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六)城市化(含解析)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六) 城市化
读下表,完成1~2题。
A .美国
B .中国
C .巴西
D .英国
2.甲国城市化过程中突出的现象是( )
A .滞后城市化
B .虚假城市化
C .逆城市化
D .城市中心衰落
解析:1.C 2.B 第1题,该国城市化水平高,产业结构农业占比重较大,化石能源消耗比例小。
三国中巴西水电比重大,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重较大,C 正确。
第2题,巴西等南美洲国家虚假城市化现象严重。
B 正确。
读下图,完成3~4题。
3.图甲中,直接反映出来的从阶段Ⅰ到阶段Ⅱ城市化的主要特点是( )
A .非农业人口增加
B .中心商务区服务范围扩大
C .城市规模增加
D .城市等级扩大
4.据图乙推断,该城市容易出现的问题是( )
A .温室效应
B .交通拥挤
C .城市内涝
D .住房紧张
解析:3.C 4.C 第3题,由图甲可知,直接反映出来的是城市用地面积增加,城市规模增加,而耕地面积减少。
第4题,由图乙可知,城市化主要对降水量、径流量产生影响,由于城市化致使地表硬化面积、建筑面积增加,植被减少,降水下渗减少,使降水在短时间汇集,造成城市内涝。
下图是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阶段Ⅰ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 )
A.初级阶段 B.加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 D.后期阶段
6.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B.乡村和小镇发展超过城市
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轨道交通的发展
解析:5.B 6.C 第5题,阶段Ⅰ表示城市不断向郊区扩展,说明为城市化加速阶段。
第6题,由于城市环境恶化、乡村和小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市区人口开始向乡村和小镇迁移,属于逆城市化阶段。
“城市蔓延”是指城市化地区失控扩展与蔓延的现象,它使原来主要集中在中心区的城市活动扩散到城市外围,城市形态呈现出分散、低密度、区域功能单一和依赖汽车交通的特点,即由于城市远郊土地的开发与利用所带来的新型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7.下列国家中,“城市蔓延”现象普遍存在的是( )
A.中国 B.日本
C.美国 D.新加坡
8.“城市蔓延”产生的不利影响不包括( )
A.降低公共服务设施利用水平
B.居民居住条件恶劣
C.加剧了城市中心区的衰败
D.土地利用率降低
解析:7.C 8.B 第7题,美国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人口密度低,“城市蔓延”现象较为普遍。
第8题,由于城市功能区较分散,建筑物密度低,居民的居住条件较好。
下图为我国某工业城市气候资料图。
读图完成9~10题。
9.该城市市区年降水量大于郊区的原因是( )
A.海拔高,多地形雨
B.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C.受台风影响大,多台风雨
D.受冷锋影响大,多锋面雨
10.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最可能表示重化工业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9.B 10.C 第9题,市区受热岛效应影响,温度较高,上升气流较强,降水较多。
第10题,③处冬、夏气温均最高,说明受人为因素干扰最严重,最可能为重化工业区。
一、选择题
公共服务区等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
某高校学生小明、小亮针对所在城市共享单车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社会实践调查。
如图为在调查过程中他们制作的城市一天中共享单车在不同区域的停车数量统计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曲线所代表的分布地,分别为城市中的( )
A.工业区和住宅区 B.住宅区和商业区
C.商业区和仓储区 D.市政区和园林区
2.共享单车主要为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交通难题,共享单车的推广使用,其产生的影响主要有( )
①城市交通规划有所调整②城区交通拥堵有所缓解
③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④城市公交客流大大减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1.B 2.A 第1题,图示甲曲线在夜间的单车数量较多,是由于夜晚人们大多休息,停放在家周围,而白天工作时间内附近的单车数量较少,是人们外出工作或购物需要的单车数量多,应为住宅区;乙曲线中午时段较多,夜间少,应为商业区。
第2题,共享单车的推广使用,利于城区交通拥堵有所缓解;骑行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为适应单车的普及和摆放,城市交通规划应有所调整;共享单车主要是有利于短距离出行,所以不能使城市公交客流大大减少。
2017年6月23日,北京市设置了更多的“潮汐车道”。
“潮汐车道”就是可变车道,早高峰进城车辆多时,增加进城方向车道数,减少出城方向车道数;晚高峰则反之。
读图完成3~4题。
3.“潮汐车道”一般不宜设置在( )
A.交通拥堵的路段 B.道路的中央车道
C.车道较多的路段 D.车流量较少路段
4.有关“潮汐车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需通过可变隔离护栏改变车道
B.可以拆除道路中央的隔离设施
C.能够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的问题
D.可以减轻北京市城市交通污染
解析:3.D 4.A 第3题,“潮汐车道”主要解决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车流量较少的路段不宜设置,故选D。
第4题,“潮汐车道”既可以通过可变隔离护栏改变车道,也可以不设置隔离护栏,车辆运行速度加快,有利于减轻城市大气污染,故选A。
城市森林花园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的第四代住房,被誉为“住房4.0”,每家都有单独的庭院,外墙长满绿色植物,还有一处两层楼高的空中室外私人小院及一块几十平方米的土地,可种树、种花、种菜、遛狗、养鸟……在空中占一亩地就会带来数十亩长满花草的院子,一处建筑就相当于一片森林,使住在繁华城市中心的人们实现“回归大自然”的梦想。
读住房3.0(左图)和住房4.0(右图)景观对比图,完成5~6题。
5.建设“住房4.0”可以( )
①增加城市绿地②促进城市化深度发展③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④改善市内大气环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从大气循环和水循环的角度看,“住房4.0”可以( )
①减轻城市热岛效应②增大城乡风强度③增加城市地下径流④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5.B 6.C 第5题,“住房4.0”通过墙体植被,可以增加城市绿地,绿地的调节功能可以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改善市内大气环境,但由于增加的土地是在空中的建筑,不占用陆地实体空间,因此不能促进城市化深度发展,选B。
第6题,“住房4.0”增加了绿地,可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空气湿度;减小城乡风强度,对城市地下径流起较弱的减轻作用。
下图表示城市化过程中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劳动力比例变化。
读图回答7~8题。
7.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 )
A.工业、农业、服务业 B.服务业、工业、农业
C.农业、服务业、工业 D.工业、服务业、农业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的城市化与旅游业的关系密切
B.多数城市的服务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
C.城市的发展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关系密切
D.科技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解析:7.A 8.C 第7题,根据图中曲线开始时b的劳动力比重最大,c的劳动力比重最小,可以判断b是农业,c是服务业,则a是工业。
第8题,城市的发展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关系密切,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多数城市的工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二、综合题
9.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下图为我国城市化“纳瑟姆”曲线图。
材料二下表为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6时的气温差表。
(1)1990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
(3)据材料二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方向与原因,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阶段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第(2)题,城乡一体化的地理意义需要从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方面回答,其最终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第(3)题,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存在着热力环流,所以要合理规划城市,避免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环境受到热力环流的影响。
答案:(1)加速发展阶段。
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增加,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
(2)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3)方向:高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市。
原因:城郊气温差产生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
措施: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选择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