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 )],又名秋幕毛虫、美国灯蛾,属鳞翅目灯蛾科的检疫性害虫。

美国白蛾原产于北美洲,20世纪40年代随着战略物资运输由美国传入朝鲜。

1978年传入我国,1982年在山东荣成发现,是该省林果业最具有危害性的食叶害虫之一。

该虫食性杂,繁殖量大,传播途径多,蔓延快,暴发性强,危害性大,20世纪80年代初,该虫曾在我国局部地方暴发成灾。

美国白蛾主要为害杨树、果树、榆树、柳树、泡桐树、法桐树、刺槐树、核桃树、桑树和观赏树木,尤其以阔叶树木为重。

严重威胁着林果业、养蚕业和城市绿化,不仅严重危害了森林资源和生态景观,还严重影响到群众的生产生活,每年造成大量损失。

目前,美国白蛾在山东省相继蔓延,分别由过去的威海、烟台、青岛、潍坊等市向济南、德州、日照、泰安、临沂等市传播蔓延。

为了保障农、林业生产的安全和生态环境,近年来对美国白蛾的防治进行试验研究,总结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法。

1美国白蛾形态特征
卵:初为浅绿色或浅黄绿色,后逐渐变灰绿色,孵化前变灰褐色,性状为有较强光泽的圆球状,直径0.5mm 左右,呈单层排列,有白色鳞毛其上;幼虫:体黄绿色至灰黑色,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浅黄色。

背部毛瘤黑色,背部有一条黑色纵带,纵带两侧各有一排黑色毛瘤,毛瘤上着生丛状白色长毛。

腹足外侧黑色。

气门白色,圆筒形,具黑边。

幼虫6~7龄,头黑色,体细长,具光泽;成虫:成虫体白色,体长9~13mm 。

复眼黑褐色,口器短而纤细;胸部背面密布白色,多数个体腹部白色,无斑点,少数个体腹部黄色,上有黑点。

雄成
虫触角黑色,栉齿状;翅展23~34mm ,前翅散生黑褐色小斑点。

雌成虫触角褐色,锯齿状;翅展33~44mm ,前、后翅通常为纯白色;蛹:体长8~15mm ,暗红褐色,腹部各节除节间外,布满凹陷刻点,臀刺8~17根,每根钩刺的末端呈喇叭口状,中凹陷。

蛹外有一层黄褐色或暗灰色薄丝质茧[1-2]。

2发生规律
美国白蛾在山东省1年发生3代,以蛹结茧,在老树皮下、枯枝落叶下、地面石块下、地面瓦块下和4~5cm 的表土内越冬。

翌年4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开始羽化,越冬代成虫期为5月中旬至7月上旬,雄蛾比雌蛾羽化早2~3d ,并多在傍晚和黎明交尾。

交尾结束后在寄主叶背上产卵。

1~2龄群集在叶背取食叶肉,保留上表皮和叶脉,被害叶呈沙网状,3龄前群居在叶片上吐丝结网并蚕噬叶片,3~5龄幼虫咬透叶
片,在叶缘啃食,4龄后的幼虫脱离网幕分散危害进入暴食期,把整片叶子吃光,使树木生长不良,甚至全株死亡。

成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9月中旬至10月上旬。

幼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上旬至11月上旬。

11月初开始陆续化蛹越冬[3]。

3防治方法3.1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的措施包括人工挖蛹、围草诱蛹、剪除网幕、诱杀成蛾等。

物理防治方法可以避免喷洒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并能取得及时的防治效果。

3.1.1人工捕捉成虫和蛹。

在美国白蛾越冬后至春季羽化前,组织人工在树皮缝、树洞、枯枝落叶下、地面石块下、地面瓦块下挖越冬蛹,将第1代蛹集中消灭。

组织群众开展人工捕捉成虫和蛹工作。

3.1.2杀虫灯诱杀。

杀虫灯设在美国白蛾发生比较严重、四周空旷的地块,两灯之间的距离在50~100m ,置于离地面1.5~2.0m 处。

利用成虫的趋光性,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捕电击灭蛾灯、黑光灯等诱杀成虫,然后集中处理。

该方法还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害虫的羽化情况,并可为虫情测报提供依据。

3.1.3人工剪除网幕。

在美国白蛾幼虫3龄前网幕期,组织人员用高枝剪将网幕连同小枝一起剪下,每隔2~3d 剪除1次。

剪除网幕时要特别注意,不要造成破网,以免幼虫漏出,散落在地上的幼虫要立即杀死。

剪下的网幕要集中烧毁或深埋,20d 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3.1.4
围草诱蛹。

在老熟幼虫化蛹前,在树干0.8~1.5m 处
绑草把,用谷草、麦草、稻草或草帘,上松下紧地把树干围起来,诱集老熟幼虫化蛹。

每隔7~9d 换1次草把。

待化蛹结束后解除草把,解下的草把集中烧毁或深埋[4]。

3.1.5捆毒绳。

将菊酯类药剂加机油和柴油,按照1∶3∶12比例混匀后,然后将纸绳浸泡其中,在树干2m 高处,捆绑纸绳,毒杀下树的幼虫。

3.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目前国内外防治美国白蛾的基本措施之一,具有价廉、速效、易操作等优点。

化学防治通常在美国白蛾的幼虫期进行,每代防治2~3次,可采用人工喷洒、飞机喷洒、树干涂刷药环等方式。

3.2.1喷雾防治。

幼虫发生期可选用天达灭幼脲胶悬剂2000倍液、2%天达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3%高渗苯氧威乳油3000~4000倍液、
4.5%高效氯氰菊酯3000倍液和杀铃
(下转第131页)
摘要介绍美国白蛾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并提出综合防治方法,以为美国白蛾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国白蛾;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防治方法中图分类号S433.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2)22-0129-01
美国白蛾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宋天俊1刘建晓2刘正东3
(1山东省烟台市农药检定所,山东烟台264001;2海阳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3沂水县植保站)
作者简介宋天俊(1955-),男,山东蓬莱人,高级工程师,从事农药管
理及农药机械工作。

收稿日期2012-10-10
植物保护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22期.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接第129页)
脲、速灭杀丁、0.36%苦参碱水杀虫剂等无公害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喷药时要从树叶下方往上喷洒,上下喷洒均匀,要喷严喷全,不能漏喷。

3.2.2涂药环。

在老熟幼虫下树前(第1代6月中、下旬;第2代8月上旬;第3代10月上旬),在树干1m高处涂药环,阻杀下树幼虫。

3.3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防治:卵期天敌有草蛉、瓢虫;幼虫期天敌有蜘蛛、草蛉、螳螂;1~3龄幼虫天敌有蜘蛛,蜘蛛引起的致死率为30%~90%;蛹期天敌有寄生蝇、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蛹期重要的寄生蜂之一,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释放周氏啮小蜂,能迅速控制美国白蛾的种群数量。

释放周氏啮小蜂,选择气温20℃以上的无风天气,在10:00—17:00,按美国白蛾幼虫和周氏啮小蜂1∶3的比例进行放蜂,每代放1~2次。

释放方法:一是直接释放小蜂;二是把寄生的柞蚕蛹放入草把中、挂在树枝、沾粘在树干上。

利用苏云金杆菌、美国白蛾病毒防治幼虫:在美国白蛾3龄前幼虫期喷洒Bt,其对美国白蛾毒力强;核型多角体病毒,对人、畜安全,不杀伤天敌,防治效果高达90%。

利用性诱剂防治:在美国白蛾成虫期用性诱剂诱杀雄性成虫,能有效发挥防控作用[5]。

通过近几年美国白蛾防治工作的实践证明,防治美国白蛾应该齐抓共管,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属地负责、联防联治”的原则。

采取“统一部署、统一时间、统一行动”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起到杜绝大面积暴发的效果。

4参考文献
[1]陈浩梁.美国白蛾的为害特点与防治技术[J].农业灾害研究,2012,2 (3):5-8.
[2]赵小梅,赵博,于净波,等.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吉林林业
科技,2012,41(4):50-51.
[3]张翠红,王绪英.美国白蛾的危害特点及综合防治方法[J].现代农业
科技,2012(9):185,189.
[4]孙霞.谈美国白蛾的发生与防治[J].新农村(CN23-1552/S),2011(9): 26.
[5]邵士娟,刘秀龙.郯城县美国白蛾生活规律观察及综合防治措施[J].
吉林农业:学术版,2012(3):81.
金优463,土壤性质为砂壤土,栽培管理和其他肥料施用量及时间相同),结果表明随着氮肥量的增加,稻株表皮细胞硅质化程度下降,稻株贪青徒长,叶片柔嫩披垂,田间荫蔽,通风透光性差,湿度增大,病害加重。

不施氮肥和施纯N69、
138、207kg/hm2的处理穗颈瘟、白穗率分别为0、1%、15%、40%。

增施磷钾肥可提高稻株钾氮比,促进氮的正常代谢,降低可溶性氮化物含量,增加茎秆纤维素,稻株组织坚硬,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灌溉:稻田长期深灌,冷水串灌导致土温水温降低,土壤缺氧,根系发育不良,降低植株生活力和抗病力,同时田间湿度增大,有利于病菌生长繁殖,病害加重。

采用“浅水勤灌”、“干干湿湿、薄露灌溉”、适时晒田,可提高稻株抗病力,减轻病害发生。

3稻瘟病防治措施
3.1防治策略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选用高产抗病良种为基础,消灭越冬菌源为前提,加强科学栽培管理为中心,及时喷施药剂防治为重点。

3.2农业防治
3.2.1选择抗病品种,淘汰感病品种。

品种间对稻瘟病抗性差异较大,因地制宜选用高产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由于稻瘟病生理小种的类型不同,选用适宜当地抗病良种,必须经过当地品种抗病性的观察鉴定,并考察其丰产性,经试验示范证明该品种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并具有较高的抗性后,再进行大面积推广。

并要做到品种合理布局和轮换,要防止单一种植,避免病害一旦发生,损失严重。

3.2.2加强肥水管理。

施肥要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合理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用量,特别要控制后期偏施氮肥。

做到基肥看地看品种施足、追肥看苗看地巧施肥,优质稻、常规稻保肥力差的砂土、浅土田分次适量施用氮肥,杂交稻保肥力好的黏土、深土田可重施基肥。

科学管水,按照“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干干湿湿壮籽,后水不见前水,浅灌勤灌,薄露灌溉”的管水方法,够苗适时晒田,创造良好的田间小气候,以减轻病害的发生[4]。

3.2.3清除病菌源物。

水稻收获后要及早处理病稻草,凡已发病田块的稻草不能返田,要彻底烧毁,不能用病稻草催芽、盖种、扎秧把、堵水口等,发病田块不能用作后茬秧田,带病稻谷不能留作种子,即使要用也要进行种子消毒处理,以免病菌源传播。

3.3药剂防治
3.3.1搞好种子消毒。

水稻浸种前,要先晒种1~2d,浸种时要搞好种子消毒,用25%咪鲜胺乳油2000~3000倍液浸种(25%咪鲜胺乳油2mL对水4~6kg浸种3~5kg),早稻浸种48h,中、晚稻间歇浸种24~36h后捞起直接催芽播种。

3.3.2打好秧田超级送嫁药。

秧苗起秧前2~3d,秧田用75%三环唑900g/hm2,或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900g/hm2对水600kg/hm2喷施。

3.3.3发现病情立即防治。

发现苗瘟、叶瘟急性病斑或发病中心就应立即施药进行防治,用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600g/hm2,或40%稻瘟灵(富士一号)乳油1500mL/hm2对水600kg/hm2喷施。

3.3.4打好破口抽穗保穗药。

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抽穗5%~10%)和齐穗期各喷施1次保穗药预防穗颈瘟,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600g/hm2,或40%稻瘟灵(富士一号)乳油1500mL/hm2对水600kg/hm2喷施。

4参考文献
[1]王静,李彦泉.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2 (6):69.
[2]暴海英.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2012(5): 72-73.
[3]肖兴勇,欧孝成,王湘琼.安县稻瘟病发生流行的影响因素及防治对
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4):124-125.
[4]王金贤,宋爱华,田春佳.水稻稻瘟病的防治[J].现代农业,2012(7): 44.
梁章灯等: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