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西大余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江西大余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件军上衣
宋西峰
正是盛夏三伏季节,天气酷热。
有很多战士耐不住热,索性脱了上衣,光着膀子,豹子一样蛰伏在一座山头的战壕里。
每个人的枪口都冒着烟,枪管灼热。
一场激战刚刚结束。
鬼子又一次疯狂的进攻被击退了,他们丢下许多具尸体,退缩回了山下的树林里。
这是一场激烈的拉锯战,战斗进行得异常残酷。
八路军与日军在一座山头已经相持了三天了,双方伤亡都很大。
驻守山头的八路军只有一个团,而鬼子则有一个师多,可谓敌众我寡。
这座山头是军事要塞,在整个夏季战役中举足轻重,目前,双方的主力部队正在平原一带展开激战。
上级要求驻守的队伍严防死守,再有半天时间,主力部队就要过来增援了。
狭窄拥挤的战壕里,支前的老乡们手脚利索地忙碌着,他们从村子里送来食品、水等补给,又把受伤的战士转移走。
那些轻伤的战士是绝不会下火线的,他们只简单地包扎一下,继续留下来同敌人厮杀。
譬如祥子,他的左肩膀挂了彩,一块弹片擦了过去掀开了胳臂上的肌肉。
由于胳膊上缠着纱布,祥子就脱了军上衣,小心地叠放好,放在战壕边上。
祥子是去年参加八路军的,今年刚满十八岁。
虽然年龄小,但却长得身材魁梧、高大结实。
祥子对鬼子充满了仇恨,他训练刻苦,才一年多时间,他的枪法已经练得非常精准了,是队里出色的神枪手。
祥子永远忘不了那一幕。
去年春天的一天,鬼子闯进了祥子家的村庄,抢劫老乡们的粮食。
鬼子遇到了有力的反抗。
一些勇敢的村民对鬼子并不惧怕,他们用土枪向鬼子射击,抄起铁锹、镢头等家伙同鬼子展开肉搏。
鬼子恼羞成怒,便疯狂地向人们扫射,洗劫了整个村庄。
全村三百多口人,除外出的人外,全部被屠杀。
那天,祥子碰巧外出,躲过了这次劫难。
等他回到家时,禁不住被眼前的血腥场面惊呆了,村民们横七竖八倒在血泊里,村街上一滩滩鲜血直晃人的眼。
整个村庄都空空荡荡的,成了一个无人村庄。
祥子的亲人,一家九口全被鬼子杀害了,祥子成了孤儿。
就这样,祥子怀着对鬼子的满腔仇恨,一路追寻参加了八路军。
在部队里,祥子了解到,战友大都和他一样,都是穷苦出身,同鬼子和地主、军阀等反动势力有着不共戴天的血仇。
祥子的身上淌满了汗水,他的左胳膊火辣辣地疼,可他满不在乎。
他静静地伏在战壕里,两眼血红血红,等待着鬼子下一次更加凶狠的攻击。
空中不时地划过几声冷枪。
鬼子躲在山下边的树林里,双方距离五百多米。
眼下,双方都在抓紧时间修整,山头暂时变得文静下来。
一阵大风刮了起来,凉爽无比。
祥子惬意地揩了揩身上的汗水。
突然,他的军上衣由于没有压紧,被风卷了起来,向着山下翻滚着。
祥子急了,对身边的排长报告说,他的上衣被刮跑了,他要去捡回来。
排长怒斥他,不就一件上衣嘛,命令他坚守岗位,不要擅自乱动。
祥子紧张地注视着前方,风很大,那件上衣继续向前翻滚着,离他越来越远了。
他突然一跃而起,要追上那件上衣。
战友们都惊呆了。
祥子像一头豹子,矫健敏捷地向前飞扑而去,很快就抓到了那件上衣。
这时,对面的树林里发出了排枪。
子弹噗噗地钻进祥子周围的土地上,溅起了一团团灰尘。
战友们焦急地喊着祥子的名字。
祥子快速地向回冲刺,二十米,十米,五米,祥子马上就要扑进战壕了。
突然一粒弹头捕捉到了他,嵌进了他的后背。
祥子摇晃了一下,挣扎着扑倒在地,那件上衣被紧紧压在身下。
战场变得死寂无比……
不久,八路军的增援部队就赶到了,战斗取得了胜利。
战斗结束后,战友们默默地向祥子致哀。
团长仔细地搜查着祥子的那件上衣。
最后,从里面的口袋里找出了一张照片。
那是一张全家福,一家共十口人,祥子稚气未脱地躲在妈妈的怀里,每个人的脸上都灿烂地笑着……
团长流下了泪水,战友们都流下了泪水。
(选自《小小说》,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一件军上衣”为题,为作品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联想。
同时“一件军上衣”也具有线索的作用,对小说的主题有一定的暗示。
B. 老乡们不顾战斗的惨烈前来支援,轻伤的战士们坚决不下火线,表现了在民族危亡面前,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绝不屈服的精神。
C. 大风刮走了祥子的军上衣,祥子在被排长怒斥后依然不听从命令去捡军上衣,这一举动表现了祥子做事鲁莽冲动、不计后果的特点。
D. 祥子牺牲后,“团长流下了泪水,战友们都流下了泪水”,这是一个细节描写,表明战士们为祥子而感动,可以理解祥子的行为。
2. 小说中插叙了一段祥子的人生经历,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 有人认为祥子为了一件军上衣而牺牲生命不值,有人认为他的牺牲是值得的,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戏骨
张中杰
①老戏骨早被人忘了名字。
有人说姓张,有人说姓刘,甚至还有人说他应该是姓戏。
②他打小是个没见过爹娘的孤儿,吃百家饭,穿百家衣。
为了不饿肚子,逢人家有红白大事,他就去帮厨。
好多厨师见他机灵透钻,都想收他为徒。
③十二岁时他迷上了戏。
七里八乡逢会赶集唱大戏,他便去看,眼瞪得溜儿圆,支棱着俩招风耳听得入迷。
连草台班子的戏他也一场不落,有时听入境处,一忽儿哭得一把鼻子一把泪,一忽儿兀自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惊得看戏人都回过头看他,连台上演员也忘词了,拿眼戳他。
大家都以为他魔怔了。
④他冲戏台班头说想学唱戏,班头叼个烟袋锅吧嗒吧嗒吸,不正眼瞧他。
“当大厨多好,一辈子好吃好喝,起码混个肚儿圆!”
⑤“人不能光为了吃,我得学戏。
唱好了,报父老乡亲对我的恩!”他说得一板一眼,像念道白,尾字音拖起了长腔。
说毕,他恭敬跪拜作揖,比台上的主角还有范儿。
⑥班头被他这一腔惊呆,又见他心诚,知道感恩,说得在理,让他跟了班子。
⑦他除了为戏班子做饭,剩下的时间就跑龙套。
奇怪的是,没见他跟谁学过,却唱念做打样样在行。
他一个人能演所有角色,缺啥补啥;唱全场,谁看谁呆,连台上人都瞒过了,原演员心中直怨他抢人饭碗。
⑧生旦净末丑,他学啥像啥,唱啥是啥。
扮老生显尽沧桑神韵,演青衣袅娜依人,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扮相各展风流;扮文丑出场,插科打诨,台上台下笑声不断;当武丑更见真功夫,连台下力气蛮的也惧他三分。
⑨唱苦戏,他念及从前孤儿之难,悲悲切切,幽幽怨怨,让台下观众喉咙跟着发堵;又忽然声声苦句句泪高亢起来,观众眼泪便唰唰直流,台下哭声大作;唱笑戏,自豪感溢满于胸,朗朗然从喉间有节奏地往高处走,台下也跟着大笑不止,兼以鼓掌声、叫好声连成一片。
⑩好多大剧团慕名重金来挖,私下允以优厚待遇,均被他拒绝。
他说:“我从一而终。
”一拨拨来人说客悻悻而归。
⑪剧团8个大戏箱,他有个大小适中的“百宝箱”,香樟木,磨得黑明光亮,看不清颜色,到哪儿都背身上,寸步不离。
有擦脸毛巾、小镜子、胭脂膏,也有针线包、纱布,还有跌打丸。
大家戏称之“神秘9号”。
⑫他干过场大事。
有个大村村医是戏迷,车祸后送殡。
村民们凑钱想让他出台戏,正巧与村主任爹八十大寿时间冲突。
他演主角,班头想给村主任爹演,他断然拒演。
⑬“一辈子救过多少人命,又是咱的铁杆票友,我得用戏送他一程。
你们不去我一个人去!”他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他是台柱子,无人可替,一拒就砸场了。
团长无奈,又联系兄弟剧团,给村主任好说
歹说,才救了场。
⑭他不找女人,说戏就是自己的女人,常常私下里一个人扮演自己的女人,咿咿呀呀,呢呢哝哝。
⑮他见剩饭抢着吃,每次吃过的碗都像舔过似的光,说什么“剩饭姓张,越吃越香”。
夏天饭都有馊味儿了,他也不舍得倒掉。
好在他身体好像铜墙铁壁,从未犯过胃病。
⑯戏班市场不景气,连行头都置办不起。
皇帝的蟒袍右腰间被吸烟人烧个鸡蛋大的洞,也换不了。
他掀开随身的百宝箱,从里面拿出针线包。
一愣眼工夫,蟒袍上的破洞已被缝得严丝合缝。
但是,他常常望着破旧的戏装,怔怔发呆。
⑰那天,班子为孤儿院义演。
他正演《铡美案》里的包公怒斥陈世美,高潮处,掌声、喝彩声四起。
忽见狂风飘来,头顶搭起的头柱突然倒下。
拉二胡的二大爷和边上昏睡的小孙子来不及反应。
但见他边唱边飞身而起,扑向二人,被柱上的灯砸中脑门儿,瞬间血流如注。
他硬生生面不改色,唱完最后一句,猛然直挺挺倒地。
⑱大家把他翻过身来,“速拿我9号箱来!”血污满面的他,京腔京韵大声念白。
⑲“毛巾?”他摆手,“急救包?”他摇头,食指下探示意下翻。
箱子最下边哗哗啦啦,全是五角、一块、两块的脏兮兮的纸币和硬币。
⑳“这些一半给孤儿院,一半置办新行头……”言毕,气绝而去。
㉑一老戏迷,民间雕刻家,在他坟丘的碑上刻上“老戏骨”。
字迹风流,劲直有力。
(选自《小说选刊》2020年2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谈及老戏骨的姓氏,既为下文叙述他早年孤苦的身世作铺垫,使结构更加严谨,又为他与戏剧结缘的一生作了最好的概括。
B. “人不能光为了吃……报父老乡亲对我的恩!”这句极具个性的语言描写,表现出老戏骨儿时就具有了不同于常人的思想抱负。
C. 本文先借“神秘9号”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结尾处欲扬先抑,当由各种脏乱钱币组成的巨款散落出来时,才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D. 小说采用了传奇手法,将一个钟爱民间曲艺的市井小人物的传奇一生描写得淋漓尽致,留白充满张力,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5. 小说中如何描写老戏骨高超的戏剧表演技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小说的主人公为何被称为“老戏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隆隆炮声中传来一曲《高山流水》【注】
徐怀中
一个花季少女怀抱古琴,突然出现在队列前,齐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陪同女孩子的地方干部上前说明,她是从北平来的女学生,要报考边区政府开办的太行第二中学,路经此地,正好赶上“虎团”在开晚会。
齐竞脸上顿时感觉热辣辣的,这一下,让沦陷区来的女学生看笑话了!女学生自告奋勇,由她来演奏一曲古琴,让“一号”首长颇费斟酌。
应该欣然接受,还是婉言谢绝呢?齐竞已经下令部队解散,并且也已经在队前宣布,要用一段时间来整顿纪律,否则这个部队今后可怎么带?“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考虑到古代兵法有这句格言,齐竞实难接受这位古琴姑娘的提议。
可是,他又不能不暗自警告自己,一个似懂事又不懂事的女学生,心里怎么想的?立即付诸行动,并无任何顾忌。
作为现场的最高指挥员,决不可冷冰冰地板起面孔,对待如此天真烂漫的一种想法,劈头一瓢冷水浇下来。
“欢迎欢迎!请到台上来!请到台上来!”齐竞正式发出邀请。
汪可逾登上舞台,她已经迫不及待地解开琴囊,取出了古琴。
“啊哟天哪!这不是一张宋代古琴吗?”齐竞惊呼。
夜老虎团团长,带兵打仗的一位老总,凭什么他一眼就认出了这是一张宋琴呢?愈加令北平女孩惊奇不已的是,团长一边爱不释手地鉴赏这张千年老琴,一边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废琴》诗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
女学生也来了兴致,以白居易的另一首诗作回应:“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
齐竞忽然意识到,自顾和北平女学生吟诗论琴,把部队扔在那里不管了,他连忙示意让部队坐下。
现场指挥立即发出口令:“请注意!全体——坐下!”
老乡们也都重新围拢上来,等待恢复演出。
姑娘席地坐在台口,盘起双腿,将古琴平平架在大腿上。
自古便是这样盘腿抚琴的,她取的是最为标准的一种弹奏姿势。
自然是由齐竞担任了报幕员,他这才想起,不曾问过北平女学生姓名。
“我姓汪,叫汪可逾。
三点水的汪,可不可以的可,逾越的逾。
”
“下面安静!下面安静!现在,让我来介绍这位古琴艺术家汪可逾女士。
大家看到了吗?古琴,也叫“七弦琴”,又称‘瑶琴’、“玉琴”。
是中国一种最早的弹拔乐器,有文字可考,不会晚于尧舜时期。
好了,我不能再多口多舌招人讨厌了,就请小汪同学为大家演奏一支古琴曲,好不好啊?”
“好!”来自山区的农民士兵们,祖祖辈辈不知古琴为何物,台下虽有反应,但不甚热烈。
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散音—— 空弦音。
她的这张宋琴共鸣极佳,洪亮一如铜钟。
团长看出,北平女学生从不曾在这样的野台子上表演过,不知道先要大喊大叫报出自己的演奏曲目来。
他问:“小汪同学,你第一个弹什么曲子?”
“《高山流水》。
”
《高山流水》,齐竞也略知一二。
唐代化为《高山》(流水》两支乐曲,后经清人蜀派琴家张孔山改编,以大量滚、拂、绰、注等手法,作洋洋之水声,人称“七十二滚拂”。
至今更一统天下,诸多名家几乎无一人不是尊张氏传谱(流水》来演奏的。
齐竞心存疑惑,难道这个小小年纪的女琴童与众不同吗?
他问:“请问小汪同学,你弹《高山》,还是《流水》?”
汪可逾加重语气回答:“不是《高山》,也不是《流水》,是《高山流水》!”
“这么说,你从来不弹《高山》,也不弹《流水》,是吗?”
“是的,我只弹《高山流水》。
”
“是老师要求你这样,还是家长规定下来的?”
“不是老师,也不是家长,纯粹是我自作主张。
”
齐竞以探讨的语气说:“好多人讲,‘七十二滚拂’汹涌起伏,大气磅礴,构成了全曲最华丽最坚实的高潮,为什么不可以一试呢?”
古琴女孩回答说:“ 不做过多缓急变化,任其一路流淌下去,让人领略到‘不舍昼夜’的意味,不是更有内在神韵吗?”
齐竞深深点头,转身报出了第一首曲名:《高山流水》。
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
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隆炮声掷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
二十世纪末,军事科学院一个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根据地。
抗战初期许多著名战例,便发生在这一带,日军发起空前规模的一九四二年五月大“扫荡”,此地也正是遭受祸害的中心地区。
当地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全都作为亲历者接受了采访。
让来访者大失所望,老人们对当年战斗中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记忆很模糊,掏不出他们几句话了。
而要成年未成年的一个北平女学生,以她尚不娴熟的技艺弹奏了几支古琴曲,老人们却至今难以忘怀,连种种细节都能讲得出来。
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拔出一个空弦音。
[注]本文节选自小说《牵风记》,该小说的历史背景是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
7.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竞脸上顿时感觉热辣辣的”,主要是因为面对女学生主动上台表演的请求,齐竞“颇费斟酌”、陷入了是接受还是谢绝的两难处境。
B. 齐竞团长熟知兵法格言,识得宋琴,随口吟诵诗句,可见他身上少有人们印象中的军队长官的火爆脾气,更多的是含蓄儒雅的书卷气。
C. 汪可逾自告奋勇,“迫不及待地解开琴囊”,自作主张演奏《高山流水》,她这未脱天真而又执拗的性格特点,暗合了女学生的身份。
D. 小说详写的是一场古琴演出,但从“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能够看出当时的历史背景,即军民是处在战争状态之下的。
8. 小说是怎样表现汪可逾的古琴演奏的?请简要分析。
9. 小说写战史编写小组的采访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邓攸,字伯道,平阳襄陵邓庄人也。
七岁丧父,寻丧母及祖母,居丧九年,以孝致称。
清和平简,贞正寡欲。
初,祖父殷有赐官,敕攸受之。
后太守劝攸去王官,欲举为孝廉,攸曰:“先人所赐,不可改也。
”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攸历太子洗马、东海王越参军。
越钦其为人,转为世子文学、吏部郎。
越弟腾为东中郎将,请攸为长史。
出为河东太守。
永嘉末,没于石勒。
然勒宿忌诸官长二千石,闻攸在营,驰召,将杀之。
攸至门,门干乃攸为郎时干,识攸,攸求纸笔作辞。
干候勒和悦,致之。
勒重其辞,乃勿杀。
勒长史张宾先与攸比舍,重攸名操,因称攸于勒。
勒召至幕下,与语,悦之,以为参军,给车马。
勒每东西,置攸车营中。
勒夜禁火,犯之者死。
攸与胡邻毂,胡夜失火烧车。
吏按问,胡乃诬攸。
攸度不可与争,遂对以弟妇散发温酒为辞。
勒赦之。
既而胡人深感,自缚诣勒以明攸,而阴遗攸马驴,诸胡莫不叹息宗敬之。
荀组以为陈郡、汝南太守,愍帝征为尚书左丞、长水校尉,皆不果就,元帝以攸为太子中庶子。
时吴郡阙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
攸载米之郡,俸禄无所受,唯饮吴水而已。
时郡中大饥,攸表振贷,未报,乃辄开仓救之。
台遣散骑常侍桓彝、虞斐慰劳饥人,观听善不,乃劾攸以擅出谷。
俄而有诏原之。
攸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欢悦,为中兴良守。
后称疾去职。
郡常有送迎钱数百万,攸去郡,不受一钱。
百姓数千人留牵攸船,不得进,攸乃小停,夜中发去。
百姓诣台乞留一岁,不听。
拜侍中。
岁余,转吏部尚书。
蔬食弊衣,周急振乏。
性谦和,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而颇敬媚权贵。
攸每有进退,无喜愠之色。
久之,迁尚书右仆射。
咸和元年卒,赠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祠以少牢。
(选自《晋书·列传第六十》,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
B. 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
C. 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
D. 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通过“举孝廉”,可形成“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良好风尚。
B. 永嘉,年号。
年号是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故能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康熙皇帝。
C. 吏部,古代官司署之一,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其长官称吏部尚书。
D. 少牢,古代祭祀时只有羊、猪的称“少牢”,牛、羊、猪齐备的称“太牢”。
天子祭祀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邓攸恪尽孝道,谨承祖荫。
他按照礼制居丧九年,以孝著称;太守想推举他为孝廉,也被他委婉谢绝。
B. 邓攸志向远大,才华过人。
他希望天下没有诉讼,深得镇军厚爱;他被俘后修书一封便打动了石勒。
C. 邓攸廉洁自守,关心民生。
他在吴郡任职,自带钱粮;吴地饥荒,他开仓济贫,因未请示朝廷而遭弹劾。
D. 邓攸品行高尚,为人钦敬。
诬陷过他的胡人,因他承担失火过失不加辩驳而感动,主动向石勒请罪。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勒长史张宾先与攸比舍,重攸名操,因称攸于勒。
(2)性谦和,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而颇敬媚权贵。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选自《离骚》
14.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B.延伫乎吾将反(久久)
C. 宁溘死以流亡(突然、忽然)
D.苟余情其信芳(苟且)
1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吾独穷困乎此时②怨灵修之浩荡兮③忽反顾以游目兮④佩缤纷其繁饰兮⑤宁溘死以流亡兮⑥伏清白以死直兮
A. ①②④
B. ④⑤⑥
C. ③④⑥
D. ③⑤⑥
16. 下列各句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进不入以离尤兮
A. 高余冠之岌岌兮
B. 不吾知其亦已兮
C.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D. 谣诼谓余以善淫
1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汉代汉语。
(1)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2)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1)书生意气,_______。
(2)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3)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
(4)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我有嘉宾,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阅读下面图片,完成相关题目。
(1)根据图1-3,概括70后、80后、90后所处时代的相同点及其变化。
(2)方言是一个地方的语言文化,在这个物质社会,方言的使用正在减少,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方言呢?请你从三个方面谈谈保护温州话的方法。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