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中历史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四 向“距离”挑战知能演练学业达标 人民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方案】2017高中历史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四向“距离”挑战知能演练学业达标人民版必修3
[随堂巩固]
1.(2015·浙江学考)20世纪的一项科技成果不仅为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且被广泛应用到数据处理、自动控制、信息传播、教学科研等领域。

这项成果是( ) A.电影B.电视
C.有线电话D.电子计算机
解析:选D。

电子计算机发明于1946年,它为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故D 项正确。

2.促使人类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的关键发明是( )
A.蒸汽机B.内燃机
C.电力机车D.电子计算机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理解判断问题的能力。

蒸汽机在交通运输方面只是促进了水、陆交通运输的发展,与空运无关,排除A项。

电力机车只是陆上交通工具,与水、空运均无关,排除C项。

电子计算机与水、陆、空运均没有关系,排除D项。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高效率的内燃机进入推广使用阶段,推动汽车工业、航空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故本题选B项。

3.1912年,世界第一艘超级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沉没。

由于该船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通讯方式,一千多名乘客中有695人得救,当时这种先进的通讯技术最有可能是( ) A.电话通讯技术B.有线电报技术
C.无线电报技术D.电子信息技术
解析:选C。

从时间限制“1912年”可以排除D项,因为电子信息技术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A、B两项虽然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通讯技术,但大西洋洋面无法使用有线电话或有线电报。

正确答案为C项。

4.新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时出现了更多新的职业,下列职业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空姐——网络管理员
B.火车司机——电话接线员——空姐——网络管理员
C.空姐——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D.电话接线员——空姐——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火车司机——第一次工业革命,电话接线员和空姐——第二次工业革命,网络管理员——第三次科技革命。

5.有学者认为:“信息社会的战略资源是信息。

”下列能典型反映信息社会到来的是( )
A.信息成为经济的增长点B.网络技术的出现
C.电子计算机的发明D.证券行业的成熟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信息社会的战略资源是信息”强调的是信息的作用。

能典型的体现信息在当今社会中作用的是信息成为经济的增长点。

6.(2016·江苏徐州高二期末考试)据统计,2015年“双十一”一天网购交易额仅天猫一家就达912亿元,在庆祝会上,马云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

”这说明互联网( )
A.取代了传统商业模式
B.方便了人们交流交往
C.提升了人们消费能力
D.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现实购物与网络购物同时并存,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马云所说的话,方便人们的交流是互联网的功能之一,但与题目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经济水平的提高提升了人们的消费能力,而不是互联网提升了人们的消费能力,故C项错误;根据网购人数的暴增,并结合马云的话,可知D项正确。

[课时作业][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一、选择题
1.“我们发现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个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喧声干扰……”据此判断,“这个世界”出现于( ) A.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D.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三次科技革命中的主要
发明创造。

就题干材料而言,其提到了“汽车”“电车”“飞机”“传声筒”等,而这些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就,故选B。

2.近代首届奥运会于1896年在雅典举行,有澳大利亚、美国等14个国家的311名运动员参加。

当时他们参加奥运会最不可能使用的交通工具是( )
A.马车B.飞机
C.火车D.轮船
解析:选B。

结合教材所学可知,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故参加1896年的雅典奥运会,最不可能使用的交通工具是飞机。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汽车、飞机的相继问世并投入使用( )
①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②促进了高效内燃机的发明
③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④使人类进入立体交通时代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选C。

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改变了交通方式,扩大了交通范围,从而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高效内燃机的推广使用是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得以发明的前提条件,故排除含②的选项。

4.1909年,一位35岁的科学家荣获该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被后人誉为“无线电之父”。

这位科学家是( )
A.西门子B.贝尔
C.马可尼D.赫兹
解析:选C。

依据教材内容,可知马可尼被誉为“无线电之父”。

5.当今世界不分国家、不分地区,每个人都是地球村的公民。

“地球村”由理想变为现实的最重要条件是( )
A.原子能工业的兴起
B.遗传工程的发展
C.互联网的发展
D.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选C。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地球村”形成的重要条件的理解能力。

互联网的发
展使全球性的信息系统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因此,这是最重要的条件。

6.(2016·湖北荆门高二测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15年2月3日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2.1%,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人,较2013年底增加5 672万人……手机网民……人均一天看手机的次数是53次,高端用户人均每天看153次。

腾讯CEO马化腾说:“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

”这揭示了( )
A.互联网基本取代了传统的人际关系网
B.互联网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
C.互联网满足了人们的个性需求
D.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较强
解析:选D。

互联网迅速发展,但不能说取代了传统的人际关系网,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互联网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故B项错误;C项表述绝对化,排除;材料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人”“人均一天看手机的次数是53次,高端用户人均每天看153次”和马化腾所说的“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表明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增强,故D项正确。

7.(2016·广西桂林高二期末质量)英文的“Communication”有多重译义,一般包括“传播和传达”“交通”和“交流”。

有人说,从互联网迄今的发展过程看,网络就是传媒 (Communication)。

对互联网的这一理解旨在强调互联网( )
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
B.最大的成功在于技术的不断更新
C.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D.作为人类交往方式而存在与发展
解析:选D。

材料没有涉及“市场”的任何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技术的更新话题,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信息产业发展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中强调“网络就是传媒”“交流”等意思,故D项正确。

8.美国《新闻周刊》撰文指出:马里兰大学一个研究小组收集的数据显示,我们眼下处于50年代以来全球暴力的最低点。

但我们被告知我们生活在一个黑暗危险的时代:恐怖主义、流氓国家、核扩散、金融恐慌等。

部分问题出在这里:暴力逐渐减少,信息却不断激增。

本段材料体现作者最主要的意图是( )
A.“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B.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C.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
D.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得威胁被夸大
解析:选D。

依据材料提示,处于“全球暴力的最低点”,“暴力逐渐减少”,但被“告知”是“黑暗危险的时代”,而“部分问题”却是由于“信息不断激增”,可知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方便生活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一些事物由于信息传播被夸大。

A、B两项在材料中不能反映,C项的“快捷”也不是材料中问题的反映。

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9.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又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它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从实验社会向科学技术社会过渡。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金属、化学、电力领域里,导致新产品的出现。

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准的改善产生了更大的需求,反过来又增加了产量。

同时增加产量的要求又迫使人们进行重大改组以使更自由地提供资本、确保更有效率的劳动力。

——罗伯特·E·勒纳等《西方文明史》材料三纵观历史,诸如造船业等技术的进步为消除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界线提供了方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今天,几乎是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

在无线电、电视、传真机和网络计算机的交流中,一个地球村出现了,往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隔离消失了。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第五版)
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750年至今)》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烟囱多于教堂”的理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技术应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面的具体影响。

(3)材料三中“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说明了什么?“经济上的隔离消失”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4)据以上材料,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概括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对于科技的利用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
解析:(1)根据材料一“英国工业革命……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从实验社会向科学技术社会过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城市化、环境的影响的角度进行作答。

(2)根据材料二中的关键词“金属、化学、电力领域”可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故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角度进行作答。

(3)第一小问说明,根据材料三“在无线电、电视、传真机和网络计算机的交流中”,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之间的联系和交流的影响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小问趋势,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作答即可。

(4)第一小问特点,根据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成就进行作答。

第二小问态度,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因而对待科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

答案:(1)理解:生产力高度发展(现代工厂制度确立);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由乡村转入城市);环境污染带来负面影响。

(2)影响:新产品;高产量;垄断组织的形成。

(3)说明:世界各地之间联系加强。

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4)特点: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态度:趋利避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