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八 13.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八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建议用时:20分钟)
下图为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绿洲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表示( )
A.土地盐碱化严重
B.沙丘移向绿洲
C.河流水量减少
D.冰川融水减少
2.综合治理和保护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合理措施是( )
A.禁止经济活动
B.节约并合理用水
C.加强矿产开发
D.大力发展畜牧业
【解析】1选C,2选B。

第1题,气候变干与用水量增加均影响河流补给,使河流水量减少。

同时,河流水量减少会使地下水位下降。

第2题,节约和合理用水是干旱地区保护生态环境、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之一。

【知识拓展】我国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不同地区的荒漠化,分析要点如下图所示:
读我国某地气候统计图,回答3、4题。

3.下列现象与该地区相符的为( )
A.降水量多,季节变化大
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C.河湖众多,水系稠密
D.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4.该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为(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森林的破坏
D.淡水湖泊萎缩
【解析】3选D,4选B。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降水最多的月只有20 mm,蒸发最多的月超过300 mm,可见该地区年降水量很少但蒸发量很大;根据气温曲线可判断出该地冬冷夏热,年温差大,由此可判断出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程度差。

第4题,该图所示的区域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植被稀疏,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易造成土地荒漠化。

【方法技巧】判断一个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荒漠化的方法
一看位置,经纬度位置在沙漠带中。

二看年降水量,年降水小于400 mm的地区易发生荒漠化。

三看土地覆被和利用类型,土地覆被类型以沙地为主的地区,土地利用中草地减少、耕地增多等可引起荒漠化。

(2017·六安模拟)读下图,回答5、6题。

5.由图中信息判断,为保障种植业生产而改善的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6.图中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意义在于( )
A.防洪
B.发电
C.养殖
D.防治水土流失
【解析】5选C,6选D。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支流众多而需要修建水库,同时周边有大量的抽水井存在,所以,此地需要改善水源条件以更好的发展种植业。

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水库修建在支流处,可见其主要作用不是防洪和发电;图中区域是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所以,这些水库的主要功能是防治水土流失。

【加固训练】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回答(1)、(2)题。

(1)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臭氧层破坏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水污染
(2)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开发小水电
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
③用太阳能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1)选B,(2)选C。

第(1)题,由图可知,能源消费结构以薪柴为主要能源,植被破坏严重,加上地形坡度较大,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集中、多暴雨,故水土流失严重。

第(2)题,该地区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破坏,故保护植被是关键,要保护植被(封山育林、禁止采伐太绝对),必须解决该地能源紧张的状况。

(2017·安徽联考)沟头防护工程是指为防止径流冲刷引起沟头前进和坡面蚕蚀而采取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下图为我国某地沟头防护工程平面布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7、8题。

7.沟头防护工程可以有效防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渍化
D.生物多样性减少
8.种植树木可以更有效配合防护埂,缓解该处的生态环境问题,图中四点中最适合种树的是(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解析】7选B,8选B。

第7题,沟头防护工程防止了沟头的溯源侵蚀,也就减少了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指土地的生产能力下降的现象,是土地退化。

沟头工程对防止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作用不大。

第8题,防护埂是用来拦蓄水流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减少水土流失,调蓄水流速度,减少对沟头坡地的侵蚀。

在A、C、D点种树,不能减少对沟头B 点的侵蚀。

在B点可以减少防护埂上下来的水流对B点的侵蚀,减少溯源侵蚀的力量,起到防护作用。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天山北侧,面积4.88万平方千米,海拔300至600米,是中国第二大沙漠。

下图示意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局部及边缘绿洲分布状况。

(1)简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自然成因。

(2)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有众多优良的冬季牧场,分析其冬季牧场形成的主要原因。

(3)简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扩张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危害。

【解析】第(1)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处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为温带沙漠,自然成因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外力作用等角度作答。

第(2)题,冬季牧场的形成,从气候、牧草和地表积雪等角度分析。

第(3)题,应从土地面积、农牧业生产、交通等角度分析。

答案:(1)深居内陆,高大山脉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光照强,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大,岩石风化强烈;大风天气多,风力作用强。

(2)海拔较低,冬季气温较山区高;多绿洲,水源丰富,草类茂盛,提供冬季所需牧草;冬季地表积雪较少,利于牲畜越冬。

(3)破坏土地资源,耕地面积减少;土地退化,生产能力下降,土地载畜量下降;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掩埋村镇、道路等。

(建议用时:25分钟)
(2017·安康模拟)在荒漠广布地区,常因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绿洲和荒漠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读民勤北部荒漠草场至县城(绿洲)地下水位变化图,完成1~3题。

1.“生态裂谷”的位置最可能位于距县城( )
A.0~20 km
B.20~40 km
C.40~60 km
D.60~80 km
2.“生态裂谷”附近的地带( )
A.植被覆盖率较高
B.风力侵蚀作用较弱
C.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
D.地下水流向荒漠区
3.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B.在绿洲区全面植树造林
C.在交错带禁止开采地下水
D.合理分配流域内水资源
【解析】1选A,2选C,3选D。

第1题,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图示中0~20 km的距离,地下水位最低,应该是“生态裂谷”的位置。

第2题,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因此“生态裂谷”附近水资源短缺,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降低;由于气候干旱,水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导致风力加大,风力的侵蚀作用加强;由于地表植被减少,土质疏松,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根据图例读图分析,“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地下水水位下降,所以附近的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地下水位较低的绿洲区。

第3题,“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资源短缺,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

(2017·江西六校联考)下图为我国现有主要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
①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集聚
②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
③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C地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
A.人类不合理灌溉
B.降水集中,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C.地势低平,沿海地区海水浸渍
D.夏季风强劲
【解析】4选B,5选C。

第4题,分析图中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比重大的共同原因,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集聚,①对;土壤贫瘠、使用化肥与盐碱地比重大关系不大,②错;降水量少,淋盐作用弱,盐分随季节变化小,③对;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与盐碱化无关,④错。

第5题,C地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主要原因是地势低平,距海近,沿海地区海水浸渍;人类不合理灌溉是人为原因;降水集中,降水多,盐分随季节变化大;夏季风强劲,带来降水多,不是导致盐碱化的原因。

(2017·河南联考)元阳县地处云南省南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脉南段,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光、热、水、矿产资源丰富,水土流失严重。

下表为元阳县水土流失强度变化情况统计。

读表,回答6~8题。

6.2005~2010年元阳县水土流失增长速度最快的侵蚀强度等级是( )
A.轻度侵蚀
B.中度侵蚀
C.强度侵蚀
D.极强度侵蚀
7.元阳县水土流失极强度侵蚀与剧烈侵蚀多呈点状,其成因最可能是( )
A.修筑公路
B.居民点建设
C.矿产开采
D.过度放牧
8.在农业生产中,该县防治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是( )
①调整农业结构②修建梯田
③发展“处方”农业④采用滴灌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6选B,7选C,8选A。

第6题,读表可知,2005~2010年元阳县水土流失轻度侵蚀呈负增长;中度侵蚀变化比例为2.93%;强度侵蚀为1.3%;极强度侵蚀为1.52%。

第7题,修筑公路造成的水土流失呈线状;一般情况下,居民点建设不会造成剧烈的水土流失;山区过度放牧造成的水土流失呈片状。

第8题,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修建梯田来蓄水、保土等措施都能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

“处方”农业主要是为了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采用滴灌技术主要是为了节水,多用于干旱缺水地区。

【加固训练】
水土保持区划是水土保持规划的基础,可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管理与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读水土保持区划图,完成(1)~(3)题。

(1)c、g、h水土保护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区域植被特征
B.区域地形特征
C.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D.区域环境人口容量
(2)我国不同水土保持区水土流失的原因对应合理的为( )
A.a——过度放牧
B.b——迁移农业
C.e——过度引水
D.f——滥伐森林
(3)d区域某地沟壑纵横,为治理水土流失采取了下图所示的农业生产模式,图中序号
①②③④所示环节对应正确的是( )
A.坡耕地退耕还林、农田防护、坡耕地退耕还草、林间放牧
B.农田防护、坡耕地退耕还林、林间放牧、坡耕地退耕还草
C.坡耕地退耕还草、坡耕地退耕还林、林间放牧、农田防护
D.林间放牧、坡耕地退耕还草、农田防护、坡耕地退耕还林
【解析】(1)选B,(2)选D,(3)选A。

第(1)题,c为北方山地丘陵区,g为云贵高原区,h为青藏高原区,根据名称可知三者的划分依据为地形。

第(2)题,a为东北山地丘陵区,天然林面积广,其水土流失的原因为滥伐森林;b为西北方风沙区,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水土流失的原因为过度放牧;e为南方山地丘陵区,f为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区,两者水土流失都与森林砍伐有关。

第(3)题,坡耕地坡度较大,为保持水土应退耕还林、还草,因而坡耕地的种植业应改为林果业和牧业;树木(林果业)又对农田(种植业)具有保护作用;同时在林间可以放牧。

9.(能力挑战题)图1是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图2是图1中甲处的气候资料示意图。

据道光、咸丰年间的县志记载,图1中甲处当时森林茂密,柳竹成荫,河深水清,舟楫畅行;然而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一片“红色荒漠”景观。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分析图1甲处形成“红色荒漠”景观的原因。

(2)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防治图示区域日渐扩大的“红色荒漠化”?
【解析】第(1)题,“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水土流失的结果,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来分析。

自然原因从地形(坡度大)、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等方面分析;人为原因从破坏植被和不合理的利用土地等方面分析。

第(2)题,图示区域的资源主要有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在开发利用这里的资源时,要保护本区的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

答案:(1)“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水土流失的结果。

其形成原因如下:自然原因:①以山地丘陵为主,起伏大;②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河流众多,流水侵蚀切割强烈。

人为原因:①开发历史悠久,人多地少,毁林开荒;②能源短缺,乱砍滥伐。

(2)发展立体农业;搞好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建设水电站,开发利用本区丰富的水能资源;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等;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