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教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法论教材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法论
⽬录
前⾔............................................................................................... 导论. (3)
第⼀节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法论 (3)
⼀、⼈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进程 (3)
⼆、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 (4)
三、社会科学⽅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4)
第⼆节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法论 (5)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命变⾰ (5)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 (5)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法论的基本原则 (5)
第三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法论 (6)
⼀、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法论的指导地位 (6)
⼆、正确对待当代西⽅社会科学⽅法论 (6)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 (6)
第⼀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法 (7)
第⼀节⽴⾜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 (7)
⼀、社会⽣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
⼆、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7)
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7)
第⼆节对实践经验进⾏理论总结 (8)
⼀、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8)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是研究的结果 (8)
三、调查研究是进⾏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环 (8)
第三节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9)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9)
⼆、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9)
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9)
第⼆章社会系统研究⽅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节社会是个复杂的⼤系统
四、⼈⼝系统.........................................................................................
五、⾃然环境系统..................................................................................... 第⼆节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
⼀、社会有机体.......................................................................................
⼆、经济社会形态.....................................................................................
三、技术社会形态..................................................................................... 第三节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整体性原则.......................................................................................
⼆、结构性原则.......................................................................................
三、层次性原则.......................................................................................
四、开放性原则....................................................................................... 第三章社会⽭盾研究⽅法 (14)
第⼀节社会⽭盾的普遍性与⽭盾分析⽅法 (14)
⼀、⽭盾与问题 (14)
⼆、社会⽭盾的普遍性 (14)
三、社会的基本⽭盾 (14)
四、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盾 (14)
第⼆节社会⽭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法 (15)
⼀、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盾的特殊性 (15)
⼆、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阶段⽭盾的特殊性 (15)
三、注重研究⽭盾地位和作⽤的特殊性 (16)
四、注重研究⽭盾性质和⽭盾⽃争形式的特殊性 (16)
第三节利益分析和阶级阶层分析⽅法 (16)
⼀、利益⽭盾与利益分析⽅法 (16)
⼆、阶级⽭盾与阶级分析⽅法 (16)
三、阶层⽭盾与阶层分析⽅法 (17)
第四章社会过程研究⽅法 (18)
第⼀节⼈类社会是⼀个过程 (18)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18)
⼆、社会历史过程的连续性和⾮连续性 (19)
三、社会历史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9)
四、社会历史过程的统⼀性与多样性..................................................................... 第⼆节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
(20)
⼀、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 (20)
⼆、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选择性 (20)
三、社会历史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的性的统⼀ (20)
第三节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若⼲重要⽅法 (20)
⼀、历史主义的⽅法 (20)
⼆、科学预见的⽅法 (21)
三、逻辑与历史相统⼀的⽅法 (22)
第五章社会主体研究⽅法 (23)
第⼀节⼈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23)
⼀、“现实的⼈”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23)
⼆、物质⽣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23)
三、⼈的存在状态是社会发展的尺度 (25)
第⼆节⼈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26)
⼀、社会是⼈的存在⽅式和发展条件 (26)
⼆、“虚假共同体”与“真实共同体” (27)
三、“⾃由⼈联合体”是“⼈的⾃由全⾯发展”的社会共同体 (28)第三节⼈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8)
⼀、⼈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量 (28)
⼆、杰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作⽤ (30)
三、评价历史⼈物的科学⽅法 (30)
第六章社会认知与评价⽅法 (31)
第⼀节真理与价值 (31)
⼀、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性与价值性 (31)
⼆、揭⽰客观真理是社会认知的任务 (33)
三、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是社会评价的任务 (34)
四、真理与价值的统⼀是社会科学⽅法论的内在要求 (35)
第⼆节社会认知的⽅法与途径 (35)
⼀、社会认知的特点 (35)
⼆、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 (37)
三、社会认知的概括、综合 (38)
第三节社会评价及其标准 (39)
⼀、社会进步的评价 (39)
⼆、社会⽣产⼒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40)
三、⼈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标准 (41)
第七章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世界视野 (42)
第⼀节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42)
⼀、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 (42)
⼆、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43)
三、“世界历史”的两重性 (45)
第⼆节经济全球化及其内在⽭盾 (46)
⼀、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46)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涵义和特点 (47)
三、经济全球化的内在⽭盾 (48)
第三节世界历史理论的⽅法论意义 (49)
⼀、以世界眼光观照当代社会发展 (50)
⼆、正确理解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50)
三、正确理解统⼀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51)
四、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52)
导论
⼈类对社会的认识⽔平,随着⼈类⽂明的进步⽽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

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使得⼈们很难对社会历史作出全⾯、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的创⽴为⼈们正确解释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命性的伟⼤变⾰。

第⼀节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法论
⾃从有了⼈类社会,就有了⼈们对社会的认识,⼈类社会的存在发展与⼈类对社会的认识把握相伴相随、同⽣共长。

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类的认识⽅式和⽔平各不相同。

因此,了解⼈⽂社会学科及其⽅法论的历史演变、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以及社会科学⽅法论的性质和特点,对于我们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法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进程
1、⼈类认识社会的第⼀种⽅式:“神话”⽅式
神话是原始社会⼈们认识社会的基本形式,是远古⼈们认识⾃然、社会和⾃⾝的精神产品,是⼈类对社会认识的初级阶段。

那时的⼈类从⾃然界分化出来不久,认识能⼒很低,主要是借助于原始思维对社会进⾏认知,其认识成果通过集体表象得以表达,以“讲故事”等⽅式流传。

在中世纪的欧洲,神学占据统治地位,“天启真理”⾄⾼⽆上,领悟上帝的旨意成为社会认识的主要⽬的,神学与经典诠释成为中世纪社会认识的主导⽅式,这在很⼤程度上束缚了⼈类智慧与⼈的⾃主意识。

伴随资本主义⽣产⽅式的萌芽、发展和壮⼤,⼈类理性逐渐觉醒,先后兴起了“⽂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艺复兴,名义上是要复兴古希腊罗马⽂化,实质上是要创造和张扬资产阶级⽂化。

⽂艺复兴以来的思想家们要求⼈们以理性对抗神性,以⼈权取代神权,⾼扬理性与个性,提倡创造和践⾏,这是⼈类本性的⼀次重新塑造和思想的⼤解放。

启蒙运动进⼀步彰显了理性的作⽤,弘扬了社会批判精神,为资本主义和近代⼯业社会开辟了发展道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成为其重要的思想成果和学科范式。

近代以来,随着⾃然科学的迅速兴起,其实证性研究⽅法也逐渐扩展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使得社会科学逐步分化并朝着实证化⽅向发展。

⾃然实证主义的有效性使⼈们相信:对于社会问题的研究也可以凭借实证化的研究⽅法,来提⾼⾃⼰的研究⽔平。

实证认识⽅式是有⼀定科学价值的,对于促进社会历史研究的科学化⽔平有重⼤历史意义。

理性的过度张扬带来了对于⾮理性因素的忽视和压抑,引发了对于⼈的情感、意志、欲望和个性等等的特别关注,这为社会认识中的⼈本主义的认识⽅式提供了可能。

⼈本主义把个⼈作为全部哲学的出发点,主张从独特的个⼈出发来理解⼈以及⼈的世界,哲学必须把⼈的⽣存问题作为根本问题。

⼈本主义哲学,如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格主义等,强调⼈的⾮理性⽽反对理性,把理性置于⾮理性的统摄之中。

⼆、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
社会科学是相对于⾃然科学⽽⾔的,它在当代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科学以⾃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寻⾃然规律为⽬标,以实证性研究⽅法为⼿段,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地理、⽣物等诸多学科。

⾃然科学在⼈类科学研究、适应和改造⾃然的过程中发挥着巨⼤的作⽤。

⼈⽂学科随着⼈类⽂明发展⽽逐渐形成,它以⼈⽂现象为研究对象,⽂学、史学、哲学、艺术等是其主⼲学科。

⼈⽂学科的⽬的在于帮助⼈类理解和把握⾃⾝。

社会科学形成于近代,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求揭⽰社会⽣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对社会⽣活做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

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它们在科学的研究社会和改造社会中发挥着重⼤的作⽤。

就学科定位⽽⾔,社会科学与⾃然科学区别较⼤⽽与⼈⽂学科相近。

本书所说的社会科学实际上亦包括⼈⽂学科在内。

⼈类⽂明的进步为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条件,⽽社会科学的发展⼜为⼈类⽂明的进步提供了思想指导。

通过对社会历史的回溯与反思、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构建、对未来社会的展望与规范,社会科学研究可以达到提升社会的⾃我认识能⼒,使⼈类⽂明发展⾏进在正确的⽅向和轨道上。

社会科学的发展标志着⼈们在认识社会和提升⾃我认识⽅⾯的进步。

社会科学研究
以其超前性和预见功能,引领⼈类⽂明的进步与发展。

三、社会科学⽅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法”⼀词在中国古代是规矩、规则的意思。

《墨⼦·天志》篇把以“规”度量圆形之法称作圆法,把以“矩”度量⽅形之法称作⽅法。

“⽆以规矩,不成⽅圆”,就是从这⾥来的。

在西⽅,“⽅法”⼀词源于希腊⽂,由“Κατ?µ?κο?τη?”(沿着)和“Οδικ?”(道路)两个词组成,意思是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今天我们所说的⽅法,就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为⾃⼰规定的活动⽅式和⾏为准则,是⼈们实现特定⽬的的⼿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改造客体的⼯具或桥梁。

在科学的探索活动中,研究⽅法为⼈们提供规范、原则、程序等等,最终影响甚⾄决定着主体对客体把握的⼴度、深度和正确程度。

⽅法论是关于⽅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向。

⼀定的⽅法论体现着⼀定的世界观、科学观和技术观。

依据理论体系的不同层次⽽分出不同层次的⽅法论,如哲学⽅法论,科学⽅法论,技术⽅法论,等等。

社会科学⽅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法的概括和总结,因⽽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法论与⾃然科学⽅法论的差异,是由它们研究对象的特点所决定的。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类社会,⼈类社会与⾃然
界的同⼀性决定了社会科学研究可以⽽且应当学习借鉴⾃然科学的某些⽅法;⽽⼈类社会与⾃然界的差别性则要求社会科学必须具有适合于社会现象的独特研究⽅法。

在当代,科学在深度分化的基础上⾼度综合,⾃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然科学⽅法与社会科学⽅法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愈来愈呈现既相互区别⼜相互交叉、相互借鉴和彼此融合的趋势。

第⼆节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法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法论是在批判继承⼈类社会认识史上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克服以往唯⼼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依据⼈类⽂明进步与发展的客观实际⽽形成起来的,它开启了科学认识⼈类社会的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命变⾰
马克思主义产⽣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尽管在社会认识史上有其⼀定的地位和作⽤,但是,由于狭⼩的⽣产规模限制了⼈们的眼界,特别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历史,使得它们在总体上不可能给社会历史以真正科学的说明。

即使⾃然观上的唯物主义者,⼀旦进⼊社会历史领域,也难以避免地陷⼊历史唯⼼主义。

正是马克思主义开启了社会认识史上的伟⼤⾰命变⾰。

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适应⽆产阶级解放⽃争的需要,吸收⼈类⼏千年思想⽂化中的积极成果,特别是批判地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盾和发展趋势,科学总结⽆产阶级⽃争的实践经验,创⽴了马克思主义——⽆产阶级和⼈类解放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存的物质⽣活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等观点,即⽤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不是相反。

这样,唯⼼主义就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中被驱逐出去了。

如同达尔⽂发现⾃然界发展的规律⼀样,马克思发现了⼈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历史观的这种深刻变⾰,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向。

列宁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成果。

”它在⼈类社会认识史上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变⾰:“第⼀,以往的历史理论⾄多只是考察了⼈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研究产⽣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以往的理路从未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次使我们能以⾃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产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法、社会系统研究⽅法、社会⽭盾研究⽅法、社会主体研究⽅法、社会过程研究⽅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法、世界历史研究⽅法等等,构成了⼀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法论体系,涉及到如何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盾与过程、个⼈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系列社会发展中的重⼤关系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法论的基本原则
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法论,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第⼀,客观性原则。

按照⼈类社会的本来⾯⽬认识和理解⼈类历史,以理论体系不断的⾃我更新和研究⽅法不断的⾃我改进,科学揭⽰社会历史在其运动和发展过程中“⾃⼰构成⾃⼰的道路”,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产⼒标准和价值观的⼈民利益标准,反对任何⼀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第⼆,主体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的原则。

从⼈⾃⾝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内在要求出发,全⾯认识和评价社会历史客体,并在观念中能动地创造和建构起社会历史发展的未来理想图景,在真理认识、功能评价和审美追求的统⼀中把握⼈在社会认识中的⾃觉能动性,特别要着⼒揭⽰⼈民群众创造历史的
伟⼤作⽤,为⼈民群众改造世界提供强⼤的精神动⼒和理论指导,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

正确认识⾃然与社会的关系,把对社会的研究纳⼊到⾃然—社会的⼤系统中加以考察,赋予社会认识活动以宏观的历史背景;正确认识个⼈与社会的关系,以现实的、活动着的个⼈作为出发点,去把握社会的总体运动和结构;把各种分散、零碎的社会现象看作社会总体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各种社会要素的有序联系中揭⽰社会有机体的内在组织结构,特别要着⼒揭⽰⽣产⽅式在社会系统演变
中的决定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主义。

第四,具体性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坚持具体地看问题,反对抽象地看问题。

分析任何⼀个社会问题,都要把它放在⼀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任何社会现象都应当从其内在性质、空间范围和时间特性等⽅⾯进⾏具体的考察,作出定性、定量和定时的分析与判断,从与其他事物的各种联系中获得对于特定社会事件的具体了解和掌握。

在阶级社会和有阶级存在的社会中,要着⼒分析各阶级、阶层之间具体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揭⽰阶级社会的特殊⽭盾结构和阶级⽃争的客观规律,探寻不同阶级、阶层在经济上的不同地位,⽤以解释他们在社会政治权⼒和思想⽂化上的差异和对⽴。

第五,发展性原则。

事物作为过程⽽存在,每⼀事物都有其发⽣、发展、灭亡的历史。

研究社会现象必须坚持发展的原则,再现社会现象的过程及其本质。

我们既要重视对社会系统进⾏稳态研究,⼜要重视对社会系统进⾏动态研究。

第三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法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法论的指导地位,积极推动其与时俱进,是⾃觉推动社会⽂明进步的要求,是深化社会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

⼀、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法论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法论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

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在⽅法论上的体现,是⼈类思想史的结晶,是⼯⼈阶级和⼈民群众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

它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正确回答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主体与客体、⽣产⼒与⽣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个⼈与群众等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地贯彻到了社会历史领域。

列宁说:“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不会穷尽它);⽽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正确对待当代西⽅社会科学⽅法论
正确对待当代西⽅社会科学⽅法论,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法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代西⽅社会科学⽅法论是⼀个⾮常复杂的体系,其中包括科学主义与⼈⽂主义、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以及结构功能主义等主要流派。

科学主义⽤⾃然科学的眼光看待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法,主张在⾃然科学的规范和⽅法论系统中建构社会科学的研究⽅式和体系。

⼈⽂主义突出强调社会现象与⾃然现象的根本区别,强调社会科学与⾃然科学在性质和研究⽅法⽅⾯的根本区别,主张运⽤解释学的理论与⽅法,否认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然科学⽅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个体主义认为个体及其⾏动是社会运动和社会结构的基础,主张从个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

整体主义认为社会整体决定社会个体,主张从整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

结构功能主义主张借鉴运⽤现代⾃然科学⽅法来研究⼈类⾏为和社会系统,揭⽰⼈类社会系统与⽣物、物理系统相同的结构和机制。

西⽅社会科学⽅法论具有悠久的历史,就其积极的⽅⾯来看,它有许多积极的成果,特别是在微观层次和操作层⾯有许多科学合理的因素,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法论在与社会实践的互动中展⽰出⾃⼰所特有的开放性的科学体系。

经济全球化和新的科学技术⾰命深刻地改变了当今世界的⾯貌,使⼈类社会的⽣产⽅式、⽣活⽅式和交往⽅式发⽣了并继续发⽣着历史性的巨⼤变化。

恩格斯说:“随着⾃然科学领域中每⼀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的形式;⽽⾃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后,⼀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开辟出来了。


⾯对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我们哲学社会科学⼯作者应当以更加开放的⼼态、更加⼴阔的视野、更加缜密的思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法论。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法论的演变逻辑?
2、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法论发展中的⾰命变⾰?
4、如何评价和借鉴西⽅社会科学⽅法论?
5、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法论?
第⼀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法论基础。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要的基本原则。

第⼀节⽴⾜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社会⽣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活动解释历史的发展,从⽽达到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为社会科学研究奠定了可靠的⽅法论基础。

⾸先,实践活动决定⼈类社会的产⽣、存在和发展。

⼈类历史是⼈们⾃⼰创造的,⼀部⼈类社会的历史,本质上就是⼈的实践活动的历史。

⼈的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包含着⼈类历史的全部秘密,⼈的实践活动的⽔平体现了历史发展的程度。

因此,⽴⾜⼈的实践活动研究社会,⽤⼈的⽣产实践活动解释⼈类历史的⽅法,“是唯⼀的唯物主义的⽅法,因⽽也是唯⼀科学的⽅法。


其次,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本⾝。

实践活动作为⼈的存在⽅式,是⼈类为了满⾜⾃⾝需要⽽进⾏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活动作为⼈类特有的活动,集中体现了⼈的本质的社会性。

物质⽣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化实践,是⼈类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在上述三种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活的三⼤基本领域,即物质⽣活、政治⽣活和精神⽣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在上述三种实践活动中,物质⽣产实践是⼈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其他实践活动具有主导的作⽤。

⼈的⽣存依赖于⼈的物质⽣产活动。

“⼈们要⽣存,需要吃穿住⾏,为此必须进⾏物质⽣产活动,即⽣产⼈们的⽣活所必须的⽣活资料。

所以,⼈类的第⼀个活动就是⽣产实践的活动。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物质⽣产活动是⼈的存在⽅式或⽣存⽅式。

⼈们通过物质⽣产活动,在满⾜⾃⾝需要的同时,也使外部世界发⽣了变化。

⼈们在进⾏物质⽣产的同时,也⽣产了⾃⼰的物质⽣活;在改变⽣产⽅式的同时,也改变了⾃⼰的⽣存⽅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的主观世界;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本⾝。

环境的改变和⼈的活动或⾃我改变的⼀致性,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命的实践。

再次,实践活动是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统⼀的基础。

实践活动⾼于理论活动,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思维和存在的统⼀,主观和客观的统⼀,只能在⼈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解决。

⼈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个理论的问题,⽽是⼀个实践的问题。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统⼀。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只有⽴⾜于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主观和客观、思想和现实的统⼀。

⼆、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从实践的需要出发,我们“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实践的需要决定理论的产⽣和发展,决定理论研究的⾛向,决定理论研究的价值。

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的⽣长点,也是理论的出发点。

没有实践需要,不可能有理论的产⽣。

“理论在⼀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实践的需要不仅是理论产⽣的基础,也是理论发展的不竭动⼒。

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所⼤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落后于实践和时代的理论,便不可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

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时代的声⾳。

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提出⼀个问题往往⽐解决⼀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个问题也许仅是⼀个数学上的或实验
上的技能⽽已。

⽽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这句话同样适应于社会科学。

强烈的问题意识,⾸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

如果问题本⾝没有什么意义,甚⾄是⼀个伪问题,那么,尔后的全部研究都会变得没有什么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