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登斯的积极社会福利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本文对西方最新社会福利思想—吉登斯的积极社会福利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力求在追踪该思想的过程中汲取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有益的借鉴成分。

全文共由五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意义、吉登斯积极社会福利思想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研究的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第二部分阐述了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演变与积极社会福利思想的形成:西方福利国家自产生到变革经历了国家干预主义到新自由主义,再到第三条道路的理论演变,其中积极社会福利思想是第三条道路的核心思想。

第三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了吉登斯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批判性考察。

吉登斯分析了传统左派与右派的分歧,接着从福利国家的结构性来源对“福利国家”的界
定进行了分析,最后从风险的角度对福利国家危机的实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第四部分阐述了吉登斯积极社会福利思想的主张。

吉登斯主张对福利国家进行彻底的改革并提出了自己的建构主张。

他提出“无责任即无权利”原则,主张福利
提供的主体是从国家主导到主体多元化,财政支出重点从提供福利转向教育和培训,即实现“从福利到工作”,推行积极福利政策的目标是实现“从福利国家到社
会投资型国家”。

第五部分对吉登斯积极社会福利思想进行总体评价,包括吉登斯积极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评价和启示。

关键词:吉登斯积极社会福利思想社会投资型国家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searchs systematically the newest westen social welfare thought—the Giddens‟s positive social welfare thought, and makes effort to derive beneficial reference to our country‟s social security system reform from it. The full text is composed of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Giddens‟s positive social welfare thought, the content, the method and the innovation spot of this research.
The second part elaborated the evolution of the westen social welfare thought and the production of the positive social welfare thought:the westen welfare state has experienced the national intervention and the new liberalism,again to the third way theory,the positive social welfare thought is the core thought among the third way theory.
The third part expounds Giddens‟s the criticism on the westen social welfare thought from three aspects. Giddens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eft and the right, after that analysis the definition of “the welfare state” from the constitutive origin of the welfare state, finally gives his opinion to the crisis essence of the welfare state from the risk angle.
The fourth part elaborated the Giddens‟s proposition of the positive welfare thought. Giddens advocated the thorough reform to the welfare state. He proposed the principle of “no rights without responsibilities”,advocated the main body of social welfare is from the country to the multiple, the financial expenditure is from providing welfare to education and training, namely “from the welfare to the work”. The goal of carring out the positive welfare policy is “from welfare state to social investment state”.
The fifth part gives an overall evalution to the Giddens‟s positive social welfare thought,including the impact, the evalution and the inspiration.
Key words: Giddens Positive social welfare thought Social investment state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这种福利做出贡献”。

吉登斯 “积极福利的思想就是要把贝弗里奇所提出的每一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绪 论
1.1 选题意义
近些年来, 针对西方“福利国家危机”, 各个政治派别都提出了改革方案, 试
图寻找摆脱困境的新路径。

其中奉行“第三条道路”的“新中派”推行的福利国家
改革模式, 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福利制度理念,与政治实践紧相呼应的,是各国
学术界对“第三条道路”的积极探讨,这其中尤以英国著名学者安东尼・吉登斯为
首。

他先后出版了《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
的复兴》和《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三本著作对第三条道路给与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吉登斯认为,对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最好地体现着“第三条道路”政治的基本特
征,体现着它与传统左右派之间的差别。

在社会福利问题上,吉登斯认为,由贝弗里奇所创立的英国模式的社会福利制
度,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福利制度(negative welfare )。

吉登斯在他的著作《第
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中说:“贝弗里奇在他于 1942 年撰写的《社会保
险及相关服务报告》中,公开向匮乏、疾病、无知、肮脏和懒惰宣战,此举使他名
气大震。

这就是说,他侧重关注的几乎完全是否定性的方面。

今天,我们应当倡导
一种积极的福利(positive welfare ),公民个人和政府以外的其他机构也应当为
1
个消极的概念都置换为积极的:变匮乏为自主,变疾病为积极的健康,变无知为一
生中不断持续的教育,变悲惨为幸福,变懒惰为创造。

”2对于什么是积极的福利,
吉登斯的解释是“被理解为 …积极福利‟的福利开支将不再是完全由政府来创造
和分配,而是由政府与其他机构(包括企业)一起通过合作来提供。

这里的福利社
会不仅是国家,它还延伸到国家之上和国家之下。

……在积极的福利社会中,个人
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发生了转变,因为致力于自我发展—这些都是扩大个人责任范围
1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1
2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3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中介—将成为重中之重。

这种基本意义上的福利不仅关注富人,而且也将关注穷人。

”1
在“积极福利”思想的指导下,吉登斯提出了“积极福利”的原则:“无责任
即无权利(no rights without responsibilities)”。

认为“作为一项伦理原则,
…无责任即无权利‟必须不仅仅适用于福利的受益者,而且也适用于每一个人”。

2
在其原则基础上,吉登斯提出了“社会投资型国家”(social investment state)
的概念,这一概念适用于一个推行积极福利政策的社会。

其要点包括:强调人力投资,而非直接提供经济资助;注重利用风险资源,建立积极福利;投资主体多元化。

吉登斯的积极社会福利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英国布莱尔政府的社会保
障改革,由于这一改革正在进行中,现在就得出“成”与“败”的结论还为时尚早,
但跟踪并分析福利国家改革中的积极社会福利思想,既可为我们研究当代资本主义提供新视角,也可为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借鉴。

我们可以从吉登斯“积极
福利”思想中得到诸多启示和借鉴,以一种新的理念来构建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

1.2吉登斯积极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现状
1.2.1吉登斯的学术历程
安东尼・吉登斯,1938 年出生于英国,是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曾长期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任社会学教授,现任伦敦经济-政治学院(LSE)院长。

在英国,吉登斯被看作布莱尔的精神导师,他强烈地影响了新工党的演变。

吉登斯学术兴趣广泛,著述颇多,堪称著作等身,到目前为止,已公开出版了30 多部著作,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学、现代性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等多个方面。

吉登斯的学术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20 世纪70 年代,吉登斯从分析和梳理欧洲传统思想,特别是三大古典社会理论家,即马克思、韦伯以及迪尔凯姆的著作入手,开始逐步创造自己的分析概念和分析框架。

1971 年,他出版了分析马克思、韦伯和迪尔凯姆著作
1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32
2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8
革。

在传统福利危机重重的背景下, 吉登斯提出了积极福利的主张。

而传统的福利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的《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标志着他正式步入社会理论的王国并在梳理欧洲
传统思想上取得初步成就;1972 年出版了《马克思、韦伯思想中的政治学与社会学》;
1976 年出版《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结构化理论正式提出;1978 年出版了《迪尔
凯姆》;1979 年发表了《社会理论的中心难题》,继续阐述自己的结构化理论;1981
年《当代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出版,他完整地勾画出结构化理论。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 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吉登斯逐步运用自己的理论来分析社
会历史以及当代西方社会生活,1981 年的《权力、财产与国家》与 1985 年的《民
族、国家与暴力》是最初的尝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84 年吉登斯的《社会的构
成》一书出版,副标题是“结构化理论大纲”,该书被认为是吉登斯迄今对自己的
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 )较为详尽的论述。

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吉登斯把关注的目光转到了当代西方社会生活中,《现
代性的后果》(1990)、《现代性与自我认同》(1991)、《亲密关系的变革》(1992)、
《失控的世界》(1999)等书更深入地分析了当代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的变迁,
其中,《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1994)、《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
兴》(1998)、《第三条道路及其理论批评》(2000)等著作,代表了吉登斯对社会政
治问题的关注,对“第三条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1.2.2 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于吉登斯积极社会福利思想的研究比较分散,但也有共同点,大都看
到了其社会福利思想对于我国的积极借鉴作用。

下面将从不同的方面归纳学者们对
于积极社会福利思想的研究。

对积极社会福利思想出现的背景的研究:有的学者认为积极福利观的提出是因
为消极福利的特征开始显现: 毫无选择的普惠性制度安排,造成国家财政负担沉重;
无责任约束的安全保障,形成严重的福利依赖;福利标准高涨引发成本危机,竞争
力下降拖累国民生产;刚性标准不断强化国民的福利预期,导致制度僵化,难以改
1
1 刘旭东.积极福利的理念及体系建构.载湖北社会科学,2005(5):92
参与对福利资金的投资;并扩展社会关注对象。

而有的学者对于吉登斯提出的“社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制度出现危机的原因是吉登斯提出的福利国家危机实质的变化:即风险性质由传统
社会的外部风险转向了后工业社会的人为风险,正是因为风险性质改变了, 传统的
福利制度出现了危机。

1福利国家出现危机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整个世界经济进入
一个全球化时代,全球化在给世界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福利国家进行的福
利制度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
对积极社会福利思想具体改革主张的研究:其中首先要进行的就是观念上的调
整。

吉登斯提出的福利改革原则即是—不承担责任就没有权利。

这是第三条道路最
鲜明的特征之一。

吉登斯主张在“个人主义不断扩张的同时,个人义务也应当延
伸……作为一项伦理原则,…无责任即无权利‟必须不仅仅适用于福利的受益者,而
且也适用于每一个人”。

3在观念调整之后,吉登斯提出了社会投资型国家的概念。

其要点包括,首先强调人力投资,而非直接提供经济资助;其次注重利用风险资源,强
调福利国家在改革中应适当利用风险资源,建立积极福利;最后是对福利国家结构方
面的调整,即扩大人力投资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使国家、企业、个人,整个社会都
4
会投资型国家”的要点概括为:就业导向的转变、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社会对象
的扩大。

5
对积极社会福利思想特点的研究:与传统的福利国家制度相比, 积极的福利国
家制度有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 注重人力投资;其二, 福利国家的福利制度正在由
权利型向责任型转变;传统的福利国家倾向于把权利作为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要求,
而积极福利国家则认为无责任即无权利, 责任和权利相统一;其三, 福利改革注重
福利的多元化, 具体表现为福利投入的多元化、福利责任承担者的多元化和福利目
标多元化。

6有的学者把吉登斯积极社会福利思想大致的框架概括为: 在人为风险占
主导的全球化环境下, 必须采取积极的事先预防的办法, 发挥国家、集体和个人的 1 周涛,王平.吉登斯的社会福利思想.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113
2 董慧丽.福利思想的演变与福利国家的变革./ztyj/Print.asp?ArticleID=27
3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8
4 尚庆飞,宋书琴.从积极福利到社会投资型国家.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30-31
5 张静,张陈.“第三条道路”福利改革评析.载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5-16
6 臧秀玲.从消极福利到积极福利.载社会科学,2004(8):34-35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主动性和责任感, 从解放政治转向提供多种机会的生活政治, 采取国家、集体和个
人高度参与、共担风险的积极福利政策, 建立一种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基础的经济与
福利良性发展的社会投资型国家。

1
对积极社会福利思想实质的研究:李纪才认为以“积极的福利社会”为主要内
容的“第三条道路”使布莱尔的工党政府绝处逢生。

而“积极的福利社会”的精神
实质, 就是强调机会均等而不是财富平均;提供就业机会而不是提供高额失业保证金;不仅索取也要奉献;强调自立避免依赖;压缩社会保障总额,注重人力资源投资;强调自我发展和终身教育,力避懒惰逍遥和道德公害等。

2而积极福利国家改革的实质是进一步调整国家、个人之间的责权关系, 意在保持福利国家制度对整个社会机体
积极作用的同时修改其消极的一面, 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减轻政府的负担、激发企业
活力、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培育一个国家、企业、个人彼此协调负责、积极互动、充满创新和活力的公民社会。

而在国家、企业、个人这三者的关系中, 培养和提升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生存技能是新政策至关重要
的部分。

3
对积极社会福利思想对我国启示的研究:第三条道路的代表人物吉登斯所提出
的福利概念和福利改革思想,无疑对我国的改革事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提
供了可资借鉴的方面。

“积极的”福利制度是在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健全已经成型后
的一些改良,我们国家实际上更应该从传统的福利制度学起,但是我们可以超越一
些阶段,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在其他国家的政策走向中汲取营养。

最主要的启示应
该有:首先,彻底地改变福利观念。

其次,一定程度上调整投资方向。

“积极的”
福利政策把投资的重点由公益事业转为“人力资本投资”,即增加教育和职业培训
投入,将高质量的终生教育作为目前各国应对全球化挑战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根
本手段。

4再次,实施积极的就业促进制度,推动职业福利的发展,减轻国家负担,同时试行弹性退休制。

最后,我们要根据现代社会风险性质的变化,注重利用风险
资源,利用风险的积极的一面。

同时在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我们需处
1 周涛,王平.吉登斯的社会福利思想.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115
2 李纪才.英国“积极的福利社会”走出“摇篮”.载中国经贸导刊,2002(6):43
3 李宏.从消极福利国家到积极福利国家.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1):57
4 王宏.“积极的福利国家”的启示.载商业研究,2004(13):62
进行改革。

第二,福利国家改革不会一蹴而就, 它将是一个在不断克服阻力的过程中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政府、企业、团体及
个人在社会福利中的作用;社会福利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
总之,我们可以对积极社会福利思想形成下述基本认识: 第一, 尽管人们对积
极社会福利思想评价不一, 但积极社会福利思想的理念还是值得推崇的, 其改革的
方向代表了福利国家改革的普遍趋势。

福利国家必然要存在下去, 福利国家就必须
2
逐步取得进展的漫长的历史过程。

第三, “第三条道路”的福利国家改革为我国正
在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我国的社会保障
制度还不完善,若能在完善的过程中吸取其有益的经验, 克服其“福利病”, 就会使
我们少走弯路, 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借
鉴不是照搬,由于国情不同,考虑必须周全,比如我们在看到传统社会福利国家制度
弊端的同时,不能低估它向社会提供安全保障,使社会相对公平和稳定的正面意义。

3
1.2.3 国外研究综述
吉登斯的支持者与赞扬者认为吉登斯主张的第三条道路成功地实现了社会民主
理论的火种再生,是现代社会民主重新得到恢复并取得成功的道路。

它构建了一个
条理清晰而又极具说服力的理论框架,是意识形态斗争时代之后处理一切问题的钥
匙,它对大西洋两岸政治思想的形成是一项意味深长的开拓性工作,为年轻一代提
供了崭新的政治理论和解决现代政治、经济问题的途径。

如伊恩・哈格里夫斯(《新
政治家》、《独立报》前编辑)对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
一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赋与现代形式的中左立场以知识基础方面,安东尼・吉
登斯已经作出了最为杰出的贡献……这本书必将成为一座里程碑。

”小约瑟夫・ S.
尼耶(哈佛大学约翰・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同样盛赞到,“在探寻一个关心竞争中
落伍者的社会时,民主怎么才能不丢掉那些伴随市场流转的好处呢?任何有兴趣于
诸如此类问题的新解答的人都应该在案头上摆上安东尼・吉登斯的新书,它是充满崭
1 张静,张陈.“第三条道路”福利改革评析.载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6-17
2 杨玲.“第三条道路”与福利国家改革.载长白学刊,2004(5):25
3 罗云力.“建立社会投资型国家”.载国际论坛,2002(5):75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新洞见的盛宴。

”威尔・赫(《观察家》主编)认为,“在劝说布莱尔派为其政治前
途起见必须向左靠拢而非向右转方面,这本书可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是一次重要而潜具深远影响的政治参与。

” 1
吉登斯的怀疑者与批评者认为第三条道路本身定义不清、概念模糊,是将左右翼理论以不同方式相混合而成的拼盘,其主张是难以捉摸的;或者干脆就认为第三条道路根本就了无新意,它只不过是给旧政策贴上新标签,是具有人道面孔的机会主义,是一种回炉的撒切尔主义,具有明显右倾色彩,它是对社会民主主义的背叛。

具体来说,这些批评意见很多来自保守派,大多数右翼批评家认为第三条道路要么是大家久已熟悉的观点和政策的混杂一气,要么就是干脆缺乏内容。

例如,《经济学家》杂志(The Economist)曾有一篇文章谈到第三条道路的“基础内容的空洞”(fundamental hollowness),认为要想就第三条道路的政治哲学给出确切的含义就
像“跟一个充气的玩具人摔跤一样,你一把抓住了一角,所有的热气又冲向另一角。


2 英国学者阿兰・瑞安说,“第三条道路只是在跟20世纪初的新自由主义相像的那些内容上是逻辑连贯的,并且能给政府提供一个可取的思路,在那些与新自由主义不一致的地方,第三条道路既不严密又没有吸引力。

”3
许多左派人士同意保守派对第三条道路的判断,即认为它的主张是难以捉摸的。

他们也强调第三条道路的方案实际上从它自身的对手—自由主义市场者那里(free marketers)那里借用了许多内容。

第三条道路被认为以某种更有吸引力的左派光芒
展现了本质上是右翼的哲学—只是一位不拿手袋的撒切尔夫人(Mrs.Thatcher without a handbag)。

福克斯批评说,“第三条道路意在扩大机会,但对财富和权
力的不平等分配却一言不发。

第三条道路基本上是一种使左与右之间的政治妥协合理化的一套说辞,这其中,左派向右派发生偏移”。

4
维森克・尼瓦洛认为:“第三条道路在英国可能有新意,但在欧洲它却是老掉牙的东西”,“社会民主需要改革,但决不是朝着第三条道路的方向”。

5所以,批评者认为,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根本不是什么出路,这还体现在它宣称要做出艰难的选择,
1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封底
2…Goldilocks politics‟.The Economist(19 December):49 and 47
3 Alan Ryan.Britain: recycling the third way, Dissent 46/2 .siring 1999:77-80
4 Jeff Faux.lost the third way. Dissent 46/2 .spring 1999:67-76
5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1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但实际上它却回避选择,试图取悦每一方。

迪斯特・赫尔认为第三条道路计划雄心
勃勃,但在实际上避开了激进主义,而选择了在每件事情上都采取中庸的态度。


提倡“没有对手的政治”,结果只能是接受世界的现状而不是试图改造它。

1而拉尔
夫・达伦道夫更是断言,“吉登斯—布莱尔版”的第三条道路为当代发展一套“大理论”的尝试基本上是失败的。

他说,今天我们大家面临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如何
才能在确保自由的制度框架内把可持续繁荣和社会团结结合起来”,但显然吉登斯对此未能给出系统性的答案。

2
对于第三条道路的福利改革,学者们又有怎样的看法呢?社会学家拉尔夫・达
伦道夫认为,不可能有一个逻辑连贯的第三条道路——它只是我们努力应对变革世
界的不同政策与方案的罗列而已。

我们面临新的问题,但却没有系统性的解决之道。

例如,福利国家的改革是必要的,目标只能是从无所不包的福利向后退,但问题是,如何在这种改革的同时保持社会团结?没有人知道。

3查尔斯・里德比特认为,吉登斯虽然强调释放新的知识经济的潜能(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与强调教育),但却未
能真正解决经济的所有权和组织方式这些基本问题。

而这是因为“公开关于所有制
性质的观点要冒引起布莱尔获胜支柱的危险”。

史迪芬・德莱威认为,积极社会福
利改革并没有表达社会民主人士以及其他左派人士之所想,并没有激励出社会公正,甚至是在放弃社会公正,以至还提倡了社会排斥。

一个不断推崇“工作第一”的政
策并不能创造一个更平等的社会,福利改革必须告别第三条道路。

4
1.3研究方法、内容与创新点
本研究类型为理论研究,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

其中文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
吉登斯有关积极社会福利思想的原著;另一类是国内外学者研究吉登斯的著作。

吉登斯的积极社会福利思想与西方传统的福利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本研
究试图从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演进入手,深入解析吉登斯对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批
1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12
2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20
3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21
4 吴士余主编,欧阳景根选编.背叛的政治—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