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宿迁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宿迁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内外学界在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时,首先就会想到古代的朝贡制度以及中国中心主义,由此关注起中国儒家的天下观。

不过,天下观只是儒家的世界秩序学说,在涉外实践中如何实现理想的世界秩序,儒家学者们还提出了一套涉外理念与之配合。

儒家的天下观旨在构建理想的“天下”秩序。

儒家的“天下观”,可以帮助人们从全球乃至宇宙的维度来思考世界秩序,从而避免因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所带来的国际问题治理困局。

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家族内部关系融洽后,又先后在各部落以及更远的外邦间次第推行德治与仁爱,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国和平有序。

显然,儒家把“和”看作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

而“和”的本质是“仁”,这是儒家所倡导的“忠恕”之道。

“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家间的关系。

为此,孔子还从“仁”的普遍伦理角度确立了人际关系的两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两条原则,就是要求自尊和尊人,把自我与他人同等看待,承认他人与自我的相同心理需求。

从这个“推已及人”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崇高的宽容和尊重精神。

《左传》作者曾将这种“仁”推及国家间的关系,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儒家崇尚和谐,强调“和为贵”。

如何达到“和为贵”?其中的重要途径是“和而不同”。

“和而不问”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上,就是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异,从而达到和谐共处。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儒家主张“天下一家”,但后世儒者却多主张“王者不治夷狄”。

他们旨在阐述,“中国”帝王不要去直接统治“夷狄”,应与“夷狄”各守其地,和平相处。

所以,即使是明朝派遣郑和率领庞大水军远游东南亚以及印度洋诸国时,他们也是秉持着“圣王”对于“夷狄之邦,则以不治治之”的坚定理念,来处理与这些国家间的政治关展。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还要处理好“王道”与“霸道”之间的关系。

所谓“王道”,就是用道德来感化四夷。

孔子曾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而“霸道”,则是使用武力以制服四夷。

不过,儒家并不是完全排斥武力的使用,而主张“以力辅仁”《左传》曾谈到军事与遵德之间的关系:“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

兵之设久矣。

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

”于此可见,“兵”只是昭示“文德”的手段。

荀子对“以力辅仁”的思想曾做过精辟的阐述:认为用仁爱施行于天下,四方各国皆与它靠近;用道义施行于天下,四方各国皆对它尊重;用威力施行于天下,四方各国皆不敢与它为敌;而用这种它国不敢为敌的威力,来辅助协和万邦的使命,才是真正懂得王道的人。

显然,《荀子》中“王天下”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与《周易.系辞下》中所阐述的黄帝、尧、舜诸圣王之思维路
径完全一致。

“厚往薄来”也是儒家治理天下的一条原则。

孔子所总结的周朝治理天下的九条纲领中就有:“厚往而簿来,所以怀诸侯也。

”据唐朝孔颖达解释:“厚往,谓诸侯还国,王者以其材贿厚重往报之。

薄来,谓诸侯贡献使轻薄而来。

”而“厚往薄来”原则的提出,与儒家的义利观不无关系。

孔子曾说,“君子义以为上”;“君于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就是说,“君子”(统活者,有德者)应当以“义”作为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

不过,孔子并不否定“利”。

孔子所否定的是不义之利。

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孔于将“义”置于“利”之上,提倡“以义制利”。

后来的中国封建帝王,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对于“四夷来朝”的行为也就一概施行“厚往薄来”的方针。

不可否认,秉持上述理念的中国封建君臣在涉外实践过程中,也曾因不顾具体环境而执行偏颇曾带来一定的弊端。

然而,儒家文明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普遍价值。

这些涉外理念,今天对于我们也有十分宝贵的理论价值。

(摘编自陈尚胜《中国古代的涉外理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天下观”,可以帮助人们从更大的维度来思考世界秩序,从而避免了国际问题治理困境。

B.孔子确立了人际关系的原则,即要求自尊和尊人,体现了宽容和尊重精神。

C.郑和率领庞大水军远游东南亚和印度洋诸国,就秉持着“和为贵”来处理与这些国家的政治关系。

D.荀子的“以力辅仁”思想,强调了军事在“王天下”中的重要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儒家学者提出的涉外理念
B.文章论证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不同角度来解析使天下有序的途径。

C.文章在论证“王道”与“霸道”的关系时,举《左传》的例子来论证“以力辅仁”的观点。

D.文章辩证的看待中国古代的涉外理念,认为涉外理念也有偏颇的地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尚书.尧典》中帝尧家族的例子,是为了论证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的观点。

B.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推己及人”的思想。

C.儒家主张“天下一家”。

但后世儒者认为“王者不治夷狄”,应与夷狄和平相处。

D.孔子认为“义”应在“利”之上,“以义制利”,但他并不否定利。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

本名议,世江东大族。

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

袁术与康有隙,将攻康,康
遣逊及亲戚还吴。

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
..,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

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

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
..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逊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

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

”权曰:“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军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督朱然、潘璋等五万人拒之。

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先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欲以挑战。

诸将皆欲击之,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

”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

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其后,逊上疏.欲击备,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

”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

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

”乃先攻一营,不利。

诸将皆曰:“空杀兵耳。

”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

”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

一尔势成,破其四十馀营。

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

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

备因夜遁,驿人断后,仅得入白帝城。

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

逊曰:“未可。

”诸将曰:“孙安东公族,见围已困,奈何不救?”逊曰:“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

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

”及方略大施,备果奔溃。

桓后见逊曰:“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

”加拜逊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即改封江陵侯。

(节选自《三国志·陆逊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
B.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
C.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
D.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

仕幕府,指在文武官署中担任一定官职,做军政大吏的佐助人员。

B.诣都,是到京城,到朝廷的意思,和它同义的词还有“诣阙”“ 谒阙”。

“诣阙上书”指上书至中央司法机关申冤。

C.疏,分条陈述,亦指奏章;这里的“上疏”,即指呈上奏章。

除此之外,疏,还另指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文字,如《十三经注疏》。

D.领,即加封、兼任,是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或官职较高的官员兼任同等级别的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逊少年不幸,年轻有为。

陆逊年少时失去父亲,跟随堂祖父陆康长大,二十一岁就到孙权的幕府中做官,历任东西曹令史。

B.陆逊一心为国,不计私仇。

会稽太守淳于式上奏章揭发陆逊非法掠夺百姓,而后来陆逊却在孙权面前称赞他是好官。

因为陆逊认为淳于式是为民着想,且互相诋毁的风气不可助长。

C.陆逊胸有谋略,坚持己见。

刘备派吴班带人挑战。

吴将都想要迎击刘备,陆逊认为必定有诈,没有出战,使刘备的计策失败。

等时机成熟,才火烧了刘备四十余营,大获全胜。

D.陆逊用兵奇巧,调度有方。

在与刘备的作战中,在对方军队疲惫,士气沮丧时才寻找战机出战;在孙桓被围求救时,陆逊听从诸将的建议也认为孙桓得人心,城牢粮足,不需要去救就能解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

(2)桓后见逊曰:“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


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整体的碎片和碎片的整体(节选)
①在关注当代音乐的整体演进时,有一点变得越来越清楚,就是发展到今天,生机勃勃的摇滚乐大体上已经崩溃。

②这不是一次耗散的过程,不是筋疲力竭的穷途末路,不是。

摇滚乐体内的结构物质生长变异得太快了,仅仅三四十年,作为起源的若干基质,由于快速的聚变和裂变,已经变成一大堆性质各异的各色新质。

结果摇滚并不像是一个成熟个体,倒更像是一个接受了未知精卵而受孕的细胞。

伴随着它的成长,这个细胞分化出各种具体之物,并且分裂、脱落,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全不相干……这时观察者才发现,“细胞”的性质并不是一种性质,而是包孕着多个方向和各种可能性的一种活性;在初期是性质不能确定的统一体,在后期分裂为一个个分别的个体。

至二十世起末,摇滚的内涵和外延均已大到自身无法承受,不断外逸的力量终于使它像烟花一样绽放。

核心消失了,边界消失了,“摇滚”这一名词已不能指认它的任何特征。

③有什么艺术是有名称但却从无核心所据的吗?摇滚乐正是这样的概念。

当你说甲壳虫是摇滚乐,李·佩里是摇滚乐,立体声实验室是摇滚乐,伦敦未来之声也是摇滚乐的时候,矛盾就产生了,那么摇滚乐到底是什么呢?现在,甚至现代歌曲这样一个无比宽泛的概念都包不住它了,因为它还包括了现代器乐。

④这些年,我几乎像黑洞一样吞吃世界上各种叫不上名字的新乐队、新乐人,但感觉到的东西并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在经受了最早的淹没感觉后,又在迅速经受因太少而导致的缺氧感觉,我发现,当聆听达到一定的广度之后,便会发生如下情形:经常,在信息媒介上有所耳闻但却一直无缘一见的所谓奇异音乐,等一旦接触到了,发现其实是你早已经历过的一一在别处,别的人,别的时间、别的乐种,别的民族或别的门类那里一一已经历过了,这产生了我对信息时代的新的认识:知识爆炸并没有发生,正在发生的是如识的融聚:各种各样的新事物,数量大得骇人,看起来浩繁得让人惶恐,实不知这只是假相的无限。

虽然数量无比巨大,但它们都向着有限数量的核心集聚,包括有限的源头、有限的路径和有限的方向。

经常自问的倒是:有何新事?
⑤世界的全部音乐真的就只是几个套子。

不断突破如先锋音乐者,往往也破不了那几个套子,没接触到世界时,他们会为黑豹①惊奇,会为唐朝②惊奇;待接触到世界,我们还是会惊奇:为斯托克豪森③惊奇,为吉奥·古尔伯图④惊奇;待深入到世界,惊奇消失了;你也许会得出结论:世界上不多不少,只有几样东西。

⑥套子是什么?在内,套子是有限的深层音乐结构;在外,套子是有限的世界音乐“物种”,并且,这些音乐“物种”像人种一样,也在趋于同化,趋于更少的种类数量。

所以你一旦深入下去,你会发现世界的丰富性,永远不会超过“预计”:有限的深层音乐结构,有限的世界音乐种类,并且正在趋于同化。

而无限是什么呢?它或者是形式各样
的重复和泡沫,或者是你不需要了解的,而你需要了解的就是那么多,那么多里有无限,数量里却不会有无限。

⑦这不禁让人感叹:创新和独创如此之难!那么当世界的全部只是几个套子的时候,音乐的创新在哪里?音乐的未来在何处呢?
⑧我记得,当我像一个黑洞一样无选择地通吃自己见到的一切陌生唱片,我发现了边界——那已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并非是在无限扩张,而只是在一个边界内发生着:真正不同的,是旧世纪在封闭的状态下形成的各民族传统,这几乎就是人类音乐所有的种类储量;是新世界的新物质激发的新形式,这可能就是人类音乐所有的种类预期,这个预期也有边界,存在于当下的,永远不会突破这样一些新物质激发的形式:包括电子,机器,全球信息网,扩大的宏观微观宇宙。

⑨回望中国乐坛,你会发现,新民族音乐家赵季平、周龙、黄荟、刘健、张维良,古典先锋音乐家林乐培、谭盾,民族先锋音乐家瞿小松,郭文景,看似不奇但其实甚奇的何训田,以及一切从旧摇滚中出走的成名英雄一一比如窦唯,比如陈底里,他们都是尚不能预期的变数,是艺术的生长点,是活着的大音乐。

他们加入了历史正在生长的部分,是现世的拍案惊奇,是历史正在新生、萌动、变化的过程。

我想,他们是否对我们有些许启示。

[注]①②黑豹、唐朝是中国内地摇滚乐队。

③斯托克豪森是二十世德国最伟大的前卫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音乐学家。

④吉奥吉尔伯图是二十世纪巴西著名歌手,音乐人。

1.第④段加点词语“缺氧”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摇滚乐现状阐释释正确的一项是
A.摇滚乐已经彻底溃散,它的溃散显示出创新期的来临。

B.摇滚已经分裂成无数新个体,没有概念可以涵盖它。

C.摇滚乐边界在扩张,而且扩张将会无止尽地发展下去。

D.摇滚乐边界在扩张,它现在不源于任何一种音乐种类。

3.根据文意,对“有限的世界音乐物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摇滚乐与非摇滚乐
B.民族音乐与世界流行音乐
C.民族古典音乐与民族先锋音乐
D.民族音乐传统与新世界的新形式
4.阅读第⑤段,请对其语言特点如以分析。

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
..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
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于是
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
..,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信拜礼毕,上坐。

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

”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信再拜日:“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

然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

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故曰其强易弱。

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
民曰,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今大王举而东,三秦
..可传檄而定也。

”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

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

合齐、赵共击楚。

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

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

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

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

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B.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C.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D.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指布制的衣服,是古代应人之服,用来代指平民。

古代指平民的词还有“黎庶”“黔首”“元元”“民氓”等。

B.三秦,项羽灭秦后,把秦关中之地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其所辖地就称三秦。

今把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并称“三秦”。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活动前要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不饮酒,不吃荤,不游乐,以示虔诚和庄敬。

D.谒,在此处指“谒见”,有觐见、拜见之意,是臣下、属下以恭谨的礼仪拜见君王或上级,拜见时还有一定的礼仪要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出身贫寒,却不甘居人后。

先后投奔项梁、项羽都因不受重用而逃走;又投奔刘邦,也因不受重用再次逃走。

B.韩信才华出众,深受萧何贯识。

萧何在韩信逃离时,毫不犹豫追回了他,又极力请求刘邦礼待重用韩信。

C.韩信见识独到,颇能看清形势。

他冷静分析了刘邦和项羽的优劣形势,指出刘邦夺取天下的关键是民心。

D.韩信足智多谋,善于带兵打仗。

刘邦与齐王、赵王合击楚军却大败,韩信收集了败军在彭城击败了楚军。

4.把文中划模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2)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①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

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6、默写
(1)遥岑远目,_______________,玉簪螺髻。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_______。

(《孟子》)
(4)_______________,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5)太守即遗人随其往,_______________,遂迷,不复得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
(6)祸兮福之所倚,_______________。

(《老子》)
(7)物轻人意重,_______________。

(邢俊臣《临江仙》)
(8)_______________,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7、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开年原有的美好期盼,我们仍然身处“黑天鹅”带来的挑战之中。

战“疫”面前,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本该如期热闹起来的学校课堂,也被一场场网络直播课所替代。

教育有着穿透阴霾的力量,那些身处摄像头之后的老师们,用热情与坚守为孩子们筑起了一方精神天地。

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北石家庄一中要求,上网课时学生穿校服、老师着正装,该学校做法引发网友热议,话题一度处于热搜榜中。

该校高三年级主任称,这样能让学生提高专注度,同时增强荣誉感。

也有网友表示,此举过于形式主义,大可不必。

针对此举,你怎么看?
材料二四川广元市民扎堆喝茶,不戴口罩,被紧急叫停;郑州一家胡辣汤门店前,消费者排队呈扎堆状态,有关部门介入后迅速整改;广州的餐饮商家“陶陶居”宣布正式接受堂食,商家营业半天后紧急闭门谢客;江西赣州,不戴口罩赶集的人摩肩接踵,受到媒体批评……疫情拐点尚未到来,一些人却摘下口罩,出门逛街、聚餐,一些企业铆足了劲想招揽顾客,如此麻痹大意、侥幸松懈令人忧心如焚。

疫情发生以来,各地采取严格防疫措施,人们的正常生活受到一定影响。

一些人蜗居在家久了,心里憋得慌,想出去逛一逛、好吃好喝一番,心情可以理解;早一点从“防疫状态”转入正常状态,也是所有人的共同期盼。

但是……
请选择以上材料之一,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一,针对学生在家上网课是否需要穿校服这一问题,提出你的观点和看法。

(不少于150字)
(2)结合材料二,请结合你的观点和看法,续写材料。

(不少于15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