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优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优秀]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1
40岁的斯特里克兰特突然放弃了在伦敦拥有的优渥生活,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儿女,只身一人跑到巴黎开始了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的绘画生涯,他突然之间再也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在意任何物质世界,像是被魔鬼附身了一般只追求将他所看到的美描绘下来。

而斯特里克兰的太太看似善良单纯,却在自己的丈夫抛弃她后暴露出了只在意他人的看法,穷尽一生追求物质虚荣的本质。

你也许以为这是一部歌颂理想的书,将追求梦想的人衬托得无比高尚,讽刺现实的虚假,但毛姆却到处反套路,真真实实地呈现了主人公的性格缺陷和现实的残酷。

人性并不分对错,即便是伟人,一个传奇的画家也并不是传统道德意义上的好人。

而故事的结尾,也丝毫没有按照传统的名人传记将其不幸的死亡一笔带过,只是着重强调他带来的精神财富,而是花了大篇幅,通过不同人的视角,拼凑出他从找到自己精神家园到不幸的发生再到死亡的一步步过程,让读者慢慢地了解了斯特里克兰特的精神世界。

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刻就是,斯特里克兰特恩人的妻子布兰奇背叛了自己的`好丈夫只为了和斯特里克兰特一起生活,但最终却在被斯特里克兰特抛弃后自杀了。

当作者评论到她的死去时,却这样说到:“这并没有真正影响到除她以外的任何人,最残忍的是它发生了和几乎没发生一样,世界已然继续,并没有谁因为这件事而活的更惨,她的丈夫虽然当时悲伤,但不久后就会走出阴影,而斯特里克兰特根本不会在乎,至于布兰奇,无论她带着怎样的光明和梦想,死了就跟没来到世上一样仿佛一切都很空虚,没有意义。

”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不禁让我思考了好久,在自杀率高居不下的现代城市,如果我们来过和没来过一样,那么一切到底有什么意义。

斯特里克兰特本来是一个长相平凡,个性平凡的银行家,不善言辞,但却出乎意料地突然丢下一切,穷困潦倒,只身去巴黎学画,已经是四十岁的年纪,而且也并看不出任何绘画天赋,而当作者以现实质问他时,你有绘画天赋吗?即使你有也并不一定能成为一名著名画家,他说:你真是个傻瓜,我告诉
你,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

一个人掉进水里,无论他游的好不好,都要奋力挣扎,不然就得淹死。

斯特里克兰特并不是一个负责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毫无遮拦地展现着自己的欲望,极度自私的人,歧视女性,藐视现实,一点都不在乎物质生活的男人。

但他唯一可贵的是,他忠于自己的内心,他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且从未放弃挣扎,即使很少有人认同他的作品,但他也根本不在乎,对于这样的人,社会也确实拿他没办法,但他也因此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

而在远离西方文明的殖民地小岛上,他终于可以被人接受。

塔西提岛与欧洲本土,一个是标准化,格式化的世界,所有人都要按道德标准生活,即使违背自己的内心,而在殖民地的世界,斯特里克兰特从未被当做怪人,因为这里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背景,中国人,土著,白人,环游世界的水手,见到这里的第一眼,他就觉得自己像是回到了未曾谋面的家乡。

他在那里娶了崇拜他而且不会对他有任何要求的当地女子,有一片可以维持经济的土地。

没有人再视他为异类,只是把他当做一个不同寻常的人。

每天面对碧海蓝天作画,正当你为他舒了一口气,庆幸他也许可以这样终老时,被他藐视的现实最终还是找上门来,他得了病,情况越来越糟,在用尽最后的精力完成最后一副奇迹般令人震撼的壁画后就凄惨地死去了。

而那幅用生命描绘的奇迹居然被他的妻子根据他的遗嘱烧掉了。

也许在外界看来很可惜,但站在他的角度,他才不在乎,对于他来说,一生的绘画并不在于完成,而在于追求的过程。

戏剧性的是,在他死后,他的画作出名后,他曾经抛弃的夫人也自豪地向传记作者介绍他的生平,丝毫忘记了过去怎样痛恨他。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2
在翻开《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之前,就听过很多关于它的评价。

月亮代表的是理想,六便士代表的是现实生活等等。

看到“月亮”二字就便我联想到这本书可能会是浪漫的,美丽的,带着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实际上翻开一看,着实感到很意外。

这书一点也不浪漫,书中是以一个作家的视角来观察斯特里克兰德的,作
家和他并没有很长期的正面接触,他大部分是通过与斯特里克兰德接触过的人对谈,从对话中获知这位伟大的画家的故事。

作家大人虽是想尽力做到客观,但从他的描述语言中仍然可以感觉得到他的.矛盾,一方面是在现实生活和道义观点上对斯特里克兰德的不满,另一方面是对斯特里克兰德追求理想的敬佩。

咱都是理智的人,却也都想做个疯狂的人。

我的确很难完全认同斯特里克兰德的行为,因为在道义上他抛家弃子罔顾他人可以说十分自私了,但是,如果用道义世俗来绑架他,又觉得这对他十分不公平。

大学毕业那时找工作很迷茫,我跟教授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教授问我,你有没有喜欢到就算死也会去做的事?我说没有,他说,那么你便不是“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工作”的问题,你喜欢的事,没有。

如果有真正喜欢做的事,那么就算死也会去做。

我想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都挣扎过吧。

对于斯特里克兰德来说,画画就是他真正的存在的意义。

人之所以和其他动物不一样,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总是不断地追寻意义二字。

人是追寻意义的动物。

因为人才总不满足于吃喝拉撒,日常生存,总表现得那么不老实。

从大的意义上看,人的短短几十年,也只是时间存在的一个片断而已,使这一段时间赋予意义,不正是人活着的使命吗?
另一方面,人们惊讶于斯特里克兰德在证券行业已经安安稳稳小有成就,他完全可以按照大多数人的生活那样过下去,可以预见会有一个很不错的结局。

但他相当爽快无情地抛弃了,为了画画过上十分穷困潦倒的流浪汉的生活。

也许后来因为他成功了他的画可以卖出天价,人们才开始津津乐道起来。

如果他一辈子就默默无闻地死去呢?我还是会敬佩他的勇气。

相对于“拼命追求什么”的命题而言,我认为“放弃已有的生活”更需要勇气。

因为“追求什么”让你显得像个勇士,而“放弃什么”却让你显得像个傻瓜。

因为如果失败了,前者的情况人们会说你已尽力过,并没有什么可遗憾的;而后者的情况,人们说你真是蠢到家了才会干这种不值得的蠢事。

周围这种例子比比皆是,甚至在我自己身上也有发生过类似的情况。

在这个意义上,斯特里克兰德是一名伟大的战士。

他对外界的所有不在乎,就是最好的反击。

我听说毛姆的大学是学哲学的,《月亮与六便士》中夹叙夹议,黑格尔认为近代的标志之一,是“人”对自我的觉醒,那么斯特里克兰德,也许是神指点了他,40岁突然开窍
了。

可能真的有那么一种人吧,天生生来带着使命的,就像苏格拉底,他说他受神的旨意,到处转悠拉着人问问题,世人认为他是疯子,可是他自己说了,哲学家王是出到过洞穴外的人,回到洞穴里面后,便是世人皆醉我独醒了。

最后,听说是以高更为原型写的书,所以接下来有点想去看看高更了!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3
不知道为什么会买来这本书,可能是当当搞促销活动,为了凑金额——这种名著一般都不贵。

作为一个理工男,从小就没正经读过几本名著,更别提外国名著啦。

所以,现在也算是恶补。

这本书陪着我度过了整个二月,从冰天雪地到大地回春,从室外寒冷的北国到屋里阴冷的南方。

所谓良药苦口,这种书读起来完全没有畅销小说那么有趣,那么容易进入情节。

可以说,前五分之一的篇幅都让我很难沉浸其中,繁复,琐碎,如同流水账一般在交代叙述者和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以及一次又一次的相遇。

直到故事的大幕逐渐拉开,一个别有洞天的舞台终于呈现了出来。

终于明白作者想说的`是什么。

以及,为什么小说的名字叫做“月亮和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4
读完全书,斯朱兰的形象被复杂又立体地呈现在眼前,从艺术和人性两方面划出平行线,笔者如同带着我们边走边看关于斯朱兰的故事,最后,斯朱兰带给我们疑惑,带给我们震撼,带给我们关于生活和理想的深思。

(一) 斯朱兰原型追溯
搜了高更的作品,没有学过美术鉴赏也就没有评价其画作的资质,只是想多一分了解以和书中内容能进行一个对比。

没有找到书中细致描绘过的完全一致的画作,但确实高度相仿。

比如,高更有副作品名为《大溪地的风光》;其油画《我们朝拜玛利亚》原名叫《伊阿·奥格娜·玛利亚》,在大溪地的族语中,是对天使打招呼的寒暄语;书中反复提到斯朱兰的一副关于爱塔哺乳的画作,说画里还有一个老婆婆,而实际高更有一幅作品名为《游魂》,画为一个女子赤身趴在床上,后面有一个老婆婆的凝视。

资料显示大溪地岛是高更的艺术源
泉,那里的妇女更是高更主要的描绘对象,在他的画笔下显示出了特殊的魅力。

(二)关于斯朱兰
从社会道德标准来讲,无论是哪个时代,他都是一个非常不负责任的男人,毫无征兆抛妻弃子,只身前往巴黎只为寻找虚无缥缈的理想,对待妻儿,他不仁;在他生活窘迫,生命垂危之际得到了德克无微不至的救助和照料,却丝毫没有感恩之心,反而掠夺了德克的妻子,住在他的房子里,读到这里是真的觉得斯朱兰就是一个臭不要脸的恶棍,名副其实!这是他的不义。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越往后读却越让人百感交集,不再单只是关于处于社会角度看人性的单方面评价,从悲悯,到痛骂,到理解,最后引起深思。

对书中的一句话印象深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斯朱兰为了内心的那团火,抛弃了家庭、稳定的收入和别人看起来体面的生活,开始追寻他灵魂深处无法压抑的“月亮”。

他认为:“爱,是一场病。

”也许是因为爱会羁绊他追寻那未知而强烈的梦境,他热爱艺术,他是一位极端的理想追求者。

以我们的方式说也许就是:“儿女情长什么的,真影响我们行走江湖~”所以索性抛开社会道德和规则的束缚,还原人性的本质?当然,如果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毛姆去巴黎找他时问他:“你会画画吗?你相信自己一定能画好吗?”他只回答了五个字,看到这五个字时我的内心为之触动,他说:“我非画不可。

”这是一种源于灵魂深处的信念。

他不是为成为一个万人敬仰的艺术家而作画,而是因为热爱,因为追寻。

在追寻的道路上,他经历了穷困、辛酸、疾病,他遇到过别的女人、遇到过不计回报帮助自己的德克、遇到过一起患难度日的船长、最后遇见了爱塔,生儿育女,可是没有什么能改变他对艺术,对自己梦境的追寻。

毛姆书中形容自己对斯朱兰的感觉是被下了魔咒,也许,他就是那么一类人,虽然少数,可生活中难免存在。

他们天性比别人多了些许敏感,勇敢,亦或几分肆无忌惮。

在世界各地街头会有许多人,他们弹着吉他,敲着手鼓,他们是放弃了怎
样的生活来到这里?也许他们是为自己心中的那团火,为了梦境中的明月光,觉得他们有着同样的坚持。

借书里的一段话表达这么一种想法:“也许这只是我天生的情结,那时候已经非常强烈,觉得这种生活,这种随大流的生活,有点不对劲。

我承认其社会价值,我清楚其安稳的幸福,血液中却有一股热流需要更狂放的通道。

这种轻而易得的快乐似乎应该警惕,我心底渴望更惊险的活法。

若能改变,改变并体验未知的激情,我随时准备攀越嶙峋的怪石,涉足阴险的浅滩。


如果你知道你追寻的月亮的雏形,哪怕未知与不清晰,你已踏上征程,希望你相信它,相信自己的选择,请你一定要坚持。

再或者我们并不知道自己要追寻什么,觉得安稳的六便士,会带给我们爱的享受,安逸的生活,有渴望颠沛流离却内心自由的人,就会有满足于安定生活的人,不同的'活法。

有人选择成为了并非他们想成为的人,可是他们生活的也不错。

有人选择尊崇自己内心追逐着自己渴望的生活,尽管也许落魄不堪。

可不论你选择了脚下的六便士,还是头顶的明月光,选择了就发自内心的去热爱它,勇敢的坚持下去!
(三) 艺术与理想的追寻需要执着
最后,说说坚持。

艺术家是个很特别的职业,演员或者歌手,可以一夜成名,画家则需要反复地磨炼与坚强的意志,许多知名画家顽固而执拗,有些甚至像偏执的疯子,可这也许恰就是成就他们旷世奇作的原因吧,即使有时,那些称赞来得太晚了些,他们都没能看到。

也正因此,这种精神更显得尤为可贵,如果你知道你去风餐露宿地追逐一定能成为百万富翁,你一定会去做,我们没有做的原因是不清楚结局。

那些为了艺术、为了梦想献生的人们同样不知道结局,他们义无反顾,不是所有的他们都成为为世人所称道的名家,可是,他们都值得被歌颂。

你,还记得你的梦想吗?从前的我们总觉得自己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可慢慢地,大家似乎因为种种无奈与无力感,就慢慢妥协了,我们慢慢拾起六便士,偶尔心里惦念着明月光,想着,算了,得不到的…
我们怕了吧,我们开始对不符合大流的生活敬而远之,这不一定可悲,因
为万事万物都是平衡的,最终,你总会有归宿,如同斯朱兰心中的大溪地,最后灵魂得以安顿。

那归宿就好似斯朱兰心中的:“有时候我幻想无边无际的大海中有一座孤岛,我住在隐秘的山谷里,周围长满怪树,一片静谧。

在那儿我应该能找到自己想要的。

”所以,我们的梦境里有了一座孤岛,美丽的孤岛上,到处椰子树,清澈的海水,破旧简陋的小屋,满墙壁色彩斑斓……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5
《月亮与六便士》的作者毛姆深入探讨了永恒的理想和现实问题:有多少人只是抬头胆怯地看了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呢?
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做出的决定,放弃政卷经季人的工作,去当画家。

有点疯狂,不可理喻,是众人眼中背弃家庭的负心汉,当他一直以来靠工作工资养活太太孩子,大家也理所当然享受在其中。

一直生存没有危机感。

这种现状一旦被打破,首先是太太的慌乱,紧张。

太太对他的'爱好一点都不了解,怀疑他是变心和另外一个女人私奔跑了。

太太用“耸人听闻”来说丈夫的不可理喻。

从太太前后的表现,让“我”发现:人的性格有多么复杂,平庸与伟大、狠毒与善良、痛恨和喜爱可以共存在一个人身上。

太太最后也重新筹划自己的生活,靠自己努力养活自己,还有孩子靠她姐姐的接济。

这种苦难使她变得心胸更狭窄、报复心更强。

她和所有循规蹈矩的女人一样,完全相信只有依靠别人生活才是真正体面。

斯特里克兰德在巴黎穷困潦倒,饥不择食享受着他的精神生活。

他的画也卖不出去一张。

这种苦难得生活下,他也一直没有放弃艺术创作。

迪尔柯·斯特罗伊夫是一个滑稽、蹩脚的画家,可他很能赚钱,又为人大方,性格软弱、善良。

被别人伤害。

对“我”热情豪迈。

不会拒绝别人借钱。

我想说虽然抬头看到了美丽的月亮,我还得低头去寻找地上的六便士。

钱会让我的物质生活更加有保障。

现实会很残酷,我害怕在理想生活中更加奄奄一息。

我年轻时也尝试着追逐“月亮”,但“月亮”太遥远,永远到达不了。

只能偶尔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生存的六便士。

钱可以让我快
乐,美里的“月亮”让我上进。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6
第一部分讲述了主人公查尔斯.朱斯兰的家庭情况,他是一个无趣但是富有的证券交易员,但他的太太是一个热衷于社交活动并且聪明漂亮的人,她通过请客到她们家吃饭等等等方式认识了不少作家,他们有一儿一女,生活过的稳定且富足。

生活没有这么一直继续下去,有一天朱斯兰突然离开了他老婆,但是他并非是出轨或者移情别恋,而是要去画画,离开他的家,离开他的老婆去学习画画,在块40岁开始学习画画,并且没有和他老婆商量独自离去。

离开他老婆他先去了巴黎学习画画,他的日子过的也不好,几乎是吃一顿要饿上好几天,最后饿的非常瘦,住的地方也不好。

在巴黎有一个很欣赏他才华的朋友经常接待他,借钱给他用并把自己的画室给他用,最后朱斯兰把他老婆给勾引走了,并且表现的毫无内疚的意思,他的这个勾引来的老婆死后,他去了一个小岛上,并和当地的`一个小女生结婚了,最后他自己生病死了,他吩咐他老婆把他的画作都付诸一炬。

不是天才依然可以自由勇敢不负此身,并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做不喜欢的事情做不到伟大,只有做喜欢的事情,忘我的沉醉于自己的事业,将事业与生命融为一体,才会取得好的,杰出的成绩,当然作者可能要表达的是职业自由,而不是去讨论理想与事业成功的线性关系。

每天叫醒你的是梦还是闹钟,是对美好的前方的吸引还是黑暗的背后的恐惧?书中的原型是著名画家高更,如果是我们,能放弃富足的职业,去画画吗,很少有人能做到,理由有一大堆,反正就是做不到。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7
生活中更多的是不理解与不被理解,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前半生过着世俗的生活,家庭美满幸福,工作顺利多金,却突发奇想,成了一个“艺术家”,物质与精神一直存在矛盾,如果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我过我的生活,爱咋咋地,我开心就行。

”毕竟能够享受这种精神上绝对愉悦与自由的都为少数,我们会讥笑放牛娃的故事,我们又何曾不是放牛娃?为什么读书?为了找到
一份好工作。

为什么工作?为了赚钱。

为什么赚钱?老婆孩子热炕头。

又让人联想起世界荒诞的本质,人类也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繁衍生息,问为什么这么过活着?因为老祖宗们都是这么走下来的。

人文学科的悲哀,也许就是看淡了人世浮华,却还是想轰轰烈烈地活出自己,以前的我是个悲观主义者,认为一切都是徒劳,一切只不过是存活的斗争,当实现了一个小目标,又当上了乐观主义者,认为人生是明媚的,过去的晦暗是能够被改变的,现在的我,更多了些理性,也许还是幼稚的,也没什么值得讥笑自己的,毕竟世界的'本质都是荒诞,我只是天马行空了一下,也无伤大雅,在生存面前,任何困难都不称其为困难,哪怕活得悲哀,过着蝼蚁般的生活,也没有什么值得恸哭的,还有勇气选择活着,不需要太高贵的自尊心,像是罗翔老师说的我们拿着自己的剧本,登上不被我们选择的舞台,也并没有很多的选择机会,所以我们没必要去羡慕别人的剧本。

就想打游戏,单纯的开始,可能以为自己十足非,直到发现了氪金用户的存在,这时候,又贫又非的我们选择了拼实力,但是后台程序会给你一些自信打败部分氪金用户,但是最终仍无法打败他们的高级氪金用户,这难道不是生活么?有时候很佩服会打游戏的人,不管是思维、操作能力还是人生态度,他们往往会成熟一些,“游戏说”也是文化起源说之一,现代有多少人已经不会游戏了,没有精神上的愉悦,还哪里来的创造力?哪里来的生动活泼的感情?也不是为网瘾少年辩白,只是觉得他们生来并不是丝毫自制力都没有,也不是生来脑子里只连上了无线,可能他的舞台太过枯燥无聊吧,只有在游戏中才能体会到真正的自我。

似乎有点偏题了,回归正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选择,如果你正困顿于现实世界,那就好好的与内心世界聊一聊吧!
读书真的让人宁静,不知不觉也就过上了大三的生活,又一个岔路口即将来临,以前我会很畏惧,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突然想起来我爷爷说:糊口饭吃总能做到吧?有点不争气,也一直很讨厌“糊”的态度,但现在想想,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有了最低生活保障,为什么要去惧怕失败呢?命运选择了我,我也同时选择了命运。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8
读这本书的经历有些曲折,天才画家梵高和高更的故事一直很传奇,得知《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的原形是高更,而且《月亮与六便士》的名气很大,便想一探究竟,想看看书中到底写了什么故事。

先是从图书馆借,没能借到,只借到了一本作者毛姆写的评论其他著作的书,想着同一个作者,应该也不错,结果书中所涉猎的'故事都不太了解,读不下去,心里有些失望。

后来有幸从朱老师那里借来一本,书到手便立马读了起来,也许是期望太高,前几章作者只铺垫了一些事情,很无趣,心里有些小失望,此书就被搁置一边了。

突然有一天朱老师发了一些关于本书的评论,很有意思,又有了赶快读完此书的兴趣。

本书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讲述思特克里兰德放弃美满家庭,稳定社会地位,追求绘画理想的故事,书中主人公为了追求梦想,不畏生活的贫穷,无视病痛的折磨,几十年来从不后悔,这种做法也许只有天才才能做到。

此书越往后越精彩,思特克里兰德最后和土著人结婚,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小岛上,每天画画,得了病后依旧坚持作画,眼睛瞎了仍然阻挡不了,他的遗言是死后要把挂满壁画的房子一起烧掉……他是用生命在画画。

虽然小说的故事有些夸张,我想作者正是想要通过这种对比来表达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月亮高高在上,虚无缥缈,六便士很不起眼,却很实在,两者差距很大,但都不可或缺。

在生活中,我们埋头奔波忙碌的同时仍需抬头仰月亮,不忘追求梦想,只有这样生活才更有意义。

最后特别感谢朱老师,能读完此书,多亏了朱老师!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9
第一次读毛姆的小说,想读《月亮与六便士》起源于一位我喜爱的网络写手有这样一句话: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但愿你的生活中同时拥有月亮和六便士。

大概六便士代表了金钱,而月亮则代表了某种圣洁的难以企及的事物吧。

而现实生活中的人,如果金钱和圣洁同时得到,是再好不过的了,不过,是不是有些贪心?
然而,看完了月亮和六便士的全文,却发现这不过是一个“我的世界你不懂”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