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代长篇小说与其电影改编关系研究——以《德伯家的苔丝》和《远离尘嚣》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位·经典
文艺评论
20
【作者简介】 李琪,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哈代长篇小说与其电影改编关系研究
——以《德伯家的苔丝》和《远离尘嚣》为例
○李 琪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 电影与文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文学作品是众多影视题材的重要来源,影视改编的不断实践,是影视艺术与文学保持联系最重要的一个纽带。

英国作家哈代的长篇小说多次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屡获好评。

通过对其长篇文学作品《德伯家的苔丝》和《远离尘嚣》与电影改编后的差异进行分析,旨在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地将文学与电影相结合。

【关键词】 哈代;……电影改编;……《德伯家的苔丝》;……《远离尘嚣》
一、作者生平
托马斯·哈代(Thomas…Hardy,1840~1928)作为英国横跨两个世纪的文学家,以诗歌进入文坛,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得到赏识,屡屡受挫,随后便开始小说创作。

他将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性格与环境小说”“罗曼蒂克与幻想小说”及“机敏与经验小说”,尤其是“性格与环境小说”这一类别的作品得到了读者与文学界极大的反响。

1871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无望的补救》问世,得到了极大的反响,于是放弃建筑行业,一心专注于文学创作。

其一生共发表近15部长篇小说(一部未发表)、4部短篇小说集、8部诗集以及两部诗剧,代表作有《德伯家的苔丝》《远离尘嚣》《亲爱的》和《卡斯特桥市长》等。

由于《无名的裘德》出版,引起了批评界广大的议论与抨击,哈代于1893年停止小说创作,再次执笔进行诗歌创作,希望通过诗歌隐晦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1910年,哈代获得英国文学成就奖。

1928年1月11日,哈代去世,骨灰安葬在西敏寺。

托马斯·哈代作为横跨19世纪与20世纪英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思维方式及创作方法对于后起的作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至今,哈代仍是拥有最多读者的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之一。

二、影视作品与原著的差异分析
众所周知,“对原著的忠诚”是所有影视改编者遵循的原则之一,但这个忠诚是相对的,完全地忠于原著是绝不可能做到的。

例如,在2000年上映的电影
《包法利夫人》,由于受到文学与电影容量、长度差异的影响,不得不对原著内容、情节以及人物设置等方面进行修改,但其剧情仍然保持着尊重原著的态度,屡受好评。

小说和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叙事艺术,虽然二者都可以讲述同一个故事,表达同一种感情,但在二者相互转换的时候仍保持完全一致,无疑是极其困难的。

从小说到电影,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形式。

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文化过滤问题。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具备的审美需求不断变化,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同一部文学作品的认知必然存在差异,就个人而言,也存在独特理解。

简而言之,任何一部小说要拍成电影都会不可避免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改编。

《德伯家的苔丝》及《远离尘嚣》作为哈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性格与环境小说下最具特色的两部著作,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在英国社会、经济、道德、人伦等方面引起的剧烈的变化,表现了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和法律制度矛盾冲突,以及处于这一冲突间的彷徨和抗争。

因此,本文就《德伯家的苔丝》及《远离尘嚣》与它们改编的电影差异的主要情节进行具体说明。

(一)《德伯家的苔丝》的改编情况及其与影视作品差异
《黛丝姑娘》——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根据《德伯家的苔丝》改编,由娜塔莎·金斯基和彼得·弗斯主演,于1979年10月25日在法国及美国上映。

该片共获奖9次,提名11次。

获奖情况为:1981年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中的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
服装设计奖项;第38届美国金球奖中的最佳外语片和最佳女演员奖项;第35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中的最佳摄影奖;第5届法国恺撒奖中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摄影奖项。

作品讲述了女主人公苔丝去攀亲戚,被少爷亚历克诱奸,后来她与牧师的儿子克莱尔恋爱并订婚,在新婚之夜决定向丈夫坦白,却没能得到丈夫原谅。

苔丝再次与亚历克相遇,但由于家境窘迫,她被迫与其同居。

不久,克莱尔从国外归来,向妻子表示悔恨自己以前的冷漠与无情,并请求得到她的原谅,重归于好[3]。

在这种情况下,苔丝觉得是亚历克使她第二次失去了克莱尔,便愤怒地在家将他杀死。

小说的结局以苔丝被捕并处以死刑的悲剧命运收场。

原著中存在多处围绕马车的描写。

在苔丝与亚伯拉罕送货的途中,王子被一辆早班邮车撞倒在地,导致苔丝十分内疚,她渴望能当上一名老师,努力赚钱为父亲再买一匹马。

在苔丝走在花园里的醋栗中,她又看到了王子的坟墓。

电影中并没有交代有关这一动物意象的情节。

原著中存在三处比较重要的封建迷信情节,被玫瑰刺到表明不是一个好兆头、妈妈用《占卜大全》为苔丝算命,以及后来苔丝与克莱尔结婚时公鸡在下午时分鸣叫了三次预示会有不祥之事发生。

从哈代设置的这三处情节中,我们看出他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而在电影中,导演将这三处全部省略,没有一个镜头。

电影中,婚礼牧师向苔丝与克莱尔询问他们是否有隐瞒对方的事情时,苔丝十分紧张,冒出了一身的汗。

而小说中并没有此情节的叙述。

在苔丝与克莱尔抵达祖先的宅邸时,克莱尔收到了父亲写的信和母亲为苔丝留下的装满首饰的包裹,随后便让苔丝戴上。

此情节在小说中充满贵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

而影片中,苔丝佩戴的首饰却是克莱尔提前为其准备的。

原著中,苔丝为了不让别人招惹她,便剪了眉毛、摘了项圈、用手帕将脸包起来,以表对丈夫的忠贞。

电影中却未涉及这一情节。

在小说的结尾,苔丝将妹妹丽莎托付给克莱尔照看,并希望克莱尔能够娶她。

这一戏剧性的结尾暗示着苔丝的重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而影片中的结尾,改编成了克莱尔伴随苔丝一起被警官带走,并未提及妹妹。

(二)《远离尘嚣》的改编情况及其与影视作品的差异
《远离疯狂的人群》/《远离狂乱的人群》——英国导演约翰·施莱辛格根据《远离尘嚣》改编,由朱莉·克里斯蒂、特伦斯·斯坦普及彼得·芬奇主演,于1967年10月16日在英国上映。

该片共获得6次提名,分别为: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中的最佳配乐奖提名;第25届美国金球奖中的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剧情类最佳影片以及最佳女配角奖项提名;第21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英国(色彩)摄影和最佳英国(色彩片)服装设计奖项的提名。

《远离尘嚣》发表于1874年,是哈代第一部成功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此后一系列性格与环境小说的优秀长篇小说的第一部。

小说主要讲述了高傲的女主角芭丝谢芭来到威瑟伯里继承叔叔的农场,善良能干的奥克对她一见钟情,但遭到了拒绝。

家境优越的农场主伯德伍德因为一次书信的误会不断向芭思谢芭求爱,频频失败。

芭思谢芭在与中士特洛伊的几次幽会后轻率地认定他是自己心爱的人,便与其结婚。

不幸的是,婚后的生活并没有如芭丝谢芭想象的那样幸福。

在经历了种种事情之后,伯德伍德无法忍受特洛伊的所作所为,在一次派对中开枪将特洛伊杀死,自己则向警方自首,被终身监禁。

在芭丝谢芭即将面临再一次失去农场的威胁中,奥克放弃了出国,回到她的身边。

小说的第一部分写道:芭丝谢芭在去往姑妈住处的途中,由于不愿意多付两便士引发车夫与守门人的争吵。

奥克路过为其付上两便士让守门人允许其通过。

这是男女主人公的第一次会面,奥克在此处对守门人说了一句十分重要的话,她最大的缺点就是虚荣。

奥克第一次见面就对芭丝谢芭有此番印象,无疑奠定了后来农场破产时,奥克并没有再去追求芭丝谢芭,而是在第二天就去别的农场找工作。

而在改编后的电影里,男女主人公的第一次见面变成了奥克在农场看见芭丝谢芭骑着马飞驰而过。

此外,原著里芭丝谢芭骑马丢失的是帽子,而电影中掉落的是围巾。

小说中导致奥克深深爱上芭丝谢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奥克在房间内被烟熏倒了,芭丝谢芭看到狗在抓门,便进来查看,于是救了奥克一命。

这无疑是体现奥克爱上芭丝谢芭缘由的重要情节,但电影里没有进行演绎,奥克在见到芭丝谢芭后与其交谈了几句,在短暂的相处后便带着小羊羔去求爱,这显然会让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觉得莫名其妙,对奥克的人物形象产生歧义。

个人认为这是本片改编的最大败笔。

原著里的范妮写过一封信以表对奥克的关心与救助的感谢,信中再一次强调了希望奥克不要将她即将结婚的事情告诉他人。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范
21
妮的善良以及她对与特洛伊婚礼的期待,也加深了读者对范妮这一人物的同情。

反观电影,奥克与范妮除了在征召士兵时的相遇和交谈,便再也没有了镜头。

观众对于范妮人物形象的认识全部来自她和特洛伊的冲突。

容易造成人物形象的单一化。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里有一情节突出表现了特洛伊对范妮的深情:他将范妮的一缕头发珍藏在怀表里。

而影片中导演并未展现此情节。

最后,在小说的结尾,奥克写信告知芭丝谢芭他将于三个月后离开英国,芭丝谢芭伤心地哭了起来,并拿着信去奥克的家请求他不要离开。

影片将这一情节改编成芭丝谢芭骑着马去追奥克,向其袒露心声。

(三)差异的原因分析
对于人物来说,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否有利于演员对人物的演绎;人物背景设定是否符合常理;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否丰满、真实、有个性。

中心人物形象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一部影片的好坏。

就情节而言,若将小说改编为电影,情节上逻辑要更加严谨,要用循序渐进的过程表现情节,并逐步完善人物形象、经历。

主角的心理描写无法在全知全能视角的影视剧中完全展现,需要另辟蹊径。

为了迎合更多的观众及不同年龄的观看者,满足各个年龄段观众的需要,必须进行适当改编。

电影作为一项受到极其关注的产业,许多年轻人有极大的可能会效仿电影里的某个情节或电影角色的某些不良习惯。

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条款,将小说中不适宜的情节片段进行删减。

此外,小说总是给人的想象空间很大,每一个人的想法思路、着重点切入点,都是不一样的,他欣赏的东西就不一样。

而电影,其实大多具有个人特色,每一部电影的完成,都带着强烈的个人特色(导演),拍出来的角度也大多是导演自身想法的诠释,同时要兼顾影片的有趣性、可看性以及包括票房的收入等等外在因素。

所以,在将小说变成一部影视作品时,必须进行适宜的改编。

总体来说,电影作品对情节的处理是相当成功的,正如当时的评论指出的那样:“对原著的删节做得很精明,尽管故事失去了一些引起共鸣的特质,但是仍然保持了故事的构成要素。

”[4]
三、小说与电影相互作用
(一)小说对于电影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哈代小说的题材平民化、故事大众化、情节悬
念化、叙述动作化、色彩鲜明化以及视野多角化等,使得哈代小说具有独特的特色和魅力,被众多影视编导看中,进行影视改编,为影视改编提供沃土。

《德伯家的苔丝》作为托马斯·哈代的成名作之一,共460页,属长篇小说范畴。

据初步考察,其译本在20种以上(译本以张谷若为主),原书的畅销提前为电影制作做了市场预热。

《远离尘嚣》也是一部广受读者喜爱的作品,在1874年首次出版后销路大开。

坚实的读者基础,无疑是作品成功搬上银幕并获得好评的重要原因之一。

电影在内容上与小说具有承接关系,电影的情节构思必须以小说为基础。

因此,小说情节的丰富性、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以及小说的内涵是否能够引起当今社会的关注与共鸣都对影视作品的成功与否起到了决定作用。

《德伯家的苔丝》蕴含的寓意是发人深思的,哈代借苔丝的悲惨命运向我们展现了十九世纪的英国女性面对的现实生活,企图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于女性的尊重与爱戴。

其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就足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带着自身的期待视野进入作品,以至于在改编成电影后仍然获得极大的反响引起了社会关注与共鸣。

(二)电影改编对于小说的创造性影响
影视作品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通过画面和声音呈现在观众面前[1]。

电影改编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加工,电影对小说的改编绝对不是照搬照抄,改编的过程也不仅仅是“简单地用一种艺术形式替代另一种艺术形式的过程”,而是根据主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充分运用电影的表现手段,经过再创造,使之成为适合拍摄的电影文学剧本。

毋庸置疑,改编后的电影对于原著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具体有以下几点:
1.小说在被改编的过程中会被加上时代的烙印。

《苔丝》从精神上忠于原著,保留了原作主要精神和故事主线。

编剧删除了原著中一些不适宜用镜头表现的细节,增添了一些强化戏剧性的元素,增强了影片观赏性。

电影选角上基本从原著角色气质出发,苔丝的扮演者娜塔莎·金斯基身上有着苔丝绝美的外貌和农村妇女的懦弱,具有不同常人的平静和坚韧,和苔丝的角色气质是十分契合的。

而由利·劳森扮演的少爷亚历克明显身材高大,小说原著当中并没有对其外貌身材做详细介绍,不过这使得观众将更大的注意力放在他身上。

《远离尘嚣》发表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读者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不同的背景下读同一本书,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代表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读者对于作品的解读。


22
波兰斯基导演的《苔丝》是编剧在对原著充分的解读之,在不影响情节发展的基础上,提炼出小说的精华部分,通过重要情节的完整展现,从而深化小说的主题以及作者隐喻在文章中的悲观宿命论和浓郁的悲观情愫。

在原著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导演在作品两处重要的戏份上做了合理的延伸,如苔丝在少爷亚历克家中的遭遇,以及作品的最后女主角苔丝与克莱尔怀念过去的重要情节,这使得场景和人物行为对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极大作用。

2.电影改编对于深化人物性格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同一部作品,由不同的人阅读,他们得出的人物性格特征是不一样的。

例如《远离尘嚣》中的女主角芭丝谢芭,读者对她有着褒贬不一的态度。

就其在小说中说的一句台词——“我有马车、农场和钢琴,我有独立的生活和意志,所以我不需要丈夫。

不过若是遇到爱情,倒也不妨结个婚”引起了许多读者的争辩。

有些人认为芭丝谢芭独立的人格精神在维多利亚时代是值得赞美的,但也有不少读者认为芭丝谢芭在遇到所谓一见钟情的男人时很快失身沦陷是不值得效仿的。

因此,当文学中的人物形象被搬上银幕,由活生生的人扮演时,这些形象就变得更加鲜明,更加深入人心。

不单针对《德伯家的苔丝》与《远离尘嚣》这两部作品,在被改编的其他几部小说,如《还乡》《卡斯特桥市长》等中,我们都会发现,编剧们在对哈代小说改编过程中,通过故事情节的增加,人物设置的增加或减少,人物角色的强化,人物形象的强化,情节的通俗趣味,叙事结构的调整,对话语言的运用以及影像场景设置等方面[4],扩大小说的社会影响力,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共鸣,赋予哈代小说更加深刻的社会意义,使哈代小说锦上添花。

四、结 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总是利大于弊。

经过改编,将文学作品搬上银幕,被广大的人民群众知晓,赋予文学作品新的
生命,成功的表演,不仅可以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一部作品引起更多思考,使其影响力更加广泛,传递出更多的优秀思想,为观众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

同名的一部电影和一部作品,在文学的意义上完全是两个范畴,在表达同一个故事的时候,文学与电影的诠释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艺术形式的种类繁多,且无好坏之分,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都致力于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方式向我们展示漫漫人生,完成其被赋予的艺术使命。

优秀的影视作品必须在原著精彩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声画以及语言,努力创造文字无法描述的视觉冲击,这是电影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加工的体现,也是改编价值所在。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探究《苔丝》从小说到电影的“翻译”及其成就,无论对于文学鉴赏学、媒介学抑或是电影改编艺术本身而言,都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3]。

那么,如何才能将文学作品与影视完美结合起来,值得我们不断进行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张谷若.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4.
[2]张冲.远离尘嚣[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3]吴笛.哈代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206.
[4]Janet Maslin:Tess,New York Time Review,December 12,
1980.
[5]盛名.哈代:跨越世纪的文学家——评《哈代小说研究》[J].
外国文学研究,1994(01).
[6]杨云侠.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之间的关系分析[J].北方文学
(下旬),2017(02).
[7]聂珍钊.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托马斯·哈代小说研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62-270.
[8]李智.池莉小说与影视改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
[9]郭曼.文学文本的电影改编及其接受分析[D].武汉:华中科
技大学,2016.
[10]赵凤翔.房莉.名著的影视改编[M].北京:北京广播出版社,
1999:55-72.
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