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的生存处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鲵的生存处境
大鲵生性凶猛,肉食性,以水生昆虫、鱼、蟹、虾、蛙、蛇、鳖、鼠、鸟等为食。
捕食方式为“守株待兔”。
大鲵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
夜间静守在滩口石堆中,一旦发现猎物经过时,便进行突然袭击,因它口中的牙齿又尖又密,猎物进入口内后很难逃掉。
它的牙齿不能咀嚼,只是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
娃娃鱼有很强的耐饥本领,饲养在清凉的水中二、三年不进食也不会饿死。
它同时也能暴食,饱餐一顿可增加体重的五分之一。
食物缺乏时,还会出现同类相残的现象,甚至以卵充饥。
生活地点
娃娃鱼的繁殖中国大鲵除新疆、西藏、内蒙、吉林、台湾未见报道外,其余省区都有分布,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
中国大鲵原产地自然分布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四大区域:一是湖南张家界、江永、岳阳和湘西自治州;二是湖北房县、神农架;三是陕西汉中、安康、商洛;四是贵州遵义和四川宜宾、兴文等地。
其他零星分布于湖北鹤峰、恩施,江西靖安、广西柳州、玉林,甘肃文县,河南卢氏县、嵩县,贵州黔东南,其中陕西汉中被中国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授予“中国第一大鲵之乡”称号。
据统计,大鲵自然资源蕴藏量约为9万尾,以丘陵山区资源量为多,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污染的加剧,资源更显不足。
繁殖生长
雌鲵每年7~8月间产卵,卵产于岩石洞内,每尾产卵300枚以上,剩下的抚育任务就交给了雄鲵。
雄鲵把身体曲成半圆状,将卵围住,以免被水冲走或遭受敌害,直至2~3周后孵化出幼鲵,15—40天后,小“娃娃鱼”分散生活,雄鲵才肯离去。
大鲵的寿命在两栖动物中也是最长的,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能活130年之久。
大鲵处境
由于它肉嫩味鲜,所以长期遭到人们大量捕杀。
各产地数量锐减,有的产地已濒临灭绝。
面临的现实是大鲵这一珍贵野生资源,主要因为人的因素,尤其是生存环境丧失、栖息地破坏以及过度利用对大鲵生存造成了严重威胁,导致种群急剧下降,分布区成倍缩小,处于濒危状态。
中国地域辽阔、地貌复杂、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气候多样,为各种生物及生态系统类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从而
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农田、湿地及海洋六大类型。
其中森林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她蕴藏了大量的生物物种,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
我国的森林类型繁多、功能齐备,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环境和气候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我国的森林按气候带分布从北向南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林和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中国大鲵的野生资源。
有人估计全国总的蓄积量为5万尾,真正的野生大鲵仍在大自然中可能未达到5万尾,当然比较切合实际的数有待于深入的调查研究来评估;大鲵的人工繁殖全国每年繁殖量,有人报道为10万尾,人工繁育已经突破160万尾。
要高度重视拯救与保护大鲵的种质资源,因为有“种”才有苗,不然,则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也就是说大鲵的苗种繁育,首先要从种质资源的源头抓起,要迅速建立中国大鲵种质资源库与中国大鲵原种繁育基地,彻底解决大鲵苗种繁育的“种源”问题。
陕西汉中是中国大鲵的最大产地,2009年10月,在武汉召开的全国大鲵保护和发展会议上确认,汉中大鲵种群总量突破100万尾,已占全国60%。
2010年6月,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授予汉中市“中国第一大鲵之乡”称号。
为便于大鲵信息交流,汉中市科技信息研究所开通了《中国汉中大鲵网》。
2008年,中国首座大鲵(娃娃鱼)生态园在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高湖镇山口村三爪仑国家示范森林公园内开工建设,2010年1月建
成。
大鲵生态园总投资5000万元,园内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是国家农业部重点建设项目,首期工程在2008年10月完成。
这座生态园集大鲵资源保护、繁养增殖、旅游观赏、文化交流为一体,在全国开创了综合性保护、开发、利用大鲵资源的先河。
大鲵生态园的建成,可形成年繁育大鲵幼苗10万尾、年产大鲵5万公斤,带动周边1000户农民发展大鲵养殖的规模;实现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以上。
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是中国大鲵资源的主要产地,是独有的“中国娃娃鱼之乡”。
该县在全国第一个发布保护大鲵布告,第一个设立大鲵自然保护区,第一个建立专门的大鲵研究所,第一个人工繁育出大鲵子一代、子二代、子三代。
2001年,靖安又将娃娃鱼定为县吉祥物予以保护。
2018年5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领衔的一支国际研究团队应用简化基因组技术,发现中国大鲵其实包含5个至8个物种。
保护级别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二级(中国珍稀野生两栖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国际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又称《华盛顿公约》。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待定(I)
特有种:是大鲵
濒危等级:濒危
保护措施:人工饲养,人工繁殖,国家级等级,已有保护区。
大鲵的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中国大鲵是二类保护动物,其经济价值高,在美食、保健、医药、观赏等方面均具有广泛开发利用的前景,因而颇受社会各界关注。
大鲵是一种传统的名贵药用动物。
现代临床观察发现,大鲵具有滋阴补肾、补血行气的功效,对贫血、霍乱、疟疾等有显着疗效。
同时,大鲵也是一种食用价值极高的经济动物,其肉质细嫩、风味独特、营养价值极高,其肉蛋白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