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2散文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2 散文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哲人的爱
秦牧
好几年前.我读过一则消息:青岛医学院教授沈福彭.1982年2月因病去世.他生前殚精竭虑.尽瘁教学.亲嘱死后将遗体献给医学教育事业.五脏作局部解剖教学用.骨骼制成标本.供示教用.用遗体“再站一班岗”。

这则消息使我大受震撼.掩卷沉思.神驰黄海之滨。

一个彻底唯物主义者的献身精神.一个哲人对群体无私的爱.尽在不言之中了。

继沈福彭教授之后.北京医科大学前任校长胡傅揆教授也在生前自愿地把遗体献给学校作为骨骼标本。

这两位医学教授的事迹先后辉映。

据我所知.遗嘱利他.造福群众的事虽有不少.但是遗嘱指定把自己的遗体制作骨骼标本供教学用的事我极少听到。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舍己为群.献身祖国的坚强意志和崇高风格.从这样的实例中也可以想见一二了。

1987年底.我突然接到青岛医学院一封来信.那是院长办公室工作人员寄来的。

里面除了信件外.还有一张骨骼图片.那就是沈教授遗留下来的骨骼标本了。

信里有这样的话:“他去世后.由他的学生将骨骼制成骨架.陈放在青岛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的标本室里(外有玻璃罩).人们每过此室.都以十分崇敬的心情.瞻仰骨架。

”信末这样说:“秦老……你能否为我院沈教授写几句话.如蒙赐字.我们将把它刻在玻璃罩上……”我端详着那张骨架图片.百感纷纭。

这具骷髅给予我的不是忧惧、哀伤.而是亲切、鼓舞。

我把图片放在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早晚工作时经常瞧它几眼.我觉得它对我的灵魂有净化的作用.犹如明矾之可以净水一样。

我的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没有任何绮年玉貌.皓齿明目的明星歌星的照片.却有这么一张照片。

这并不是因为我已经是老头子了.即使我是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我也会这样。

面对这张照片.崇敬、可亲的感情驱除了一切渺不足道的杂念。

这副骨架图片仿佛给了我一道无声的命令.我决意写那将被刻在玻璃罩上的几十个字。

平素写些小文章我是不起草稿的。

但是为了写这几十个字.我却决定夜里到附近僻静的街道上长时间漫步.思索、酝酿。

我想起了一位文豪类似这样意思的话:“当你把笔插进墨水瓶里的时候.如果不是蘸着自己的血来写的话.那就不要动笔。


那夜月色溶溶.柠檬桉雪白的树干显得十分高洁。

月光透过凤凰木.洒落了一地斑驳的光点。

长街寂寂.阒无一人.我来回踱步.一次、一次又一次。

那具骷髅在我眼前冉冉腾起.我的想象使他还原为血肉之躯:他埋头在灯下研读.他屹立在讲坛上讲学.他以深邃的眼光凝视人群.毅然写下献出骨骼遗嘱的情景.历历如在目前。

我虽不是教徒.却涌起一种教徒似的心情.渴望能够有个和神圣的魂魄对话的机会。

我知道这位教授生前曾经受过政治上不公正的待遇.然而.“风暴压不断雄鹰的翅膀。

”“异端待我.国土报之。


有人死了.还要造地宫.造金字塔.棺上要加内椁外椁.坟上还要盖巍峨建筑.死者仿佛撑开了棺盖.伸出手来喊道:“再给我东西!”有人死时.临终还拼尽力气.讲出这么一句话:“我想再奉献!”掠夺者和奉献者之间的距离.该是多么遥远!
那夜我在街上盘桓了很久.回家后对着骨架图片.铺开稿纸.写了一张又撕了一张.最后.拼尽我的心力.终于写出了这么几十个字的《献辞》:
他生前叮嘱献出遗骸.
指定骨架标本在这儿陈摆。

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
玻璃橱外是他浩瀚的爱!
一纸遗嘱直如震世春雷.
一宗心愿想见哲人气概。

让我们脚步轻轻走进大厅.
伫立丰碑前默默礼拜!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我的写字台玻璃板下压着的不是明星照片而是骨骼图片.因为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所以面对骨骼图片.只感到亲切、鼓舞.而不是忧惧、哀伤。

B.文章第六自然段的环境描写.设置了一个特定的情境.巧妙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境.也对文中主要人物形象起了烘托的作用。

C.“当你把笔插进墨水瓶里的时候.如果不是蘸着自己的血来写的话.那就不要动笔。

”这句话为后面作者用心写作《献辞》起了铺垫作用。

D.文章第八自然段既运用了对比.也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即以掠夺者的贪得无厌来反衬沈福彭教授等奉献者的大公无私。

【答案】A
2.对《献辞》中的“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玻璃橱外是他浩瀚的爱”进行赏析。

(6分)
【答案】(1)对比强烈.一“里”一“外”.彰显了沈福彭教授无私而崇高的爱。

(2)语言准确凝练、高
度概括。

“特殊的坟”道出了沈教授对生命独特的理解与诠释;“浩瀚的爱”表达了他“哲人”般非同寻常的大爱。

(3)浓重的情感抒发。

作者被沈教授崇高的人格力量所感染.于是饱含深情地写下这两句。

“蘸血”之情.情透纸背.崇敬之情跃然纸上。

【解析】重点考核赏析句子.答题时注意明确句子的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玻璃橱外是他浩瀚的爱”语言极其凝练.高度概括了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如“特殊的坟”“浩瀚的爱”显示出的是非同一般的大爱情怀和内心感受.这一句话饱含深情.充满着崇高而深沉的情意。

3.文章标题是《哲人的爱》.沈福彭是医学教授.如果把题目换成《教授的爱》.是否更好?请作简要分析。

(6分)
【答案】不好。

哲人是指智慧卓越的人。

在文中主要是指以沈福彭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有着舍己为群.献身祖国的坚强意志和崇高风格.他们的爱国表现为国为民心甘情愿献出自己所有的一切。

他们的行为能净化普通人的灵魂.以《哲人的爱》为题.使文章主题更鲜明.立意更深刻.含义更丰富.更能表达作者的敬仰之情.如果用《教授的爱》显得普通.难以表现出教授的无私奉献、超凡脱俗的情怀。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好的故事
鲁迅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的.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踝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象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

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

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退缩了。

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了。

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

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注】①山阴道指绍兴县城西南.偏门出城.经鉴湖、娄宫而到兰事一带风景优美的地方。

《世说新语·言语》里说: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②伽蓝.梵语“僧伽蓝摩”的略称.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后泛指寺庙。

③一丈红即蜀葵.茎高六七尺.六月开花.形大.有红、紫、白、黄等颜色。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九二五年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军阀混战.社会一片黑暗。

第一段写灯火渐小.“石油”把灯罩熏得很昏暗.四周鞭爆繁响.烟雾弥漫.正是当时社会现实的象征。

B.第五段写澄碧清新的江南水乡.百花竞放的山野风光.勤劳朴实的农夫村妇.以及萍藻游鱼等.是实写少年时在故乡绍兴所见之景.也是“好的故事”
C.“好的故事”美丽.优雅.有趣.呈现出一种非常美好而又明快的美学意境.明快愉悦是它的感情基调。

D.作者在极短的篇幅中.从多个角度.来展开那种超现实的想象。

文章中视觉形象的奇特和丰富令人惊异。

【答案】C
【解析】“好的故事”呈现出的感情基调不是明快、愉悦.而是想象中的明快、愉悦与现实中的苦闷、痛苦交织。

2.文章中写了哪些“好的故事”?结合全文.说明“好的故事”的含义。

(6分)
【答案】“好的故事”有回忆:“山阴道上”所见的情景.两岸的野花、树木.农夫村妇.水中萍藻等;朦胧中幻想的“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水中的青天的底子.河边的枯柳和红花.茅屋.狗.塔.村女.云等。

“好的故事”的含义:指绮丽优美的环境、勤劳淳朴的乡民及宁静祥和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眷恋与追求。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列举、整理文中出现的“好的故事”.然后据此理解其含义。

从第四段
3.文章开头描写了“昏沉的夜”.结尾又写到“昏暗的灯光”.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它们的作用。

(6分)
【答案】(1)影射社会现实。

灯光昏暗.夜色昏沉.既是当时作者书房的环境特征.也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影射。

(2)渲染沉闷氛围。

昏暗的灯光与夜色.渲染出窒息、沉闷的氛围.体现出作者当时的苦闷。

(3)与“好的故事”形成对比。

书房的昏暗沉闷.与梦境中美丽的风光、和平宁静的生活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为下文做铺垫。

写书房的昏暗沉闷.影射黑暗现实.为下文写“好的故事”做铺垫。

【解析】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内容上.借灯光昏暗、夜色昏沉等暗淡的色调写出了夜的沉闷.让人压抑、窒息.渲染出沉闷的氛围.有利于表现作者的苦闷。

从深层含义看.此处不单指自然环境.还喻指社会环境的黑暗沉闷。

结构上.开头的沉闷环境.为下文写美的人和事作铺垫.而首尾都强调环境的昏暗沉闷.与文中作者的美好回忆和对美的人、事的想象对比鲜明.明暗色调中凸显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唐诗几男子(节选)
余秋雨
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恼、愤怒和无聊。

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其中一个.就是唐诗。

这种说法可能得不到太多认同。

不少朋友会说:“到了国外仍然可以读唐诗啊.而且.别的国家也有很多好诗!”
因此.我必须对这件事情多说几句。

我心中的唐诗.是一种整体存在。

存在于羌笛孤城里.存在于黄河白云间.存在于空山新雨后.存在于浔阳秋瑟中。

只要粗通文墨的中国人一见相关的环境.就会立即释放出潜藏在心中的意象.把眼前的一切卷入诗境。

心中的意象是从很小的时候就潜藏下来的。

也许是父母吟诵.也许是老师领读.反正是前辈教言中最美丽的一种。

父母和老师只要以唐诗相授.也会自然地消除辈分界限.神情超逸地与晚辈一起走进天性天籁。

于是.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

而且.这种唤醒全然不是出于抽象概念.而是出于感性形象.出于具体细节。

这种形象和细节经过时间的筛选.已成为一个庞大民族的集体敏感、通用话语。

有时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月落乌啼”、“独钓寒江”那样的情景.让我们产生联想.但是.那种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和诗境.却不存在。

这就像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已祖母的老人.虽有一时的喜悦.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

失落了什么?失落了与生命紧紧相连的全部呼应关系.失落了使自己成为自己的那份真实。

当然.无可替代并不等于美。

但唐诗确实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一读.都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

回头一想.这种清醇、高迈本来就属于自己.或属于祖先秘传.只不过平时被大量琐事掩埋着。

唐诗如玉杵叩扉.叮叮当当.嗡翁喤喤.一下子把心扉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自己。

这个自己.看似稀松平常.居然也能按照遥远的文字指引.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观察.最精细的倾听.最仁爱的同情.最洒脱的超越。

这个自己.看似俗务缠身.居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

这个自己.看似学历不高.居然也能跟上那么优雅的节奏.那么铿锵的音韵.那么华贵的文辞。

这样一个自己.不管在任何地方都会是稀有的.但由于唐诗.在中国却成了非常普及的常态存在。

正是这个原因.我才说.怎么也舍不得离开产生唐诗的土地.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我也算是一个走遍世界的人了.对国际间的文化信息并不陌生.当然知道处处有诗意.不会在这个问题上陷入狭隘民族主义的泥坑。

但是正因为看得多了.我也有理由作出一个公平的判断:就像中国人在宗教音乐和现代舞蹈上远远比不上世界上有些民族一样.而唐诗.则是人类在古典诗歌领域的巍峨巅峰.很难找到可以与它比肩的对象。

1.下面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在开篇即以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快反衬自己对唐诗的喜爱.最终得出投生中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是产生唐诗的土地的结论。

B.在作者看来.唐诗已经不仅仅只是文学.它与看到的山山水水.父母老师的相授等等已经结为一个整
体.读唐诗能够唤醒记忆中的细节和形象。

C.文章运用对比手法认为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唐诗中的美景.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这是因为更容易唤起人的思乡之情。

D.作者立足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文化信息.经过比较得出结论:唐诗是全人类的.它是古典诗歌的巅峰.很难有对象和它相媲美。

【答案】C
【解析】本文并无对比手法.且在异国他乡看到类似于唐诗中的美景.产生失落的主要原因是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诗境不存在了.失去了与生命紧紧相连的全部呼应关系。

2.结合全文.说明唐诗对中国人产生的意义。

(5分)
【答案】(1)作为一种整体存在.它是中国人的精神依托.可以全方位的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

(2)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干.问的是“唐诗对中国人产生的意义”;其次要通读全文.把握
3.余秋雨散文善于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技巧。

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分)
【答案】(1)巧引诗句说唐诗。

独钓寒江、黄河白云间、空山新雨后、浔阳秋瑟、月落乌啼、羌笛孤城等诗句的灵活引用.有画面感而不显得堆砌。

(2)巧比妙喻。

把唐诗比作“玉杵叩扉”.有形有声;把在异乡看到美景比作“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己祖母的老人”.形象生动地表现那种惊喜之后的失落。

(3)“这个自己”三段排比.铺陈凡夫俗子读唐诗的体验和提升.内容厚实.饱含激情。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的是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通读全文不难发现.本文运用的表达技巧主要有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古镇陶心
杨安鸿
路过铜川王益区时.听说附近有个村落因“陶炉陈列”得名.且是耀州窑唯一尚在制瓷的旧址。

耀州瓷曾伴随驼铃走向世界.不看看.我觉得是一种遗憾。

站在塬顶远眺.入镇一条小路.忽下忽上、忽左忽右.路一边住人家.路那一边.平平的房顶.高高的烟囱。

窑上叠窑.人家上有人家.是古镇建筑的风格和特色。

当时叫我极惊诧的.却是古镇的颜色。

D. 发展中国家要进一步的提升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就不能对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亦步亦趋
.....需要努力寻求自身发展。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从今春开始.四川甘孜州自筹资金.在学前教育免费基础上.启动高中教育免费计划.进而实现十五年免费教育构架.上万学生将因此受益。

B. 包括光纤光缆行业在内的中国制造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自主创新.这是中国从创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一定要走的必由之路。

C. 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的资金不限制用途.这大大增强了科研机构和智库团队负责人在资金管理使用上的自主权得以扩大。

D. 江西丰城发电厂冷却塔施工平台坍塌.事故发生后.该省的主要领导紧急赶赴事故现场.指导救援和善后工作.召开现场会议和具体部署。

【答案】
1.A
2.B
3.C
4.D
5.A
【解析】
1.题干“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字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
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不识
张晓风
①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极爱了解的.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

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诉平生.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

”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

”然而.我真的知道父亲吗?我们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②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父亲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

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

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

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怜爱眼神。

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听说小学时代.他每天上学都不从市内走路.嫌人车杂沓。

他宁可绕着古城周围的城墙走.他一面走.一面大声背书。

那意气飞扬的男孩.天下好像没有可以难倒他的事。

然而.我真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向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

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

③“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

我有点反感.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

“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

”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

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啊!而且台湾是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

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小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好运卤汁下起面来.好运个香呀——”
④我吃过韩国进口的盐腌香椿芽.从它的形貌看来.揣想它未腌之前一定也极肥厚.故乡的香椿芽想来也是如此。

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意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象声词所惊动。

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香椿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

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⑤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

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敬佩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的心悦诚服。

“我们.好运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体会。

⑥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

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暖的肉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

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难改.性难移”.从来不悄于改正。

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慈柔之心.誓言从此不射猎。

父亲的性格如铁如砧.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⑦《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披红斗篷的定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里.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解读吧?
⑧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

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能老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蒲公英的散蓬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

它只知道.后来.就一切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草原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

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

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

⑨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

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