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记谱的读唱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性的“ 工尺谱 ” 的读唱练习步骤 , 以期为传统记谱 的传承 与发展提供一种思路。
一 .
个独立个 _ 生的舒展 。不同于千人一面的表达 . 充分运用自
身的音乐修养和艺术底蕴, i 主 £ 彳 亍 具有个 化和独立 『 生 的音乐
我 国传 统记 谱 的读 唱现状
诠释 , 是传统记谱在音乐思维 E 对今人的重要启发价值。

国文人在选择记 写音乐 的载体 时 , 自然就选用了文字这种
最佳的依托形 式 , 将音 乐旋律与 语言音韵相结 合 , 形成了

个统一 的整体 。 ( 2 ) 非精确 、 非量化的记谱方式 我 国传统记谱法在音高 、 节奏 、 速度 、 情感处理等方面
却 N其 自身特 点 而 受 到 限 制 。 本 文 正是 着 眼 于 此 , 结合 视
艺坛剧 影 月 报
我 国传 统记谱 的读唱探 索
■ 苏 侨
摘要 : 传 统 记 谱 是 我 国 重要 的 文 化 瑰 宝 . 有 着 多元 的 记谱形式 、 富 于 变 化 的 音腔 思 维 、 灵 活 的腔 词 关 系 作 为 学 习者 理 解 传 统 音 乐思 维 的 途 径 。具有 极 高 的读 唱 价 值 . 但
而多为框架性 、 骨架式 的结构 。只记录大体 的演 奏法与主
干音 ,并未精确标出丰富的润腔变化币 口 准确的节奏时值 , 力度 、 速度 、 音色变化 等表情术语 更是 需要演奏 ( 唱) 者 自
己揣摩 , 形成个 『 生化 的解读与认知 。
由这种特殊传承方式影响下形威的记谱形式 .也在一 定程度上体现了我 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包容 _ 生。 即充分尊重每
我国 的传 统记谱法历史悠 久 、 种 类丰富 , 有着诸 如工 尺谱 、 律 吕谱 、 古琴文字谱 、 燕乐半字谱 、 弦索谱 、 管色谱等 多达数十种 的记谱方法 , 涵盖 了文 字谱 、 图形谱 、 音位谱 、
曲线谱等不 同类别 . 是中华传统文 化的瑰宝 . 有着极高 的
读唱和传承价值 。 现今对其理论研究 的广度与深度都已 日
唱 练 耳 学科 的 教 学 手段 . 探 索 出传 统 记 谱 读 唱 - D I l 练 行 之 有
效的方法。
有着 极大的 自由度和 开放性 , 与五线 谱 、 简谱等量化 乐谱
相 比有 着非精确 、 非量化 的特点 。由于传统音乐 “ 口传 心
关键 词 : 传 统 记 谱 工 尺 谱 音 腔 视 唱 练耳
之就是“ 音高变化 的音 ” 。 在我国的传统音乐 中存在着大量
我 国的文字语言与音乐发展有 着密 不可分 的关系 。 我 国的文字语音有着多声 I 生的特点 ,仅就现代 汉语 而言 , 就 有着平 ( 阴平 、 阳平 ) 、 上、 去、 入、 轻六种声调 。这种文字发 音本身 的音韵性和旋律 性在一定程度 上满足 了人们对音 乐表达的需要 , 《 诗经》 、 《 乐府诗集》等文学作品既可诵读
到 可简单标明节奏 的工尺谱 ,无论 其变化 的形 式如何多
样, 但究其根 本都 是基 于文字描述的文字记谱 。这也是我 国传统记谱有别于西方记谱法的显著区别之 一 。 其背后蕴 含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
( 2 ) 音腔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谓音 腔 , 是指“ 一种 包含有 某种音高 、 力度 、 音色 变 化成份的音过程的特定样式” , 是“ 一种 整体 结构 ” . 简而言
臻完善 , 然而这些记谱法的读唱现状 却并 不尽 如人意。作
为音乐的载体 , 在 实际的教学过程 中 . 学生 很少有机会 可 以以读 、 唱、 听、 辨 的方式 感受和研 习这些 传统 的记谱 形
式, 而制约其读唱I 阿 首要原因就 是传统记谱 的几点特 眭。 1 . 传统记谱法的特征 ( 1 ) 基本源于文字描述 综观我 国传统音乐记谱法的演变历史 , 从古琴首创 的 文 字谱开始 , 到改 良后 的减字谱 、 燕乐半字谱 、 俗字谱 , 再
2 . 传统记谱法的读唱难点 传统记谱法 的这两大 特性恰恰成 为了制约 其读唱的 最大难点 , 针对这一现 状 , 就要在读 唱练习时有 目的性地 加 以解 决与强化 。 ( 1 ) 文字谱的读谱转 化训练 基于文字表达的乐谱 , 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训练 由文字 向音高 的转化能力 , 如最为常用的工尺谱中 。 “ 合 四一上尺 工凡六五 乙” 等谱字与具体音高的对应等 。但是仅仅掌握
又可吟唱 , 就是语言音韵构成音乐性的最好例证 。因此 中
的音腔 , 用 于记录音乐的乐 谱往往只 记写出最核心 、 最重 要的框架音 , 而其 中的“ 一个音” 包 含着 由“ 音高变化” 产 生 的其他音 。 因而在进行读唱时需要将这些被省略了的部分
填补进去 , 才 能真正再现 出传 统音乐 的原貌 , 这样的思维 过程就是音腔思维。由此可见 , 只有熟 悉和 运用音腔思维
这 点还远远不够 , 更深层次的是要体会文字语音与旋律音 高 的内部腔词关系 。我 国传统音乐多为依声行腔 、 腔从于
词, 其 中文辞的主导地 位可见一斑 , 传 统记谱 中文字 谱的 书 写形式也正体现了这一点 。因而 , 在掌握谱字转换音高 的规律 后 , 归纳和总结行腔 与音韵之 间的 内在联 系 , 更能 有助于之后读唱时的得心应手 , 可谓是事半功倍 。
授, 心领神会 ” 的传承 模式 , 曲谱只起 着备忘式的作 用 , 因 长 久以来 , 我国传统记谱 法就 因其框架 式 、 非 精确 的
特点 , 难 以进 入视 唱练耳课程的训练 。 诚然 , 精确 记谱 为音 乐教育与音乐研究带来了直观与便利 . 然而对于非量化谱 的探索 ,能为音乐学习者打开传统 音乐 文化 的一 扇窗 , 展 现出与精确计量截然不同的思维模 式。 本文将 以我 国传统 记谱法的读I N ̄ l l 练为切入点进行探究 , 详述了其 中具有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