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分类汇编——金属与酸反应的图像综合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初中化学金属与酸反应的图像
1.在两只烧杯中分别放入相同质量的镁、锌两种金属,然后向两只烧杯中分别倒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消耗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

综合以上信息得到以下结论,合理的是
A .从图象可以看出,金属镁比金属锌的活动性强
B .若两种金属都有剩余,二者得到的氢气质量相同
C .若硫酸有剩余,二者得到氢气的质量相同
D .若两种金属完全溶解,二者消耗硫酸的质量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图像体现的是产生氢气质量与消耗硫酸质量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时间关系,无法比较镁、锌反应的速率,无法得出镁和锌的活动性强弱,说法错误;
B 、若两种金属都有剩余,则消耗的硫酸质量相等,根据氢元素质量守恒,产生的氢气均来自硫酸中的氢元素,故二者得到的氢气质量相同,说法正确;
C 、若硫酸有剩余,根据2442Mg H SO MgSO H 242+=+↑
,2442Zn H SO ZnSO H 652+=+↑

知,相同质量的镁、锌产生氢气的质量为:镁>锌,说法错误;
D 、若两种金属完全溶解,根据2442Mg H SO MgSO H 2498+=+↑

2442Zn H SO ZnSO H 6598
+=+↑
可知,相同质量的镁、锌与硫酸反应,消耗硫酸的质量为:
镁>锌,说法错误。

故选:B 。

2.现有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均显+2
价)。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完全反应所需时间:丙>甲>乙B.生成氢气的质量:甲>乙>丙
C.相对原子质量:乙>丙>甲D.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题意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与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反应,金属完全反应,根据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可知,金属乙反应的氢气质量最先达到最大值,其次是金属甲,最后是金属丙,即金属乙最先反应完,其次是金属甲,金属丙最后反应完,因此完全反应所需时间的关系为丙>甲>乙,A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如图所示曲线平行于x轴时,生成的氢气质量达到最大值,三种金属生成氢气的质量甲最大,其次是乙,最小的是丙,即生成氢气的质量甲>乙>丙,B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题意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均显+2价,若金属元素的符号为M,与稀硫酸反应的通式为
2442
M+H SO=MSO+H↑,设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金属的质量为m金属,生
成氢气的质量为m氢气,根据方程式可知
m
=
2m
x
金属
氢气
,则有
2m
=
m
x金属
氢气
,已知甲、乙、丙三
种金属的质量相等,则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x与生成氢气的质量成反比,如图所示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为甲>乙>丙,三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关系为甲<乙<丙,C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由题意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均显+2价,若金属元素的符号为M,与稀硫酸反应的通式为
2442
M+H SO=MSO+H↑,由方程式可知生成的氢气中的氢元素全部来自于硫酸,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守恒,生成的氢气质量越大,消耗的硫酸质量越大,如图所示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为甲>乙>丙,消耗硫酸的质量关系为甲>乙>丙,D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A .①等质量的镁、铁分别加入到足量的同浓度的稀盐酸中
B .②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C .③向一定体积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 .④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等质量的镁、铁分别加入到足量的同浓度的稀盐酸中,镁与稀盐酸反应:
22Mg+2HCl=MgCl +H ↑,铁与稀盐酸反应:22Fe+2HCl=FeCl +H ↑,镁比铁活泼,反应速率快,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相同质量的镁、铁与足量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最后,镁生成氢气的质量大,不符合题意;
B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但是最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一样,不符合题意;
C 、向一定体积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一开始,pH <7,随着反应的进行,pH 逐渐增大至大于7,符合题意;
D 、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由于溶液已经达到饱和,故硝酸钾不再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4.下列四个图像中分别表示四个化学兴趣小组活动中的数据及处理情况,其中错误的是 A .图甲:加水稀释氢氧化钠溶液
B.图乙:足量的锌和铁分别加入等质量同浓度的稀硫酸中
C.图丙:加热一定质量的KMnO4 固体
D.图丁:往饱和石灰水加入少量生石灰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pH大于7,加水稀释氢氧化钠溶液,pH不断减小至无限接近于7,故A正确;
B.足量的锌和铁分别加入等质量同浓度的稀硫酸,产生氢气质量相等,故B错误;C.一定质量的KMnO4固体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固体质量不断减少,当完全分解时固体质量达到最小值,之后不再变化,故C 正确;
D、往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当完全反应后温度降低到室温时,溶解度不变,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D正确。

答案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的图象题,注意起点、拐点与终点的含义。

5.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表示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粒
B.表示向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C.表示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至恰好完全反应D.表示将等质量的大理石分别与足量的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
稀盐酸反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粒时,反应生成氢气,当稀硫酸完全反应后不再产生气体,正确;
B、向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时,立即产生白色沉淀,错误;
C、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时,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随着反应进行,pH不断减小,恰好完全反应时pH=7,错误;
D、将等质量的大理石分别与足量的等体积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时,最终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相等,错误。

故选A。

6.下列图象与对应实验相符合的是( )
A.向pH=1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pH= 13的氢氧化钠溶液
B.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金属镁和锌
C.将一定质量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至有晶体析出
D.向氢氧化钾与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pH=1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pH= 13的氢氧化钠溶液,pH逐渐增大,由于反应生成水,溶液的pH不能大于13;故选项错误;
B、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金属镁和锌,镁的金属活泼性强,镁产生氢气的速率快;故选项错误;
C、将一定质量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至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分数先增大,待有晶体析出时,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
D、向氢氧化钾与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钡离子与硫酸根直接反应产生硫酸钡白色沉淀;故选项正确;
故选:D。

7.质量相等的镁和铝分别和等浓度、等质量的稀盐酸反应,反应情况如图所示。

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金属均反应完,盐酸一定有剩余
B .图中a 、b 分别表示铝镁的反应情况
C .盐酸均反应完,镁一定有剩余
D .反应结束后,参加反应的镁和铝的质量比为4:3
【答案】D
【解析】
【分析】
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

【详解】
A 、镁和铝与稀盐酸反应的关系式分别为22Mg 2HCl M +=+24gCl H 2↑

322Al+6HCl=2AlCl +3H 546↑
,稀盐酸中溶质的氢元素全部转化为氢气,生成的氢气一样多,说明参加反应的稀盐酸一样多,稀盐酸全部参与反应,故A 不正确;
B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镁在铝前,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铝强,镁先和稀盐酸反应,图中a 、b 分别表示镁铝的反应情况,故B 不正确;
C 、镁和铝与稀盐酸反应的关系式分别为22Mg 2HCl M +=+24gCl H 2↑

322Al+6HCl=2AlCl +3H 54
6↑
,图中生成氢气的体积相同,则质量相同,镁和铝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等质量的氢气消耗掉铝的质量小于镁的质量,等质量的金属与酸反应,则铝一定
剩余,故C 不正确; D 、镁和铝与稀盐酸反应的关系式分别为22Mg 2HCl M +=+24gCl H 2↑

322Al+6HCl=2AlCl +3H 546↑
,镁和铝分别和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也相等的稀盐酸反应,氢气的体积相等,则质量相等,反应结束后,设生成氢气的质量为m ,参加反应的镁
的质量为24m =12m 2,参加反应的铝的质量为54m =9m 6
,则参加反应的镁和铝的质量比为12m:9m 4:3=,故D 正确。

故选D 。

【点睛】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越靠前的金属金属活动性越强,和稀酸溶液反应时就越剧烈,相同质量的金属和同质量、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酸溶液反应所需的时间也就越少。

8.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钙溶液
B.向等质量的铝、锌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等浓度稀盐酸
C.完全分解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
D.一定量的镁在过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钙溶液,溶液应由酸性变为碱性,pH逐渐变大,图像不符,错误。

B、向等质量的铝、锌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等浓度稀盐酸,刚开始盐酸不足,金属过量,产生氢气质量相同图像应该重合,图像不符,错误。

C、二氧化锰只能改变反应的速度,不能改变生成氧气多少,生成氧气质量应相等,图像不符,错误。

D、一定量的镁在过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镁完全反应,氧气有剩余,根据质量守恒反应
的镁和氧气质量总和等于生成氧化镁质量,图像符合,正确。

故选:D。

9.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足量的锌、镁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
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滳加稀硫酸
C.向一定量混有少量盐酸的氯化镁溶液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
D.向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不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活泼,相同时间内产生的氢气,镁大于锌;该反应中稀盐酸的质量一定且少量,镁、锌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相同;故图像所示错误。

B、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pH值应大于7,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pH值应逐渐下降,故图像所示错误。

C、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水和氯化钠,没有沉淀产生;盐酸完全反应后,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故图像所示正确。

D、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不饱和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应大于0,起点错误,加入氯化钠固
体后,溶质质量增大至饱和,饱和后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图像所示错误。

故选:C。

10.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分别与足量的镁、铁、锌三种金属反应,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产生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之间关系的是()
A.B.
C.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分别与足量的镁、铁、锌三种金属反应,生成氢气中的氢元素全部来自于硫酸溶质,金属分别都是足量的,所以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对应同一纵坐标);又因为三种金属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镁>锌>铁,所以反应速率镁>锌>铁,反应完所用的时间镁最少,其次是锌,最长是铁(反应结束的拐点对应的横坐标:镁<锌<铁)。

故选B。

11.下列曲线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A.向稀盐酸中加蒸馏水(图中 q 曲线未与虚线相交,只无限接近)
B.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分解
C.HCl 和 FeCl3的混合液中加入 NaOH 溶液
D.等质量、等颗粒大小的金属加入足量稀盐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酸溶液的 pH 小于 7,加水稀释酸性减弱,其 pH 会增大,但是不会大于或等于 7,故 A 正确;
B、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能加快反应速度,但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故 B 正确;
C、盐酸与氯化铁的混合物中加入氢氧化钠,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生成的氢氧化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故在盐酸与氯化铁的混合物中加入氢氧化钠,得等一段时间才能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故 C 正确;
D、等质量的镁、铝、铁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铝最多,不是镁,故 D 错误。

故选:D。

12.如图是对实验绘制的相关变化的图形,其中实验结果与图形对应准确的是()A.向等质量的金属镁和铝中加入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
B.向硫酸中加水,溶液pH的变化
C .向饱和食盐水中不断加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变化D.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不断加入锌粉,溶液的质量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设加入金属质量为m,镁生成的氢气质量为x,铝生成氢气质量为y,
2442
Mg+H SO=MgSO+H
242
m x

24m
= 2x ,x=
1
m
12
242432
2Al+3H SO=Al(SO)+3H 546
m y

54m
= 6y ,y=
1
m
9
x小于y,所以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是铝的大于镁的,当金属没有完全反应时,硫酸完全消耗,产生的氢气质量等于硫酸中氢离子的质量,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选项A正确;
B、硫酸显酸性,pH小于7,加入水后,溶液稀释,溶液pH有所增大,但是无限稀释后,溶液的仍然为硫酸,所以pH无限接近与7,但是不会超过7,选项B错误;
C、饱和食盐水的中不断加入水,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增加,所以溶质质量保持不变,选项C错误;
D、溶液为硫酸铜质量,所以开始时溶液质量不为零,选项D错误。

故选A。

【点睛】
酸性或碱性溶液无限稀释后,溶液本身的酸碱性不会发生改变。

二、中考初中化学流程图
13.某种镁矿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镁,还含有较多的脉石(SiO2)和少量石灰石。

下图是利用该镁矿石制备七水硫酸镁(MgSO4·7H2O)的工艺流程。

已知CaSO4和MgSO4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前将镁矿石粉碎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步骤①中碳酸镁与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________________
(3)沉淀A的成分是SiO2和部分硫酸钙,过滤1后得到的滤液中的溶质除了MgSO4还有
____________。

(4)步骤⑥中的操作a名称是____________。

【答案】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使反应进行得更充分
MgCO3+H2SO4=MgSO4+H2O+CO2↑ CaSO4降温结晶
【解析】
【分析】
【详解】
(1)因为自然界中开采出来的镁矿石是块状的,如果不将其粉碎,稀硫酸只能和块状镁矿石的表面接触,接触面积较小,反应速率较慢。

因此反应前将镁矿石粉碎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使反应进行得更充分;
(2)步骤①中碳酸镁与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是::
MgCO3+H2SO4=MgSO4+H2O+CO2↑
(3)沉淀A的成分是SiO2和部分硫酸钙,过滤1后得到的滤液中的溶质除了MgSO4还有硫酸钙(CaSO4)。

因为硫酸钙微溶于水,大部分变为沉淀,但有少部分溶解在水中。

(4)从题中提供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硫酸镁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加大,故步骤⑥中将溶液浓缩蒸发,然后降温结晶,就会有七水硫酸镁晶体析出。

因此操作a的名称是:降温结晶。

14.电池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在锂(Li)电池研究方面做出贡献的科学家。

如图是工业上以某种石英砂(主要成分:SiO2、Li2O、Fe2O3、Al2O3)为主要原料制取纯硅和金属锂的一种方法。

请回答以下问题。

已知:LiCl的熔点是605℃、沸点是1350℃;NH4Cl在100℃开始分解,337.8℃分解完全,NH3和HCl在常温下又能反应生成NH4Cl固体。

当溶液pH=5时,Fe3+和Al3+已沉淀完全。

(1)“酸浸”步骤中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有________(填化学式)。

(2)请写出操作a的名称________;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4)试剂X是________。

(5)要得到较纯净的LiCl和NH4Cl固体,在第二个操作a之前应进行的一步操作是
________。

【答案】Li2O、Fe2O3、Al2O3(少一个不得分)过滤 SiCl4+2H2高温
Si+4HCl NH3·H2O
控制溶液的pH为5
【解析】
【分析】
四氯化硅和氢气高温生成硅和氯化氢,氯化铁和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铵。

【详解】
(1)Li2O、Fe2O3、Al2O3都属于金属氧化物,能和盐酸反应,故“酸浸”步骤中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有Li2O、Fe2O3、Al2O3。

(2)操作a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故名称是过滤。

(3)反应②是四氯化硅和氢气高温生成硅和氯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SiCl4+2H2高温
Si+4HCl。

(4)石英砂酸浸后得到的溶液中含有氯化锂和氯化铁、氯化铝,加入X后,氯化铁、氯化铝和X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氢氧化铝沉淀和氯化铵,故试剂X是NH3·H2O。

(5)当溶液pH=5时,Fe3+和Al3+已沉淀完全,要得到较纯净的LiCl和NH4Cl固体,在第二个操作a之前应进行的一步操作是控制溶液的pH为5。

【点睛】
要得到较纯净的LiCl和NH4Cl固体,当溶液pH=5时,Fe3+和Al3+已沉淀完全,在第二个操作a之前应进行的一步操作是控制溶液的pH为5。

15.亚硫酸钠在印染、造纸等众多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某研究小组采用如图实验流程用Na2CO3溶液吸收SO2制备Na2SO3。

反应I中随着SO2的增加,依次发生如下化学反应:
SO2+H2O+2Na2CO3=Na2SO3+2NaHCO3
SO2+2NaHCO3=Na2SO3+2CO2↑+H2O
SO2+H2O+Na2SO3=2NaHSO3
(1)H2SO3的名称为亚硫酸,则Na2SO3的名称为_____。

(2)常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分离混合溶液得到Na2SO3,由此可知,Na2SO3的溶解度曲线是与题图2中的_____(填A或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似。

(3)操作2得到的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

(4)查阅资料可知,向碳酸钠溶液通入二氧化硫的过程中,溶液中有关组分的质量分数变化如图2所示。

则线1表示_____(填化学式,下同)的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线2表示_____的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

(5)实验时,“反应Ⅱ”中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将反应1中生成的 NaHSO3转化为
Na2SO3,则该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

(6)实验后,将Na2SO3样品放置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检测发现样品中出现Na2SO4杂
质,且放置时间越长产生的Na2SO4越多,则Na2SO3样品变质为Na2SO4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

【答案】亚硫酸钠 B Na2SO3 Na2CO3 Na2SO3 NaOH+NaHSO3=H2O+Na2SO3
O2+2Na2SO3=2Na2SO4
【解析】
【分析】
根据给出的转化关系对应的过程分析每个对应的问题,或者直接分析每个问题,从给出的信息中找对应的信息。

【详解】
(1)由于H2SO3的名称为亚硫酸,所以Na2SO3的是亚硫酸对应的钠盐,所以名称为亚硫酸钠。

故填:亚硫酸钠
(2)常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分离混合溶液得到Na2SO3,说明亚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所以Na2SO3的溶解度曲线是与题图2中的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似。

故填:B (3)操作2是晶体析出过滤,所以得到的滤液是亚硫酸钠的饱和溶液,所以一定含有的溶质的化学式为 Na2SO3。

故填:Na2SO3
(4)向碳酸钠溶液通入二氧化硫的过程中,碳酸钠应该越来越少,所以线1表示 Na2CO3的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而线2表示 Na2SO3的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最终亚硫酸钠转化为亚硫酸氢钠,所以线2是亚硫酸钠。

故填:Na2CO3;Na2SO3
(5)实验时,“反应Ⅱ”中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将反应1中生成的 NaHSO3转化为
Na2SO3,是氢氧化钠和亚硫酸氢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aOH+NaHSO3=H2O+Na2SO3。

故填:NaOH+NaHSO3=H2O+Na2SO3
(6)实验后,将Na2SO3样品放置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检测发现样品中出现Na2SO4杂质,且放置时间越长产生的Na2SO4越多,是亚硫酸钠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铵,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O2+2Na2SO3=2Na2SO4。

故填:O2+2Na2SO3=2Na2SO4
【点睛】
读图,从中获得解答题目所需的信息,所以在解答题目时先看解答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读给出的图进而去寻找解答有用的信息,这样提高了信息捕捉的有效性。

解答的问题实际上与复杂的转化图相比,其实很简单很基础,或者可以说转化图提供的是情境,考查基本知识。

16.制备波尔多液。

某农场需要大量的波尔多液,农场工人就地取材,利用农场废弃的铜渣(只含有铜和一定量的铁),化工厂的废硫酸和农场附近山上的石灰石来制作波尔多液。

下面是制作波尔多液的工艺流程图(注:所加试剂及操作均省略):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上述流程1~6中发生化学变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填流程图中的数字编号)。

(2)喷洒波尔多液后,果农的手上和衣服上会残留一些用水洗不掉的蓝色斑点,这些蓝色斑点属于________(填“酸”、“碱”、“盐”或“氧化物”),在家中洗去衣服上蓝色斑点的是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CaCO 3高温CaO +CO 2↑ CaO+ H 2O=Ca(OH)2 H 2SO 4+Fe=FeSO 4+H 2↑
2Cu+O 2∆2CuO CuO+H 2SO 4=CuSO 4+H 2O Ca(OH)2 +CuSO 4=Cu(OH)2↓+CaSO 4 ⑤⑥ 碱 用食醋浸泡后用水冲洗
【解析】
【详解】
1、高温煅烧石灰石反应原理:CaCO 3高温CaO +CO 2↑符合“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
2、生石灰与水反应:CaO+ H 2O=Ca(OH)2 符合“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
3、铜渣中含有少量铁,用稀硫酸将铁除去:H 2SO 4+Fe=FeSO 4+H 2↑ 符合“单质+化合物=新单质+新化合”,属于置换反应;
4、铜加热变为氧化铜:2Cu+O 2∆2CuO 符合“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
5、氧化铜与硫酸反应原理:CuO+H 2SO 4=CuSO 4+H 2O ,符合“化合物+化合物=新化合物+新化合物”,反应物离子交换成分,属于分解反应;
6、氢氧化钙与硫酸铜反应原理:Ca(OH)2 +CuSO 4=Cu(OH)2↓+CaSO 4符合“化合物+化合物=新化合物+新化合物”,反应物离子交换成分,属于分解反应;
其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⑤⑥;
(2)喷洒波尔多液后,果农的手上和衣服上会残留一些用水洗不掉的蓝色斑点,这些蓝色斑点是氢氧化铜,属于碱性物质,在家中洗去衣服上蓝色斑点的是方法是:用食醋浸泡后用水冲洗;
17.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曾获世博会金奖。

有关反应的原理为: 32243NH CO NaCl H O NH Cl N =aHCO ++++↓;
323222NaHCO Na CO CO H O +↑+△。

(1)某碱厂生产纯碱的工艺流程可简单表示如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 .先通入氨气使溶液呈碱性可促进对2CO 的吸收
B .过滤后获得的滤液中溶质只有4NH Cl
C .在过滤后的滤液中通入氨气可提高析出铵盐的纯度
D ..上述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只有水和二氧化碳
(2)某校学生设计了如图(2)所示装置,模拟“侯氏制碱法”,获得碳酸氢钠晶体,其中B 装置中的试管内是溶有氨和氯化钠的溶液,且两者均已达到饱和。

①C 装置中稀硫酸的作用是吸收从B 装置中的试管内逸出的氨气减少污染,使用球形干燥管的目的是__________。

②B 装置中使用冰水有利于碳酸氢钠析出,是因为__________。

③该校学生在检查完此套装置气密性后进行实验,结果没有得到碳酸氢钠晶体,指导教师指出应在A 与B 装置之间连接一个盛有饱和3NaHCO 溶液的洗气瓶,其作用是
________。

(3)某同学为了测定该碱厂生产的纯碱是否属于优等品(国家规定:优等品中碳酸钠的纯度即质量分数不低于99.2%),设计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
①方案一:用沉淀法测定纯碱样品纯度称取样品10.65g ,加水完全溶解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杂质不与氯化钡反应),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得固体19.70g 。

沉淀试剂用2BaCl 代替2CaCl ,可减小测定误差,原因是_____.测得纯碱样品纯度为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

②方案二: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通过准确测量排出水的体积,也可计算样品的纯度。

实验后同学们发现所测的碳酸钠的纯度偏低,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