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民国时期的服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女装代表——旗袍
从20世纪20年代至四十年代末,中国旗袍风 行了二十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 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低,使旗袍彻底 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以来束 胸驼背的旧貌,让女性体态与曲线美充分显 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 了大功。
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北 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 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属 于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 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 于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 说旗袍源于旗女之袍。清初 较为瘦长紧窄小袖素简的旗 女之袍,到了清末已变得宽 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后,旗 人多弃袍服而着大褂与裤, 故20世纪10年着旗袍者极少, 20年代才略有回复。
清代妇女服装
清代的满汉文化在冲突和融合中,妇 女服装得到相对宽松的环境,“十从 十不从”中的“男从女不从”一款, 使满汉两种妇女服装并存了二百余年, 其间也有过相互吸纳的过程,至后期 则陶冶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典型服 装——旗袍,一直影响至今。
满族女服
满族妇女着“旗装”, 梳旗髻(俗称两把头), 穿“花盆底”旗鞋。至 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 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 室。清代后期,旗袍也 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20 30
20
从
民国中期,在流行学生装的同时, 民国中期,在流行学生装的同时,不少知识分子及青年学 生还喜欢穿“学生装” 这种服装的样式是方形立领。 生还喜欢穿“学生装”,这种服装的样式是方形立领。穿 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一种精神、庄重之感。 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一种精神、庄重之感。孙中山先生当 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 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不过当时的中山 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 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另外还有一种 男子服装“西装” 男子服装“西装”。
人们常这样形容中国近现代的服装, 人们常这样形容中国近现代的服装,说是宛 如一个服装博览会,前清的、民国的、 如一个服装博览会,前清的、民国的、西洋 东洋的、国民党的、共产党的, 的、东洋的、国民党的、共产党的,代表着 各种思想与文化的服装尽在这百年之中。 各种思想与文化的服装尽在这百年之中。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1、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近代服饰: 近代服饰: 中国进入了近代。 中国进入了近代。帝国主 义的侵略, 义的侵略,逐步使我国沦 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 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 同时, 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的影响也日趋扩大, 的影响也日趋扩大,衣冠 服饰随之而发生变化。 服饰随之而发生变化。妇 女发饰, 女发饰,随着社会风气的 转变而不断变化。 转变而不断变化。 早期,服装式样变异甚少, 早期,服装式样变异甚少, 民间仍然是长袍马褂为男 子服饰;女子则上袄下裙。 子服饰;女子则上袄下裙。
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 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 阔。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 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 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 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 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 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 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 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 ; 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中山装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 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 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 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立翻领,对 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 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 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 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 文治国。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 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 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 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 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 国的理念。
到了20世纪30年代,旗 袍款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 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 是流行高领,渐而又流行 低领,甚至流行起没有领 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 是如此,时而流行长的, 长过手腕;时而流行短的, 短至露肘。至于旗袍的长 度,更有许多变化,在一 个时期内,曾经流行长的, 走起路来无不衣边扫地以 后,又流行短的,但通常 都在膝盖以上。
清朝男服
清男子主要制服形式为: 礼服、常服、雨服、行服
清代官服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 马褂,袖端呈马蹄形是历 代不曾有过的。 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 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缝, 下摆有两开衩、四开衩和 无开衩几种类型。 马褂作为外用,有单、夹、 棉几种不同形式,一般采 用较素的颜色
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 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 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 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 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 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
清代皇帝主要有: 朝服、吉服、常服、行服
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 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 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 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 皮毛为缘饰之。朝服的 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 黄为贵 ,只有在祭祀天 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 色,夕月时用白色。朝 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 十二章纹样。
龙袍”: 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 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 一等,平时较多穿着。穿 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 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 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 杏黄等色。古时称帝王之 位,为九五之尊。九、五 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 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 方面都有所反映。
5、二十世纪中晚期 : 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为中式 衫袄和中式抿裆裤。这是由 劳动人民的经济条件和生活 方式所决定的。 工农装流行----体现劳动人 民当家作主,体现了新中国 的政权性质 军装----蓝、灰、绿成了这 一时期的主色调
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60年代中期至 60年代中期至 70年代形成了朴 70年代形成了朴 素、实用、 色 实用、 彩单一的着装风 格。
3、(20世纪30年代)近代 、(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30年代 民国中期的服饰: 民国中期的服饰:到了三 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 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 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 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 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 先流行高领, 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 时髦,即使在盛夏, 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 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 及耳的硬领。 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 低领,领子越低越“ 低领,领子越低越“摩 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 低的时候, 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 有领子的旗袍。 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 化也是如此, 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 的,长过手腕 ;时儿流行 短的,短至露肘。 短的,短至露肘。
中国服饰简史
——清
清朝 服饰 产生 的社 会背 景:
满族人于公元1644年建立清王朝,作为中国历 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政 治与民族压迫的基础上,统治者为了泯灭汉 人的民族意识,强制推行满人的服饰,汉人 的强制抵制,迫使清王朝采取“十从十不从” 对策,也使清代服饰得以充分吸收汉族服饰 的成就。 从服装发展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变革最 大,服饰形式也最繁缛复杂是中国服饰史上 又一次大变革。
清末满族旗女穿的旗袍,特点 是宽大、平直,下长至足,材 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 领、袖、襟、裾都滚有宽阔的 花边。
我们不大能够想象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满清三 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一代又一代的人穿着同 样的衣服而不觉得厌烦。从十七世纪中叶直到十九世纪末,流行着 极度宽大的衫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领圈很低,有等于 无。”——张爱玲《更衣记》
20世纪20年代梳妆女子
穿短袄。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 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 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马褂,一 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 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 钮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 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 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 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的马 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
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 也绣有九条龙。从实物来看,前 后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 缺一条龙。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 是皇帝本身。其实这条龙客观存 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 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 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 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九五, 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另外, 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 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 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 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 “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 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 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与清初强迫汉人剃发相比较, 辛亥革命也把头发看成是个 人的政治宣言,独立各省很 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 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 “剪辫子”立刻成为“革新” 的标志。一时间,剪辫子成 了一股浪潮,这从当时坊间 流传一句笑谈可以窥得一二 一一“不剪发不算革命。并 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 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 书。”中国人留辫子的历史 折腾了三百多年,到此终于 落下了帷幕。
工农装流行体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新中国的政权性质军装蓝灰绿成了这一时期的主色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形成了朴素实用从20世纪20年代至四十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二十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以来束胸驼背的旧貌让女性体态与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大功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 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 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 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 袖口日宽,再加云肩, 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 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 着裤,衣上镶花边、滚 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 在这上面。
背心是汗女秋冬时常 穿的,罩在袄外,有 夹、棉、皮等
中国服装简史
—中国近代服饰
2、(20世纪20年代)民国初 年的服饰: 民国初年女装在这一时期 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 衫、袄、背心、,样式有对 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 直襟、斜襟等变化。 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 这一时期,不论是旗袍还是 其它服装,女装的设计和剪 裁上,改变了单纯采用直线 使胸、肩、腰、臀部呈平直 状态的传统办法,而开始使 用弧线、曲线,使衣服更加 合身适体。这标志着中国的 女性服装已开始迈向近代化 的进程。
汉族女服
清初汉族妇女服装承 明代样式,后来受满 族妇女服装影响,发 生变化,保留汉服传 统,又吸收了满族服 装的优质因素 汉族女子上身着袄、 衫,下身束裙为主。
袄有大袄小袄之分, 小袄内穿,大袄外穿。 多为右衽大襟,衣长 至膝或更下,袖口初 尚小,后渐大,至清 末又复短小,衣领有 高低变化。并在衣襟、 袖口有宽边镶滚。
清满女发式多为平髻, 又称一字头,两把式。 后在上面套戴一顶扇 形的冠,以青缎、青 绒等做成,成为典型 的旗头,其上还插有 绢花,侧垂丝缚。
满族妇女的袍为长袍, 下可掩足;右衽,袖 口平而宽大,袖端、 衣襟、衣裾镶有各色 边缘,领有高有低, 无领则以围巾饶领。
旗鞋是一种木底 高跟鞋固定在脚 心位置,上大下 小,高约两寸, 状如马蹄的称马 蹄底,如花盆的 称花盆底。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 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 延续。
女 装 为 ) 热 门 元 素 。 ( 了 成
中 式 旗 袍 在 当 代 服 装 大 师 的 眼 中 春 夏
2011 LV
近代男装代表——中山装
以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命名的男用套装。 1919年,孙中山请上海亨利服装店将一套陆军制服改成便装。 这套便装在保留军服某些式样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式服装和 西装的优点,显得精练、简便、大方。由于孙中山先生的提 倡以及他的名望,这种便装式样很快流传,经过不断修改, 发展成中山装,并成为中国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装。 关于中山装的来历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如有的说是1912年在 广州问世的,有的说是由日本铁路制服改制的。这里提到的 黄隆生是一位越南的华侨,开有一家洋服店,1902年,孙中 山到越南筹组兴中会,一次到黄的店购物。黄得知这个顾客 就是孙中山时。当即要求加入兴中会,为革命出力。
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 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 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 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 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 不同颜色、质料的“顶 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 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 “眼”(羽毛上的圆斑), 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 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 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 赏戴。
皇帝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