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卷A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一上·桂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短视频是互联网行业的又一个风口。

其中固然不乏积极、健康、阳光的作品,但也有很多浮夸的表演、出格的搞怪、偏激的嘲讽,有的还涉及色情、暴力、血腥。

一些短视频作者为了博取用户的关注和转发,不惜__________,以声光电的方式对用户进行感官刺激,传播及时行乐、违反秩序、离析传统等非主流观念,在“审丑”而不是“审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有人认为,这样的视频,看一看、笑一笑就过去了,应该无伤大雅。

其实不然,(),如果任由负能量蔓延,就会造成______________、扰乱思想的严重后果。

实际上,这些“非主流”短视频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日益增加。

有人效仿“恶搞”视频,将透明胶带横在门前绊倒他人,用整蛊小道具惊吓孩子。

类似事件________________,使得逾越底线的娱乐陷入伤己伤人的境地。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而言不会是“无感”的。

而且短视频主要目标用户正是“80后”“90后”,青年对之产生兴趣,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短视频作品泥沙俱下,_____________,如果不加甄别、丧失警惕,就可能在一次“短暂的视觉冲击中”,让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受到无形冲击,甚至在跟风模仿中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 另辟蹊径耸人听闻数见不鲜良莠不齐
B . 剑走偏锋混淆视听层出不穷参差不齐
C . 另辟蹊径混淆视听数见不鲜参差不齐
D . 剑走偏锋耸人听闻层出不穷良莠不齐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必定带来不良影响
B . 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不知会带来什么影响
C . 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点赞与扩散,难免带来不良影响
D . 无意间对消极内容进行点赞与扩散,带来的影响可好可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拥有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

B .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多元的心态、更开放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

C .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拥有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而言不会是"无感"的。

D .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9高三上·松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孔子谈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之言,不仅对个人自然生命的健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个人道德生命的提升尤其是对当代中国官员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君子三戒”涉及人性中最常见的方面:人性好色、好斗、贪得。

何谓色?含义一,“色”主要指面部表情,怒色、和颜悦色都属此类,也可引申为表面上;含义二,“色”指美色,尤其是女性美色。

也可理解为专指夫妇一伦,为夫者能敬妻之贤德而略其色貌。

“斗”指争斗,战斗。

孔子所说的斗,主要是指人壮年时血气方刚,好胜心正盛,容易好勇斗狠,人们的意气之争也包括其中。

“得”指取得,获得,此处意指贪得。

贪,泛指无节制的爱好,贪得无厌。

财货、金钱、宝物、田产、房屋、女色等都是贪得的对象。

表现为对既得的唯恐丧失,也表现为对未得的贪取。

孔子将人生大体分为少、壮、老三个阶段,所谈“君子三戒”是从血气出发,但并未止于自然生命层面。

孔子之后的注疏透显出“君子三戒”从养生到养志、以理胜气的理论发展路向。

孔子从血气出发所谈的“君子三戒”,指向了从人的自然生命向道德生命的提升,关注人对色、斗、得的节制及对礼法、习俗等社会规范的遵守和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

正因为人性好色、好斗、贪得,所以孔子提醒人们要有所戒惧,为此,人们需具有拘束性道德,在诱惑面前克制自身,不能悖理违法,丧失人格,失落道德,失去本心。

由此,人们才有可能超越血气的役使走向道德修养的提升,进而挺立道德主体、扩充道德生命。

“君子三戒”为当代中国官员道德建设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智慧,当代中国官员如何戒“色”?第一,修身养性,涵养拘束性道德。

第二,修身齐家,弘扬夫妻忠贞美德。

如何戒“斗”?第一,弘扬“掣矩之道”,处理好上下级、平级、同级行政官员之间的关系。

第二,“正名”,官员明确自己的职权职责,在其位谋其政,既不越位又不缺位,有助于避免争权夺利。

第三,提倡君子之争。

在竞争、竞岗、竞职时,尊重社会规范、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以礼来化解恶性竞争或争斗,营造和谐良性的竞争氛围。

如何戒“得”?第一,不受不义之货财。

第二,理解义利关系的三重境界,有助于官员拒贪自主性的提高。

最低的一重境界是“以利为利”,就是说为官的目的是唯利是图。

第二重境界是“以义为利”,就是说为官者确实有为己谋福的目的,但他是通过行善举,为百姓服务而达到自己利益。

第三重境界是“以义为义”,即纯粹为行善而行善的境界,纯粹为百姓服务而为官,惟其如此才能心安。

“好色、嗜斗、贪得”的最终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官员唯有涵养自己的拘束性道德,提高面对色、斗、得的道德持守能力,方能获得君子坦荡荡、君子不忧不惧的幸福。

尤其是在今天,官员内心对制度的敬畏,对色、斗、得的戒惧,应该成为反腐制度建设的内在动力,也正因此,“君子三戒”及与此相关的道德修养应该成为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文化资源。

(节选自《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三戒”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官员道德建设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孔子谈到君子有三戒,主张戒色、戒斗、戒得,也从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和从血气特点不同揭示三戒思想的依据。

B . 孔子所谈三戒思想既对个人自然生命的健康意义重大,又对个人道德生命的提升以及对当代中国官员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C . “得”主要指贪得。

泛指无节制的爱好,贪得无厌。

表现为对财货、金钱、宝物、田产、房屋、女色等未得对象的贪取。

D . “君子三戒”针对人性的通常弱点而论,其中的人性好色重要的一层意思是指人们对女性美色的喜好,即人们好于女性美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人们要超越血气的役使走向道德修养的提升,就要对好色、好斗、贪得有所戒惧,就需要在诱惑面前克制自身。

B . 孔子所谈“君子三戒”从血气出发,但并未止于自然生命层面,而是显出从养生到养志、以理胜气的理论发展路向。

C . “君子三戒”为当代中国官员道德建设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智慧,如修身齐家、掣矩之道、正名、君子之争、以义为义等。

D . 借鉴君子之争戒官员之斗,是指在职场竞争中,尊重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以礼来化解恶性竞争或争斗,营造和谐良性的竞争氛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孔子所谈的“君子三戒”,从人的自然生命向道德生命提升,既关注人对色、斗、得的节制,又关注对社会规范的遵守以及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

B . “正名”之法有利于戒官员之斗,官员明确自己的职权职责,在其位谋其政,既不越位又不缺位,有助于避免争权夺利。

C . “好色、嗜斗、贪得”的最终结果都是事与愿违,官员对制度的敬畏,对色、斗、得的戒惧,是今天反腐制度建设的内在动力。

D . 理解义利关系的三重境界来戒“得”,意在否定唯利是图,而培养“以义为利”之风,进而崇尚“以义为义”的最高境界。

3. (9分) (2020高一上·安康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劳动节假期年年有,但又有多少家长在劳动节上好了“劳动”这一课呢?
放学途中,书包在父母长辈的肩上,孩子们却两手空空;午餐时,小学一年级的众多孩子不会剥虾,导致无从下口;更有甚者,大学生不会自己洗衣服,每周带一大包脏衣服回家。

对于劳动,家长们各有说法。

家长1:儿子2岁多,开始自己用微波炉热牛奶。

4岁多,站在小板凳上煎鸡蛋。

现在6岁,可以自己煮西红柿鸡蛋面。

家长2:儿子10岁了,还不太会系鞋带。

每次看他系得那么费劲,我很着急,干脆把他所有的鞋子都买成带粘
扣的。

男孩就是没有女孩那么细心,生活能力差点儿就差点儿吧。

家长3:我觉得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只要学习成绩好,长大了自然有出息。

至于劳动教育,对孩子意义不大。

(摘自“校长会”微信公众号)
材料二;
2019年9月到12月期间,××省在八所中小学对450名师生就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省中小学就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调查统计表
(选自《追寻教育之源:对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审思》)
材料三:
劳动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识。

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

劳动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成就幸福圆满人生的有效途径。

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使之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初步的职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劳动教育要在增长青少年的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引导青少年在做中学,学中做,在社劳动实践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

劳动教育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形成以劳育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模式,促进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让青少年学生在劳动创造中形成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离不开劳动教育的支撑。

要把劳动教育融入劳动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实践、家务劳动各环节,整体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10月11日,有删改)
材料四:
在国新办9日举行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意见》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表示,劳动教育是当前整个教育体系当中的短板。

因此必须加强。

《意见》在劳动教育上单独列了一条,作为“五育”之一,德智体美劳单独表述。

加强劳动教育,须加强制度建设。

准备制定两个文件,一个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进行顶层系统设计。

二是制定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纲要。

通过制定劳动教育的指导纲要,明确具体内容和实要求,确保劳动教育能够落地。

在在义务教育阶段,最关键是要调整、优化课程设置。

必须明确两点:第一是要把劳动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第二是要有专门的劳动教育课时,有具体的时间规定和要求,按照规定和要求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

(选自国新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从材料一看,家长们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各持己见,但多倾向于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劳动并不怎么重要。

B . 从材料二看,广大中小学生对开设劳动课不重视,对是否有必要开设劳动课的问题,多持无所谓的态度。

C . 从材料三看,社会实践是落实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明白事理。

D . 从材料四看,劳动教育是当前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短板,教育部已着手制定文件,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中列举学生和家长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旨在引发人们对“劳动教育”的思考。

B . 材料二以调查统计的方式,通过数字对比,凸显出人们对于大力开展劳动教育已经形成共识的现状。

C . 材料三中指出,劳动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加强劳动教育,也是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D . 材料四谈了教育部对劳动教育开展的意见,这是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对劳动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3)请结合材料,谈谈当下如何做好劳动教育。

4. (12分) (2019高二上·台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父亲的鞋子
李汉荣
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来看我们,带来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一袋面条。

“没上农药化肥,专门留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的,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有机,让孙女吃些,好长身体。

”父亲放下粮袋,笑着说。

我掂量了一下,大米有五十来斤,面条有三十多斤。

鼓鼓囊囊两大麻袋,不知他老人家一路怎么颠簸过来的。

老家到这个城市有近一百华里路,父亲也是快八十岁的老人了。

看着父亲一头的白发和驼下去的脊背,我没有说什么,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

父亲看着我们刚刚入住的新房,墙壁雪白,地板光洁,说,这辈子当你的爹,我不及格,没有为你们垫个家底,你们家里,连一片砖我都没有为你们添过,也没有操一点心,也没帮过一文钱,我真的不好意思。

只要你们安然、安分,我就心宽了。

我不住地说,爹你老人家还说这话,我们长这么大就是你的恩情,你身体不错好好活着就是我们的福分,别的,你就别想多了。

父亲忽然记起了什么,说,嘿,你看,人老了忘心大,鞋子里有东西老是硌脚。

昨天黄昏在后山坡地里搬包谷,又到林子里为你受凉的老娘扯了一把柴胡和麦冬,树叶啦,沙土啦,鞋子都快给灌满了,当时没抖干净,衣服上头发上粘了些野絮草籽,也没来得及理个发,换身像样的衣服,就这么急慌慌来了。

走,孙女儿,带我下楼抖抖鞋子,帮我拍拍衣服上的尘土。

我说,就在屋里抖一下,怕啥,何必下楼。

父亲执意下楼,说新屋子要爱惜,不要弄脏了。

楼下靠墙的地方,有一小片长方形空地,还没有被水泥封死。

父亲就在空地边,坐在我从楼上拿下来的小凳子上,脱了鞋子仔细抖,又低下身子让孙女儿拍了衣服,清理了头发。

上楼来,我帮父亲用梳子梳了头发,这是我唯一的一次为他梳头。

我看清了这满头的白发,真有点触目惊心,但我又怎能看清,白发后面积压了多少岁月的风霜?
第二年春天,楼下那片空地上,长出了院子里往年没有见过的东西,车前子、野茅草、蓑草、野薄荷、柴胡、灯芯草、野蕨秧、野刺玫,在楼房转角的西侧,还长出一苗野百合。

大家都感到惊奇,有个上中学的孩子开玩笑说,这不就是个百草园吗?
大家都说,新鲜,真新鲜。

也有人说这个院子向阳,有空地就不愁不长苗苗草草。

议论一阵也就不再管这事了。

只有我明白这些花草的来历。

它们来自父亲,来自父亲的头发、衣服和鞋子,来自父亲的山野。

是的,父亲也许没有带给我们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清贫的父亲唯一拥有的就是他的清贫,清贫,这是父亲的命运也是他的美德。

但是,比起他的没有留下什么,父亲更没有带走什么,连一片草叶、一片云絮都没有带走。

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

连我对他的感念和心疼,他也没有带走,全都留在了我的心里。

这么说来,我的所谓的感念和心疼,说到底还是我从父亲那里收获的一份感情,直到他不在了,我仍然在他那里持续收获着这种感情。

而他依然一无所有地在另一个世界孤独远行。

是的,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

我看着大地上的一切,全是一代代清贫的父亲们留给我们的啊。

何况,我的父亲,曾经,他把他的山野、他的草木、他的气息都留给我们。

他清贫的生命,又是那般丰盛和富有,超过一切帝王和富翁。

在他的衣服上拍一下,鞋子里抖一下,就抖出一片春天。

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

(1)根据文章前三段文字,简析父亲的形象特征。

(2)这篇散文以“父亲的鞋子”为题,用意何在?
(3)画线的句子好在哪里?请赏析。

(4)作者在文末说“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
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

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

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 .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 .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 .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 .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长官为礼部尚书。

C . 《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 . 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

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苏轼才华出众。

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 . 苏轼勤政爱民。

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 . 苏轼敢于直言。

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 . 苏轼仕途坎坷。

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以及课本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②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新城道中其二①
苏轼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②。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③。

注:①神宗熙宁六年(1073)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

②钲:古代乐器。

击之而鸣。

③耦耕,是指二人并耕。

(1)
结合全诗,分析“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的妙处。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6高三下·赣州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②月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意蕴丰富,以月烘托情思是常用笔法。

《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________,________”,借月抒发别离之情。

③《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