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一个好的建筑师,应该也是一个植物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隈研吾:一个好的建筑师,应该也是一个植物学家
“我想创造一种像飘动的微粒那样的模糊的状态。
与那种状态最接近的东西是彩虹。
”
“诸如央视大楼、国家大剧院这类造型夸张的建筑,只会在诞生之初给人以感官刺激,
但随着时间流逝,人们会对它们失去兴趣,厌
倦甚至开始讨厌它们。
”
“我一直在找寻21世纪建筑的基本驱动力,在19世纪是石头和木材,20世纪是混凝
土,21世纪会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新的材料,
也可能是老的材料的新用法。
”
“我忙里偷闲的时候喜欢看一些日本小说,比如村上春树的作品,有时候也会去研究一下
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
”
“我最喜欢他的作品是《奇鸟行状录》。
在村上春树的作品里,表现着这样一个寓意:
看似平凡的世界,其实隐藏着不为人所知的微
妙世界。
我的作品也力争做到这样的感觉,从
外面看是一种感觉,但进入之后,人们又会感
觉是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空间,这种感觉会很
奇妙。
”
隈研吾从小对纯自然的材料有一种莫名的好感。
“我出生在大阪,家里的房子也是土木
结构。
用土和石头堆成的墙壁,高高的木头房
梁和竹子是我儿时记忆中最熟悉的部分。
”对
纯自然材料的这种眷恋一直影响了他很多年。
隈研吾的建筑理念一方面是东方的,追求简素和自然,带有道家和禅宗的趣味,另一方
面却以传统美学的基础反叛现代主义的传统。
隈研吾的建筑与它们的环境和平共处,并且不
试图破坏或战胜它们的直接背景。
它们的构成
简单、直接,并且尊重一直存在当地的东西。
这大概可以视为隈研吾在中国走红的原因。
他的建筑理论全是以人与自然为本,人是主角,
建筑是配角——这正好跟当下中国建筑的大
趋势(建筑成为主角,人却沦为配角)背驰。
在
建筑中重新发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重新发
现人性,透过建筑展现人文关怀,这是他带给
中国建筑界的深刻启发。
长城脚下的「竹屋」
隈研吾在中国最为人所熟知的建筑是位于长城脚下的“竹屋”。
这个作品是2003年“长城下的公社”中12件亚洲顶尖建筑师设计的作品之一。
这12栋建筑中,最讨人喜欢、最少争议的,大概就是隈研吾的“竹屋”。
从屋外到屋里,甚至推拉的门窗和卫生间的脸盆,都尽可能使用竹子。
竹屋的外部,由大片的竹墙围合。
在门窗位置还设计了可推拉的竹墙。
拉上竹门,阳光透过竹墙的空隙洒进屋内。
内部空间也用一些竹墙和竹柱来分割、联络或装点。
最让人心动的,要算是那个浮在水上的竹茶室。
中国同行评论说:如果一个古代中国文人或僧侣穿过时空隧道来到这片山谷,他一定会避开那几栋工业气息浓厚的建筑,走进隈研吾的竹屋,径直下到竹茶室,那正是焚香、冥想、静坐和对弈的绝佳空间,是面对长城和大山“相看两不厌”的处所。
隈研吾回忆说,当他被邀请接手这个项目时,就在想有哪一种材料是被中国和日本文化普遍认知的,他脑海中第一个闪过的材料,就是竹子。
“大家都觉得竹子是一个很容易裂的材料,但是我请教了一些有
经验的植物学家,他们告诉我,竹子在成长到某一个时间段砍伐,以及砍伐后经过加热工艺,都能使它变得坚固。
”最终,隈研吾通过自主研发的竹子加固技术,建造出这一长城脚下的“竹子奇观”。
“在现代,一个好的建筑师,应该也是一个植物学家。
”长城下的这所房屋大半使用中国竹子建造而成,与自然环境水乳交融。
福冈星巴克
东方建筑师自古以来,对木结构的钟爱可谓是不言而喻,这和西方执着的使用石材建筑形成极大的对比和自我特性。
无论是有着悠久建筑史的中国,还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建筑业非常发达的日本,木材之于建筑的用心,只为成就每一件经典作品的严谨我们都可以看到。
我们去星巴克,每一家的一致性一直在告诉我们这家世界级咖啡馆的专业性,可是五年,十年,二十年……世界需要新意的世界,需要在日复一日中获取一些惊喜。
隈研吾曾说,20世纪人们所面对的课题是在地性的消逝,然而建筑应该是依附在环境中的,于是,星巴克连锁咖啡于太宰府天满宫的新门市,在隈研吾规划下,首度放下咖啡王国姿态,从品牌全球几近一致性的门市风格中解放,走入日本传统文化与在地环境,如同隈研吾期望,它就像是从这土地上长出来般,和谐地融入于这个独特的城镇中。
在作品Chidori家具以及GC口腔科学博物馆(GC Prostho Museum Research Center)的建造中,隈研吾都曾运用过木条编织的方式,概念来自于Cidori系统,这是一种传统的日本玩具,为数个木条的组合,透过扭转木条可以延伸,而无须任何钉子或金属配件。
隈研吾表示,Cidori特殊的结构展现了创造一个宇宙的可能,透过运用极小的结构,如玩具般,人们透过双手便得以构筑。
有了前两次经验,这次隈研吾做了小小改变。
「我们尝试采取对角线编织方式,为空间带来方向感与流动感。
」Chidori家具及GC是以三根木条、单一支点方式编织,而这次,则改以四根木条、单一支点连接。
由于采对角线编织,构成更为复杂,隈研吾团队稍微调整了支点位置,将四根木条划分为两两一组,避开全部集中于单点的压力,
从地面开始堆栈,进而衍生至整个空间。
「这次结合了先进技术,让构筑手法有很大的进步,使人们可以更进一步深入探索这个空间,它彷佛是个洞穴般,充满着流动感。
」
北京瑜舍酒店
隈研吾的设计一直以创新见长并备受推崇。
为展现城市绿洲的平静特质,瑜舍整体以绿色为主题,并以自然光线及灯光作为重要设计元素。
隈研吾自己解释说:“从这个地方的性质出发,玩味自然光和人造光之间的对比,我们想带来一种城市森林的安静感。
”
翡翠绿的玻璃外墙构成魔方式的外观,加上写意的竹丛,这是一种神秘的组合,只有最富有想象力和自信的设计师才敢采用这样的方案。
酒店外墙为夺目的翡翠绿玻璃,内部设计秉承极简主义风格,营造出顺畅自然的空间,让充足光线流进酒店之内,使艺术品与酒店及邻近环境相互辉映:内敛和奔放兼有,谨慎和张扬并存。
酒店地下餐饮休闲区以“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概念,打造五个区域配合的不同质感,大堂的墙是中医小药柜组成的,小药柜可以打开,相当有趣。
靠墙的部分放着由青花瓷片做成的青花瓷旗袍和中式上衣。
而大堂中间则是中国当代艺术风格鲜明的红色雕塑。
酒店的公共空间展出大量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人们可以看到湖北艺术家李晓峰用古青花瓷碎片拼成的艺术品“北京记忆之一”及“北京记忆之二”,造型独特、工艺精致,仿似中国传统旗袍和中山装,几乎能以假乱真。
山西著名前卫艺术家王晋的“中国之梦”延续Atrium的时装主题,利用PVC塑胶制成古代皇帝所穿的龙袍,并以不同颜色的钓鱼线绣上花纹。
作品悬挂半空中,在深棕色的背景映衬下,更显品味突出。
剪纸艺术家Pamela See的十件大型白色“羽毛”作品被悬于空中,数尺之外则摆放着艺术家甘志强的作品“非法入侵”──以阿加力胶和木材制成的鸟笼。
瑜舍酒店的客房,打破了一般酒店客房的格局设计,让整个房间显得大方优雅通透。
木质的家具和简洁的风格,让住客在京城最繁华的地段寻找到贴合自然与内心的宁静。
上海Z58
Z58,即番禺路58号,原来是上海手表五厂的厂房,建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是用来印刷毛主席语录的地方,一幢三层楼的钢筋水泥建筑。
现在人们口中的Z58,指的是日本建筑师隈研吾(Kengo Kuma)在上海番禺路的繁华地段为中泰照明公司设计的一幢综合大楼,集展示、设计作业、办公及为公司客户提供住宿等功能为一体。
这座以「生态」为主题的四层玻璃结构大楼,每层使用功能各有差异,一楼是为设计和艺术领域具国际水平的交流活动提供的展示空间;二楼是汇集国际顶级艺术和专业照明产品、在国内首屈一指的照明展厅;三楼是办公空间;在尽享孙中山家族花园美景的顶层,则是为国内外设计、艺术精英人士提供倾心交流、会务、宴请和旅居的一隅,同时还特别安排了两个非常现代的客房,24小时的贴身服务可以满足旅行者的任意需求。
中泰的改造保留了用地上原有的钢筋水泥结构的老厂房,并注入了新的使用功能。
设计者将临街的三个跨距去掉,改建为一个充满绿意、水意的半户外挑空空间。
在与道路相接的界面上百页状地水平排列着镜面不锈钢的植物容器,并尝试用一道绿色的滤网在尘土喧嚣的上海市中心创造出一个清心宜人的别样世界。
在这道绿色滤网与建筑实体间,做了一个水庭,面向这个水庭的建筑实体的立面上则做了条纹玻璃上滑水而过的设计,像这样,其实建筑实体拥有三重环境滤网。
然后在建筑的屋顶也铺了水面,这个浮在水中的玻璃盒子以绿色和水为媒介与孙氏花园延续为一体。
Z58是和环境对话的建筑。
建筑外观通过百页状水平排列着的镜面不锈钢植物容器,种植长春藤,整个建筑立面新颖且绿意盎然。
通过种植柔韧植物的隐忍手法,让建筑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认同与和谐,也是隈研吾一贯主张居住到自然中去的很好体现。
百页状水平排列着的镜面不锈钢植物容器的内侧是玻璃墙体,从建筑内部,透过玻璃,可以亲切感受到百页状植物屏障的盎然生机,犹如置身于中式庭院当中。
最为精妙的是建筑顶层:一间立于水面上的房间,与周围环境协调融洽。
门厅则像是一个被分离的、静谧的室外空间。
一侧是沿街的镜子立面,一侧是用条形绿玻璃条做成的肌理效果,玻璃条截面是切角后的正方形。
门厅的交通很简洁,一条小径通达办公区和电梯,周围是人工水面。
============= 征稿启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