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识原则 ,系统能力建设方法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识原则
---提升系统能力的方法论---
本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中国培训》杂志2012年第四期
作者:远东大学执行校长于海发
2011年6月6日我在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上发表文章《五方法则》即“方针、方向、方案、方式、方法”,副标题是提升领导力的方法与工具,被很多专家定义为“提升系统思考的方法论”。
在2011年8月的一次培训中,有个企业家对我说:“于校长的‘五方法则’为企业的经理人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维方式,很有指导意义。
同时我也希望于校长能研究一下企业经理人如何建设“系统能力”,因为我们企业特别需要具有系统能力,并且能够制定“整体方案”的经理人。
”
一个企业的系统能力可以依靠部门间的协同和团队协作完成,但一个人如何建设系统能力,的确是个新课题,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回顾自己过去的三次关键的经历,总结出建设系统能力的整体建设方案即从“知识、见识、胆识、认识、共识”这五个方面进行能力培养和提升。
在最近的几次培训班上的分享,得到很多企业家和学者的高度认同。
有的企业家建议把这个方案称之为“五识原则”,定义为“提升系统能力的方法论”。
第一次经历是与远东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蒋锡培在“共识”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2007年5月29日在北大举行了我策划和组织的“北大-远东企业管理高级研究生课程班”签约仪式。
回想当初这个班能够成功举办,主要源于和远东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蒋锡培先生的一次会谈。
当时我任北大《中国访问》执行主编,在远东编写企业家创业案例,蒋主席让我为远东策划一个培训班。
一个月后我提交了一个方案,但蒋主席最后告诉我说我的方案没有通过,于是我们有了这样一次谈话。
蒋锡培:人力资源部根据多家培训公司提供的方案,最后建议是把公司的中、高管分别送到北大、清华、人大、复旦、南开等五所高校进行学习和培训。
于海发:这是个非常不错的学习方案,可以吸取各高校的精华,可能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世景象!同时也可能给我们的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百花齐放”是我们期待的景象,但“百家争鸣”将给企业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因为我们都知道把最好的几所大学的校长集合到一起很难建成一所世界级的大学,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权威们聚到一起最难在执行方案上“达成共识”。
特别是企业不只需要更多更好的创意,更重要的是团结一致完成团队成员都认同的目标;企业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更重要的大家能在关键问题上能够快速达成共识,形成凝聚力,高效的达成目标。
蒋锡培:您的意思?
于海发:我建议只选择一所大学,然后大家一起学,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同学感情”,更重要的是大家听一个老师讲课,更容易在某些问题上“心有灵犀一点通”。
没有“共识”就很难形成一种合力,形不成合力就容易产生摩擦力,会增加企业新的管理成本。
最终蒋主席采纳了我的方案,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共识”的问题上我们达成了“共识”。
第二次经历是对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章政教授对知识的“认识”有了
深刻的“认识”
2010年11月30日,远东大学邀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章政教授做客“远东大学和谐大讲堂”,为远东控股集团中高层管理人员作了一场题为“领导者战略思维的培育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专题演讲。
章教授的演讲体现了严谨的学风和系统思考的逻辑,对问题的分析非常深刻,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卓越的经理人不仅要有“学习能力”,更要有“认知能力”。
我当时总结的一句话就是:有知识不一定有认识!我深刻的“认识”到了“认识”的重要性!
第三次经历是了解了日本稻盛和夫提高心性的“知识、见识、胆识”的思想。
2011年5月12日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邀请我为北京的盛和塾的会员讲解“经营十二条”;2011年7月5日我应邀参加在日本横滨召开第19届盛和塾世界大会。
现场聆听了稻盛和夫的精彩演讲,并与稻盛先生对话和合影。
当时稻盛和夫讲了提高心性的“知识、见识、胆识”的思想。
这个专题讲的时间不长,但引起我强烈的共鸣。
回来后我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理解。
我在自己的博客写下了“知识、见识、胆识”让人“三识而立”,加个‘认识’可以达到“四识不惑”,再加个‘共识’就是“五识原则”,构成了一个提升系统能力的建设方案
如何理解“五识原则”呢?
第一:“知识”是学会的,体现人的学习力。
知识是经验的固化,是人类的认识成果。
来自社会实践。
其初级形态是经验知识,高级形态是系统科学理论。
把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定义为知识。
2011年1月21日上午,胡锦涛参观访问美国芝加哥佩顿中学,讲了三句话,第一句就是“知识是开启未来的钥匙”,重点强调孔子学院的同学们“用知识武装自己,成为中美友好的使者”。
前几年因为大学生就业困难而我们又听到了“知识无用论”的声音,同时也因为很多知名的企业家学历低而又特别成功,包括比尔·盖茨、乔布斯等,还有很多中国的企业家第一学历都不高,因此有一大部分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知识关系不大。
我认为这是对“知识”的误解!我们很难想像一个没有知识的政府官员如何提升执政能力?一个没有知识的科学家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一个没有知识的企业家的经营智慧从哪来?
学历低不代表学习能力差。
而事实上那些那些低学历的企业家都是由于各种因素没能继续求学,但这不代表他们停止了学习和思考。
恰恰相反那些成功的企业家最后都成为自己所在行业的专家!他们有着惊人的相似那就是都是“终身学习”的实践者!成功的企业一定是学习型的企业!
掌握多少知识体现的是我们的学习力。
专业知识在学校里可以学到,但职业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一定是靠知识共享,如果你获得不了知识共享,你的职业生涯的速度肯定会放慢。
我们中国讲龙生龙、凤生凤,为什么会这样讲?因为上一辈的经验会毫无保留地影响和传递给下一辈。
我们经常说孩子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是因为父母的知识不间断地传递给他。
你的同事、主管、相关部门的经验,你能不能得到?你得到的越多越快,你的成长会越快,这就是知识共享的力量。
知识是能源也是资源,需要积累和开发。
第二:“见识”是体会的,体现人的洞察力
见识,就是接触事物,扩大见闻。
是对通过亲身体验后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和领悟。
“读万卷书”是知识沉淀,“走万里路”是增长见识。
有一次在大学里讲座上,有个学生问我,说你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比尔·盖茨的故事。
我说比尔·盖茨的故事我能讲的,网上都能搜的到,我不愿意捕风捉影,我讲的都是我自己亲身经历的。
没有亲身体会是很难把握问题的实质。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在于成果。
”也就是说经历越丰富的人,越适合做管理人员。
为什么中国有“书呆子”一说,我想很重要的是“书呆子”解决问题依靠“书本知识”,因为没有经历,所以对于事实真相把握不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案与事实不符,很难取得成效。
为什么“失败”能成为成功之母,我想很重要的原因是“失败”次数多了会让人经历更多,思考更多,感悟越多,这就为成功积累了足够的经验。
“事隔三日当刮目相看”,说的就是这“三天”一个人经历了很多事或者思考了很多事,从而有了新的体会,采取了新的措施,取得了新的业绩,在短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多的最具挑战性的工作,才能让人刮目相看。
见识是能量,需要吸收和转化;见多识广才有力量。
第三:“胆识”是练会的,体现人的行动力。
胆识是胆量和见识,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
胆怯退缩是人们生活、事业中的一大障碍。
特别是经营企业,我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没有胆量寸步难行。
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来提醒自己时刻不忘风险的意识。
面对未来的市场竞争和客户需求要求的档次越来越高,没有创新的能力和胆量,更将是困难重重。
一个人的“胆识”从那来呢?
科学的力量。
当一个人有了足够的“知识和见识”,就会彰显出“艺高人胆大”。
科技生产力和科学发展观均衡发展才能获得科学的力量。
财富的力量。
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人类共同愿望。
良好的激励政策能够激发人的创造性,快乐的成长环境同样可以释放人的能量。
正义的力量。
没有正义的战争就是侵略。
没有正义的企业才会去生产“地沟油”,没有正义感的人生很难坦荡潇洒。
“仁者无敌”是典型的中国智慧。
一个人是否敢于创新,重要的是要回答创新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正义和真理,越是有知识胆子越大。
如果是为了一己之利,越是没知识胆子越大。
第四:“认识”是想会的,体现人的思考力
毛泽东主席《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知病是治病的根本,一个人得了病,一旦确诊,每个医生都会治,甚至是护士都会开药方。
关键是诊断,也就是说我们能不能把握到问题的核心。
有发言权并不等于说有话语权。
发言权往往是因为手中有权利。
而话语权更多体现的是权威性和前瞻性。
“观念的误导比贪污还严重”!今天的市场经济,事实说明卖的好的不一定是好的东西,例如地沟油、三聚氢氨、黑心棉等等。
特别是有些培训课程采用“传销式”推广模式,卖的很火,可是内容极具煽动性和
误导性,因为费用高,有的人参加了,即使已经意识到价值不高,又不能说,因为还怕别人说自己智商有问题。
《易经》中说: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中国的成语和古典诗词都是中国的贤人们经过长时间思考和不断推敲的结果,充满了智慧,易知易行。
没有总结和思考的简单知识罗列和经验堆砌无法吸引创造者的眼球。
远东的领导风格是“尊重人、培养人、成就人”,这是伟大的商业思想,这不仅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
这是我们对企业存在价值的深刻认识!
第五:“共识”是议会的,体现人的“领导力”
共识是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的人所寻求的共同认识、价值、理想、想法。
共识才能共振,共振才能积蓄能量,能量释放才是力量
共识是合力,是凝聚力、是领导力。
而共识达成的最好方法是“议会”,只有通过充分的讨论和推敲达成共识的方案才能“高度一致”,才会创造最佳实践。
古时候皇帝靠皇权达成“共识”,如果不听“皇命”会“灭九族”。
文明进化到今天,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企业团队成员靠什么达成“共识”?
企业成功靠商业模式,企业成熟靠管理模式。
而管理模式更多作用就是让组织内成员在常规的问题上拥有足够的共识,建立组织的共同语言,以便日常的工作不至于花费太多时间在解决问题,而是要有更多的精力来创造价值,因为创造价值比解决问题更有商业价值。
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
”“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
追求在“商业思想”的共识来提升竞争力,是一个伟大企业和领袖的伟大魅力!新商业文明的形成依靠新商业思想的形成!
“九二共识”让中国受益,让世界受益。
“知识,见识,胆识,认识,共识”这五个词内在存在着严格的逻辑关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提高的关系。
“知识、见识、胆识”体现一个人的基本素质,而一个人会因为“认识”增长智慧。
成大事者一定是组织的经营者,懂得团队的能量的重要性,懂得团队“共识”的重要性。
企业人才培养遵循五识原则——知识、见识、胆识,认识,共识,有利于提升经理人的系统能力,有利于提升经理人制定和实施“整体方案”的创新能力。
“五识原则”是提升系统能力的方法论,它们之间核心交集是“识”,是一个整体,缺少一个都会减少一份力量;五识原则一套工具,任何一“识”用到极致,都可以提升创造力或者说创造新的价值。
欢迎指导!ok5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