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鱼塘管理抓好五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季鱼塘管理抓好五方面
进入秋季,天气逐渐由炎热转为凉爽,水温也随之由高转低,此时既是鱼类快速生长的旺盛时期,也是鱼类浮头生病的高发季节。
因此,加强秋季鱼塘管理工作,对夺取全年养殖生产大丰收具有“决战”性意义。
笔者提醒广大养鱼户应及时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管好水质,改善环境
秋季昼夜温差大,池塘载鱼量大,经过大量投饵、施肥后,池中有机腐殖质积累增多,生物耗氧量及有机耗氧量大增,不利于鱼类生长。
因此,加强水质管理,改善养殖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水质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保持池水的“肥、活、嫩、爽”。
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加换新鲜水。
每隔5~7天加水1次,每次加入新鲜水20~30厘米;每隔10~15天换水1次,先排放下层30%老水,然后补充加入新鲜水,保持透明度为30~40厘米。
二是调节酸碱度。
每半月使用1次生石灰,用量为10~15千克/亩,方法是加水化浆后全池泼洒,调节pH值在7~8.5之间,使池水呈偏碱性,水色为黄褐、黄绿或豆绿色。
使用生石灰不仅可以调节pH值,杀菌消毒,防止细菌性疾病的发生,而且还可以增加池水中钙离子的含量,满足养殖鱼类生长对钙质的需求。
三是降解有害物。
每月使用1次光合细菌、芽孢杆菌、底质改良剂等,以分解水中和池底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维护池塘养殖环境的稳定,提高养殖鱼类的机体免疫力,降低发病率。
需要提醒的是生物制剂在分解有害物质过程中,会增加池中耗氧量,应在使用前天晚上抛洒1次增氧剂,并在使用前3~4小时持续开启增氧机增氧,以充分发挥好氧生物制剂的调水效果。
另外,生物制剂不能与抗生素、杀菌药或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同时使用,因为这些药物会杀死或抑制其中的活菌,削弱其调水改底的作用。
四是增加溶氧量。
通过增氧机的打水作用,增加池水中的溶解氧,使池底中的有机物和池水中的残饵、排泄物等氧化分解成单胞藻类所需的无机营养盐,减少有机废弃物的污染,营造优良的水质条件。
一般晴天中午开机1~2小时,此时开机目的是打破热层,将溶氧较高的上层水送至下层,使池水上、下层溶解氧趋于均匀,预防夜间缺氧。
若发现有鱼浮头征兆时,应在浮头之前开机,通常是在半夜前后开机,一直持续到日出为止。
遇有阴天时,可在第二天清晨(3:00~5:00)开机,一直开到日出为止。
另外,傍晚、雨天白天不开机。
笔者建议养鱼户在增氧机上安装溶氧控制器,根据养殖实际,科学设定池水溶氧的上、下限,实现增氧机的自动开、停机,始终保持池水溶解氧在5毫克/升以上,为鱼类创造舒适快乐的生长环境。
二、科学投喂,保障营养
秋季仍是鱼类生长旺季,也是饵料投喂最多的一个季节,占全年投饵量的40%以上。
9月份,秋高气爽,水温在22℃以上,只要天气正常、水质良好、无浮头、无发病,即可大量投喂。
日投喂3次,早上8:30左右投喂青饲料或其他粗料,中午12:00左右、下午17:00左右投喂配合饲料或其他精料,投饵量约占池鱼总体重的3%~5%(青绿饲料占草食性鱼体重的30%左右)。
进入10月份,
青绿饲料逐渐减少,对草食性鱼类应增加投喂配合饲料的比重,吃食性鱼类主要投喂配合饲料,投饲量为3%左右。
11月份,昼夜温差变化较大,水温逐渐转凉,鱼的摄食量下降,可逐步减少投饵量,投喂次数与时间也应作出调整,日投喂2次,分别于上午8:30~9:30、下午15:00~16:00各投喂1次。
投喂应遵循“四定”原则,即:定质、定量、定点、定时。
具体的投饵量应根据天气、水质、鱼的摄食情况及所投饵料的种类灵活掌握。
三、坚持预防,减少病害
秋季鱼类摄食旺盛,暴食暴长,白露前后病菌容易繁殖,为鱼病的流行期,易发生烂鳃、肠炎、赤皮等细菌性疾病。
应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外消内服”的积极防治措施控制病害的发生。
每20天使用二氧化氯对水体消毒1次,用量为80~100克/亩,以杀灭细菌和病毒。
若发现寄生虫或绿苔水(蓝绿藻过量引起),用硫酸铜0.5克/立方米与硫酸亚铁0.2克/立方米(5:2)合剂分别加水溶解混合后全池均匀泼洒,可有效杀死寄生虫和蓝绿藻。
用中草药、免疫多糖、复合维生素等制成药饵投喂,每月1次,每次连喂5~7天,可增强鱼体免疫力,降低发病率。
养殖鱼类一旦发病,应及时诊断病因,科学选用药物,控制病情扩大或蔓延,以免造成损失。
四、防止浮头,降低风险
经过春、夏两个季节的养殖,进入秋季,随着养殖鱼类个体增大,池鱼密度也达到全年之最。
由于投饲量大、池中有机质含量增多,加之昼夜温差大,池水对流强烈,造成“转水”,极易发生缺氧浮头现象,若发现不及时或措施不到位,即能造成泛塘,导致大批鱼类窒息死亡。
从而给养殖生产带来极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广大养鱼户必须由专人巡塘观察,遇到天气突变、气压降低或连续阴雨等不良天气时,更应高度重视。
若发现鱼群吃食减少、吃食时间延长、池中残饵增多,特别是草鱼衔草满塘游动而无吃草意愿时,则说明池水已经开始缺氧。
如果日出前发现鲢、鳙鱼群集于水中央,人走进池边即潜入水中,这样的“浮头”属于轻度浮头。
如果发现草鱼“浮头”,体色变黄不集群,不怕人,必须立即冲水或开启增氧机,增加池水的溶解氧,防止鱼类缺氧死亡。
对于没有配备增氧机而又无法加注新水的池塘,则应采取抛洒增氧灵、粒粒氧等措施,进行应急抢救。
五、适时起捕,降低密度
适时起捕,降低池鱼密度,是取得较好养殖效益的一项关键措施。
入秋后,部分养殖鱼类已达商品规格,在价格比较合适的情况下,应适时起捕供应市场。
这样做的优点有:一是成鱼还未大量上市,既可调剂淡旺余缺,又能卖出好价钱,增加养殖效益,加速资金周转;二是可规避因浮头、发病而带来的养殖风险;三是能及时降低池鱼养殖密度,充分发挥池塘生产潜力,促进存塘鱼的快速生长。
值得提醒的是捕捞应选择在早、晚水温较低、池水溶氧量较高时进行,如有浮头现象,严禁拉网捕鱼。
拉网后造成池水混浊,鱼类分泌大量黏液,耗氧增加,因此,起捕结束后应立即加注新水并开启增氧机增氧,同时,还应用二氧化氯、强氯精等药物进行消毒,以防因拉网而受伤的鱼感染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