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3.2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陆变迁(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及解读】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考察队在
喜马拉雅山脉海拔4 800米处的岩石
中发现了“鱼龙”化石。
这是一种人
类过去未知的“鱼龙”,取名为“喜
马拉雅鱼龙”。
据考证,这种鱼龙生
[诱导点拨]:通过刚才的动画片,我们知道沧海变桑田的过程需要海水下降或者地壳上升。
学生回答:喜马拉雅山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隆起成为陆地。
教师补充:现在的喜马拉雅山过去是古特提斯海的一部分,后来由于造山运动才隆起成为今天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的。
多媒体展示我国东海古河流遗址图片 学生观看陆地变成海洋的事例
学生观看黄河三角洲思考成因
这种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为什么会被掩埋在今天的世界屋脊上?
喜马拉雅山的发现
探究活动二:大陆漂移多媒体展示魏格纳的图片
注意事项:
①描出大致轮廓
②相互合作,一起参与
③剪时注意安全。
学生活动:体验魏格纳的发现
1.看:在东西半球图上,找出大西洋两
岸的非洲和南美洲;
2.画:用透明纸描出两个大陆的轮廓,
标上洲名;
3.剪:把两个大洲的轮廓沿画线剪下来
4.拼:拼一拼,说说你的发现。
大胆猜
想它们之间的可能关系!
(它们可能是一个整体,是连在一起的)
通过活动
来体验魏
格纳的发
现。
培养学
生的观察
能力和实
践能力;
大胆的假设:大西洋两岸的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发生了破裂、漂
学生明确:海牛是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
中,不能长途跋涉的一种很笨拙的海洋
生物。
而鸵鸟是生活在陆地上,而且都
不会飞,它们能够分布在大西洋两岸的
同纬度地带,就是一种有力的证据。
证据2:拼合大陆的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大西洋正在不断地扩张,太平洋则在不
断收缩。
【当堂达标】
1.(目标1)喜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
()
A.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
B.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
C.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
D.有我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
2. (目标1)“沧海桑田”说明的地理知识是()
A. 地球上只有茫茫大海和农田
B.茫茫大海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也有可能成为陆地
C.大海也是农田
D.大海可以被人类劳动改造成良田
3.(目标1)下列沧海桑田的变化,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 ( ) A.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B.海底的古河流三角洲
C.荷兰的填海造陆
D.红海的不断扩大
漫画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还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读漫画《原来我们
曾是一家人啊》,回答4~5题。
4.(目标2)漫画反映的是 ( )
A.盖天说 B.大陆漂移说 C.浑天说 D.日心说
5.(目标3)该学说的提出者是 ( )
大陆漂移说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图3.5是不同时期大陆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6~8题。
6.(目标2)以下哪一幅图表示的是现代大陆的分布状况 ( )
A.①B.② C.③ D.④
7.(目标2)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 ( )
A.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B.世界陆地轮廓都比较破碎
C.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D.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8.(目标2)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的原因是 ( )
A.陆地上大量的水土流失 B.板块的运动 C.火山和地震 D.全球气候的变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优点主要有: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本课的教学设计十分注重创设课堂情境,大量使用各种地图,便于学生读图、用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2.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探寻证据,说出从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得出“大陆漂移说”的证据和内容,将难点的知识化解为通俗易懂的。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1.要尽可能地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