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统编版教材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二首《敕勒歌》优质课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统编版教材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二首《敕勒歌》优质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似、庐、笼、盖、苍、茫”6个生字,会写“阴、似、野、苍、茫”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理解诗意,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齐背《夜宿山寺》。

2.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并配乐。

3.引导学生描述看到的画面。

(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啊!)
4.导入新课。

(1)介绍《敕勒歌》。

敕勒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敕勒歌》是敕勒族的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2)板书诗题。

生齐读诗题并书空。

设计意图: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诗歌教学注重景的描绘,情的生成。

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内心情感,引领他们迅速地走进诗歌。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读诗歌。

(1)自由读: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合作读:同桌一人读,一人听,重点注意字音是否读准确,不正确的互相教一教。

(3)示范读:老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课件出示: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4)指名读:点3名学生朗读。

(发现问题,师生一起纠正)
(5)齐声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学字词。

(1)强调易错字音。

①“似、苍”是平舌音,“庐、笼”是边音。

②“见”同“现”,表示出现、显露的意思,读
“xiàn”,不读“jiàn”。

(2)摘苹果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苹果树)
(3)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
川:平地。

敕勒川:指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

阴山:山脉的名称,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穹庐:圆顶的帐篷。

设计意图: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朗读是古诗阅读教学的起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落实字词的学习,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观察课本中的插图,结合诗句,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以及自己对草原的印象。

2.学习“敕勒川,阴山下”。

(1)敕勒川:指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

(2)教师借助插图让学生了解“敕勒川、阴山”的位置。

3.学习“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1)随文学习“似”。

“似”是个多音字,这里是平舌音,读“sì”,表示“好像”的意思。

(2)教师借助插图让学生了解“穹庐、笼盖”的意思。

(3)理解句意。

天空像游牧民族居住的圆顶帐篷,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用牧民最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写出了牧民对自己家园的热爱。

4.学习“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苍苍、茫茫”形容不同事物时的不同含义。

课件出示:
天苍苍——天空蓝蓝的
白发苍苍——头发白白的
野茫茫——田野没有边际
大海茫茫——大海没有边际(2)结合课本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画面,体会“吹、低、见”三字让原本安静的草原活跃起来,从而感受草原的壮丽富饶。

课件出示:
图文结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拓展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更容易理解诗意。

四、指导写字,规范书写。

1.多媒体播放“阴、似、野、苍、茫”的书写动画,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笔画和位置。

2.明确:
(1)书写姿势。

强调“三个一”的要求:眼离书本一尺,胸离书桌一拳,手离笔尖一寸。

(2)书写要点。

3.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跟着书空。

4.学生当堂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评价:同桌之间互评;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
识字与写字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的重点,课堂上要留足练习和教师指导的时间,学生也要学会对照书写要点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书写,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实践作业。

1.背诵古诗。

2.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结合教师的讲解,想象画面,画一幅简笔画,并将《敕勒歌》抄在旁边。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拓展图文结合的理念,让学生通过绘画表现对诗意的理解,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