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通州区甘棠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通州区甘棠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故都的秋
⑴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⑴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⑴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⑴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⑴“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⑴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⑴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⑴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1. 选出对下段文字分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A. 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B. 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

C. 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

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

D. 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达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2.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流露出孤寂悲凉的心境。

B. 用“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作为故都人的代表,体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同时这也是郁达夫这个“都市闲人”的生活写照。

C. “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主观感受,这种感受仅属于郁达夫一人。

D. 《故都的秋》是以“清”“静”“悲凉”为文眼的抒情散文,文章用北国秋景的浓色与厚味来和南方秋景的淡色、浅味形成对比,突出主旨。

3. 几种颜色中,作者为什么认为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并要求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
为陪衬。

4. 本文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关于“写秋诗文的议论”一段是否可以删去?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孙悟空的形象不断被重塑,其过程折射出经典形象具有的永恒艺术魅力,体现着时代对文艺创新创造的永恒呼唤,揭示了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规律。

考察孙悟空形象的再创造,首先应看到其人物形象的演变。

在时代变迁中为“孙悟空”这一符号注入新的内涵,是经典形象再创造的决定性内容。

童恩正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科幻小说《西游新记》,孙悟空人格特征与原著并无根本差异,作者大胆想象,让孙悟空穿越到外国,穿西装、喝咖啡、学外语,折射了改革开放后中外文化交流新气象。

电影《大话西游》的出现,让孙悟空变成“至尊宝”建构起“人化”的孙悟空形象,确立了悟空形象再创造的一种新范式,到了电影《大圣归来》和小说《悟空传》,不仅孙悟空的造型发生变化,而且性格中注入追求自我超越、挥洒个性等现代思想观念。

应该说,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时代变迁中社会心理的嬗变。

正是注重个性表达、认可多元文化观念的时代语境,以及日益多样的艺术理念,给了孙悟空不同的面孔。

不过,看似颠覆性的形象变化,并未抛弃孙悟空的基本性格要素。

孙悟空性格本就复杂,石猴的本色、善良果敢的人格、叛逆捣乱的冲动以及最终的自我超越,这些因素共同构成创作者调制孙悟空形象的“原色”。

这些“原色”重新组合,也就有了千姿百态的“孙悟空”。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经典形象再创造必然要求注入时代内涵,但这不意味着把某种思想观念或价值诉求从外部“强灌”或“硬贴”给形象,而应找到基本性格元素,调适其内部张力并以艺术手法加以呈现。

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孙悟空有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生活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

所谓孙悟空形象的再创造,并非把孙悟空从这个世界中剥离,而是在创造新形象的同时翻新这个艺术世界。

86版电视剧《西游记》高度还原原著,观众普遍感觉这个孙悟空最“像”。

这和主创团队严谨的态度和六小龄童精湛的演技有关,也和电视剧以大体量叙事优势全景式“复原”孙悟空“社会关系”有很大关系。

《大话西游》《悟空传》等对孙悟空形象的大幅改造,也同样建立在艺术世界重构的基础之上。

从视觉呈现角度看,这个艺术世界或许只是故事场景的“复原”,但任何成功的形象再造,必然伴随它所属艺术世界的基本规则及人物关系的全折改变。

也只有这样,新的形象才能如鱼得水地演绎出让人哭,让人笑,让人思考的精彩故事。

自“孙悟空”诞生以来,人们在这个经典形象上寄托着艺术理想和审美追求,以及对果敢、信诺,英勇、不屈等人性闪光点的由衷赞美。

只不过,这种寄托经常采取不同的表达策略,即便有时是对形象的变形,折射的也是心灵深处的呐喊。

文艺是常为新的。

孙悟空只是一个例子,从中可以看到,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丰富的媒介和艺术形式以及世界文艺的交流碰撞,无不深刻影响经典形象再创造,创作者当反复探寻
经典形象的艺术内涵,在新的时代语境中汲取文艺经典提供的智慧,大力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以更大的勇气直面社会转型期多样生活经验,以更充沛的创造力赋予经典形象以新的话语和色彩。

(选编自胡一峰《艺术创新为经典形象增添新的魅力》)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悟空的形象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在不同的时代被注入截然不同的内涵。

B.孙悟空艺术形象不断被重构,是因为孙悟空这个形象具有复杂和多变的性格。

C.对孙悟空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也是对孙悟空所属艺术世界再创造的过程。

D.人们在经典形象上寄托的艺术理想和审美追求,是通过形象的变形来表达的。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分析了多部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孙悟空的不同形象,论述有理有据。

B.文章由“孙悟空”形象的重塑论及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规律,从个别到一般。

C.文章指出当下社会经典艺术形象再创造时出现的许多问题,有其现实指向。

D.文章在论证的过程中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若干具体的建议,具有指导意义。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在新的时代语境和多样的艺术理念影响下,创造者才能赋予孙悟空这个经典艺术形象以不同的面孔。

B.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被观众认为最“像”,说明高度还原原著是成功再造形象的基础。

C.网络游戏《梦幻西游》里的孙悟空萌态可掬,得到受众认可,这是新的媒介形式对经典形象再创造的影响。

D.没有背离艺术形象的基本性格,是动画电影《魔童降世》中颠覆性的哪吒形象塑造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记者叶昊鸣)记者3日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了解到,近日正式向社会发布13个新职业信息,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13个新职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这与我国当前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信息化广泛使用等方面有着莫大的关联。

近几年,随着我国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广泛运用,与此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大幅增长,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从业人群。

在这一背景下,以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为支撑、从业人员普遍具有较高学历的专业技术类新职业应运而生。

(摘编《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纵深》2019年4月4日)材料二:
我们的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社会进步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快。

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迈克斯·泰格马克认为最不可能被取代的职业呈现三个条件:其一是需要与人交互的社交情商,其二是涉及创造性、需要聪敏的方法,其三是在不可预料的环境中工作。

所有这一切正是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和造就的。

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是人与人合作的劳动,在劳动中体现每个人的价值,劳动中明白自己的职业倾向,在劳动中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

同时,人们追求幸福人生的需要对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比以往任何时代都紧迫,而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正是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非常重要、不可替代。

大力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是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就必然是系统化的,在中小学阶段当然要有这一类教育的基础,那就是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

(摘编自邬宪伟《新时代呼唤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光明日报》2019年03月12日)材料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美国、日本、韩国合作进行了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研究发现,中国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面落后,中国学生接受职业与毕业指导的比例最低,严重缺失职业学习或体验活动,严重缺乏职业准备与规划意识。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年龄还小,离就业远着呢。

有的老师认为学生考个好大学,有了名校做靠山,还怕找不到好工作?这些想法都是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同于就业、找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找到未来的人生方向,并且找到奔向目标的路径。

探索、尝试、规划的过程是孩子认识自我与他人、认识家庭与社会的过程。

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有利于青少年扬长避短。

孩子既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也要了解自己的不足,还需要把学业发展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成长资源等结合起来。

能理性地进行职业定位的孩子,才能有清晰的人生目标,发现自我价值,并通过合理的方式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在关注孩子的未来发展,是引领孩子们客观全面地评价自我。

(摘编自孙宏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关乎更长远的育人目标》)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日发布的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等13个新职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这与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无关系。

B.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对人才需求旺盛,也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C.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将来考学、就业的重要性,在他们青少年时期就要开展相关教育,做到未雨绸缪。

D. 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找到人生方向以及实现目标的路径,这不仅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也关涉到长远的育人目标。

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变化,相信在未来还会有新职业不断出现,具有专业的技能将成为未来职业的要求。

B. 如果不想在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被淘汰,要努力培养自己的社交情商、创新意识以及应变能力等,这样会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C. 虽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类型不同,但地位同样重要。

作为一种系统化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即使在中小学阶段也不应缺席。

D.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有一些人不能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价值,造成我国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后于其他一些国家。

10. 怎样更好地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赵王恐,不敢不献。

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1. 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遗:送
B.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患:担心
C.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告辞
D.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度:估计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 请指示王/
B.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 请指示王/
C.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 请指示王/
D.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 请指示王/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布衣,布制的衣服,古代未做官的读书人专用服装,也用来称未做官的读书人。

B. 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戒其嗜欲,以表达虔诚庄敬之意。

C. 有司,主管某方面事务的官吏。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官吏为“有司”。

D. 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仪,由九名礼宾人员,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蔺相如顾全大局,敢于担当。

在赵国君臣为是否予秦璧左右不定,并为出使人选犯难时,他毛遂自荐,担起了出使强秦的使命。

B. 蔺相如心思细密,应对机敏。

他通过秦王得到和氏璧后的言行,看出了秦王的意图,于是巧施计策,从秦王手中拿回了和氏璧。

C. 蔺相如能言善辩,胆识过人。

他义正词严,当场揭穿秦王的用意,并表达了与璧俱碎的决心,让秦王有所忌惮,不敢强行夺璧。

D. 蔺相如忠心报国,不惧危难。

为完璧归赵,他让随从乔装成平民,带着和氏璧从小路回到赵国,完全不顾自己会陷于危险之境。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唐)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①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②。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楚客:指屈原。

②利木奴:据《水经注》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曾遣人种柑千株,临死时对他的儿子说:我在州里有千头木奴,可以足用。

他把柑树当作奴仆一样,可以谋利,所以称为“木奴”。

16.这首诗首联中的“隅”字意思是________;颔联中一个________字,阐述了诗人种树的目的。

17.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诗人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愁”是中国古代文人笔下常见的主题,愁在心底,诉诸笔端。

如苏轼借主客问答,抒发了人生短暂之愁①“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赤壁赋》);陆游情深难已时抒发了书信难传之愁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莫!莫!莫!”(《钗头凤》);辛弃疾在傍晚听到凄苦的鸟啼时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愁③“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语言基础应用(5分)
①很多人还记得,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常为了买到一本新书而在书店门口不屈不挠地排队,为了□□一本心爱的名著而在家里不眠不休地抄书。

②今天,中国每年出版新书多达几十万种左右,纸质书、电子书等任人选择,即便足不出户也能畅享好书。

③但随着方寸屏开始占据更多人的阅读时间,书似乎又离人们越来越远了。

④我们在朋友圈里点赞,在微博上查看热搜,在兴趣小组里寻找影评,手机的弹窗将我们带往新奇丰富的网络世界。

⑤数据显示表明,近十余年来,我国人均年图书阅读量一直徘徊在5本以下。

⑥有人担忧,在数字化时代,阅读变得越来越短,越来越浅,越来越碎片化,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阅读稍微厚一点的图书。

⑦从这个角度说,人们离书更近了。

19.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②句划线处应删掉“左右”。

B. ⑤句划线处应删掉“显示”或“表明”。

C. ⑥句划线处表意明确。

D. 将⑦置于⑤⑥句之间,文段会变得更连贯。

20. ①句中划线的两个分句结构相同,请在后一个分句的空格处添加一个词,使其完整。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1.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环境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李贺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
③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药铺对联
④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⑤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鲁迅
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高晓松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悲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胸怀。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选择其中的两到三则,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章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

A项,这是段写景文字,理解正确。

B项,'“感情热烈明快”理解错误,联系上下文看,这段文字流露出的是悲凉的感受。

C项,“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表达有误。

从文中看没有使读者忘记悲秋。

D项,“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对,这里没有用比喻,“像”在这里不是比喻词。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A项,理解不准确。

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作者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流露出孤寂悲凉的心境”中“悲凉”用词不当,可以说沉静、寡淡、忧郁、孤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