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战争的残酷的诗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述战争的残酷的诗句
《十五从军征》
原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一、衍生注释:
1. “十五”“八十”:这里是虚数,极言从军时间之久。

2. “阿谁”:谁,何人。

3. “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

冢,坟墓。

累累,众多的样子。

4.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窦,洞穴。

5. “雉”:野鸡。

6. “旅谷”“旅葵”:野生的谷子和葵菜。

旅,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兵的悲惨遭遇。

从十五岁就被迫从军,到八十岁才得以归来,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了战争的折磨。

归来后看到家中亲人都已死去,只剩荒冢,曾经的家园也破败不堪,满是野物。

老兵做好了饭却不知道送给谁吃,这种孤独和绝望令人心碎。

通过对老兵回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痛苦,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血腥场面,却从侧面把战争的残酷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作者介绍:
《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作者不详。

乐府诗是汉朝的官方诗歌总集,收录了很多民间歌谣等,这些诗歌往往反映当时社会的各种状况。

四、运用片段:
有一次我和爷爷聊天,爷爷给我讲起了他小时候的故事。

爷爷说,他的爷爷就是经历过战争的人,那时候很多人被迫上战场,就像古诗里说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啊。

爷爷的爷爷回来的时候,家都没了,那种惨状爷爷描述起来都忍不住掉眼泪。

爷爷说,战争真是个可怕的东西,它能把一个人的一辈子都毁了,能把一个好好的家变得支离破碎。

所以啊,我们真的要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可别让那样的悲剧再发生了。

《战城南》
原文: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一、衍生注释:
1. “郭”:外城。

2. “豪”:同“嚎”,大声哭叫。

3. “谅”:料想。

4. “枭骑”:勇敢的骑兵。

5. “驽马”:劣马。

6. “梁筑室”:在桥梁上构筑营垒。

二、赏析:
诗的开篇就描绘出一幅惨烈的战争画面,城南城北到处都是战死者,尸体无人埋葬,任由乌鸦啄食。

诗人通过与乌鸦对话的奇特想象,更增添了一种荒诞而又悲凉的氛围。

接着描写战后的景象,水深流急,蒲苇丛生,良马战死,劣马悲鸣。

最后还从战争对农业生产的破坏等方面进一步谴责战争,战士们朝出暮不归,死在战场上,粮食无人收获,整个社会秩序被战争破坏殆尽,全面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对人类社会的毁灭性打击。

三、作者介绍:
《战城南》为汉乐府旧题,作者已不可考。

汉乐府诗多反映民间疾苦,这类以战争为主题的诗歌反映了当时频繁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四、运用片段:
我的历史老师在讲古代战争的时候,就提到了这首诗。

老师说,你们想象一下,战场上死了那么多人,连个埋葬的人都没有,就像诗里写的“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多惨啊。

那时候我就想,战争就像一个巨大的恶魔,把一切都吞噬了。

那些士兵们的家人得多伤心啊。

要是他们能看到战场上的景象,不得哭死。

这也让我明白了,和平是多么的珍贵,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陇西行四首·其二》
原文: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一、衍生注释:
1. “貂锦”:这里指战士,他们穿着貂皮做的战袍。

2. “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二、赏析: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战士们英勇无畏地去抗击匈奴,五千将士战死沙场。

后两句笔锋一转,把视角切换到战士们的家中。

那些战死在无定河边的将士们,已经成为了白骨,可是在他们家中的妻子还在梦中思念着他们,以为他们还活着。

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把战争的残酷和对家庭的破坏深刻地表现出来。

战争让多少家庭破碎,让多少美好的爱情和亲情化为泡影,读来令人悲痛万分。

三、作者介绍:
作者陈陶,字嵩伯,晚唐诗人。

他的诗多为旅途题咏或隐居学道之词,这首诗却反映了晚唐时期战争的状况。

四、运用片段:
我有个朋友,她的男朋友去当兵了。

每次她担心的时候就会和我唠叨,我就会想起这首诗。

我跟她说,你看古代那些士兵啊,“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他们为了国家英勇作战,可是很多都牺牲了。

那些牺牲的士兵,就像诗里说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他们的爱人还在等着他们回家,却不知道他们已经不在了。

战争是很残酷的,不过现在咱们国家很强大,也很安全,你的男朋友肯定会平安归来的。

《从军行七首·其四》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衍生注释:
1. “青海”:指青海湖。

2. “雪山”:这里指祁连山。

3.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4. “穿”:磨穿。

5.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二、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陲的壮阔景象,青海湖上空的阴云笼罩着雪山,一座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望,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又苍凉的氛围。

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直接写出了战争的频繁和残酷,战士们在黄沙漫天的战场上历经无数次战斗,连身上的铠甲都磨穿了。

但是他们依然抱着坚定的信念“不破楼兰终不还”,虽然表现了战士们的英勇和爱国情怀,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战争的残酷性,只有经历无数的生死考验才会有这样坚定的决心。

三、作者介绍: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诗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被称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很多都反映了边疆战士的生活和情感。

四、运用片段:
我在看一部战争片的时候,那些战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不管受了多少伤都不退缩。

我就想到了王昌龄的这首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那些战士们就像诗里描写的一样,在残酷的战争中,他们的铠甲都被磨穿了。

战争可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那是生与死的较量。

这时候我就特别佩服那些战士们,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能在这么残酷的战争环境下坚持战斗,真是太伟大了。

《出塞二首·其一》
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衍生注释:
1. “但使”:只要。

2. “龙城飞将”:一说指卫青,一说指李广,都是汉朝著名的将领。

3.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二、赏析: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营造出一种时间的纵深感,明月和边关见证了从秦到汉的漫长岁月。

“万里长征人未还”,直接写出了战争导致无数人远离家乡,出征在外却再也没能回来。

后两句则是一种假设和愿望,如果有像龙城飞将那样的名将在,就不会让敌人的骑兵越过阴山来侵扰。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战争的频繁和残酷,因为没有得力的将领,所以战争不断,百姓饱受战争之苦,人民渴望和平,渴望有能保卫边疆的英雄出现。

三、作者介绍:
王昌龄,字少伯,除了这首《出塞》外,他还有很多优秀的诗作。

他的边塞诗风格雄浑,意境深远,对后世的边塞诗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运用片段:
我去参观一个战争纪念馆的时候,看到墙上挂着很多士兵的照片和他们的故事。

那些士兵有的年纪轻轻就牺牲了,他们就像诗里说的“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当时就想,要是每个时代都有像“龙城飞将”那样厉害的将领,战争是不是就不会这么残酷了呢?战争真的太可怕了,它让多少家庭破碎,让多少人失去了生命。

我希望世界上永远都不要有战争,大家都能和平地生活在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