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练习 5 达尔文 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达尔文: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
一、认字音
裨.益(bì)
剽.窃(piāo ) 心力交瘁.(cuì) 匿.名(nì)
骇.人听闻(hài) 诋.毁(dǐ) 狰狞..(zhēnɡ)(nín ɡ)
荡漾.(yàn ɡ) 气氛.(fēn ) 啮.齿(niè)
冗.长(rǒnɡ) 挞.伐(tà) 吝啬..(lìn)(sè)
酝.酿(yùn) 心悸.(jì) 宅邸.(dǐ)
燧.卵石(suì) 海鬣.蜥(liè) 敦.促(dūn )
辗.转(zhǎn ) 分泌.(mì) 笃.信(dǔ)
颓.然(tuí) 履.行(lǚ) 一丝不苟.(ɡǒu )
涨⎩⎪⎨⎪⎧涨.价(zhǎnɡ)
涨.红脸(zhàn ɡ)
骨⎩⎪⎨⎪⎧骨.碌(ɡū)骨.肉(ɡǔ) 吓⎩⎪⎨⎪⎧吓.唬(xià)恐吓.(hè) 逮⎩⎪⎨⎪⎧逮.耗子(dǎi )
逮.捕(dài )
沓⎩⎪⎨⎪⎧一沓.(dá)拖沓.(tà) 露⎩⎪⎨⎪⎧露.珠(lù)露.头(lòu ) 匙⎩⎪⎨⎪⎧汤匙.(chí)
钥匙.(shi )
壳⎩⎪⎨⎪⎧贝壳.(ké)地壳.(qiào ) 二、记字形
⎩⎪⎨⎪⎧tén ɡ(誊)写名yù(誉)
⎩⎪⎨⎪⎧迁xǐ(徙)tú(徒)弟
⎩⎪⎨⎪⎧bēn (贲)门花huì(卉) ⎩⎪⎨⎪⎧编jí(辑)jī(缉)拿
⎩⎪⎨⎪⎧zhù(贮)存zhù(伫)立 ⎩⎪⎨⎪⎧精zhàn (湛)难kān (堪) ⎩⎪⎨⎪⎧qì(迄)今收qì(讫)
⎩⎪⎨⎪⎧dào (悼)念泥nào (淖) ⎩⎪⎨⎪⎧笨zhuō(拙)罢chù(黜) ⎩⎪⎨⎪⎧dù(度)假过dù(渡) ⎩⎪⎨⎪⎧烦zào (躁)干zào (燥)
⎩⎪⎨⎪⎧pín (频)繁bīn (濒)临
⎩⎪⎨⎪⎧quán (蜷)缩缱quǎn (绻) ⎩⎪⎨⎪⎧yì(翌)晨羽yì(翼) ⎩
⎪⎨⎪⎧篇fú(幅)fú(辐)射 三、辨词义
1.置疑 质疑
两者都有怀疑之意。
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句。
质疑:提出疑问。
长期以来,日本右翼势力总是煞费苦心地质疑《开罗宣言》存在的法律效力与存在的真
实性,中国社科院日本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高洪表示,《开罗宣言》为我国钓鱼岛主权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其国际法效力不容置疑。
2.一丝不苟 小心翼翼
①“一丝不苟”指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
词义侧重于认真不马虎。
②“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词
义侧重于谨慎不疏忽。
主题为“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于3月26日至29日在海
南博鳌召开,会议期间,现场执勤人员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3.骇人听闻 耸人听闻
①“骇人听闻”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②“耸人听闻”指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多指故意捏造或夸大不实之论。
对于一篇新闻报道,我们不能用学术研究的高标准去要求,但最基本的对等比较原则我
们却没理由忽视,更不能由此得出一些耸人听闻的论断。
四、积词语
1.骇人听闻:骇,震惊。
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2.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与相比的;唯一的。
3.开天辟地:古代神话传说,盘古氏开辟天地,开始有人类历史。
后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
4.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
指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决某个问题。
5.无所事事:前一“事”为动词,做;后一“事”为名词,事情。
闲着什么事都不干。
6.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是佛教用语。
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出自《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
7.斤斤计较:斤斤,形容明察,引申为琐碎细小。
指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
8.张口结舌: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或害怕。
注意:适用的范围,不能用于吃惊或高兴。
9.面目全非:指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多含贬义)。
注意:和“面目一新”的区别,“面目一新”是样子完全变新(指变好)。
10.至高无上:最高,没有更高的。
注意:“上”的写法,不能写成“尚”。
11.风度翩翩:形容举止文雅优美,多形容男子。
注意:“翩”读“piān”,不读“piǎn”,同时要注意使用对象。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人类发展的各个时期,总会发生一些骇人听闻
....的事件,随之而来的一条条关于人类发展甚至地球命运的言论,令不少人为之恐慌不已。
()
2.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非理性的“痴狂”持有否定态度。
到了17世纪中叶,排斥
的态度更加激烈起来,笛卡尔的哲学占据主导地位,确立理性独一无二
....的地位,“痴狂”被视为非人性的东西。
()
3.如果身为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三大债券市场的意大利被巨大的融资压力压垮而不得不求援,那么面对意大利总额高达1.9万亿欧元的债务,欧洲现有救助机制也将无.
能为力
...。
()
4.近日,多起盗窃案嫌疑人金某被刑拘。
据称,金某还因为无所事事
....引起同村村民反感,他因此报复纵火,烧毁村民的稻草垛和砖瓦房。
()
5.还记得2011年年初的抢盐潮吗?你是否感叹过抢盐的人如此不可思议
....?然而,当看
到“打对折,每人限购两提”的卫生纸时,你是否也会忍不住购买,即使根本不需要?我们总认为能驾驭自己,但在心理学家看来,非理性或许是人类的共性。
()
6.“不要为了节省成本而在小钱上斤斤计较
....,而要花大力气使你的顾客得到绝对好的用户体验。
”这是乔布斯的经营哲学。
()
答案:1.×。
句中强调故意夸大或捏造不实言论,应用“耸人听闻”。
2.×。
“独一无二”和“至高无上”都有唯一,没有别的之意。
“独一无二”指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强调的是其独特性。
“至高无上”指最高,没有更高的。
强调的是崇高性。
从句意看,随着“笛卡尔的哲学占据主导地位”,才确立理性崇高的地位。
应该用“至高无上”。
3.√。
“无能为力”指用不上力量;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
使用正确。
4.×。
“无所事事”和“游手好闲”都有不做事之意。
“无所事事”指闲着什么事也不干,并不一定出自主观。
“游手好闲”指游荡成性,不好劳动,含贬义。
从语境看,“无所事事”不应该“引起同村村民反感”,且此人报复村民、烧毁财物,品质有问题,应该用“游手好闲”。
5.×。
“不可思议”和“不可理喻”结构类似,但词义不同,往往引起误用。
“不可思议”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往往含有神秘奥妙的意思,是中性词。
“不可理喻”指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
形容愚昧或态度蛮横,不讲道理,含贬义。
该句语境讲的是人类的非理性行为而非神秘奥妙现象,应该用“不可理喻”。
6.√。
“斤斤计较”形容过分计较微小的利益或无关紧要的事情。
使用正确。
◎作者简介
美国传记作家——欧文·斯通
简介:欧文·斯通(1903-1989),美国传记作家,生于加利福尼亚。
他的写作生涯是从写剧本开始的,以后转向人物传记小说的创作。
贡献:他的一生写了25部传记小说,其中最有名的是《梵·高传——
对生活的渴求》(1934)。
他还为杰克·伦敦、米开朗琪罗、弗洛伊德、达
尔文等历史文化名人写过传记,在欧美各国很有影响。
◎背景回放
偶然间诞生的佳作
1927年的春天,一位深受意大利宗教熏陶的作家十分偶然地走进了《物种起源》。
在
这里,一个神奇的世界让他震惊!他被这位名叫达尔文的科学家深深打动。
这位作家就是欧文·斯通。
仅仅是出于不可遏止的激情与冲动,欧文·斯通写出了《达尔文传》。
欧文·斯通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
七十余年来,达尔文成就辉煌的人生震撼着无数读者。
这部作品也成为欧文·斯通的成名作,被译成八十余种文字,感动亿万读者。
◎传主掠影
一、走近传主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
人。
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
恩格斯将生物进化论学说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一)家世
达尔文的祖父曾预示过进化论,但碍于声誉,始终未能公开。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医生,家里希望他将来继承祖业。
(二)求学经历
1817-1825年在施鲁斯伯里私立中学就读。
1825-1827年在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
1828-183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神学。
1831-1836年随贝格尔号军舰环球考察。
(三)主要经历
(1)少年达尔文
达尔文16岁时便被父亲送到爱丁堡大学学医。
但他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尤其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
进入医学院后,他仍然经常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听自然科学讲座,阅读大量的自然科学书籍。
他热衷于收集甲虫等动植物标本,对神秘的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2)青年达尔文
1831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
以“博物学家”的身份,搭载“贝格尔号”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苦的环球考察活动。
达尔文每到一地总要进行认真的考察研究,采访当地的居民,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挖掘生物化石,发现了许多没有记载的新物种。
他白天收集各类岩石标本、动物化石,晚上又忙着记录收集经过。
在考察过程中,达尔
文根据物种的变化,结合自己的思考,逐渐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产生了怀疑。
(3)伟大的诞生
1832年2月底,在海拔4 000多米的高山上,达尔文意外地在山顶上发现了贝壳化石。
这使他明白了地壳升降的道理。
同时在山脉的两边,植物的种类并不相同,而且同一种类,样子也相差很远。
达尔文对自己的猜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不同而相应变异!”
(四)人物评价
1859年成为划分科学史前后两个“世界”的界限。
《物种起源》的出版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如同马克思主义登上历史舞台一样,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达尔文远离大城市的喧嚣,在他宁静的庄园里准备着一场革命,马克思自己在世界嚣嚷的中心所准备的也正是这种革命,差别只在杠杆是应用于另一点而已。
——李卜克内西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非常有意义,这本书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
——马克思
二、传主逸事
(一)树桩
达尔文从小就观察花草树木怎样生长,鸟兽鱼虫怎样生活。
他有时爬到树上,看怎样孵小鸟;有时到河边去钓鱼,把钓到的鱼养起来观察。
蝴蝶呀,蜻蜓呀,他都采集来做标本。
达尔文每天工作完以后,喜欢在树林里散步,呼吸新鲜空气。
就是在这休息的时候,他还认真观察树林里的东西。
一棵小草的变化,一条小虫的蠕动,都能使他产生极大的兴趣。
有一次,达尔文看见树上有几只小鸟,就站住了,仰着头仔细观察。
为了不惊动它们,他一动不动在树下站了好久。
一只小松鼠以为他是一根木桩,竟然顺着他的腿,爬上了他的肩膀。
达尔文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观察过许多动物和植物,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他创立进化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二)成人之美
1842年,达尔文写了一篇论文阐述生物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但他觉得还不成熟,就没有发表。
1844年,他把那篇初稿拿出来重新修改。
写好以后,依旧觉得不成熟,不愿公开发表,只是拿去请他的好朋友赖尔看了一下,征求他的批评意见。
没想到,1858年的一天,博物学家华莱斯寄来《论变种无限偏离其原始模式的倾向》。
达尔文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
静。
他当时的感情是复杂的:华莱斯开始着手研究物种起源,比自己晚得多,如今先把论文写出来了。
如果华莱斯的论文一发表,那么,他再发表自己的论文,意义就不大了,科学上的“头功”就不属于他了。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达尔文决定放弃自己的理论,而把华莱斯的论文立即转交给赖尔,请赖尔尽快把华莱斯的论文发表出来,并表示可以把自己的研究结果提供给华莱斯,以丰富华莱斯的理论。
深知达尔文的赖尔和植物学家胡克决定,在林纳学会会议上,同时宣读达尔文论文的初稿和华莱斯的论文。
就这样,在1858年7月1日那天,同时宣读了这两篇同一内容的论文。
1.阅读课文,说一说达尔文给你的整体印象是什么。
达尔文对真理执着追求,对科学无比崇敬。
2.请找出在《物种起源》写作过程中达尔文遇到的方方面面的困难。
知识欠缺,很小的问题也要花费很多的精力;身体影响,身体的疾病影响了他的工作;社会环境,人们对他的研究不满和不解;过程艰难,同行的威胁及自己的忧虑。
1.文章介绍达尔文的身体状况有何目的?尽管身体不好,他依旧坚持在写作中的优良习惯,请总结有哪些优良习惯。
(1)说明达尔文为了完成自己的研究,在紧张、强大的工作压力下心力交瘁,却仍然不放下自己的写作和实验,表现了他对科学的执着。
(2)①不断修改;②写提醒语;③以事实为根据。
2.对于别人提出的意见,达尔文是怎样对待的?
①认为避免了让他丢脸犯大错,衷心感谢别人;②认为自己正确的观点,应有铁石般的心肠。
3.从“部分原因是由于他的这封信”到“我像恶煞般地抬起我的脸”这部分选文主要介绍了达尔文的哪些工作?
①研究动物、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②研究鹰类对种子的传播;③对动植物变异的求
证。
4.在处理华莱斯的稿件问题上,达尔文有过彷徨,也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这从他与赖尔与胡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但他最终选择了坦白。
这表现了达尔文什么样的品格?
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不仅严谨、认真、勤奋、勇敢,而且是正直的。
在处理华莱斯的稿件的问题上,体现了达尔文的诚实、实事求是与他的真诚、坦白。
5.从选文来看,有哪些证据可以表明在“物种起源”理论研究方面达尔文比华莱斯更该拥有优先权?
①朋友的证明,如胡克、赖尔等。
②达尔文1844年的带有胡克笔迹的手稿。
③达尔文给阿萨·格雷的信件。
6.文中能体现达尔文兴趣与勤奋的内容有哪些?根据表格提示,填入恰当文字。
1858年
年初开始写“动物的智力和本能”
3月初“论本能”一章完成
4月底写完大量手稿,差不多有2 000页
在达尔文之前,很多人对生物进化问题有所研究,可为什么人们记住的是“达尔文主义”而不是“华莱斯主义”呢?
对于生物进化问题的研究,达尔文是集大成者,他既有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同时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达尔文主义”其实是一个大概念,承载着生物进化理论的众多内容。
(观点一)从论据这方面来看,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这就说明了,对于任何一个新观点,要使大家对它重视,多么需要对它作相当详尽的解释。
”关于物种是进化的观点,在达尔文之前已有不少科学家提出,这些人中包括达尔文的祖父伊拉斯马斯·达尔文、钱伯斯和斯宾塞等,但谁也没有像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那样成功地提供足够多的解释。
(观点二)这是建立科学联盟的需要,通过书信交流、聚会等形式,达尔文和其他科学家赖尔、胡克、赫胥黎和格雷等共同组成了“达尔文帮”。
达尔文得到的地质变化知识得益于地质学家赖尔的《地质学原理》一书。
胡克擅长植物分类,不断地催促达尔文完成自己的理论,他保存的1844年达尔文写给他的表达自然选择的信成为达尔文优先权的一个有力证据。
语言描写
人物的思想感情主要靠语言传达。
恰当的语言描写,可以准确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本文大量地运用语言描写来揭示达尔文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通过写他与妻子埃玛的对话,来表现他忘我工作的专注与执着。
“我怎么能丢下我的写作和实验呢?”由此可见他对科学探索的热爱与醉心。
又如,通过写他与菲茨罗伊的争论,来表现他捍卫真理、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是大自然否定了它。
我不过是把我的观察材料记录下来而已。
大自然是从不会扯谎的。
”由此可见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它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
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
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
语言描写能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写法指点:(1)语言要能凸显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经历。
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
”行话运用适当,人物的身份便自然而然得到了介绍。
(2)语言描写要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读者应该能从人物独白中清楚地看到人物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行为的动机、追求的目的、将采取的措施,等等。
而人物之间的对话,则应该随着情节的开展逐步表现不同性格人物的不同感情,显示人物之间的内心交流。
它虽然不如独白那样直接、袒露,却同样应该能使读者感受到人物情感的变化,触摸到人物的心灵深处。
(3)语言描写要性格化,符合人物的身份。
要在描摹语态、叙写对话过程中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来。
如没有特别的需要,千万不能把街头乞丐的语气写得趾高气扬,又或是把老人的语言写得太过“儿童化”等。
(4)语言描写还应用来预示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或介绍环境、时代背景,或借人物之口抒发议论以深化主题,使语言描写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最后,语言描写要生动、简洁,切忌八股调、学生腔。
请运用语言描写的手法,写一段文字,该段文字要能表现出欢乐幽默的家庭氛围,同时人物的语言要符合各自的身份。
200字左右。
【参考示例】
中午吃完饭,妈妈叫我洗碗,我不肯洗,妈妈用婉转的语气说:“我的小洗碗机,快去洗碗吧!”我就高高兴兴去洗碗了。
我一边洗一边说:“妈妈,那你是洗衣机啦!”因为妈妈常常给我们洗衣服。
爸爸不甘落后地说:“我是电饭锅,因为我天天给你们烧饭。
”我笑着说:“哈,我们都是家用电器了!”
1.“我怎么能丢下我的写作和实验呢?”——由此可见他对科学探索的热爱与陶醉。
2.“我不过是对我的课题深深感到兴趣而已。
尽管我希望不像现在这样地看重虚名,不论是今天的还是身后的,都不要看重。
但是,我认为凡事都不要走极端。
我心里明白,即使我知道我的书永远得匿名发表,我也会同样苦干下去的,虽然不会有那么高的热情。
”——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
3.“是大自然否定了它。
我不过是把我的观察材料记录下来而已。
大自然是从不会扯谎的。
”——他捍卫真理、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4.“一个科学工作者不应有任何愿望,只应有铁石般的心肠。
”——他的恒心和执着。
5.“我宁愿像现在这样是一个不幸的、受人轻视的病人,也不愿过游手好闲的乡绅生活。
”——正视生活中的不幸,追求理想的人生。
阅读了华莱斯寄来的与自己书稿观点完全一致的论文后,达尔文有彷徨、有思想斗争,但是他最终选择了坦白。
——表现了他的正直、诚实的高尚品质。
【适用角度】本素材可用于“兴趣”“真理”“正直”“恒心”等话题作文中。
深入灵魂的热爱
深入灵魂的热爱是怎样的?大概是深入骨髓,时刻挂牵,一丝波澜便可牵扯情绪。
能让一个人深入灵魂的爱是什么?祖国,大自然,或者只是某一个人,自己的父母,那个远在千里的家?又或者只是一个兴趣爱好,读书,下棋,听歌?其实不管怎样,一个人能找到自己终身热爱的事业或兴趣抑或只是一个情感寄托,都是足够幸运的。
我的一个朋友,关于她所深入灵魂热爱的,是她的一个偶像,一个长相帅气、才华横溢、舞蹈歌喉都过人的艺人。
开始时我对她的定义只是停留在浅显的表面,即一个“追星族”,甚至难以想通一个距离自己遥远的人有什么值得追捧,但她就是热爱,不许别人说他的不好,否则会生气。
凭借我对她的了解,她不该是脑残粉那一类,尽管我曾经的确默默地这样给她定义过,那也只是一种玩笑般的调侃,而后她给我推荐了那个艺人的一首歌,翻唱周华健的那首《一起吃苦的幸福》,她跟我说那些艺人曾经奋斗过的日子,说起他们的艰辛与成就,我慢慢地似乎就理解她了。
其实很多时候,音乐更能说明一切,就是她讲述的他们的经历配上他们的音乐,渐渐让我感受到他们在奋斗历程中所散发的魅力与朝气。
而朋友对偶像的这
种热爱也在冥冥中给予了自己某种力量,在这之后的成长过程中跟着偶像学会了坚毅不屈,这种热爱是深入灵魂,洗礼过灵魂的。
我常想,一个人之所以会有热爱的东西,与自己内心需要的寄托是有绝对的关系的,不管是哪一种寄托,那些热爱的东西总能给予迷茫疲惫的我们希望和方向,每个人内心都需要这样一种深入灵魂的热爱的东西,那也可以说是自己的一个单独空间,为自己欣赏喜欢的世界,提起它内心是激动澎湃的,觉得不管生活怎样不堪,那一方宁静的领域,都有自己爱着的东西,自己都是幸福满足的。
我们是需要这种热爱的,它让我们有理由一如既往地相信世界的美好,与我们自己本身的美好。
愿你能早日寻到自己的所爱,愿你能坚持自己现在热爱的,愿我们的每一份深入灵魂的热爱,都给予我们生命的洗礼。
概括分析传主事迹
文中为了展现达尔文的兴趣与勤奋,根据时间顺序选择了诸多事例,在“精读课文”部分已经探讨过,概括传主的事迹也是高考常考内容之一。
传主的事迹,构成了传记材料的主体,直接对表现人物形象特点、品质以及思想风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阅读一篇传记,首先应围绕传主的事迹来进行梳理,看看文章写了有关传主的哪些事迹,再进行概括归纳。
一、考题试做
(2015·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
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
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
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
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
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
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
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
《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
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
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
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
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
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
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
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
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
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
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
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
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
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
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