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学案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

【学习重难点】
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学习过程】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一)措施:
1.扫盲教育:新中国建立后,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扫盲教育。

2.建立人民教育事业:(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2)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3)这就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3.制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4.学校教育制度建设:为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青年们强烈的求学欲望,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半工半读。

(二)意义:
1.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新中国教育的浩劫
(一)原因: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
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二)表现:
1.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2.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只要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不需要文化课考试就可以上大学,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3.“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
(一)原因: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

(二)措施:
1.恢复高考制度:他充分肯定新中国前17年的教育工作,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2.“科教兴国”发展战略:1995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3.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1)义务教育是普及青少年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

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目前我国已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大战略目标。

(2)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3)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4.教育投资: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

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

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5.边远和落后地区教育: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

国家还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