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工会-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党内和谐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新概念。
笔者认为,其含义是丰富的,但最
主要含义,应是指党内关系的和谐。
具体地说,指党员与党员、党员个人与党组织、党
的上级组织与下级组织、各部分组织之间、党的领袖与党员、党的领导者与领导集体、常委会委员会与代表大会等方方面面的党内关系,包括党内权力结构设置、运行等,能
够按照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大致和谐发展。
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相比,有相通之处,但并不完全一样。
党内有统一的宗旨、指
导思想,有严格的组织制度和纪律,内部整合的范围、内容不完全同于社会整合,整合的
难度也相对小于转型时期的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则要复杂得多,其思潮多元,价值观多样,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的社会的运行更有其独特的规律,不可以简单将党内经
验照搬至社会。
但是,二者又有许多相通之处:一是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以人为本,其意义无论对党内还是党外,都是一样的,是探讨构建和谐社会、架构党内的
和谐关系等一切问题的出发点。
二是党员生活于社会中,社会问题必然要反映到党内来,党内问题也同样可以反映在社会中,解决党内问题对社会就有启示作用。
三是在社会利
益群体多元格局时代,党员的社会成分复杂化,与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是同步且同质的,
对党内的整合与对社会的整合就有类同之处。
四是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中的骨干有许
多人是共产党员,党内和谐有利于形成党对社会层面的有力领导。
五是党风廉政状况直
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党的满意度,消除党内不良现象,构建和谐
的党内关系,有利于全社会的安定团结。
因此,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是在构建和谐
社会中体现党的作用的途径与方法之一。
从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的视角来看,需要从多层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第一,进一步确立在国家与社会中以保护人民基本权利为本位、党内以党员基本权
利为本位的基本理念。
建立党内和谐关系,首先就是尊重党员基本权利。
党员是党内的
权利主体。
中国共产党拥有7千多万党员,绝大部分是不担任领导职务、生活于社会基
层中的普通党员,只有在强调党员责任与义务的同时尊重每一个党员的权利,共产党员
才能有真正完备的党员意识,才能在工作生活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同时也是在民主政
治时代形成党内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但尊重党员权利,以党员权利为本位绝非一句口号,这种精神需要体现在党内的权力结构、党内权力运行机制中,使党章规定的党员选举和
被选举的权利、罢免或撤换不称职领导的权利、讨论党的政策的权利、接受教育和培
训的权利、监督权利等等,实质性地融入党内的治理结构中,形成双向度运作的权力运
行机制。
这是保护党员基本权利的基础性工作,是党内和谐的根本之道。
第二,建立通畅的党内不同意见表达机制,研究和探索整合党内意志的新方法。
当
下党员社会身份复杂化,在社会生活中分属于不同利益群体。
根据马克思主义最简单也
是最深刻的道理,是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社会意识,而不是人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
在,因此,党员在社会上的差异必然影响到党内的生活,党内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对于社会
就有着示范与引导的意义。
一方面,党内也需要有多渠道表达不同意见,既包含对社会
问题的反映,也包含党内的不同认识,这是党内整合的起点,也是保护党员基本权利的重
要内容。
对于党内不同意见的表达,需有包容性较强的制度保障,使之不因领导者个人
好恶而变化。
在此基础上,才有所谓党内民主氛围,才有所谓整合的“民意”基础。
另
一方面,党内毕竟不是群众自治团体,是有政治目标的政党组织,其政治的整合就是要求
全党在政治上有相当的共识。
在利益群体多元化时代党内如何整合来自不同群体的党
员意志?这就需要有新的途径或方法,比如,广泛参与党内重大问题决策,在讨论政策中
逐渐整合思想。
这种整合方式,本质上是民主的整合方式。
通过类似整合方式,既扩大
民主,又形成统一意志。
党内的有效整合机制,必将影响到社会层面的整合。
第三,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党
对社会的领导不能等同于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党在社会中的运作方式与在政权中相比有
重大差异:一是党可以按照宪法或法律对社会资源进行动员、整合,但在政府退出的领
域党不能使用行政权力整合社会资源或干预社会,只能以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赢得政
治影响力,从而实现对社会资源的动员、整合;二是执政党、政府、社会三者良性互动,
既需要按照法律的规定确定各自边界,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又需要综合协调,建立科
学高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三是党在群众中、在社会中的具体工作方式活动方式具
有灵活性、多样性,制度化方式与个性化方式相结合的特点。
第四,完整理解与贯彻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原则和根本的组织制度,反映的是党内政治生活状态。
党内需要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党员的权利保障;但党内
也需要有集中,这是指集中于党内最大多数人的意志,基于此而形成组织上的步调一致。
因此,扩大党内民主,推行党务公开,积极扩大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改革党内权力结构,同时严格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是促成党内和谐的统一问题的两个侧面。
第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
和谐社会是拥有人才辈出、充满活力的用
人机制的社会,党内和谐也同样如此。
干部人事制度是否公正、合理,直接影响到党内
外的和谐与活力,也影响到干部队伍的稳定。
到目前为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路
径是扩大群众的参与度,是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
但是,真正健全邓小平所说的充满活
力的用人机制尚需时日,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干部制度改革的力度。
一是遵循民主的
原则,在关键岗位、重要职位上的领导者应首先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才能遏制对上负
责不对下负责的不良风气。
二是遵循科学的精神,界定选举、聘任等各类职务的边界,
防止出现该选的不选、不该选的滥选的现象。
第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党的基层组
织直接面向群众,其作为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运行。
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只有以良好的服
务行为出现在群众面前,才能在和谐社会中凝聚群众引导群众。
特别是在广大的基层党
组织不掌握社会资源的背景下,没有服务就无法实现党的领导。
另一方面,上级党组织
需为基层党组织提供便利条件,关爱普通党员,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使之能够具
有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和能力,从而获得群众的信任。
第七,搞好党风廉政建设,以良好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党风廉政建设是直接影响
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某些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也与滥用权力、腐败等问题联系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