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期末综合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期末综合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历史课上,同学们对老师展示的“人类进化示意图”(见下图)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比较合理的说法是
A.人的身高越来越高B.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C.原始人类以群居为主D.女娲造人是有依据的
2.半坡遗址发现有碳化的粟粒和石锄、石磨盘等工具,这反映半坡居民
A.从事原始农业B.过着集体生活
C.掌握制瓷工艺D.步入阶级社会
3.“禅让制”是一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制度,继承者需要具备的条件是()A.德才兼备B.武艺高强
C.与部落联盟首领是母女关系 D.与部落联盟首领是父子关系
4.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下列能证明夏朝建立的证据是()
A.二里头遗址及出土的文物B.殷墟遗址及甲骨文
C.司母戊鼎及铭文D.四羊方尊及金文
5.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
”这主要是因为在汉字发展史上,甲骨文()A.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B.成为字母文字的起源
C.雕刻在龟甲和兽骨上D.年代最早体系较完整
6.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
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
这说明()
A.鲁国与齐、晋距离较近,而与周天子相距甚远
B.鲁国想与齐、晋联合共同攻打周天子
C.周天子势力与齐、晋势力差不多
D.周王室衰微
7.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序幕中,芈月对秦军大声疾呼:“你们有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报!”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
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
C.战场立功将士国家赐给田宅和爵位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8.“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A.国家繁荣稳定B.人民安家乐业C.民族融合加速D.社会急剧变化9.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
结账时,这位咸阳商人应该用下边哪种货币支付货款?
A.B.
C.D.
10.秦朝全国人口约2000万人,而服役的人数总数不下300万,占当时总人口的15%.这一组数据说明秦朝
A.赋税沉重
B.思想禁锢
C.刑法严酷
D.徭役繁重
11.汉顺帝时,孙程等十九名宦官因除掉外戚闫氏势力被封侯。
不久,顺帝相继拜皇后的父亲梁商和兄长梁冀为大将军,梁冀把持朝政近20年。
汉桓帝时与宦官单超等人合谋诛杀梁冀及其亲党,结果宦官独揽朝政。
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政治状况是()
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C.皇帝昏庸无能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12.下图漫画反映的
A.周朝实行分封制B.秦始皇废除分封制
C.汉高祖分封诸侯王D.汉武帝实施推恩令
13.西汉建立后,社会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
为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
A.统一度量衡 B.休养生息C.实行郡县制 D.颁布推恩令
1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写此诗的人身处的朝代是
A.秦朝B.西汉C.东汉D.三国
15.下面是一位同学在中国古代史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两幅图片,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A.佛教在中国的传播B.建筑艺术的发展
C.道教在中国的传播D.雕塑艺术的成就
16.季羡林先生曾说:“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中国、印度、阿拉伯和西欧。
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地区。
其所以能够在这里汇流,则须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路。
”这段话不能说明()
A.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B.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C.世界古老文化的源头在中国的地区
D.丝绸之路是一条世界多元文化融汇的通道
17.绘制知识简图能够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也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面示意图反映的阶段特征是()
A.社会变革B.政权分立C.繁荣开放D.国家统一
18.与“风声鹤唳”“投鞭断流”“草木皆兵”“东山再起”等成语典故有关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垓下之战C.涿鹿之战D.淝水之战
19.西晋后期,数以十万计的中原人迁往江南,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徒高潮。
与这一现象直接有关的是()
A.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B.汉族文化的吸引
C.“八王之乱”的爆发D.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20.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
这反映了
A.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发展B.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
C.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D.北魏已经完成了国家统一
二、解答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材料二:“治理国家要以德来感化人民。
”“学习要反复温习,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
”
﹣﹣《论语》材料三:……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
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
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请回答:
(1)材料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个学派的观点?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是什么?
(2)指出材料二中孔子的政治主张和学习方法分别是什么?并用最简练的语言指出孔子的历史地位。
(3)根据材料三,请问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什么?
(4)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22.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加强国家统一。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朝实施哪一措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一措施的基础是什么?
材料二: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治所建立的什么制度?御史大夫的职责是什么?
材料三: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
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朝廷分庭抗礼。
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汉初年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
为此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四: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引诱。
结果,秦始皇失败了,汉武帝成功了。
(4)汉武帝利禄引诱“人民只读一种书”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23.改革是强国之路,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重要动力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
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秦新破六国。
丞相王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群臣”。
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郡县制去代替。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三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谁?改革中的哪项措施激励人们“勇于公战”?这次改革对秦国起到了什么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秦朝采用哪一制度取代了古封国制?秦始皇为了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致的状况,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次改革?改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从图片来看是从爬行变为直立,结合所学可知,人与古猿有很多类似指出,可能是古猿进化而来的,故B符合题意;人的身高越来越高,这一说法没有科学性,从图片来看是从爬行变为直立,并不是说身高越来越高了,故A不符合题意;原始人类以群居为主,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不符合题意;女娲造人是有依据的,说法错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A
解析:A
【详解】
根据材料“半坡遗址发现有碳化的粟粒和石锄、石磨盘等工具”,结合所学可知,粟粒和石锄、石磨盘等工具,这些属于农业生产的资料,故A符合题意;过着集体生活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不符合题意;掌握制瓷工艺,与题干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步入阶级社会,与史实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A
解析:A
【详解】
相传,尧年老的时期,征求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推举有才德的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年老的时候,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这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因此说“禅让制”是一种部落首更替的制度,继承者须具备的条件是德才兼备,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4.A
解析: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
故A正确;殷墟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
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此作为商朝中心;甲骨文,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故B错误;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
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故C错误;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
故D错误;故选A。
5.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甲骨文是商朝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D正确;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雕刻在龟甲和兽骨上与“汉字发展史”无关,排除AC;字母文字的起源不是甲骨文,排除B。
故选D。
6.D
解析:D
【详解】
由题干中的“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周王室衰微,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所以D项符合题意;题干不是说明距离问题,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未体现鲁国想与齐、晋联合共同攻打周天子,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未说明各方势力问题,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答案为D。
7.C
解析: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战国”、“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军事方面就是奖励军功,对有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故C项正确;ABD项虽然都是秦国获胜的因素,但并不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主要原因,排除ABD项。
故选C。
8.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间战争不断,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
术繁荣局面。
由此,"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化,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9.C
解析:C
【详解】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如铲币、刀币、环钱等,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C项正确;刀币主要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排除A项;铲币是商周时期的青铜铸币,铸行于黄河中游农业发达的周、晋(韩、赵、魏)、纪、郑、宋等地,燕、楚二国亦有铸行,排除B项;鬼脸钱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制造和使用的仿贝货币--铜贝的总称,排除D项。
故选C项。
10.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由材料“秦朝全国人口约2000万人,而服役的人数总数不下300万,占当时总人口的15%”可知,这反映了秦朝徭役繁重,秦的暴政导致了秦的灭亡,故D符合题意。
赋税沉重、思想禁锢、刑法严酷都和徭役无关,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1.D
解析:D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汉顺帝时,宦官因除掉外戚而掌权,不久,外戚(梁冀)重新掌权,至汉桓帝时,宦官又因除掉外戚(梁冀)而独揽朝政,由此可见,二者交替专权。
因此,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政治状况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D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东汉中后期,出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没有体现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排除AB项;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而不是皇帝昏庸无能,排除C项;故选D。
12.D
解析:D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反映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确的是“推恩令”--汉武帝。
西汉初年,分封了许多封国,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秩序混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
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故D符合题意;周朝实行分封制的内容是把土地和人口分给诸侯,材料中未涉及,故A不符合题意;秦始皇废除分封制,与材料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汉高祖分封诸侯王,材料中未涉及,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3.B
解析: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社会经济萧条,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他下令“兵皆罢归家”,将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减免徭役及兵役,B符合题意;秦始皇时期统一度量衡,A排除;秦始皇时期推行郡县制,C排除;汉武帝颁布推恩令,D排除。
故选择B。
14.C
解析: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所写。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故C正确;ABD错误。
综上故选C。
15.A
解析: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明帝时期,西域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佛教传入中国,得到上层统治者的扶持,汉朝修建白马寺让其传教,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山崖上开凿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16.C
解析:C
【详解】
根据题干“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地区”可知,这段话不能说明世界古老文化的源头在中国的地区,故C符合题意;根据题干“其所以能够在这里汇流,则须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路”可知,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丝绸之路是一条世界多元文化融汇的通道。
因此,ABD 项表述正确,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7.B
解析:B
【详解】
图片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出现了多个政权并立,朝代更迭特频繁,最终由分裂走向了统一。
故示意图反映出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8.D
解析:D
【详解】
与“风声鹤唳”“投鞭断流”“草木皆兵”“东山再起”等成语典故有关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是淝水之战,魏晋时期前秦统治者苻坚一开始以“投鞭断流”表明其军队强大,执意要进攻南方的东晋,战争开始后,苻坚远望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是晋兵,胆战心惊,最后溃败,一路上“风声鹤唳”,而“东山再起”是指东晋名臣谢安复出,D正确;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之间的战役,相关的成语典故有纸上谈兵,A排除;垓下之战出自项羽、刘邦之间的楚汉战争,相关的成语典故有四面楚歌,B排除;涿鹿之战是远古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打败蚩尤的战役,C排除。
故选D。
19.C
解析: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生产力,大批汉族人死亡或逃亡,致使汉族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比例大大降低。
故C符合题意;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属于北人南迁原因之一,但不是直接原因,故A不符合题意;汉族文化的吸引不符合史实,故B不符合题意;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属于北人南迁原因之一,但不是直接原因,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A
解析:A
【详解】
根据材料“《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
”,可见,《齐民要术》总结了汉人和鲜卑人的生产经验,体现了民族交融,故A符合题意;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不符合题意;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与史实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北魏已经完成了国家统一,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二、解答题
21.(1)儒家学派;“仁”;百家争鸣。
(2)为政以德;温故而知新;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重视以德治国,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1)儒家学派;“仁”;百家争鸣。
(2)为政以德;温故而知新;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重视以德治国,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应强加于人,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观点。
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仁”。
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是百家争鸣。
(2)根据材料二“治理国家要以德来感化人民。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政治主张:为政以德;根据材料“学习要反复温习,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孔子的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根据材料三“……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
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
”是可得出现代治国方略: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重视以德治国,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符合题意,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和发扬等。
22.(1)分封制,依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制)。
监察
(3)诸侯王势力强大以及地方豪强地主的发展;实行推恩令
(4)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
解析:(1)分封制,依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制)。
监察
(3)诸侯王势力强大以及地方豪强地主的发展;实行推恩令
(4)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任意两点即可)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周初形势图”中镐京的周边分布着大量的封国,可知这是西周的分封制。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天子依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依据材料二《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可以看出反映了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因此御史大夫的职责是监察。
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由此可知材料二反映了秦朝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御史大夫的职责是监察。
(3)依据材料三“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
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朝廷分庭抗礼。
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分析可知,西汉初年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是诸侯王势力强大以及地方豪强地主的发展;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实行推恩令来加强中央集权。
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
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4)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利禄引诱“人民只读一种书”的具体措施有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23.(1)商鞅;奖励军功;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国力大增,为后来兼并六国打下基础。
(2)郡县制;统一度量衡。
(3)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改革是社
解析:(1)商鞅;奖励军功;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国力大增,为后来兼并六国打下基础。
(2)郡县制;统一度量衡。
(3)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遇到困难,必须坚持;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改革要采取正确的措施。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发映的是商鞅变法。
商君是指商鞅;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该措施激励人们“勇于公战”;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国力大增,为后来兼并六国打下基础。
(2)根据材料二“秦新破六国…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郡县制去代替。
”可知,秦始皇在地方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古封国制;秦朝建立后,为了纠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促进经济的交流和发展,秦始皇采取了统一度量衡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综合以上材料,得到的启示有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遇到困难,必须坚持;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改革要采取正确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