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蚕和蝉教案及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绕口令蚕和蝉教案第1篇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蝉的外形特征和习性。

2、对蝉有探究兴趣,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蝉的认识。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蝉若干只、蝉的鸣叫声。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用录音机放蝉的鸣叫声,请幼儿听一听、猜一猜这是什么东西的叫声?
二、引导幼儿观察蝉。

1、教师出示蝉,引导幼儿讨论:蝉是什么样子的?
2、引导幼儿观察:蝉的头上有什么?嘴是什么样子的?背上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肚子是什么样子的?
3、小结:蝉的身体是黑褐色的。

头上有一对复眼,一对短短的触角,嘴像针,是一根空心的管子。

背上有两对薄而透明的翅膀。

身体下面有三对足。

肚子是一节一节的。

4、讨论:蝉能发出怎样的声音?这种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雄蝉在夏天发出“知了、知了”的声音,这种声音是蝉的翅膀振动发出的。


三、了解蝉的生活习性。

讨论:蝉生活在哪里?吃什么?(蝉生活在树上,靠吸树枝里的汁生活,所以它危害树木,是害虫。


绕口令蚕和蝉教案第2篇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3、表演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2、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体会少年的聪明,弄清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设计理念】:
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重组课文,落实重点,并围绕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活动。

重在发展学生语言,注重培养创造能力,训练学生思维,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后,对课堂教学过程做好合理、有效的反思,从而有效改进自身的教学,提高教学能力。

【设计思路】:
由成语交流引入对课文的学习,继而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

重点引导学生品“劝”,感悟人物形象,通过大臣的“劝”与少年的“劝”的对比以及对少年语言行为的品读,体会少年的聪明,学习通过委婉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把握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指导学生表演故事,提高能力落实运用。

【教学过程】:
一、说成语,导入学习
1、师:同学们,学习到现在,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成语,能说说吗?
2、学生交流
3、师:在这些成语中,有哪些是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呢?
4、指名回答
5、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师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学生齐读课题。


二、品读“劝”,感悟人物
(一)学习大臣的“劝”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师: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一些大臣们却反对,这是为什么?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但如果……)
追问:那么吴王为什么要出兵攻打楚国呢?(“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


3、师:比较一下,你赞同谁的意见?为什么?(大臣们,他们考虑比较周全。


4、师:是啊,但是面对大臣们的反对,吴王怎样?
(“可是吴王固执……谁敢来……处死他!”)
5、指导读好吴王的话:指名读齐读
追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答:吴王主观、专横、固执、甚至有点凶狠残暴。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故事,品读“劝”
1、轻声读课文2—12自然段,试着用自己的话叙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说,师相机板书:蝉螳螂黄雀少年
2、讨论:这位少年仅仅要为吴王讲这个故事吗?你能从哪些地方找到理由?
(1)“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想去劝说吴王。

”“可是,……怎么办呢?”
(2)“……转来转去。

露水沾湿了……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少年冒死巧谏吴王的决心、勇气和智谋,他非常爱国。


(3)“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提问:从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表现了少年的欣喜激动之情,表现了机会的来之不易。


(4)“我在打鸟”(表现了少年的机智)
“吴王来了兴趣”(说明少年的话起了作用,显示了他的机智。


3、师:少年的故事讲得怎样?(形象生动,鲜活有趣。

)抓住各种人物的动作来体会。

师:少年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吴王听了仿佛真看到了这一有趣的景象,这足以证明这少年非常机智。

4、师:那么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劝说吴王取消攻打出国的念头。


追问:他的理由是什么?(“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隐伏着祸患呢!”)
师:对,这既是少年告诉吴王不要轻易攻打出国的理由,也是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文章的中心。

(板书: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学生齐读这句句子
5、师: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吴王有什么反应?(“……恍然大悟,连声说……取消了……念头。

”)
(1)理解:恍然大悟
(2)问:吴王从少年的话中悟到了什么?
(吴王受到了少年的启发,明白了他攻打楚国的想法,也好比这蝉、螳螂、黄雀,只顾了眼前的利益,却没考虑到身后的隐患。


(3)吴王眼前的利益是什么?(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
吴王身后的隐患是什么?(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
(4)纵观全文,哪两句话前后照应?
(“大臣们以为……”和“蝉、螳螂、黄雀,它们……”)
6、分角色朗读全文
(三)比较“劝”,感悟人物
1、教师引导:大臣们劝说吴王是因为(生答),少年也劝说吴王是因为(生答),他们都是为了(生答:国家),他们都有一颗。

2、问:都是劝,可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
3、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

学生思考
(指名答:少年通过讲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4、师:少年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
(指名答: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

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


5、师: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

如果说大臣们的动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指名答:智劝、巧劝。


6、师: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从少年的勇敢和智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指名答:足智多谋、有勇有谋、有胆有识、胆识过人、机智勇敢)
三、表演故事,深入体会
1、师: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
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

(强调: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


2、一组同学表演,其余学生做导演,策划一下在适当之处加入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

3、指名一组表演,适当点评。

四、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畅谈)
2、学了课文,你想到了哪些词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思前想后、瞻前顾后、深思熟虑、深谋远虑……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第3题
(1)处死:“死”与“生”相对,表示失去生命。

(2)死命令:“死”表示不可更改。

2、课后第4题
因为吴王从少年的话中受到了启发,想起了大臣们的分析,他明白了自己想要攻打楚国的这一做法,就好比蝉、螳螂、黄雀,只顾眼前的利益,却没考虑到身后所隐伏的隐患,即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所以,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补充
(1)积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思前想后、瞻前顾后、深思熟虑、深谋远虑
(2)联系实际,说说对“蝉、螳螂、黄雀,他们都一心想得到……隐伏着祸患呢!”的理解。

(例:贪玩图一时快乐而不做作业,结果考试考不出,老师批评,父母责骂,升学成问题……)
绕口令蚕和蝉教案第3篇
一、教学目的:
法布尔蝉教案
1、学习通过细致观察,用拟人等文艺性手法和准确明晰的语言,说明一种动物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的方法。

2、培养细致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

3、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拟人等文艺手法的运用。

2、难点: 本文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三、教学时数:
自读课文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预习思考题:
1、画出本文的结构示意图。

2、找出本文的修辞手法。

字词正音:
蜣qiāng(屎壳郎) 窠kē(鸟兽做的窝) 墁màn(用砖或石块铺地面)
纤xiān(细小)
蚋ruì(小昆虫,体长两三毫米,头小,色黑,胸背隆起,吸人和牲畜的血液) 鳍qí(鱼类的运动器官) 曝pù(晒)
词语补释:
喧嚣: 声音杂乱,不清静。

匹敌: (qǐ)对等,相称。

罅隙: 缝隙。

腾跃: 跳跃。

开合自如: 分开收拢不受阻碍。

倒楣: 遭遇不好。

(也作倒霉)
无动于衷: 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作者简介:
让亨法布尔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他的传世杰作《昆虫记》是一部十大卷的巨著。

作者用富有诗意的文艺笔调向人们展示出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这与作者长期接触大自然和喜爱文学,酷爱诗歌分不开。

少年时期的法布尔家境贫苦,为了帮助贴补家用,便担当起给人放鸭的劳动。

正是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接触中,少年法布尔爱上了昆虫研究这一行。

由于他对各种昆虫的精细的持久的观察,他笔下的昆虫故事都显得多生动有趣,而且还带上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观察的烙印,使他的作品更富有深刻的意义。

par 《昆虫记蝉》共有“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四部分。

作者用生动活泼、风趣形象的语言,详细阐明了蝉的生活习性,具体介绍了蝉从卵到幼虫,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课本节选自第二、四部分。

本文属科学小品,是介绍动物生态的说明文。

写作特点:
一、说明中兼用文艺笔调,对所要说的事物进行具体描绘。

1、表现手法:
拟人: 读了“蝉的卵”,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可怜的母亲”生儿育女所付的艰辛,同样也会憎恨象蚋那样专门残害生灵的坏种。

而由卵发育成蝉所经历的漫长艰苦的历程,更使我们对这个小生物的成长发出慨叹,多么不易啊! 从而对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产生共鸣。

最后一段里的'“苦工”“享乐”“歌声”“穿起”等。

比喻: 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离壳过程。

它“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绉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

然后用一种几乎不可能看清的动作,
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

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脱出。

”整个动作顺序有它自身的规律,其中的“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翻”“钩”“脱”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把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par 2、说明顺序倒叙幼虫→成虫→产卵→幼虫
(顺序卵→幼虫→成虫→生活习性、生理特征)
跟记叙文“倒叙”的作用完全一样,是为了突出蝉的“四年黑暗中的苦工”这既是重点(蝉一生大部分的活动时间),又是难点(最不易了解),并使行文生动活泼,吸引读者注意,加深读者印象。

二、语言准确明晰。

1、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

(为了科学地说明蝉的生态的各个方面)
第一部分
第七段“臃肿”,言其肥大而笨,写出它的形态,因其大故能贮满汁液。

“肥重”,言其重,因其重,故能把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

第八、十、十一自然段“把握”“钩住”“挂”这三个词语分别写出了“蝉的脱壳的过程”。

“把握”: 紧紧抓住。

“钩住”: 像钩子一样挂住。

“挂”: 吊在上面。

第二部分
第十二段“寻觅”“寻找”“找到”分别写出了天冷找地方藏身的情况。

这三个词语都有“找”的意思,一个比一个口语色彩更浓。

2、语言准确、平实。

第二段中说: “在阳光曝晒的道路上有好些小圆孔,孔口与地面相平。

蝉的幼虫就从这些圆孔爬出”。

“道路”前面的一个限定语“阳光曝晒” 正写出蝉的特性“喜欢顶干燥、阳光顶多的地方。

”“阳光曝晒”不能写为“阳光充足”,“曝晒”限制在炎热的夏天。

拿蝉的脱壳过程和孵化过程来说,文章都写得很清楚,“开始”“不久”“最后”“以后”这些时间词语,正写出其过程的进展。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三题。

绕口令蚕和蝉教案第4篇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

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

(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

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

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

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