒸发也影响了本区的土壤类型呈现垂直分布。
比如特殊的山地气流(山谷风、焚风等)、山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径流、植物花粉飘落、动物的季节性的上下迁移、以及土地滑坡等都进一步加强了垂直地带综合体组成分之间的联系。
自然地理综合体分异的根本原因:大方向上,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以及垂直地带性这三者共同自然地理环境大陆层次和区域层次的地域分异,它们属于中、大尺度的地域分异性。
而在局部地区的小范围内,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分异则主要是地方性支配。
即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作用下,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环境要素变化引起的小范围地域分异性。
地方性分异的范围相对较小,也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普遍和最低级的地域分异,我们在野外考察时,所能最直接观察到的往往就是地方性差异现象。
六、自然综合体(相和限区)的划分及特征评价:西岭雪山综合体的相、限区划分可以根据景区的特色观景点来划分,各观景点相互联系又各有不同,它们自成一体而又和谐地分布在旅游线路上。
从西岭雪山景区前门一路沿坡向上,菜地坪开始,经过诸多景点,最终到达阴阳界,日月坪观景台,往后山下山,到鸳鸯池,滑雪场,乘索道下到后山售票处。
1.瀑布群水限区:由茶地坪到獐子岩,是一条纵贯景区前半部,以溪水、峡石、飞瀑、灌丛交构而成的山水画廊。
在两溪口前主要景点有“九瀑一线天”、“飞泉洞”、“鱼泉”等。
著名的“大飞水瀑布”最是令人叫绝,在高山峡谷中,泉水从1400米高的白雀山腰一溶洞飞滚直下360余米。
这一区域以低山溪流瀑布为主,主要是瀑布沟坡相、瀑布沟底相、崖坡灌丛相、崖顶相。
该区主要是水文特点较为突出,山顶积雪融化或者地下水的渗出,沿坡而下,到了山脚地处聚流而成溪,发育成了溪流瀑布等景观。
2.原始林和奇峰怪石限区:从獐子岩出发到观景台,沿着海拔2000~3000米的“元古谷”攀登,穿峡谷,临绝壁,进入针阔叶混交的原始密林。
高山深谷中排列着形态各异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态的石笋、石柱嵌布林间,这里有如刀削斧砍的“凌云绝壁”和鬼斧神工的“大山门”,有天然的“观云台”和“怪石林”、“金猴峰”、“鹰咀峰”、“红石堡”阡等景点。
这一区域主要是怪石,原始林为主,相为奇峰相,怪石相、缓坡相、陡坡相、密林相等。
随着海拔的上升,气流的对流加强,以及较多的雨水冲刷,地表径流的影响,导致了土壤表层的大量流失,岩石裸露增加,各种风化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形态各异的怪石限区。
3.高山观景限区:以红石尖、阴阳界、白石尖、野牛道,日月坪等景点围绕的一圈高山观景天台,还不都在3200-3300m左右,落差不大,地势起伏不大,便于取点观景,投资建设。
红色尖的巨大红色花岗岩,"阴阳奇观"为景区的又一绝。
红石尖至白沙岗一带的山脊既是分水岭,又是两种不同气候的交汇处,西部为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干燥;东部为四川盆地气候,温暖湿润,这两种不同的气流在白沙岗相遇,以山脊为界,形成了独特的气象景观:一边是晴空万里,湛湛蓝天,一边是云遮雾涌,朦胧世界,"阴阳"两界分明,极为罕见。
本区主要是山顶平台
相、山间坡地相。
该区的景观特点主要是山间平地,山间缓坡,植被类型主要是灌木丛和草甸。
4.日月坪鸳鸯池索道限区:从观景台下来,沿索道而下的陡坡相,缓坡相,沟坡相,沟底相,林间道路相,植被类型主要覆盖杂草、灌木和一些高寒杉树。
5.滑雪场限区:西岭雪山滑雪场海拔2400m左右,面积8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0℃,冬季-2℃以下,年积雪四个月左右,积雪厚度约60一80厘米,地势平缓,雪质优良,形成南方独特的林海雪源奇观,冬季是滑雪天然胜地,夏季是避暑度假的天然大氧吧。
同时,滑雪场培植了50平方公里的高山草坪,形成了高山草原规模。
形成了独特的雪地相,草地相,还有湖边的湖滨湿地相,山麓相。
该区域地势开阔且较为平坦,平均温度偏低,冬季多降雪,降雪不易化。
七、自然地理综合体的要素变化规律:
地点一:鸳鸯池索道
103°12′34″E
30°42′12″N
海拔高度:2212m
土层划分:
土层一:0-11cm pH=4.0
土层二:11-26cm pH=5.0
土层三:26-41cm pH=6.0
土壤质地从上到下粘度增加,呈酸性土壤,母质花岗岩累,裸露伴生碳酸岩类石灰岩:盐酸反应强烈
植物类型:包果柯,灯笼树,挂苦绣球,宝兴柳,泡叶栒子,灯台树,猫儿屎,三桠乌药,陕甘花楸,华西臭樱,扇叶槭,来苏槭,华西花楸,大果房县槭,钝叶木姜子,华椴,川鄂山茱萸,刺榛,疏花槭
地点二:日月坪
103°9′50″E
30°41′42″N
海拔高度:3201m
岩石pH=6-6.5
土壤发育不完全,无明显层次分化,介于母质和土壤之间。
表层为枯枝落叶腐殖质层。
地点三:阴阳界
103°9′37″E
30°42′95″N
海拔高度:3213m
土层划分:
土层一:0-15cm 腐殖质层
土层二:15-41cm
土层三:41-54cm
土层pH由表层向下逐渐减小
pH:6.2-6.0-5.8
土壤母质呈酸性,岩石偏酸性,土质偏黏(中层),表层为中壤。
土壤生物:蜘蛛等
地点四:阴阳界附近
103°9′39″E
30°42′5″N
海拔高度:3220m
土层划分:
土层一:0-17cm pH=6.8
土层二:17-32cm pH=5.6
土层三:32-50cm pH=4.8
土壤质地松软,表层为稀疏草地植被,土壤表层根系较为发达,上层偏黏,下层偏沙,整体显酸性。
植物种类:冷杉,高山杜鹃
地点五:回途路上山脚下103°17′5″E
30°34′58″N
海拔高度:794m
土层划分:
土层一:0-20cm
土层二:20-45cm
土层三:45-59cm
表层根系偏多,有的根系较完善。
土壤类型为紫色土,土质整体偏黏。
剖面出现虫卵。
岩石的盐酸反应存在,但是不强烈。
土壤偏碱性(pH=7.0-8.0)。
八、景区开发建议:
1.景区在区域划分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对于游人开放区和未开放区一定要明确清楚,有着明确的提示牌和相关介绍,一些未开发区域要防止游人误入所产生的危害和不利影响。
2.可以适当多提供一些饮用水源,但是同时向游人宣传高山的饮用水资源情况,减少浪费现象。
3.旅游活动区域、范围、线路由林业部门及其下属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划定,并上报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备案,一切涉旅活动必须严格限定在划定范围内,并以不破坏环境为最高原则。
4.原始森林景区的旅游开发要改变单一观光的不足,要融入生态旅游和体验旅游的新理念,把西岭雪山前山区打造成集四季观光、生态体验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5.后山区要打造成为集滑雪体验、山地度假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当前应考虑扩大滑雪场规模和滑雪场的坡度,以吸引高端滑雪人群和专业滑雪爱好者。
6.旅游宣传、组织、管理及具体实施应由林业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共同负责,旅游公司、旅行社等机构必须服从林业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并保证提留足够比例的旅游收益用于保护区的建设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