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贵州省某煤矿整合开采方案设计说明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XX县XX煤矿(整合)开采方案设计
说明书
(设计能力:9万吨/年)
提交单位:贵州省XX县XX煤矿
编制单位:贵州XX矿产资源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编制时间:二○○八年六月
贵州省XX县XX煤矿(整合)
开采方案设计
说明书
(设计能力:9万吨/年)
项目负责人:
审核:
贵州XX矿产资源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二○○八年六月
参加设计人员名单参加设计人员名单
目录
前言 (1)
总说明 (6)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建设条件 (13)
第一节井田概况 (13)
第二节矿井建设的外部条件 (14)
第三节矿井建设的资源条件 (16)
第四节市场供需情况 (30)
第二章整合前煤矿生产状况 (32)
第一节整合前矿井基本情况 (32)
第二节井口工业场地及地面生产系统 (33)
第三节开拓开采系统及采空区情况 (34)
第四节整合前各矿井主要设备 (35)
第三章井田开拓及开采 (37)
第一节井田境界及可采储量 (37)
第二节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39)
第三节井田开拓 (40)
第四节井筒、井底车场及大巷运输 (45)
第五节井下开采 (47)
第四章通风与安全 (57)
第一节概述 (57)
第二节矿井通风 (59)
第五章矿井主要设备选择 (67)
第一节主斜井提升运输设备 (67)
第二节副斜井吊挂人车设备选型 (72)
第三节二级提升运输设备选型 (75)
第四节大巷运输设备选型 (80)
第五节一采区运输上山提升运输设备 (83)
第六节通风设备选型 (88)
第七节排水设备选型 (91)
第八节压风设备 (94)
第九节监测监控设备 (96)
第六章地面设施 (98)
第一节地面工艺布置 (98)
第二节地面运输 (99)
第三节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 (100)
第四节供电、监测、通讯及信号 (102)
第五节供水 (111)
第六节工业建筑及行政、公共建筑 (112)
第七节居住区 (113)
第七章环境保护与综合利用 (114)
第八章矿山安全及职业卫生 (119)
第一节依据 (119)
第二节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19)
第三节主要防范措施 (122)
一、开拓、开采及矿压控制 (122)
二、矿井通风 (123)
三、XX煤矿防灭火 (123)
四、XX煤矿防治水 (125)
五、XX煤矿防治粉尘安全措施 (133)
第四节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 (145)
第五节重大改迁、保护工程 (146)
第六节其他 (147)
第九章建井工期 (148)
第一节建井工期 (148)
第二节产量递增计划 (149)
第十章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设计 (150)
第一节选择厂家简介 (150)
第二节概述 (150)
第三节系统设计方案 (151)
第四节主要技术指标 (153)
第五节本矿井系统设计方案 (161)
第六节场地及环境准备 (162)
第七节培训 (162)
第八节关于其它的说明 (162)
第十一章节能、减排 (164)
第一节概述 (164)
第二节井下开采节能 (164)
第三节地面建筑节能 (164)
第四节矿井供电节能 (165)
第五节机械设备节能 (165)
第六节给排水、暖通及环保节能 (165)
第十二章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 (167)
第一节劳动定员及劳动生产率 (167)
第二节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68)
第三节生产成本估算 (169)
第四节企业经济评价 (171)
第五节技术经济指标 (175)
附件:
1.贵州省国土资源厅2007年8月颁发的XX县XX煤矿《采矿许可证》;
2.贵州省煤炭管理局对铜仁地区煤矿2004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
(黔煤行管字[2005]15号);
3.贵州省煤炭管理局对铜仁地区煤矿2005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
(黔煤行管字[2005]280号);
4.贵州省煤炭管理局对铜仁地区煤矿2006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
(黔煤行管字[2007]65号);
5.XX县XX煤矿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
6.XX县XX煤矿煤炭自燃倾向等级鉴定报告;
7.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铜仁地区XX等五县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方案的批
复”(黔府函[2006]195号)。
8.贵州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贵州省煤炭管理局关
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意见(黔安监管办字[2007]345号);
9.矿山救援技术服务协议书;
10.委托书;
11.双回路供电协议;
附图目录:
前言
XX县XX煤矿属于整合矿井,由2个合法煤矿(原XX煤矿和原竹林湾煤矿)合并为一个矿井,整合后新的矿井名称是XX县XX煤矿。
整合后XX煤矿可采煤层为一层,现对参加整合矿井及整合后矿区设计开采情况作简要说明如下:
一、整合矿井基本情况
1、整合前基本情况
1)原竹林湾煤矿
原竹林湾煤矿为一私营矿山企业,为解决XX县农村家庭用煤,于1988年建矿,1991年建成投产,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3万吨,设计采矿标高:+215~+520m,采用斜井开拓,采矿方法为走向长壁式,1991~1996年,由于受采矿技术落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矿山年产量只有0.1万吨,难以达到设计生产规模,1996~1997年实行第一次技术改造,年产量达到1.5万吨,1998~1999年停产,2000~2003年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
2001年10月,矿山企业委托林东矿务局设计研究院编写《贵州省XX县香坝乡竹林湾煤矿开采方案设计说明书》,投入资金15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于2003年完成技术改造,矿山生产规模可达到设计规模。
矿山现已经闭坑停产。
2.)原XX煤矿
XX县XX煤矿为一私营矿山企业,为解决XX县农村家庭用煤,于1984年筹建,1996年建成投产,设计生产规模为3万吨/年,设计采矿标高:+215~+520m,采用斜井开拓,采矿方法为走向长壁式;1996~2000年矿山产量2.5万吨/年左右。
2001~2003年矿山年产量在3.0万吨左右,基本达到设计生产规模。
2001年10月,矿山企业委托林东矿务局设计研究院编写《贵州省XX县香坝乡XX煤矿开采方案设计说明书》,投入资金约33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于2003年完成技术改造,矿山生产规模可达到4 .0万吨/年。
2、整合后
整合后的XX县XX煤矿,于2007年8月10日由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颁发了采矿许可证,证号为:5200000711520,矿区南北长约4000m,东西宽约1500m,平面积
6.3018km2,由11个拐点坐标圈定。
整合后的XX煤矿矿区范围包括原竹林湾煤矿
和原XX煤矿的矿区范围,矿区范围极值地理坐标: 东经108°01′35″~108°04′07″,北纬27°47′16″~27°49′10″,开采深度为+650~+300m,其拐点坐标见表0-0-1。
表0-0-1矿界拐点坐标
整合前后矿区范围关系如下图所示。
XX县XX煤矿扩界整合矿界坐标一览表(插表1-1)
二、Array设
计
思
路
1、
参
加
整
合
矿
井
原
为生产矿井,区内已基本具备整合矿井建设的各项外部条件,本设计按整合后矿井的资源条件、开采技术水平设计整合后生产能力为9万t/a。
2、根据贵州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贵州省煤炭管理局关
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意见(黔安监管办字[2007]345号)的文件精神,XX县未纳入煤与瓦斯突出矿区和突出危险区,因此,XX 煤矿按非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设计。
3、根据贵州省煤炭管理局(黔煤行管字[2005]15号)对铜仁地区煤矿2004年度
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竹林湾煤矿2004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为低瓦斯矿井、XX煤矿为低瓦斯矿井。
根据贵州省煤炭管理局(黔煤行管字[2005]280号)对铜仁地区煤矿2005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XX煤矿为低瓦斯矿井,因竹林湾煤矿未正常生产,未鉴定。
根据贵州省煤炭管理局(黔煤行管字[2007]65号)对铜仁地区煤矿2006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XX煤矿为低瓦斯矿井。
综上所述,按照低瓦斯矿井设计的相关规定,整合后的XX煤矿为低瓦斯矿井,其开采方案按低瓦斯进行设计,但XX煤矿应立即进行煤层瓦斯压力、瓦斯梯度和瓦斯地质报告,根据瓦斯地质资料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矿井必须按高瓦斯矿井进行安全管理。
4、XX煤矿可采煤层1层,南东翼倾向301~305度,倾角1~15度,北西翼倾向
118~134度,倾角1~12度,为一向斜构造。
属缓倾斜煤层。
5、现有地面工业场地中主要生产、生活设施基本建立,通过完善可满足9万t/a
设计生产能力要求。
6、合理选择巷道断面形式及支护方式:主要开拓、准备巷道布置成半圆拱型
及梯形,采用砌碹、锚杆(网)及梯形矿工钢支护;回采巷道布置成梯形巷道,采用梯形矿工钢支护。
采面布置为走向长壁工作面,回采工艺为炮采,顶板采用外注式单体液压支柱配合铰接顶梁支护。
7、整合生产系统:主斜井采用提升绞车提运煤炭,提运矸石及下放材料、设
备和提运人车等,回风斜井专用于全矿井回风;采面运输巷采用调度绞车运输、主要运输大巷用矿用防爆蓄电池电机车运输,回采工作面用刮板运输机运输。
8、进行矿井提升、运输、通风、供电、排水和矿井三条生命线(井下通讯、
压风、防尘管网)生产系统设计,合理规划矿井生产系统。
9、进行矿井安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以及经济效益分析。
10、为矿井建设和生产提出较为合理的安全生产建议及措施。
三、方案选择
设计依据煤层赋存情况,提出两套可行方案进行比较,经过技术经济比较,设计推荐方案一,详见第四章第三节设计。
三、其他说明
1、竹林湾煤矿现已停产,原XX煤矿主要回采矿井北东翼,该区资源大部分已采
空,目前该区主要生产系统较完善,可以利用原XX煤矿生产系统进行残采,在新系统建成投产前所有原系统必须停止生产。
2、本设计按低瓦斯矿井进行设计,按高瓦斯矿井进行安全管理。
设计开采顺序为
下行式。
总说明
一、概述
1、矿井性质、矿山位置、隶属关系
XX煤矿由原竹林湾煤矿和原XX煤矿整合而成,属私营小型煤矿,设计生产能力9万t/a。
1)位置:XX煤矿位于贵州省XX县香坝乡。
2)井田范围:整合后的XX县XX煤矿,于2007年8月10日由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颁发了采矿许可证,证号为:5200000711520,矿区南北长约4000m,东西宽约1500m,平面积6.3018km2,由11个拐点坐标圈定,整合后的XX煤矿矿区范围包括原竹林湾煤矿和原XX煤矿的矿区范围,扩界后的XX煤矿矿区范围极值地理坐标:东经108°01′35″~108°04′07″,北纬27°47′16″~27°49′10″,开采深度为650m~300m,其拐点坐标见表0-1-1
表0-1-1 矿区拐点坐标
3)交通:XX县XX煤矿位于XX县城南西230°方位,距县城约26km(直距),矿区南北长约4000m,东西宽约1500m,矿区面积为6.3108km2。
行政区划属XX 县香坝乡所辖,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8°01′35″~108°04′07″,北纬27°47′16″~27°49′10″。
XX县城至长坝的乡镇公路穿过矿区,距XX县城约50km(运距),交通较为方便。
详见交通位置示意图1-1-1。
高桥煤矿
交通位置示意图1-1-1
二、任务来源、编制报告的依据
1、任务来源:受XX县XX煤矿委托。
2、报告编制依据
1)XX县XX煤矿关于委托贵州XX矿产资源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编制《XX县XX煤矿(整合)开采方案设计》的设计任务委托书;
2)国家煤矿煤矿安全监察局颁发的《煤矿安全规程》(2006版);
3)《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基本规定》;
4)《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2006年11月29日发布,2007年5月1 日实施);
5)中化矿山地质总局贵州地质勘查院2007年8月编制的《贵州省XX县XX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6)中化矿山地质总局贵州地质勘查院2008年3月编制的《贵州省XX县XX煤矿水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7)2007年8月10日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XX县XX煤矿采矿许可证》(证号为:5200000711520)。
7)贵州省XX县XX煤矿2006年度瓦斯等级鉴定报告及批文;
8)贵州省煤炭管理局对铜仁地区煤矿2004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黔煤
行管字[2005]15号);
9)贵州省煤炭管理局对铜仁地区煤矿2005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黔煤
行管字[2005]280号);
10)贵州省煤炭管理局对铜仁地区煤矿2006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黔煤
行管字[2007]65号);
11)XX县XX煤矿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
12)XX县XX煤矿煤层自燃倾向等级鉴定报告;
13)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铜仁地区XX等五县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黔
府函[2006]195号);
8)贵州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贵州省煤炭管理局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意见(黔安监管办字[2007]345号);
9)煤矿设计手册(2003年版);
10)原XX煤矿巷道实测图(1:2000)及其它相关资料;
11)工程技术人员2007年10月到现场的实地考察(了解矿井现状,现有巷道及设备设施,了解交通、电源、水源等条件),收集的相关资料;
12)贵州省七局委文件-黔煤办字[2006]291 号一关于印发《贵州省煤矿整合指导意见》的通知。
3、以往地质工作情况简述
1) 1958年梵净山地质队XX组对枫香园煤田进行踏勘,初步了解煤层的赋存层位、可采煤层的层数及分布状况。
2) 1972年至1976年,贵州省地矿局108地质大队对该区进行1:20万区域地
质调查,对该区的地层、构造特征、矿产等进行系统的地质调查,提交了《江口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3)2001年12月,林东矿务局设计研究所为编制《贵州省XX县XX煤矿开采方案设计说明书》,对该矿井煤矿资源量进行调查后,估算原采矿证范围的剩余资源量为82.67万吨。
4)2001年10月,林东矿务局设计研究所为编制《贵州省XX县竹林湾煤矿开采方案设计说明书》,对该矿井煤矿资源量进行调查后,估算原采矿证范围的剩余资源量为47.05万吨。
5) 2004年4月及5月中化地质矿山总局贵州地质勘查院分别在原XX煤矿及原竹林湾煤矿开展资源储量核实工作,提交有《贵州省XX县XX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及《贵州省XX县竹林湾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以上两报告经铜仁地区国土资源局组织专家评审通过并登记备案,其两报告的主要的结论为:
竹林湾煤矿矿区范围内截止2004年3月底,其保有资源量为72.12万吨,其中(122b)为7.50万吨,(333)资源量11.06万吨, (334?)资源量53.56万吨;基本查明了区内地层、岩性、构造,基本了解煤矿产出层位、形态、产状、规模、矿石类型及质量;大致了解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
XX煤矿矿区范围内截止2004年3月底,其保有资源量为71.77万吨,其中(122b)为8.27万吨,(333)资源量16.86万吨, (334?)资源量46.64万吨;基本查明了区内地层、岩性、构造,基本了解煤矿产出层位、形态、产状、规模、矿石类型及有益有害组份;大致查明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并将矿区水文定为中等偏复杂。
三、矿井建设综合评价
1、主要特点
区内已初步探明的可采煤层1层,煤层名称为M1,煤层为向斜构造,南东翼倾向301~305度,倾角1~15度,平均13度,北西翼倾向118~134度,倾角1~12
度,平均11度。
矿区内煤层属焦煤类型,牌号为WY。
煤层赋存较稳定,矿井储量较丰富,本矿区工程地质条件为中等,瓦斯含量低,+400之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400m之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矿区交通便利,有相对较好的开采条件。
2、资源可靠性
除以往区域性及各矿地质检测工作外,受XX县XX煤矿委托,中化矿山地质总局贵州地质勘查院于2007年8月在区内开展地质工作,编制了《贵州省XX县XX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初步查明了区内地层、构造、煤层赋存情况、可采煤层及煤质、其它开采技术条件,计算了煤炭资源量。
此次资源/储量核实工作主要针对矿区范围内的单一可采煤层M1煤层进行,对其赋存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资源量进行了核算,共获得各类资源量682万t。
本次核实资源量过程中:①1:1万地形地质图修测
7.80km2;② 1:1万水工环地质图简易调查7.80km2;③ 1:5千剖面图修测26.61km;
④一般工业分析煤样采集1件;⑤煤层元素分析采集9件件;查明了矿区范围内地层层序及构造特征,通过矿山开采井巷编录及采样,大致查明矿区矿层的空间展布规律
及形态特征。
本次核实工作是在原有地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地表地质工作(地质填图、剖面测制),并对矿井现已施工的开采巷道进行编录的基础上,提交了煤矿资源量,本次核实工作较勘查报告更可靠、准确,所获得的矿产资源储量可靠性强。
XX煤矿资源/储量见下表
XX煤矿资源/储量汇总表
3、用户
根据XX煤矿的煤质,其所产原煤主要用于动力(发电)和民用。
矿井所生产的原煤主要用于解决XX县农业及工业需求,同时也缓解周边县城及地区用煤需求压力;其精煤可供本省及周边地区冶金企业。
市场需求量较大、煤炭远景极好。
4、外部协作配套条件
1)交通条件
XX县XX煤矿位于XX县城南西230°方位,距县城约26km(直距),矿区南北长约4000m,东西宽约1500m,矿区面积为6.3108km2。
行政区划属XX县香坝乡所辖,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8°01′35″~108°04′07″,北纬27°47′16″~27°49′10″。
XX县城至长坝的乡镇公路穿过矿区,距XX县城约50km(运距)。
交通较为方便,详见交通位置示意图1-1-1。
以XX为中心点,东可至印江、松桃等县,南经江口、铜仁上湘黔线,西至凤冈、遵义等地区,北可达沿河、秀山等县,煤炭运输条件较为方便。
2)电源条件
矿井设计采用双回路供电:
I回:来自东高线10KV农网,至矿区7Km,输电线LGJ-70,目前已到XX煤矿矿部,为矿井主供电电源。
II回:来自麻河10KV农网,至矿区8Km,输电线LGJ-70,目前已到XX煤矿矿部,为备用供电电源。
该矿已有双回路电源入矿,并与之签订供电协议,保证对矿井进行安全可靠供电。
3)水源
XX煤矿矿井生活用水取自工业场地西南角附近长年不断的泉水,初步能满足矿区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取自香坝河或矿井水处理后复用,能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5、推荐方案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设计生产能力:9万t/a;
2)井巷工程量(长度):6615m;
3)工业场地占地面积:20亩;
4)设计全部建井工期:29个月;
5)劳动定员:233人;
6)项目总投资:1777.18万元,吨煤投资:197.46元/t;
7)财务内部收益率:14.9%(税后);24.7%(税前);
8)投资利润率;14.7 %;投资利税率:22%;
9)静态投资回收期:3.10a(税前)、3.99a(税后)。
6、综合评价
矿区内煤层赋存较稳定,瓦斯含量低,水文地质条件:+400m之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400m之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工程地质条件为中等,开采技术条件相对较好,具有相当规模的资源储量,水电外部条件具备,交通运输条件良好,用户可靠,市场前景广阔。
通过对项目的技术以及盈利能力、偿还能力和不确定因素分析,各项技术经济评价指标较理想,投资效益较好,项目的抗风险能力较强。
本项目的顺利建成,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投资商均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投资效果良好。
同时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整合区内资源,延长矿区服务年限,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因此,综合评价认为:该项目的建设在经济上可行。
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尽快予以审查批准,以便顺利实施。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1.采用的地形地质图因成图时间较早,未完全反映地面新建建筑物,未体现井口位
置地形、地貌已经发生的变化,中化矿山地质总局贵州地质勘查院有关人员已对该区地形地形图进行修测,但修测后地面建筑物发生了变化,地形地质图需及时更新,以便对地面建筑的保护提供可靠依据。
2.地质构造仅限于地表和整合前原XX煤矿和原竹林湾煤矿已掘巷道的调查,因
此,建议今后建井生产过程中加强矿山地质资料收集工作。
3.对煤层瓦斯压力、煤层瓦斯含量、坚固性系数以及相邻矿井突出调查等分析研究
较少。
矿井需补充区内煤层瓦斯含量、瓦斯压力和坚固性系数,及时补充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4.地质资料勘探程度较低,区内无钻孔资料。
5.地质资料中水文地质工作不够深入,未对老窑、采空区的分布及积水情况等作详
细调查,建议对该区进行专行专门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分析其突水产生的
条件及突水情况下可能对矿山造成影响。
将调查结果标于井上下对照图上。
并对井下涌水量进行动态观测,弄清地表水和地下水、矿井充水因素、矿井涌水量等资料。
6.矿区下一开采中段正处于向斜核部,同时距香坝河较近,矿井存在地表水向矿坑
充水,顶板含水层直接对充水及顶板间接对矿坑充水,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因此,如果要准确地获得该区下一开采中段的矿坑涌水量计算参数,矿山需作相应的水文地质详查工作。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建设条件
第一节井田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
XX县XX煤矿位于XX县城南西230°方位,距县城约26km(直距),矿区南北长约4000m,东西宽约1500m,矿区面积为6.3108km2。
行政区划属XX县香坝乡所辖,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8°01′35″~108°04′07″,北纬27°47′16″~27°49′10″。
XX县城至长坝的乡镇公路穿过矿区,距XX县城约50km(运距),交通较为方便。
详见交通位置示意图1-1-1。
二、自然地理
1、地形地貌
该区位于贵州高原东部,地势为北西高,南东低。
在矿区北东部为北西、南东两侧高,中间低。
主体位于香坝河的西岸,局部跨越香坝河,处于香坝河与岩头河两河河间地段上,为剥蚀、侵蚀型中低山河谷地貌,坡度较缓,一般20~30°,地表分布大部为坚硬工程地质岩组,且开采矿规模较小,无不良工程地质问题。
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简单。
2、气象
该区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的中低山谷地地带,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6℃左右,最低月(1月)平均气温5℃,最高月(7月)平均气温28℃,极端最高气温39℃,极端最低气温-7℃;年降水量800~1700mm,年平均降水量1100mm,年均蒸发量800mm;相对湿度84%,1~3月为枯季,4~8月为雨季,月降水量为80~370mm,平均月降水量大于100mm。
3、地表水
区域地表水体有乌江、岩头河、香坝河及少量季节性溪流,香坝河为南西-北东向流动,经过矿区中部,在矿区北部猫鼻桫处汇入岩头河;而北西-南东向流动的岩头河,则经途经矿区东部,在矿区南东部约7km(直距)处与乌江汇合;因该矿区位于许家坝向斜近核部地带,南东翼以发财坝-文家槽-龙塘口一线为地表分水岭、北西翼以大山梁子为地表分水岭,大气降水将沿区内的沟壑向矿区排泄。
区内的香坝河基本能满足矿区供水供应,区域地表水系为乌江水系。
许家坝向斜为南西-北东向展布,XX县XX煤矿位于许家坝向斜南东翼近核部地段。
从北西-南东向流动的岩头河横穿许家坝向斜,岩头河河床标高(+400m)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同时受南西至北东走向的区域性断裂构造的影响,以岩头河为界,两侧地下水均向岩头河流动;矿区范围内的地下水则顺香坝河流向进入岩头河,然后沿岩头河流入乌江。
4、地震
按贵州省城乡建设环境厅1993 年12 月编制的《贵州省地震烈度区划分布图》,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小于VI度。
三、矿区内工农业生产概况、矿区煤炭生产建设及规划概况
1、矿区内工农业生产概况
区内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少数从事商业、运输、采煤、采石等。
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等。
当地剩余劳动力较富足。
矿区周边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
近几年来,XX县加快了煤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区内劳动力富余,因此发展煤炭开采业是其优势,在该区合理开发煤矿资源,具有极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矿区内煤炭生产建设及规划概况
区内采煤历史悠久,整合前矿区内存在两家小型煤矿生产,浅部存在历史小煤窑开采痕迹。
历史小窑开采规模一般较小。
XX煤矿在保证当地工业燃煤和满足当地生产生活用煤,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以XX为中心点,XX煤矿东可至印江、松桃等县,南经江口、铜仁上湘黔线,西至凤冈、遵义等地区,北可达沿河、秀山等县,可供该区工矿企业和民用用煤,煤炭运输条件较为方便,具备优越的开发建设条件。
对XX煤矿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正规开采,可有效利用资源,能避免小煤窑的乱挖乱采及较小规模矿井生产中存在的弊病。
同时,加快XX煤矿矿井建设和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创造当地就业机会。
利用资源优势,开发煤炭资源,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为XX县的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按国家煤炭政策力求集中生产,合理利用资源的精神,XX县XX煤矿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进行9万t/a矿井(整合),因此,对该矿进行科学、合理的开采设计符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及“西电东送”战略,可有效开发国家资源,支援当地及周边省、市、区经济建设,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是必要的。
第二节矿井建设的外部条件
一、运输条件及评述
XX县XX煤矿位于XX县城南西230°方位,距县城约26km(直距),矿区南北长约4000m,东西宽约1500m,矿区面积为6.3108km2。
行政区划属XX县香坝乡所辖,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8°01′35″~108°04′07″,北纬27°47′16″~27°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