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作为一种宏观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为各行业的稳定运行以及其他领域的升级革新确定了最终的方向,对于保证资源利用率起到了促进作用。

尤其是在林地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就所开发的征占用林地的基本特征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保证其能够满足林地规划的需求。

因此,本文将重点从县级监控体系构建、数据库创建、科学技术引入、完善管理机制、遵从生态社会建设需求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完善的角度说明契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林地规划、保护等工作的展开办法。

关键词:林地保护;规划;可持续;科技
引言:我国现已对农田的使用给出了限制性意见,逐步消除了因发展经济而占用林地的问题,有助于保证林地系统的自然资源可发挥出实效。

因此,看出我国相关部门对林地保护和规划问题的重视,各省、市、县要立足于自身资源的分布情况,协调林地与城镇建设工作,积极落实我国现提出的国土安全和物种多样性的要求,从而实现对林业产业结构的完善与优化。

1 构建县级一体化监测体系
林业规划中的首要任务是对森林系统加以处理,其既是林业规划工作的基本点,又是能够彰显出规划效果的关键要素,因此要通过构建全县一体化监测体系的办法,从而保障其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具体工作流程见下图1)。

为保证森林监测体系构建的完备程度,应当首先开展资源、地质和生态系统的勘察工作,就湿地、公益林等项目设定标准统一、无交叉内容、成果数据一致的体系,以此应对新形势的变化。

县级有关部门要秉持着创建“一张图”的原则,明确林地的范围和经营界限,分清多个体系间的差别,从而结合生态功能,利用点线面联合的方式来设计具备多功能的综合型监测体系[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构建全县一体化监测体系的环节中,要积极创建信息化平台,将蓄积量、株数、疏密度、胸径等设计出对应的预估模型,直接展示出林分生长和收获的情况,并保证数据更新的及时性,将小班因子在自然条件下的变更情况直观反映。

同时将森林采伐、森林火灾、更新造林、新成林资源的信息作业交由专人负责,以此使得各级单位所设计的管理系统能够给出真实的数据,便于规划阶段制定决策办法。

为全面凸显出森林系统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能,要将森林防护的有关信息传递到监测体系中,从而以此为框架图,设计全县的林业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图纸[2]。

图1 一体化森林检测体系构建的基本流程
2 创建“一笔数”资源数据库
上文提到在监测体系建构完成后,需要将资源数据,包括一类清查和二类调查的结果上传到信息化平台上,说明要将上报的数据整理成资源库的形式,并按照县、乡等级分类存储,以便于在后续获取相应信息时能够根据需求而确定资源数据的等级与查找范围,提升了工作的效率。

由此可见,创建资源数据库的过程中要根据监测体系所给出的一张图内容后,形成“一笔数”的全县资源数据库,并就一类清查和二类调查的结果细致展现[3]。

对一类清查的项目活动而言,其所获取到的数据信息具备宏观的价值,其无法说明经营单位和具体小班地块的资源状况,只能够整体性说明此区域林地资源的发展与建设现况。

而二类调查中的数据信息囊括了小班地块的真实情况,已经能够说明每个山头地块的林地资源。

但就目前调查所获得的数据来看,其存在着时段不一、时效性低、建档标准不统一和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出现以上的问题后将会影响到数据更新、建档修档的效果,使得主观因素占据了调查的主要位置,无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要集中精力解决时效不高、位置重叠等问题,与各单位、各部门以及专业的数据收集与处理团队建立起联系,致力于创建一笔数的资源数据库,并提升其精准度和时效性,消除调查监测的不足之处。

3 引入先进科学技术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各领域均逐步走向了现代化和智能化的发展道路上,林业规划和保护工作亦如此,其通过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到具体工作中,保证了资源的利用率,为可持续发展铺设道路。

过去我国走进了粗放型发展的误区,现如今已经深刻认识到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必要性,将科技创新放在这提供发展动力的层面上[4]。

随着数字林业这一理念的提出,我国林业规划和保护工作增添了科学化和精准化的色彩,运用高科技手段,对现有规划工作和保护工作办法予以完善,有助于落实研究成果,从而为林业发展指明方向,并逐步深入到林业科技体制的革新中。

图2所示的基本结构是数字林业背景下某地所构建的
监测结构示意图,其直观的展现出利用多种先进技术,完成火焰识别、数据库建立、图像获取工作所需要的先进设备,以此凸显出在林业规划和保护工作中借助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能够达到的效果。

除了在整体资源监控方面推陈出新外,还要调整树种的结构和良种培育的工作,并就各种树木的利用价值进行深度研究,以此发挥出良种在不同效益层面上所体现的现实作用。

在对森林碳储量和固碳功能调研后,可依据信息化平台所给出的结果建立碳汇模型,准确反映全县范围内碳汇的分布情况,以此可生成一张完备的森林碳汇分布网,进而为碳汇领域的发展提供支持。

图2 某地森林防火监测数字化平台的示意图
4完善林地保护与利用统一管理机制
林地是林业生态建设的载体,应从全体公众利益的角度来规划林地的保护利用,根据生态安全与生态文明的需要来科学划定并保护好生态公益林建设用地;同时,科学掌控好林地的消长变动情况,统筹协调好林业建设与粮食生产安全、城镇化建设、经济发展等的关系。

由于林地保护利用与管理缺乏统一管理机制,致使林地管理无法做到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定量控制和定额管理,难以突出重点,林地保护与利用的效益未得到充分体现。

一方面林地利用缺乏科学规划,对林地资源不合理、不科学的的利用不但无法充分发挥林地资源效益,而且会衍生出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事件,不合理占用征收林地的现象依然存在。

另一方面,林地资源保护工作针对性较弱,林地管理无法做到统筹规划、限量使用、科学管理,更加无法做到突出重点、分类使用、强化管理,林地保护利用的科学依据不足,亟待统一的管理机制加以规范管理[5]。

5践行生态社会建设需求
可持续发展讲求要充分发挥出生态的价值,从林地规划和保护的角度来看,要将生态、
经济和社会效益整体展现才能说明此规划建设工作符合生态林业的管理需求。

将以上效益结合并非简单的联合,而是要从有机整合的角度分析,区别于传统林业规划和保护中的为资源建设而牺牲经济的方式,要将生态建设和经济提高兼并考量,为生态工程凝注经济的要素,集中展现出新时代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

通过树立以林业为核心的经营方式,联合多种经营模式,例如:林农共同管理的办法,将先进的管理方案和生产办法加入到发展模式的优化当中,从而提升林业规划和保护的生态价值水平[6]。

运用间种经济作物和生态作物的方式,将乔灌混交、林药间作、林草间作的模式应用其中,使得林业结构得以调整,更为利于收入的增长,从而逐步形成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适应、共同提升的模式。

经过实践发现,实际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生态利益与其他利益之间矛盾的情况,面对此种情况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导向原则,尊重生态发展规律,将工作高度提升到为人类社会持续可观发展的层次上,保护生态环境和林地资源。

通过建立应急与预警机制,依赖对林地资源的分析与监测结果,防止资源破坏突发事件,为科学防护与管控做足准备。

采用封山育林的办法,针对公益林要尽可能降低经营活动的出现频次,但要按照集约化的经营理念对商品林进行利用,提高林地利用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管理要求逐渐提升的现实情况,我国生态林业的建设过程要遵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而构建对应的监测体系和管理办法,进而展现出林地资源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邱尧荣.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背景、问题与技术要点[J].华东森林经
理,2020,34S1:1-6.
[2]赵国华.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机制的探讨[J].华东森林经理,2020,34S1:12-15.
[3]叶楠,田晓晖.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修编与调整的对策分析[J].华东森林经
理,2020,34S1:31-33.
[4]吕延杰.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施情况监测体系研究[J].华东森林经理,2020,34S1:39-42.
[5]平乐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11-12
[6]许云潇.基于空间数据库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J].农家参谋,2020,08:101. -全文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