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五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任务一:吟诵古诗,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诗歌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
了解题目的出处,为感悟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
了解作者,为学习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
1.引导吟诵: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月亮。
自古以来,寄托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悲欢离合,你知道哪些望月怀乡的诗句呢?
2.学生吟诗。
(课件出示吟诵月亮的诗句)
预设: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3.导入课题:吟诵月亮的古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以“月亮”为线索的散文。
《月是故乡明》。
(教师板书课题,释题)
4.简介作者。
《月是故乡明》这篇散文是季羡林爷爷写的,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
来认识一下吧。
(课件出示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1911.8.6—2009.7.11.)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
翻译作品:《罗摩衍那》。
散文作品集:《朗润集》《天竺心影》《牛棚杂忆》等。
早年留学德国十年,历经千难万阻辗转瑞士回到祖国。
回国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跪下叩头,然后捧起一把土,亲吻了一下说:“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
任务二:自学字词,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老师相机指导。
初读课文,感知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
】
1.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
(1)指名学生读,相机正音,再齐读。
徘徊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晶莹澄澈旖旎瑞士莱芒湖
无边无垠碧波万顷巍峨雄奇燕园点缀
重点指导:
“徘徊”的“徊”容易读成“huí”,应该念“huái”“徘徊”的意思是: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
“澄澈”的“澄”是个多音字,在这个词中念“chéng”,意思是“水清而静”。
它还有一个音是“dèng”,比如黄澄澄,澄沙。
“风光旖旎”的“旖旎”二字都念三声,读音是“yǐ nǐ”,意思是:柔美的样子。
“无边无垠”的“垠”是念“yín”,意思是:边,岸,界限。
“无边无垠”的意思就是没有边际。
“碧波万顷”的“顷”念三声,是一种面积单位。
“碧波万顷”形容水面或天空或草原一片碧绿或碧蓝,广阔无际。
“巍峨雄奇”的“巍峨”都是形声字,念“wēi é”。
“巍峨雄奇”形容高大雄伟、壮观奇特的样子。
(2)读准多音字“燕”。
(课件出示词串,指名学生认读)
燕京燕园燕山姓燕
3.学生自主阅读。
(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抒发了哪些内心感受?
(2)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在文中做批注。
4.全班交流,感知往事和经历。
(1)引导交流: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指名交流)
(2)引导概括: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简要概括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吗?(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做梦)
师小结: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小时候在场院上数星星、古柳下点篝火、坑边望月等美好的往事,以及离开故乡后在各地望月的经历。
(板书:童年趣事、成年经历)
任务三:望异乡月,体会内心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把外国的月亮、北京的月亮和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领悟作者对比的写作手法。
】
1.引导交流:作者写了哪些地方的月亮?(故乡的月亮,外国的月亮,北京燕园的月亮)
2.提出要求:请默读课文5、6段,并思考每次望月的经历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感受?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经历?边读边圈画关键词或进行批注。
3.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交流预设:
(1)作者望见的月亮都是美妙绝伦的,非常喜欢。
但是每次都会想起自己故乡的月亮,也总觉得这些月亮不如故乡的月亮好。
(板书:美妙绝伦的月亮)
(2)作者写这些经历,是为了将望见的月亮和家乡的月亮形成对比,从而突出自己对家乡月亮的喜爱以及对家乡深切的思念。
(板书:对比,思念家乡)
4.读中悟情:在对比朗读中体会情感。
要求:请同桌两人合作读一读这两段话,一人读作者在他乡望月的经历,一人读作者望月时的感受。
过渡语: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季羡林爷爷心中故乡的小月亮又是怎样的呢?
任务四:赏故乡月,悟思乡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读课文,通过直抒胸臆的语句和细节描写体会“童年趣事”部分,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感悟衬托和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引入杜甫的诗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并对课文题目产生深入的认识。
】
1.默读第2-4自然段,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在回忆这些童年生活的时候,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
2.小组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
预设:①会感到童年生活充满快乐,令人留恋。
②会想念带给自己快乐童年的故乡。
3.作者明明是在回忆故乡的月亮,为什么写这些童年趣事呢?
预设:
(1)摇柳树,抓知了、点篝火等有趣的事情,给作者留下无穷的快乐。
(2)借典型的事例,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作者写故乡的月亮是为了表达思乡之情,他为何要写故乡的水呢?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总有什么东西给月亮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
5.师小结:原来故乡的水是给故乡的月亮当陪衬的。
作者写家乡的月也好,水也好,都是为了借物抒情。
借故乡的月亮,借故乡的水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故乡的一切都是他无法割舍、无法忘掉的。
自古以来,月亮就寄托了中国人的思乡之情。
季羡林爷爷心中的那个小月亮,寄托了多少他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啊!让我们带着这份对童年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去读一读课文吧。
6.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读出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快乐,以及对童年河故乡的思念。
7.异国他乡的月亮,故乡的月亮,都是同一个月亮,作者为什么偏说“月是故乡明”呢?
(1)出示杜甫的诗《月夜忆舍弟》,指名学生读。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2)教师简要介绍诗歌背景。
课文题目“月是故乡明”引用了《月夜忆舍弟》的一句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杜甫兄弟几人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的月亮,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3)师小结:杜甫也好,季羡林也好,他们之所以认为“月是故乡明”,是因为月亮代表
故乡;哪里的月亮都比不上故乡的那个朴实无华的月亮,是因为作者无论走到哪里,都在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故乡。
问:同学们明白作者为什么称故乡的月亮为“小月亮”了吗?(学生交流)
“小月亮”的称呼更加可爱、亲切,凝聚的是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深情。
课堂小结
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道:“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在华夏儿女心中,月就是团圆。
从离开故乡的那刻起,故乡的月亮就成为了作者永远的牵挂,团圆也成为作者永恒的期待,年事已高的作者依然在追忆童年,心向故里。
作业设计
1.完成分层作业对应练习。
2.请大家课下再搜集一些思乡的其他古诗,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类文阅读
我们跟着月亮走吧
朱成玉
那年我12岁。
那是家里很不顺的一年,处处弥漫着哀伤的味道。
祖父去世、父亲受伤、哥哥因偷铁被抓要交罚款……这些事情几乎是一起涌过来的,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用她的柔弱之躯扛起了这一切。
母亲把亲成朋友甚至邻居家蹚了个遍,总算凑够了钱交了罚金。
毕竟偷盗数额较小,派出所一通教育之后,就把哥哥放了回来。
母亲并没有立即打骂,只是让他跪在院子里思过。
哥哥双膝跪着,心却直挺着,倔强地吸着嘴不肯服软:我去偷东西,不也是寻思着给弟弟妹妹们买点儿好吃的吗?
“就是饿死,也不能白拿别人东西,何况是偷!”母亲终于爆发,气得脸色惨白如月,“人要清清白白,你就在这月亮地里好好反省反省吧。
”
那晚的月光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几天后的一个夜晚,要去医院给父亲送吃的,很远的路,我和母亲走走停停。
歇脚的当口儿,我看见母亲对着夜空轻叹了一口气,仿佛是对上苍许着愿望,又仿佛是在向无边的黑夜倾诉着憋闷和委屈,眼角似乎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可是她坚忍着不让泪水落下。
乌云一层一层压过来,有些让人室息。
忽然间,天上的乌云裂开一个缝隙,月亮像获得自由的鸟儿,嗖一下窜出来!一缕一缕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
母亲终于露出一丝笑容。
黑蘑菇总有散开的时候。
并催促我说,快,咱就一直跟着月亮走。
人生是由各种烦恼的碎片组合而成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断拼接的过程。
人生中那些艰难之事,于我早已不再新鲜。
每每历经苦之风暴来袭,我都不会选择躲闪,而是勇敢地扎进去。
我记住了母亲的那句话,也相信乌云总有散开的时候,月亮出现,一切就都有了转机和希望。
跟着月亮走吧。
——《博爱》2016年第9期
教学反思
本文以经典诗句为题,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时,我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通过交流,感知“月”这一意象,为体会课文中作者的思乡之情奠定基础。
作者写成年后的望月经历是为了衬托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这部分的学习,主要让学生通过分析表达方式,思考如此表达的好处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童年往事”部分写的是对童年的回忆,作者选择了典型的、印象深刻的事例,将叙述与抒情相结合,写出了自己当时作为一个孩子的真实感受。
因此,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去体会情感,一方面学生能更好地入情入境,另一方面能契合文本的表达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