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LiNbO3晶体与铈铁掺杂LiNbO3晶体全息存储性能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纯LiNbO3晶体与铈铁掺杂LiNbO3晶体全息存储性能对比研究
作者:陈浩
来源:《科技视界》2017年第11期
【摘要】本文从衍射效率和响应时间两个方面对比研究了纯LiNbO3晶体和铈铁掺杂LiNbO3晶体做全息存储介质性能的优劣。

结果发现铈铁掺杂LiNbO3晶体响应时间更短,纯LiNbO3晶体在物光与参考光夹角为17°~27°时衍射效率更高。

【关键词】衍射效率;响应时间;纯LiNbO3晶体;掺杂LiNbO3晶体
0 引言
目前在光折变晶体研究领域中,对掺杂LiNbO3晶体的研究是一个重要方向。

掺入不同类型、不同浓度的杂质粒子对LiNbO3晶体的光折变性能影响也不尽相同[2]。

针对铈铁掺杂LiNbO3晶体的研究文献目前还很少,因此本文基于耦合波理论对其全息存储性能与纯LiNbO3晶体进行了对比研究。

1 实验过程
试验装置如图1,从532nm绿光激光器发射出的激光束通过半波片变为e光,经分束镜分为相干的两束光,一束光做参考光R,另一束光做物光S。

参考光R与物光S共同照射到晶体表面建立体相位光栅。

功率计用来测量衍射光束的功率。

实验晶体选用一35mm×15mm×15mm 的纯LiNbO3晶体和一8mm×8mm×8mm的铈铁掺杂LiNbO3晶体。

实验主要研究晶体体光栅形成过程中的响应时间、擦除时间特性以及物光束与参考光束以不同夹角入射时,晶体内体光栅存储性能的变化情况。

定义衍射效率η=Id / IR,IR为读出光光强,Id为衍射光光强,表示读出光向衍射光转移能量的强弱[3]。

响应时间τsc为衍射效率达到饱和稳定值的1/e所需的时间。

根据衍射效率研究得到的曲线,便可得到晶体的响应时间τsc。

实验每间隔5s测一次衍射光功率,因读取时为瞬时读取,对晶体内体相位光栅擦除较少,因此造成的误差可忽略不计。

擦除实验中,先让晶体衍射效率达到饱和,再关闭物光S。

以5s的时间间隔用均匀光照射晶体,使晶体内体相位光栅被擦除。

擦除所用激光器为功率100mw波长473nm的蓝光激光器。

在晶体响应时间及擦除时间研究的基础上,改变物光束S与参考光束R的夹角2θ,探究衍射效率与入射光束夹角间的关系。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图2为纯LiNbO3晶体衍射效率随光照时间变化图线,在0~500s内晶体内体相位光栅建立速度相对缓慢,从500s开始到2000s晶体内体相位光栅建立速度由慢到快再变慢。

2000s之后虽然衍射效率依然有小部分增加,但总体趋于平缓,最终饱和衍射效率达到最大值
11.69%。

据响应时间的定义可知纯LiNbO3晶体的响应时间τsc=1060s。

图3为铈铁掺杂LiNbO3晶体的响应时间与擦除时间特性曲线,与LiNbO3晶体响应时间1060s相比,铈铁掺杂LiNbO3晶体响应时间τsc=22s,响应更快。

在进行体全息存储时,更有利于光信息的快速写入读取。

理论认为写入时间特性与擦除时间特性具有对称性,但本次实验测的的结果并非对称,并且擦除时间要长于响应时间。

原因之一在于擦除实验中使用均匀光照射晶体,因此单位面积上晶体接收的能量较少,擦除速度更慢。

其次,写入和擦除灵敏度表现出不对称的特点[4]。

探究衍射效率与入射光束夹角间的关系时,将实验数据整理得到图4,其中虚线表示铈铁掺杂LiNbO3晶体衍射效率与入射光束夹角之间的关系。

实线为LiNbO3晶体衍射效率与入射光束夹角之间的关系。

两种晶体角度响应在15°~30°之间变化,说明衍射效率具有角度选择性。

铈铁掺杂LiNbO3晶体夹角在20.626°时衍射效率取得最大值为7.06%,在极值两侧衍射效率变化相对平缓。

对于LiNbO3晶体,当夹角为18.414°时衍射效率取得最大值11.6%。

整体而言,角度在17°~27°时LiNbO3晶体衍射效率比铈铁掺杂LiNbO3晶体衍射效率要高,因此单从存储图像质量上来说,LiNbO3晶体的全息存储性能要更优。

3 结论
本实验主要选取衍射效率与响应时间两个参量对比分析纯LiNbO3晶体与铈铁掺杂LiNbO3晶体进行全息存储时性能的优劣。

实验结果表明铈铁掺杂LiNbO3晶体的响应时间为22s远低于纯LiNbO3晶体的1060s。

其次,当物光与参考光夹角在17°~27°时LiNbO3晶体衍射效率比铈铁掺杂LiNbO3晶体衍射效率要高。

【参考文献】
[1]江竹青.光折变晶体中高密度全息存储热固定技术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3.
[2]徐朝鹏,孙燕,王利栓,等.铟铈铜铌酸锂晶体光谱特性及抗光损伤能力[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0,39(4):698-701.
[3]马德才.锌掺杂铌酸锂和钽酸锂晶体的生长和结构及性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4]郭云波.铌酸锂晶体体全息存储性能的优化和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5.
[责任编辑:田吉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