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李纲传(共9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史李纲传(共9篇)
宋史李纲传(一): 中国历史上的中原指那些地方
电视里总是会出现逐鹿中原.
古人常将“中国”、“中州”用作中原的同义语.一般认为,古代中原系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华夏族部落集中分布的区域,中心是古豫州.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华夏文化或周文化的扩展而有所漫延.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较先进的华夏族自视文明,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一些夏、商时期尚属夷蛮狄的周边地区,随着华夏文化的传播,成康之世的分封,也纳入中原文化区.实际上两周时期的中原地区除了今河南省外,主要还包括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狭义上,指河南一带.先秦时期已有雒邑(今洛阳)、陶(今山东定陶县)为天下中心的说法;随着华夏族向周围迁移,其活动范围扩大,古代豫州被视为天下中心.《明实录·永乐十四年》:“伏维北京,南俯中原.” 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大片地区,或指黄河流域.《宋史·李纲传》:“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之“中原”即指黄河中下游流域,诸葛亮《出师表》:“当奖率三千,北定中原”之“中原”即指黄河流域.
宋史李纲传(二): “中原”古义是什么
古今异义中,“中原”分别指什么
中原(China Central Plain)是一个地域概念,是指以河南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被古代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古人常将“中国”、“中土”、“中州”用作中原的同义语.一般认为,中原地区在古代系华夏族部落集中分布的区域,其中心是古豫州.中原地域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有所蔓延.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族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一些夏、商时期尚属夷蛮戎狄的周边地区,随着中原文化的传
播,也被纳入中原文化区.中原一词从现存文献最早可见于《诗经》.如《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吉日》:“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漆沮,即陕西中部黄土高原南缘的二水之名);《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但这些中原并非完全是地域概念,而是“平原、原野”的意思.现代一般使用中原地区称谓,广义常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河南省为主体,包涵河南周边部分地方的广大地区,包括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南部、山东省西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等地区;狭义即专指河南省.“中原”一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一般指狭义的中原,即专指河南省.广义的“中原”是以河南为中心,向河南临近省份的部分地区渗透的一个广阔区域.中原自古以来就是主导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核心地域,是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中原一般专指河南省.河南又名“中原”和“中州”,在历史上还曾被称为“中国”、“中土”、“华夏”和“神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原河南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发展起到最主要决定性作用.而河南也是自三皇五帝到北宋中国长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4000多年前,河南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豫”,且有“中州”和“中原”之称.河南是华夏民族早期主要居住的地方,也是今天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祖居之地.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后有夏、商、西周(成周洛邑)、东周、西汉(初期)、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五代、北宋和金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定都.中国八大古都,河南一省就有四个,分别为夏商故都郑州、殷邺七朝古都安阳、十三朝古都洛阳和七朝古都开封.不过河南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和灾难最集中的一个地区,很多民族、种族、国家为了争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逐鹿中原.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大批大批的河南人为了逃避战乱而迁往异域他乡,这极大地促进了祖国很多地方的开发和中华文明的传播.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范围演变在中华文明肇始时期,因“天下之中”和“河洛”的地域称呼专指洛阳一带,这里因夏商周三代奠基,河洛文化的繁盛而成为中原地区的心脏地带.先秦时期已有雒邑(今洛阳)为天下中心的说法.随着华夏族向周围迁移,其活
动范围扩大,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概念延伸至华夏各诸侯国,与秦、吴等边远地区相对应.秦代开始,中原一词的含义进一步拓展,可以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大片地区,包括今河南、陕西关中一带、山西和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湖北西北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宋史·李纲传》:“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之“中原”即指黄河中下游流域.偶尔也指黄河流域,诸葛亮《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之“中原”即指淮河以北.
宋史李纲传(三): 什么叫做固执己见的意思
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出自】:《旧唐书·李纲传》:“时左仆射杨素、苏威当朝,纲每固执所见,不与之同,由是二人深恶之.”《宋史·陈宓传》:“固执己见,动失人心.”
【示例】:冯贵堂听父亲不赞成他的主张,他想到:“人,一上了年纪,就爱~,偏重保守了!” ◎梁斌《红旗谱》八
【近义词】:一意孤行、自以为是、刚愎自用
【反义词】:谦虚谨慎、不露圭角、虚怀若谷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宋史李纲传(四): 固执己见——一意孤行两个成语的区别在哪
固执己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两个词语都含有贬义,“固执己见”侧重“坚持、不改变”的是意见、看法;“一意孤行”侧重于“不听劝告”按想法去做.两者的对象不一样,前者是“意见、看法”,而后者是做.
希望这样说能给你一点启发.【宋史李纲传】
宋史李纲传(五): 由于身边的事物而改变自己的成语有哪些
固执己见
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出自】:《旧唐书·李纲传》:“时左仆射杨素、苏威当朝,纲每固执所见,不与之同,由是二人深恶之.”《宋史·陈宓传》:“固执己见,动失人心.”
【示例】:冯贵堂听父亲不赞成他的主张,他想到:“人,一上了年纪,就爱~,偏重保守了!” ◎梁斌《红旗谱》八
【近义词】:一意孤行、自以为是、刚愎自用
【反义词】:谦虚谨慎、不露圭角、虚怀若谷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宋史李纲传(六): 始终坚持错误的观点根据句子意思写出四字成语
固执己见
成语:固执己见
拼音:gù zhí jǐ jiàn
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出处:《旧唐书·李纲传》:“时左仆射杨素、苏威当朝,纲每固执所见,不与之同,由是二人深恶之.”《宋史·陈宓传》:“固执己见,动失人心.”
示例:冯贵堂听父亲不赞成他的主张,他想到:“人,一上了年纪,就爱~,偏重保守了!” ★梁斌《红旗谱》八
近义词:一意孤行、自以为是、刚愎自用
反义词:谦虚谨慎、不露圭角、虚怀若谷
执迷不悟
成语:执迷不悟
拼音:zhí mí bù wù
执:固执,坚持;迷:迷惑;悟:觉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出处:唐·姚思廉《梁书·武帝纪》:“若执迷不悟,距逆王师,大军一临,刑兹罔郝,所谓火烈高原,芝兰同泯.”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坚持错误
宋史李纲传(七): 固执己见的意思是什么
固执己见[gù zhí jǐ jiàn]
生词本
中文解释 - 英文解释
详细解释
百科释义
同反义词
【解释】: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出自】:《旧唐书·李纲传》:“时左仆射杨素、苏威当朝,纲每固执所见,不与之同,由是二人深恶之.”《宋史·陈宓传》:“固执己见,动失人心.”
【示例】:冯贵堂听父亲不赞成他的主张,他想到:“人,一上了年纪,就爱~,偏重保守了!”
◎梁斌《红旗谱》八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宋史李纲传(八): 英语翻译
四、调动的术语
1.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例: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张衡列传》)
2.迁:改任,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
例: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列传》)
3.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
例: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后汉书张衡列传》)
4.调:调动、调迁.
例:调为陇西都府.(《汉书袁盎传》)
5.量移:被贬边远地区的官员,遇赦酌情移至近处任职.
例:三年随例未量移.(白居易《自题》)
6.出:指出京受任.
例: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后汉书张衡列传》)
7.放:也指京官调任外地.
例: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
五、兼职的术语
1.领:以本官兼较低职.
例: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后汉书刘焉列传》)
2.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
例:周公摄政,践祚而治.(《礼记文王世子》)
3.权:临时代职.
例:兼权殿中侍御史.(《宋史李纲列传上》)
4.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
例:安国行丞相事.(《汉书韩安国传》)
5.署:暂任、代理官职.
例:成祖继位,命署礼部事.(《明史宋礼传》)
六、到任、离任的术语
1.新(始)视事:刚刚到任.
例:是时,茂陵守尹公新视事.(《汉书游侠传》)
2.下车:官吏初到任.
例: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后汉书刘宠列传》) 3.秩满:官吏任期届满.
例:秩满,造行在所,顾不数见公卿. (陆游《傅正议墓志铭》)
4.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例: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刘般列传》)
5.归田:辞官还乡.
例:官中无人,不如归田.(《晋书李密列传》)
6.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例: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列传》)
翻译例句!【宋史李纲传】
1.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2.任郎中一职,后任太史令.
3.顺帝初年,又重新任太史令.
4.调任陇西都府.
5.降职三年了,没有按管理享受到量移的待遇.
6.永和初年,出京任河间相.
7.就放出任宁夏知府,不久就升为宁夏道.
8.派刘焉离京任监军使者,兼任益州牧.
9.周公代国君处理政务,登皇位而治天下.
10.代任殿中侍御史.
11.韩安国代理丞相的工作.
12.成祖继位,命令宋礼暂代礼部的主管.
13.这个时候,茂陵太守尹公刚刚到任.
14.自明府到任以来,狗晚上也不叫了,民也不找官吏了.
15.任期届满时,他正在建造行在,反而和公卿们见不了几回.
16.永宁元年,刘般称病,上书提出退休.
17.做官没有权势的朝臣做依靠,不如回家种田.
18.在任执事办公已经三年,向皇上写奏折请求告老还乡,皇上任命我为尚书一职.
宋史李纲传(九): 这个作业怎么做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陈东,字少阳,镇江丹阳人也. 早有隽声,不戚戚于贫贱. 蔡京、王黼方用事,
人莫敢指言,独东无所隐讳.钦宗即位,率其徒伏阙上书,论:“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缅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言极愤切.明年春,贯等挟徽宗东行,东独上书请追贯还,正典刑,别选忠信之人往侍左右.
金人迫京师,李邦彦议与金和,李纲及种师道主战,邦彦因小失利罢纲而割三镇.东复率诸生伏宣德门下上书曰:“在廷之臣,奋勇不顾, 以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纲是也,所谓社稷之臣也 .其庸缪不才,忌疾贤能,动为身谋,不恤国计者,李邦彦之徒是也,所谓社稷之贼也.”军民从者数万.书闻,传旨慰谕,众莫肯去,喧呼震地.有中人① 出,众脔而磔之,于是亟诏纲入,遣抚谕,乃稍引去.
金人既解去,学官观望,时宰议摒伏阙之士,先自东始.高宗即位五日,相李纲,又五日召东还.未得对,会纲去,乃上书乞留纲而罢黄潜善、汪伯彦,不报.会布衣欧阳澈亦上书言事,潜善遽以语激怒高宗,言不亟诛,将复鼓众伏阙.书独下潜善所,府尹孟瘐召东议事,东请食而行,手书区处家事,字画如平时,已乃授其从者曰:“我死,尔归致此于吾亲.”食已如厕,吏有难色,东笑曰:“我陈东也,畏死即不敢言,已言肯逃死乎”吏曰:“吾亦知公,安敢相迫”顷之东具冠带出乃与澈同斩于市四明李猷赎其尸瘗② 之东初未识纲特以国故至为之死识与不识皆为流涕时年四十有二.(取材于《宋史·忠义传》)
【注】①中人:这里指宦官.②瘗:埋葬.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首四方,以谢天下/谢:谢罪
B.金人迫京师/迫:逼近
C.遣抚谕,乃稍引去/稍:稍微
D.高宗即位五日, 相李纲/相:以……为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邦彦因小失利罢纲而割三镇/东请食而行
B.不恤国计者/军民从者数万
C.李邦彦之徒是也/时宰议摒伏阙之士
D.乃上书乞留纲而罢黄潜善、汪伯彦/已乃授其从者曰
3.下列句子中,省略部分补充有误的一句是()
A.宜诛六贼,传首(于)四方
B.遣抚谕(陈东),乃稍引去
C.(高宗)未得对,会纲去
D.(陈东)乃上书乞留纲而罢黄潜善、汪伯彦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京、王黼等六人执掌大权的时候,无人敢指责他们,只有陈东无所畏惧. B.陈东为素不相识的爱国将领李纲鸣不平,最终使皇帝恢复了李刚的职务. C.皇帝听信谗言,担心陈东鼓动百姓聚集闹事,于是下令抓捕陈东并处死他. D.陈东预感朝廷要杀害自己,他镇定自若,平静地安排好家事,慷慨赴死.
5.(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顷之东具冠带出乃与澈同斩于市四明李猷赎其尸瘗之东初未识纲特以国故至为之死识与不识皆为流涕时年四十有二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早有隽声,不戚戚于贫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纲是也,所谓社稷之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D
3.B
4.A
5.(1)顷之/东具冠带出/乃与澈同斩于市/四明李猷赎其尸瘗之/东初未识纲/特以国故/至为之死/识与不识皆为流涕/时年四十有二.
(2)①年轻时就有才智出众的名声,不(因出身)贫贱而自感哀伤.
②全身心担当国家重任的是李纲,(他)就是所说的国家重臣啊!
新唐书李纲传宋史许将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