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旅游费用》同步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旅游费用》同步练习解决问题
(1)、在修青藏铁路时,有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条675米的隧道,同时各从一段开凿,甲队每天修12.6米,乙队每天修14.4米,这条隧道要用多少天才能打通?修完时甲队修了多少米?
(2)、淘气住学校东边,笑笑住学校西边,一天两人同时自己家里走向学校,淘气每分钟走65米,笑笑每分钟70米,通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3)、两辆公汽同时从车站发车,12路车朝东,每分钟900米,28路车朝西,每分钟860米,4分钟后两车相距多少米?
(4)、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6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8千米,甲车开出1小时后,乙车才开出,通过12.5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5)星期二柳眉同学生病了,需要回家看大夫,她在回家的同时妈妈也骑车从家动身,8分钟后妈妈接到了柳眉,假如妈妈每分钟骑车行600米,柳眉每分钟走40米,柳眉从家到学校有多远?
(6)有一份文件共5700字,由于时刻紧急,,安排甲,乙两名打字员同时开始录入,甲每分钟录入100字,乙每分钟录入90个字,录完这份文件需要多少时刻?
(7)两个都市间铁路长516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个都市动身,4小时后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1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8)学校组织学生去春游,每辆客车的租金是800元,五年级租了6辆车,五年级的租车费用是多少?假如没人付车费20元,五年级有多少人?
(9)阅读信息,答题
※红旗小学有155人去秋游
※大客车能够坐40人,每辆车租金1000元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专门难做到恰如其分。
什么缘故?依旧没有完全“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那个问题,方法专门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
刻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能够写在后黑板的“积存专栏”上每日一换,能够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番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如此,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 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宝。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为所欲为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教书先生”可能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如何说也确实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显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事实上《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差不多一致。
※小客车能够坐25人,每辆车租金650元
请写出一种最廉价的租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