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发音词典]《盐城方言大词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言发音词典]《盐城方言大词典》
篇一: 《盐城方言大词典》
『江苏东台』《盐城方言大词典》
作者:谢谢我不抽烟提交日期:2010-08-23 13:46:11访问:4850回复:13楼主
方言中也能诞生天才的语言学家
——《盐城方言大词典》序一
季白博士
我不是专门研究方言俚语的专家,只能算是一个对方言十分感兴趣的人,一个在盐城方言的厚土中成长起来的游子而已。

茂友兄,全身心地投入到盐城方言的收集、整理、研究已有几十个年头了,从他的“痴迷”中透露出一种执著与责任,实在是难人可贵!
早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我就曾拜读到他的韵文创作工具书《韵府》,后来又有幸阅读到他的新闻通讯集《穷家难当》。

这“穷家
难当”的书名一蹦到我的眼帘,就像是邻居家兄弟坐在泥溏边与你拉家常,那些新闻旧事如竹筒倒豆子:直来来去的。

2004年的一本《建湖方言》犹如一块“金砖”,扔进了众多建湖籍游子的心湖中,溅起几多思乡的涟漪。

对于那些远离故土的官宦商贾、庶民百姓们在多元文化的认同中,有一种超越时空、重归故里的快感。

人类在群体生活中最初的伟大创造便是语言。

语言和思维的产生使人类最初脱离了动物界,进入了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

有了语言,人们之间的思想得以沟通,行动得以协调,人类认识自然、改造世界的经验才能得以传承,方言,也就因此成为一种文化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盐城方言大词典》顽固地保持原有独特的盐城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这本学术专著中的方言词与典,为普通话的词义系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填补了普通话词汇的某些表义空缺,改变了词的附加意义,是一种历史的渗透,真正才是语言接触的深层次表现之一。

如果说盐城方言属于江淮官话区,主要分布在苏、皖两省中北部和湖北省东部,其中的一部分系中原雅音融合古吴语逐渐演变的产物,有许多方言的特点介于中原官话及北方官话与吴语之间的话,这种语言文化的多样性,还是要自然而然的要涉及到地域:盐城。

盐城的方言是盐城人从古到今的一种活法,有什么样的活法就有什么样的说法,是祖上的活法与说法的延伸,更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茂友兄将《盐城方言大词典》按语言特点来分为三个片:滨阜片,
建盐片和丰台片,将九个县的语言一分为三,也是极有科学依据的。

早在1978年茂友兄到江苏师范学院盐城分院中文系上学时,最初全面接触盐城全市各地方言,1983年,茂友兄就利用当记者的便利,下意识地到过盐城全市每个县区的所有乡镇,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方言资料。

几十年来,无论他是从政、当记者还是经商,都一直从未间断地对盐城方言进行详细的搜集、记录、分类、比对,较为翔实地理清了盐城方言的昨天与今天、脉络与现状,以真实的方言比较,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盐城方言的历史。

《盐城方言词典》用分条列举的形式,表达调查研究的成果。

读者可以用它来查考盐城方言词语的意义,据此从事专题研究,也可以取用其中的语料。

与其说它记录的是盐城的方言词汇,还不如说它是关于盐城方言的科学或艺术。

古代的盐城人与现代的盐城人,说话肯定也是不一样的,古代人说话总是之乎者也的,现代人动不动就“嗯哪呃海”的,但只要是盐城各县、市、区的人,都要说当地的方言,这是毫无疑问的。

古今中外也是如此,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人有人话,鸟有鸟语,见到官人总要挤出几句官话,见到老乡总要叽咕几句家乡话,这是不争的事实。

盐城方言的结构体系是多层次的整合,有的单纯些,有的较驳杂,方言区内部差异的大小则造成向心或离心之别;从盐城方言的分布看,有的扩散,有的收缩,强势方言和弱势方言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至今还很活跃,有的也在渐渐地萎缩,它们各自的演变则有快有慢。

茂友兄将《盐城方言大词典》中的方言词典,以盐城各县、市、区方言调查为根本,调查确定音系,记录语料,参考后者补充词语,同时说明音系与前者不同处。

主体是词典正文,前有引论,后有索引,例句常用字注释等等。

祖籍江苏建湖、生于浙江嘉兴、大学又是学的是中文系、爱好的又是语言的姜茂友,他不仅是一位书斋学者,而且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三教九流,莫不往来,所以对盐城的方言土语,成语谚语非常熟悉,熟悉得让人敬佩。

他自称为“业余爱好”,这种业余爱好不是今天人们印象中的那种业余爱好,而是一种具有专业水平的“业余”研究,他在对韵府和方言的执著研究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丰硕成果,几乎可以与语言学专家、学者们平起平坐了。

对于大多数还在使用盐城方言的人来说,不但要准确理解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更要了解其话语的渊源。

而阅读《盐城方言大词典》,正是考证盐城土话词源、正确理解盐城方言文化含义的有效途径。

只有正确地找到一个词语源头的含义,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这个词语在演变中的全部含义。

读者最不能忽略的是,《盐城方言大词典》它表现了盐城人在使用现有语言资源时所体现出来的、只有盐城人才有的那种机敏、智慧、幽默、灰谐和他们骨子里固有的是非观念。

盐城方言不但反映着盐城地域文化的创造,记录着“盐文化”的变迁,也经常在影响着这一区域人们行动的方式。

正如L.R.帕默尔
说的:“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语言不仅是思想和感情的反映,它实在还对思想的感情产生种种影响。


盐城方言与任何方言一样,它都不可能在三年五载之间形成,总要经过相当的历史时期才得以定型。

在不同的年代还会受到共同语的制约性的影响和邻近方言的渗透性的影响,因此,如今的盐城方言系统总是历史积累的结果,都可以看到不同历史层次的语言特点的叠置。

但是,所谓叠置,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砌,而是一种整合。

不经整合就不能形成共时的结构系统。

姜茂友先生将盐城不同的方言在叠置这些不同历史层面的成分时,表现出了非凡的整合力,兼容了多种历史层次的成分,结构系统比较完整,具有中国方言词典编著中独特的结构规律的创新。

方言在横向作用中的强、弱势,也是地域文化特点所决定的。

在盐城方言中的各个交界地带,强势方言和弱势方言也有不同的表现,这些方言位于方言区边缘,边缘方言通常是弱势的,在互相交往中就容易发生彼此的影响,久而久之就混合而相近了。

在长期的小农生活中,一个县当中的几个乡镇、几条相隔的河流,大体上就是大多数当地人一生的活动空间,他们懂一种小区方言也就够用了,学习远处方言既无必要也无可能。

近几个世纪以来,社会生活发生急剧变化,兼通几种方言也是家常便饭。

这种地区往往是人口密集、地盘不大,共处的
小方言又多,频繁的交往把许多人都培养成了天才的语言家,姜茂友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二零零七丁亥仲夏
多伦多——北京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作者:谢谢我不抽烟提交日期:2010-08-23 13:47:551#
方言里的世界
——《盐城方言大词典》序二
孙昕晨
一个人的爱好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

是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

我的老同学姜茂友喜欢研究盐城方言,无论年青时在家乡办报,还是中年以后到天津做生意,从家乡黄海到天津渤海,海水由黄色变蓝色,可他的这个爱好30年没变,而且还折腾出一本煌煌上百万字的《盐城方言大词典》来。

于是我想起小时候广播里经常播送的一篇毛主席光辉著作,想起主席他老人家一连串的追问:“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我反复琢磨茂友兄的这个爱好,在上面一连串的追问之后,大致有了结论:
人的爱好,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爱好。

而代表地域文化特质的方言,一旦被一个叫赵本山的演员掌握,就会变成央视春晚上的小品;一旦被一个名叫姜茂友的革命群众掌握,就会变成一本上百万字的《盐城方言大词典》。

不见茂友十多年了。

某日,一个自称姜茂友的人突然从天津打来电话,我将信将疑,然后急中生智,像电影里的匪兵甲一样大喝一声:“口令?”他答“7713班,回令?”我当然爽快地接上:“7712班”。

“同志,我终于找到你啦!”茂友话暖情暖,一下子让我回到了二三十年前同窗共读以及在报社同事的日子。

茂友热血。

1980年代初,我们四个同学毕业后一起走进报社,分配具体岗位时,茂友自己提出要到农村组做记者,我简直感到不可思议——那时报社采访条件很艰苦,好像刚有了一辆吉普车,副总编下乡采访也不好意思用车,都是买票挤公共汽车,报社还买了几辆自行车供记者采访时借用。

茂友要到农村组自找苦吃,我难以理解。

两年后,他又提出和一个老记者骑自行车沿着滩涂采访,而且付诸行动。

……虽然他的举动当初可能包含了理想主义的激情,但多年之后,我见多了世上疮痍、民间疾苦,却从内心对他当年的行动表达了必要的敬意。

茂友敢为。

记得当时正值农村推广联产承包,茂友写了不少有影响的稿件,忽然有一天,因为一篇通讯中的插图,引来单位里一片议论之声。

原来,那插图画的是茂友采访时和农民交谈的身影。

在那个谦虚使人进步的年代,一个记者在报纸上用这样的方式亮相,这还了得?于是嘀嘀咕咕。

敢做敢当的茂友第一时间站了出来:“这事与美
术编辑无关,是我让他这么画的!”……哈哈,现在想起来,我真是喜欢茂友兄的率性。

正所谓“成熟”常有,而率性不常有啊。

二十多年过去了,屹立在渤海之滨的那个成功转型的茂友,恐怕早已经明白“谦虚使人发胖”的道道了。

扯远了,还是回到茂友兄的方言研究上来吧。

记忆中茂友好像是建湖钟庄人。

建湖话是淮剧道白的标准音,的确,如果让我这个活在他乡的盐城人远距离评说盐城方言,我还真的认为盐阜地区方言中最耐听、也最接近普通话的就是建湖方言。

建湖话,包含了某种均衡、从容和节制,有点像建湖人的性格。

在盐城这个大家庭中,建湖人似乎相对温和、机智。

可茂友的性格在我的印象里倒不是很建湖,与我相处的几年里,他酒酣耳热一时性起,虽未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拿腔捏调”表演还是有过几回,模仿最多的是东台话。

他的东台方言段子,我记忆犹新,比如“东台銮边有个桥,桥肚有个通,通肚里有条啥……”而且,日常一不留神他也会冒出几句东台话。

茂友的语言向东台方言倾斜,是否是他的内在气质“转型”的一个表征呢?我无从考证。

不过盐城境内,东台的地理位置最南,中国版图上“南方人”偏于“精明”、“柔韧”的特征在东台人身上可以窥见。

茂友在商海中的日渐精明,也许暗合了他早已呈现的语言倾向。

说到语言和地域、性格的关系,这可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印象中似有先贤琢磨过这样的命题。

北方天辽地阔,但气候干燥寒冷,植被贫乏,人之性情多厚重、粗犷、强悍;而南方气候温润,河流纵横,山色清丽,人的性情偏细腻、柔婉。

也有人说到地域饮食与方言、性格的关系,祖祖辈辈以白面、高粱和大豆为主食的北方人,不仅体魄魁伟刚健,而且语言雄浑粗犷;以稻米和水产品为主食的南方人,则心性灵巧,其语言也甜糯、细碎。

当然,历史学家则从种族繁衍、战争、自然灾害带来的大迁徙角度,对方言的形成作出解读,不过,这些都是就一个庞大的国家而言。

我的家乡盐城,南北也就一百多公里,地理风貌、气候植被、饮食习惯变化不大,但方言的变化却是那么有趣,这又是为什么呢?滨阜响的“侉”,建湖、盐城的“冒”,大丰、东台作为江淮方言向吴语区的过渡带,以一种特别的语韵和海安、姜堰、如皋等地连缀成语言版图,到了靖江,语言似乎就发生突变,一下子就“蛮”起来了,再到我现在生活的无锡,那可真是“菩萨蛮”了。

从灌河之滨到长江北岸,这二三百公里内的“侉”“冒”“蛮”语言渐变,真是有趣,我曾经有一个奇怪的设想,如果把这些地方的人群由灌河到长江排成队列,每人说一句意思相同的话,细细分辨语音、语调、语速、语感、语气、语序的渐变,从“侉”到“冒”再到“蛮”,将是多么有趣而惊人。

也许,这就像科考队把长江源到入海口几百个节点的长江水瓶装排列在一起,那种由清滢而浑黄的过程,就是这样的摄人心
魄。

从这个意义上看,茂友的方言研究正是具有这样采集样本、保存标本、细加品察的意义。

一个个方言字词的前世今生,在茂友的案头被存档、被激活、被赋予了生命。

这使我想起一个诗人曾经的感叹:当第一个汉字从泥土里挣扎着站起来,它从没有想到一个伟大的民族将通过它和它的兄弟姐妹构建一座思想和情感的宇宙。

方言,也是一个由先人和世世代代的子民构筑的家园,它里面居住着一方水土的沧桑,储藏着一方人的情感。

一句地道的方言土语,恍若地下党的接头暗号,拉近了多少游子的心。

这里,我说一个亲历的事情。

1992年冬天,我来到黑龙江中俄边境的小城黑河。

那是一个混血美女很多的地方。

我们一行在街头为了方便评点美女,特地用土得掉渣的盐城话交流。

大家一时兴起,越说越来劲,引得路人侧目。

这时,有同伴耳语:一个穿旧军装的老头一直在跟踪我们。

我们几个立马警惕起来,傻傻地停在路中央。

这个老人冲我们嘿嘿一笑,然后说了一句:“你们几个大哥是盐城的吧?”
我们更加一头雾水。

老人马上改用纯正的盐城话告诉我们原委。

他是盐城伍佑人,解放战争时期参军,解放后到新疆石河子军垦,后来转业到黑河。

三十年不回老家了。

今天上街突然听到我们的盐城方言,一下子心里热乎乎的,像是做梦。

他不好意思和我们搭话,就一路跟随着。

听完老人的叙述,轮到我们心里热乎了。

哎呀呀,方言啊,就
像是《国际歌》的旋律,凭着它到处可以找到同志和朋友。

我的孩子现在法国读研,他的欧洲商务课程中有跨文化交流。

有一次我问他,随着文化交流的频繁和人群的不断融合,未来的未来的未来,我们这个星球是否会能变成一个“无方言”的世界?他一时茫然,难以应答。

因为他每次打电话回来,我都和他说说盐城话。

显然,他从普通话到英语再到法语,盐城话许多别有风味的词汇已经丢失得差不多了。

我跟他说,如果将来真是一个“无方言”的世界,也许交流少了障碍,但会少了许多乐趣和滋味啊,比方说,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盐城老百姓口中流传了几千年的“大女甫”、“腿叽弯子”、“这个嘞头”,将会被彻底格式化为“姑姑”、“膝关节”、“这个地方”。

我们家乡的一种特色、一分亲切、一分情感的维系也就彻底没有了,我们凭什么辨认故土,辨认自己的前世今生?
方言是先民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最基本的符号,是多元文化的基本要素。

茂友编著了《盐城方言大词典》,我想,今后他还可以与有志于此类工作的同好一起编纂《盐阜方言趣话》、《盐阜方言史话》等,甚至可以展示以盐阜方言为载体创造出的地方戏曲、方言小说、诗词曲赋等。

我和更多的家乡人期待着。

客居他乡久矣,我常常深夜到网上转转,一次居然找到一首用盐城方言演唱的歌曲《我是你的小狗狗》,演唱、录音、后期合成者,都
是一个名叫丰子的人,非常好玩。

我想此人不一定是得意之人,但肯定是个有趣之人。

夜深人静听它,我就会想到家乡的好,诸多的亲切啊。

在网上,我还看到多个盐城话测试的试题,同样可以把我笑得趴下。

这里,我试抄一道题目,供喜欢盐城方言的朋友翻译——
“你个怂怎各好哦,倒头作文又不会写,趴阔吭哧吭哧写半天又不醒得写的什呢,一天到晚昏头六冲的就醒得挺尸,恩说你爬哈湖不喽······”
哈哈,好玩吧?不过,翻译者若要达到“信、达、雅”的境界,一般还需要自修有关课程,这里我特别推荐名师教材一册《盐城方言大词典》。

嘿嘿,嘿嘿。

2008-04-22夜,写于无锡
作者:谢谢我不抽烟提交日期:2010-08-23 13:49:132#
姜茂友与盐城方言
——《盐城方言大词典》序三
江苏省发改委朱枝富
我和姜茂友是大学同班同学。

在“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年代里,弄出一个推荐上大学的花样,实际上是凭关系、开后门上大学,我们这些贫家子弟,只有回乡务农的份子。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在第一次高考中,我们如愿以偿,进入了大学校门。

我和姜茂友坐进了同一个教室,教室门前的牌子是“7713”四个字,77,是指1977级;1,是指中文系;3,是指第三班。

我俩还分在同一个小组,又住在同一个寝室。

真是缘分啊!
我们都很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就像现在参加高考的学子们那样,晚上11点钟响过就寝铃以后,我们还经常“挑灯夜战”。

那时,如果我们班的教室里还有十个人没走,其中肯定有一个是姜茂友;如果教室里还剩三个人,其中还肯定有一个是姜茂友;如果教室里就还有一个人没走,那这个人肯定就是姜茂友!
姜茂友特别喜欢“咬文嚼字”,钻研语言文字。

据说有一年,别人把党代会的报告拿来学习,而他却拿来从中查找语法和文字错误,大的错误倒没有找到,小的病句、表述不当、词语搭配不当等小毛病还真找到好几处。

姜茂友有着别人所不具备的语言天赋,我们的同学也算是来自天南海北,“七样和尚八样腔”,是各种语言的大会聚,当我们还竖起耳朵认真辩别别人的方言时,姜茂友已经能依样画葫芦、有模有样地说出不同的方言,他每每总能准确地区分“N”和“L”、前鼻音和后鼻音、翘舌音与平舌音的区别,能够流利地说出“阿拉是上海人”等天南海北的方言。

那时候仅能买到的一本《新华字典》被他翻烂了,他能很准确地说出每个汉字的汉语拼音以及在哪个方言区是怎么说的;在学校的舞台上他还表演过方言小品。

那时,赵本山还没有走红,小品还没有蔚为大观。

真是可惜,当年马季、姜昆没有机会认识姜茂友,选拔他到说唱艺术团;否则,姜茂友成为另一个姜昆或范伟也未可知。

毕业后,姜茂友分配到报社当记者,先后干了好多年的新闻工作,以后又到了市政府办公室、广播电视局和广播电台,做过秘书、科长和台长,还下派到乡镇做过党委书记,早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风华正茂的姜茂友正在官场上春风得意之时,突然听说他下海到跑到
徐州跟人家办厂开公司去了。

凡是有人做的事情,他都想去做一做,试一试。

现在,我们天各一方,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无论天涯海角,彼此都在关注着对方,都有一个基本的想法,学业不可荒废,总想写点什么东西,留给社会,留给子孙。

姜茂友充分发挥了他的语言天赋能力。

毕业没几年,他还在盐城市政府办公室工作期间,就被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三十多万字的《韵府》,把韵文的韵脚用词分韵辙汇编,填补了这方面的一个空白,给韵文创作者们创造了福音。

前几年,听说他到了天津,做海运,天下之大,三百六十行,他都想试一试啊!我们曾专门去看望他,他站在天津港的大海轮上,俨然就是一个商人。

一个有大作为的人,只要你给他一个足够的支点,一个杠杆,他就能敲动地球!
不曾想到,姜茂友在经商之余,又鼓捣出一本大部头的名堂来,叫《盐城方言大词典》,拿在手上掂一掂厚厚的,重重的,古色古香的,就好像是历经千年的长城古砖,历经沧桑,万古永存!看着这一大部
头,真是让人望而生畏,这哪里是书啊,分明是用汗水和心血凝聚而成,是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啊!
还是太可惜了,姜茂友不在教育部门,不在研究单位,因而没有办法挂上教授、专家、研究员之类的头衔,否则,就凭他对地方方言的研究,几十年含辛茹苦,评一个高级职称,弄顶什么语言学专家、方言大师的桂冠,还不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吗?
盐城市位于苏北沿海中部,是江苏省的省辖市,下辖响水县、滨海县、阜宁县、建湖县、射阳县、东台市、大丰市、盐都区、亭湖区计9个县、市、区,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795.61万。

盐城是苏北沿海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迄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

公元前119年,因盐置县,名“盐渎”。

公元411年,改盐渎为盐城。

1940年建盐城区,1948年置叶挺市,1949年5月成立苏北盐城行政区专员公署。

1983年3月,撤地建市,设立江苏省辖盐城市。

盐城人文荟萃,自然景观独特。

在盐城大地上,出现过文雄海内的“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南北朝名医徐道度、清代治水专家冯道立、明
清诗人吴嘉纪、孙玉澍、书法家宋曹、画家万岚、评书的开创者柳敬亭等名人。

建湖县的“百戏”在唐代即享有盛誉,庆丰十八团是我国三个半杂技发源地之一。

明代中叶以东台安丰人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在全国颇有影响。

近、现代盐城出现的学者名流甚多,涌现出不少仁人志士和民族英雄。

元末,盐民张士诚起兵于白驹场;南宋末年的陆秀夫是盐城长建乡人,与文天祥同榜进士,官至左丞相,抗元御敌,背负幼帝赵昺投海殉国;明末清初的王之桢,是抗清名将史可法的得力幕僚;近代的马玉瑗在宁河、宝坻等县任上,反抗洋人入侵,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出生在滨海县的顾正红,是伟大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中第一个英勇献身的烈士。

抗日战争年代,新四军和八路军在大丰白驹狮子口胜利会师,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盐城还是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胡乔木、著名外交家乔冠华、著名翻译家戈宝权的故乡。

宋朝宰相范仲淹为白驹关帝庙写过碑记,《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夜雨秋灯录》的作者宣瘦梅,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以及吴嘉纪、陈翼等都曾在此流连忘返,留下了珍贵的诗文书画。

盐城有始建于唐代的永宁禅寺、南宋丞相陆秀夫祠堂、明末著名书法家宋曹故居、《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和现代名人胡乔木、乔冠华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