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不知条款”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运提单中“不知条款”的效力及贸易商策略探析
开题报告
一、前言
在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中,承运人签发的提单是证明货物由其接收或装船的单据,提单上关于货物的基本状况说明在托运人手中时是初步证据,而当提单转让到善意第三人手中时则将成为最终证据。

承运人这种责任在英美法中的理论基础是“禁止翻供”原则。

但当承运人有适当的根据怀疑托运人申报的货物品名、标志、包数或件数、重量或体积的正确性时,或无适当方法进行确认时,本可不将某些事项记载于提单上,但往往托运人已将这些事项记载于提单上。

或出于托运人与他人所签订的买卖合同或其他需要,承运人往往仍将这些事项记载于提单上,然后再对这些事项批注保留字句,如“据申报重量”、“托运人装船重量、数量不知”等等,欲减轻或免除自己对提单所记载事项的保证责任。

此种批注保留字句就是所谓的“不知条款”,不知条款的效力将直接影响承运人和货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划分,又影响到提单在国际贸易中的价值。

“不知条款”实际上是一种泛称,是指承运人对所接收的货物数量、重量等情况无法核对,或对货物内容无法知悉,为避免将来对收货人或者提单持有人承担责任而在提单中写上的“数量不知”、“重量不知”、“据称重”或者“据说装有”等类似的免责文句。

由于这
一条款对承运人有利,承运人对使用该条款乐此不疲。

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纠纷涉及到“不知条款”,一旦出现货物短量或者货物不符,“不知条款”的存在有可能会使得收货人或者提单持有人的索赔之路困难重重。

目前,实践中国际货运各方往往对“不知条款”效力缺乏充分的认识,存在诸多分歧,对我国国际贸易与国际航运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鉴于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不知条款”的效力作一深入的剖析,同时提出相应的贸易商策略。

二、文献回顾
中文文献回顾
目前,随着货运提单纠纷的频繁出现,国内关于海运提单中“不知条款”效力的研究也已渐渐多了起来,但相对而言,仍然较少。

研究方面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对“不知条款”是否有效进行研究,二是对“不知条款”产生效力的条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关对策。

洪志超(2015)通过对“不知条款”规定系统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提单中“不知条款”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尤其是在集装箱运输中。

但是“不知条款”的有效性应该是有条件的,首先在范围上,仅限于“品类,主要标志,包数或件数、重量或数量”;在方法上,要求“注明不符之处、怀疑根据或说明无法核对”;并且批注一定是针对特定的运载货物。

符合以上三个条件的将是有效的不知条款,缺少任何一个要件都是无效的不知条款。

潘虹(2019)从国际公约视角对不知条款的法律效力进行了分析,认为尽管许多国家已经加入了海
上国际货物运输的国际公约,但地方法院和法官可能会对这些规定作不同的解释。

因此,有必要研究和理解这些国际规则下不知条款的法律效力,对这些规定进行合理的解释,以明确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划分。

李娟(2011)认为目前我国《海商法》对“不知条款”基本概念和相关的效力问题没有清晰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欠缺可操作性,很难规范和解决目前实务中存在的大量滥用问题。

为此,有必要在《海商法》修订的过程中,考虑增加包括集装箱提单在内的各种“不知条款”的含义、效力和适用条件并加以明确,对承运人进行“不知条款”批注的具体条件予以规范和细化,在防止承运人随意滥用的基础上平衡承运人、托运人和收货人之间的权利义务。

陈妃登(2019)对国内外法律对不知条款法律效力的规定进行了分析,探讨集装箱运输中不知条款的表现形式、相关法律规定以及生效要件。

张泽忠(2011)认识到人们对“不知条款”效力缺乏充分的认识,存在诸多分歧,对我国国际贸易与国际航运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他针对我国“不知条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之因应对策。

嵇海宗,褚荣桓(2004)对“不知条款”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法律依据进行分析,并针对实务中“不知条款”的滥用情况提出了解决方案。

张姗姗(2018)认识到集装箱提单项下不知条款通常是由提单正面的保留性批注和载明的“不知条款”构成的,保留性批注有效的前提是承运人“没有适当的方式核对”。

不知条款的效力应当结合主客观因素,在个案中具体判断。

主观方面,应当判断承运人是否尽到了谨慎注意义务;客观方面,适当的核对方式不仅应从现实可行性角度考虑,
还应当考察其在经济上的合理性。

罗胜福(2004)介绍了不知条款的一般内容、韩国商法的相关规定以及韩国大法院的典型判例,指出因目前未能积累“不知条款”相关判例,所以无法提供可适用于“不知条款”效力认定或否定情形的具体准则,我们应进一步的研究并积累多样化判例 ,建立起以上基准
国外文献回顾
国外方面,关于“不知条款”有效性的研究相对更少一些。

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两方面,首先是提单运输下承运人的义务认定方面,国外学者对“不知条款”的内容是否为承运人所需承担义务进行了分析;其次是“不知条款”有效性所适用的相关情况,相关研究认为提单是否有合同证明功能或物权凭证功能,取决于每一争议的具体情况,尤其是争议当事人的身份及其转让提单的意图。

先把国外“不知条款”有效性有关研究陈述如下:
Boris Kozplchyk(1979)研究了提单的初始形成和作用。

在商人与货物同行向商人不再与货物随行转变的过渡时期,装运的口头证据已完全由船舶账簿取代。

这种包括了货物收付帐户的书面文件便是有关提单的雏形。

william Tetley(1988)提出,美国《海上货物运输法》较前述国际公约更为明确了承运人批注“不知条款”时的义务。

法国、比利时、希腊等国的法律在这方面的规定与美国相似。

Henry Campbell Black等(1979)指出承运人在开航前和开航当时,谨慎处理使船舶适航。

所谓谨慎处理(due diligence),是指一个理智和勤奋的人在特定场合下,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所应达到的审慎、主动
和勤奋程度。

“不知条款”的内容不属于承运人减轻自己应当承担的基本义务的条款。

英国学者John Willon(1993)认为如果提单上记载了“不知条款”,则提单上记载的货物状况就不构成初步证据。

法院也认为,“不知条款”表明,提单记载的数量仅仅是托运人的陈述,它只能用作计算运费。

Charles Debattista(1986)认为一份特定的提单是否有合同证明功能或物权凭证功能,取决于每一争议的具体情况,尤其是争议当事人的身份及其转让提单的意图。

相反,提单总是货物的收据,不论它是否同时是合同证明或物权凭证。

文献回顾小结
目前,国内外在“不知条款”有效性方面的研究还是非常少的,对于解决货运提单纠纷实际问题仍然不够。

国内关于“不知条款”有效性的研究主要有,一是对“不知条款”是否有效进行研究,二是对“不知条款”产生效力的条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关对策。

国外方面,关于“不知条款”有效性的研究相对更少一些。

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提单运输下承运人的义务认定方面;二是“不知条款”有效性所适用的相关情况。

论文的新颖性
1、关于国内外“不知条款”有效性有关研究的归纳总结。

目前,国际货运提单案件发生频率日益增加,而相关研究却相对滞后,而且很少有学者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本文多方收集“不知条款”有效性方面的文献,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更好的对国际货运中的“不知条款”有效性进行分析。

2、“不知条款”有效性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分析。

本文研究时,对前人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充分的归纳总结,同时对“不知条款”有关的理论概念进行了详细阐释,为研究打好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本文选取若干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与理论研究结合,增加了研究的说服力。

3、根据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对应的贸易策略。

本文在充分的理论和案件分析基础之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对应的贸易商策略,以求对货运实际中“不知条款”相关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为了全面的分析“不知条款”有效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贸易商策略,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做出分类,明确研究思路和目标。

比较分析法,本文在研究“不知条款”有效性时,通过多个国家对比,得到相关结论并提出相对应的贸易商策略。

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从相关理论找出推测依据,再国际货运案例进行客观分析,使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

具体写作框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3研究内容
1.4研究思路及方法
1.5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不知条款相关理论基础
2.1 不知条款
2.1.1 “不知条款”产生的原因
2.1.2 “不知条款”产生的表现形式
2.1.3 “不知条款”性质的探讨
2.1.4 “不知条款”和清洁提单
2.2 加注不知条款的影响
2.2.1 对提单证据效力的影响
2.2.2 对双方举证责任的影响
2.2.3 对货方索赔的具体影响
2.2.4 对承运人单位责任限制的影响第三章不知条款的效力认定问题
3.1对两种效力认定
3.1.1 “不知条款”无效
3.1.2 “不知条款”有效
3.2对几种情况下使用“不知条款”的影响
3.2.1 对提单证据效力的影响
3.2.2 对双方举证责任的影响
3.2.3 对货物赔偿的具体影响
3.2.4对承运人单位责任限制的影响第四章案例分析
4.1案例简介
4.2案例中涉及问题的“不知条款”效力分析
4.3贸易商应对的实际情况分析
第五章贸易商应对“不知条款的”策略探析
第六章结论
四、结语
本文通过回顾“不知条款”有效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全面分析了“不知条款”的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性质和清洁提单等方面,对加注不知条款的影响加以说明。

同时,对不知条款的效力认定问题进行了充分研究。

最后,本文通过国际货运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贸易商应对“不知条款的”相关策略。

目前,实践中国际货运各方往往对“不知条款”效力缺乏充分的认识,存在诸多分歧,这对我国国际贸易与国际航运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鉴于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不知条款”的效力作进一步的研究,以解决国际贸易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1] 郑国金:《对海运提单中“不知条款”的分析》,载《中国水运》2007年第 2 期.
[2] 《解析海运提单中的“不知条款”》,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3] 周清华、谷浩:《集装箱提单项下“不知条款”之探讨》,载《中国海商法年刊》2002 年第 13 卷.
[4] 李爱云:《集装箱提单上的“不知条款”批注对货物“隐蔽损害”责任的影响》,第二届广东海事高级论坛论文集.
[5] 初北平、刘倩:《海运提单中重量不知条款的法律性质》,载《人民司法》 2006 年第 7 期.
[6] 嵇海宗,褚荣桓:《集装箱提单项下的“不知条款”》,载《集装箱化》2004 年第 9 期.
[7] [英]保罗•托德著:《现代提单的法律和实务》,郭国汀、赖民译,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 1992 年版.
[8] 杨良义:《提单及其他付运单证》,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 司玉琢.海商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0] 郑国金. 对海运提单中“不知条款”的分析[J].中国水运,2007,(2).
[11] 赵艳:解析海运提单中的“不知条款”,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4月.
[12] 李娟,不知条款”在集装箱运输中的效力探讨,学术论坛,2011年第12期.
[13] 郭瑜:《提单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14] 尹东年、郭瑜:《海上货物运输法》,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15] 王学峰:《提单实务及其法律》,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 年版.
[16] 张新平:《海商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17] 司玉琢:《国际海事立法趋势及对策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
[18] 徐仲建:“英美法下提单‘不知条款’效力探悉”,载于《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 年第2 期,第7 页.
[19] 高月芬:“海运提单批注纠纷与中国《海商法》”,载于《海洋科学》2007 年第31 卷第3 期,第33 页.
[20] 李守芹.确定提单持有人与承运人之间权利义务的依据是提单的记载,而不是国家质量标准或买卖合同约定[J].中国海商法年刊 2001,12:527.
[21] 刘春燕:《国际海上集装箱运输中承运人责任问题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年.
二、英文部分
[1] william Tetley.MarineCargoClaims.ThirdEdition,P.288.
[2] Carver, Bill of Lading, London Sweet & Maxwell,2th ed.1991.
[3] Thomas J. Suhoenbaum, Admiralty and Maritime Law, Thomson, 2004.
[4] Toh Kim Sing, Admiralty Law and Practice, Butteruorths,1998
[5] Boris Kozplchyk, Evolution and Present of the Ocean Bill of Lading from a Banking Law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ritime Law and Commence, Vol. 23, No. 2, April, 1992
[6] Sandra Speares,Clarity is crucial in bill of lading clauses: Poorly drafted incorporation clauses can result in heavy liability on unwitting parties to the contract of carriage agreement,Lloyd’s List July 20 ,2005
[7] Lutfi Yesilbag& Bulent Yakin, Analysis of Transportation Standards and Cargo Stowage in Seaway Container Business, Littoral 2002 The Changing Coast .
[8] S.Mankabady, some legal aspects of the carriage of goods by container, Internatia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Vo123.
[9] Alan Mitchelhill, Bill of Lading Law and Practice, Published by Chapman&Hall , 1990.
[10] Christopher Hill, Maritime Law ,5th Edition,Llody’s of London Press,1998.
[11] William Tetley, International Maritime and Admiralty Law, Les Editions Yvon Blais Inc.2002.
[12] Charles Debattista, The Bill of Lading as a receipt-missing oel in unknown quantities, Lloyd’s Maritime and Commercial Law, 1986,11.
[13] Sangman Kim,Jongho Kim,The Legal Effect of the Unknown Clause in a Bill of Lading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Rules,42N.C. J. Int'l L. 75(2016).
[14] Larry Eig , Cong. Research Serv, RL57589 , StatutoryInterpretation:General Principles and Recent Trends (2011).
[15] Gary Collyer , IFS School of Finance the Guide toDocumentary Credit 243 (3rd ed. 2007).
[16] Nil Kula Degirmenci,Article 12(3)of the Rotterdam Rules:In the Middle of Serious Concerns and Important Features,45 J. MAR. L. & CoM. 233,234-35 (2014).
[17] Chester D. Hooper,The Rotterdam Rules:A PracticalAnnotation-A New Convention for the Carriage of Goodsby Sea-The Rotterdam Rules:An Analysis of the UN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Carriage ofGoods Wholly or Partly by Sea,41 J. MAR. L. & CoM.145,145(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