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统考试题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统考试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反应A+3B=2C+3D中,已知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8,当2.8g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3.6gD,则C的质量为()
A.6.8g B.9.6g C.8.8g D.4.4g
2.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用途”的叙述中,用途与性质不相关
...的是( )
A.A B.B C.C D.D
3.研究人员发明了世界上最黑的物质“超级黑”,它是用比头发丝细一万倍的碳纳米管(碳单质)制造的,其导热效率为铜的七倍,坚固程度为钢的十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超级黑”说明碳单质都是黑色B.“超级黑”的结构和性质与金刚石相似C.“超级黑”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燃烧D.“超级黑”是一种新型的金属材料4.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的是
A.NH3B.NO C.N2O D.N2O5
5.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你认为合理的是()
A.小麦秸秆就地焚烧还田B.生活废弃物分类放入垃圾箱
C.用洁净的凉开水饲养金鱼D.大量使用化肥提高作物产量
6.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中,下列实验操作与实验目的不一致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
A
收集呼出气体样品(不考虑其
中的水蒸气)用吸管向倒扣在水槽中盛满水的集气瓶中缓缓吹气
B
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
中氧气的含量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样品中
C
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
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向呼出气体样品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D
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
中水蒸气的含量
取两片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
A.A B.B C.C D.D
7.不合格家用花岗岩石材中常含有放射性元素氡。

一种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A.50 B.136 C.86 D.222
8.下面对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A.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1%
B.空气中的氮气不能支持燃烧
C.澄清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会变浑浊
D.稀有气体所占的比例虽小,但是用途广泛
9.卢瑟福的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中,如图线条不可能是a粒子(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
A.a B.b C.c D.d
10.如图是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以增强导电性
B.反应一段时间后,a、b 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质量比约为 2:1
C.a 管的气体能被点燃,b 管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燃得更旺
D.a 管的电极是负极,b 管的电极是正极
11.下列对生产、生活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石油气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因为气体分子体积很小
B.冬天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不再流动,因为分子停止运动
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mL,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D.温度计里的汞柱下降,因为原子随温度的降低而变小
12.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是
A.氮气B.氧气
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实验或操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1)A实验中集气瓶内放入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

(2)B实验中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_,请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

(3)C实验中氢气燃烧时火焰的颜色是_____,写出该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_____。

14.下图是教材中的三个实验,三个实验的集气瓶中都用到了水,请说出水的作用。

(1)_____;_____;
(2)_____;
(3)_____;
(4)做木炭在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实验时,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在集气瓶中放适量水,该实验需注意的问题是_____。

(写一点)
15.化学反应过程中常常件随产生一些现象,同学们发现将CO2通入NaOH溶液时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为此,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小明把一支收集满CO2的试管倒立在盛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图1所示),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还有另一种原因,请简要说明__________。

(2)为了进一步验证CO2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小红设计了如下方案:分别取上述实验后的溶液于A、B两支试管中(如图2所示)向试管A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向试管B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虽然实验的现象不同,但都能证明CO2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该反应方程式是______。

(3)实验过程中需要吸收CO2时,大多会选择NaOH溶液,但是,检验CO2时常常选择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请简要解释原因________。

(4)氢氧化钠固体必须______保存。

16.实验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利用电解水实验可探究水的组成。

请根据电解水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a、b试管中所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为
_____________;
(2)验证b试管中所产生的气体可用______________;由该实验证明水是由
_____________组成的。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已知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一种铜原子的质量为1.063×10-25kg。

试计算:
(1)该铜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
(2)等质量的铜粉和铁粉中所含有的铁原子和铜原子的个数比________。

(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Fe-56)
18.甲、乙、丙三位同学对氯化镁样品(仅含氯化钠杂质)进行如下检测:各取5.0g 样品溶于一定量的水中得到25.0g溶液,再分别加入不同质量,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得到沉淀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甲乙丙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g)35.0 40.0 45.0
反应得到沉淀的质量(g) 2.5 2.9 2.9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_________同学所用的氢氧化钠溶液一定过量。

(2)求样品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下同)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6分)(1)如何验证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_____?
(2)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集气瓶中预先加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的目的是什么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C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根据“反应A+3B=2C+3D中,已知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8”,则可假设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7a、8a,又因为2.8g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则,则B=9.6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8+9.6=C+3.6,故C=8.8克.故选C.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学会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处理问题的方法.
2、C
【解题分析】
A、干冰升华时吸收热量,能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可以作制冷剂,故选项正确;
B、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很稳定,作保护气,故选项正确;
C、氧气具有帮助呼吸的性质能用于医疗急救,故选项错误;
D、木炭具有可燃性,可以用作燃料,故选项正确。

故选C。

3、C
【解题分析】
A、金刚石就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它不是黑色的;故说法错误;
B、纯净的金刚石是无色,不导电、不导热;而“超级黑”是黑色的,能导热,故说法错误;
C、在一定条件下,“超级黑”能够燃烧,故说法正确;
D、“超级黑”是一种新型的非金属材料,故说法错误;
故选:C。

4、C
【解题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进行计算。

A、氢元素为+1价,故氮元素为-3价;B、氧元素为-2价,故氮元素为+2价;C、氧元素为-2价,故氮元素为+1价;D、氧元素为-2价,故氮元素为+5价。

故选C。

5、B
【解题分析】
A、秸秆焚烧会造成环境污染,故不合理;
B、生活废弃物应该分类放入垃圾箱,故合理;
C、凉开水中氧气较少,不利于饲养金鱼,故不合理;
D、为提高作物产量,应合理使用化肥。

故选B
6、C
【解题分析】
【题目详解】
A、收集呼出气体样品(不考虑其中的水蒸气),用吸管向倒扣在水槽中盛满水的集气瓶中缓缓吹气,正确;
B、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样品中,正确;
C、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向呼出气体和空气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错误;
D、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取两片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正确。

故选C.
7、C
【解题分析】
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氡原子核外电子数为86,故选C。

【题目点拨】
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8、A
【解题分析】
A、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符合题意;
B、一般情况下,空气中的氮气不能支持燃烧,不符合题意;
C、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会变浑浊,不符合题意;
D、稀有气体可用作多种用途的电光源以及保护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A
【解题分析】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荷,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题目详解】
原子核带正电荷,α粒子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当α粒子在原子核附近通过时,表现为相斥,运动轨迹不可能是a,a不可能是α粒子(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故选A。

10、B
【解题分析】
A、由于氢氧化钠在水中能解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以增强导电,选项正确;
B、由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可知,反应一段时间后,a、b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选项错误;
C、a管的气体较多是氢气,具有可燃性,气体被点燃;b管的气体较少,是氧气,具有助燃性,使燃着的木条燃的更旺,选项正确;
D、a 管生成的气体较多,连接的是电源的负极,b管生成的气体较少,连接的是电源的正极,选项正确。

故选B。

【题目点拨】
掌握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结论和注意事项是解题关键。

11、C
【解题分析】
A、石油气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B、冬天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不再流动,水分子仍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
D、温度计里的汞柱下降,因为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降低而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C。

12、B
【解题分析】
空气中氧气是最活泼的,其次是二氧化碳和氮气,最不活泼的气体是稀有气体。

故选B。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下来,炸裂瓶底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分子不断的运动
点燃水
淡蓝色氢气+氧气−−−−→
【解题分析】
(1)铁丝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A实验中集气瓶内放入少量水的目的是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下来,炸裂瓶底;故填: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2)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溶于水生成了氨水,氨水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B实验中烧杯B中的现象是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分子不断的运动;故填: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分子不断的运动;
(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故填:淡蓝色;氢气+氧气
点燃水。

−−−−→
14、吸收五氧化二磷,防止污染空气测量空气中O2体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防止高温的熔化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不需要红热的木炭要缓慢伸入(或红热的木炭不要触碰集气瓶内壁)
【解题分析】
(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水的作用是吸收五氧化二磷,防止污染空气;烧杯中的水的作用是通过进入水的体积测量得出O2体积。

故填:吸收五氧化二磷,防止污染空气;测量空气中O2体积。

(2)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瓶中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故填: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铁在氧气,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的熔化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故填:防止高温的熔化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

(4)做木炭在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实验时,不需要在集气瓶中放适量水,该实验需注意的问题是红热的木炭要缓慢伸入,防止氧气逸出,导致实验失败;故填:红热的木炭要缓慢伸入(或红热的木炭不要触碰集气瓶内壁)。

15、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也会导致试管内压强减小有气泡产生
Na2CO3+2HCl=2NaCl+H2O+CO2↑有白色沉淀产生CO2+2NaOH=Na2CO3
+H2O 二氧化碳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使石灰水变浑浊,现象明显干燥、密封【解题分析】
(1)小明把一支收集满CO2的试管倒立在盛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图1所示),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原因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导致试管内压强减小,还有另一种原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也会导致试管内压强减小。

(2)为了进一步验证CO2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小红设计了如下方案:分别取上述实验后的溶液于A、B两支试管中(如图2所示)向试管A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向试管B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白色沉淀产生,BaCl2+Na2CO3=2NaCl +BaCO3↓,虽然实验的现象不同,但都能证明CO2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该反应方程式是:CO2+2NaOH=Na2CO3+H2O。

(3)实验过程中需要吸收CO2时,大多会选择NaOH溶液,但是检验CO2时常常选择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使石灰水变浑浊,现象明显。

(4)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易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必须干燥、密封保存。

16、氢气2:1 带火星的木条氢元素和氧元素
【解题分析】
电解水实验探究水的组成,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产生氢气,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检验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检验氢气用点燃的方法,产生淡蓝色火焰;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题目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实验装置图可知,a试管中收集的是氢气,b试管中收集的是氧气,则有:
(1)a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a、b试管中所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为2:1;
(2)验证b试管中所产生的气体即氧气可用带火星的木条,若木条复燃,则说明试管中的气体为氧气;由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64 8:7
【解题分析】
(1)铜原子相对原子质量=
-25
-26
1.06310kg
64
11
1.99310kg
1212

=≈
⨯⨯⨯
铜原子质量
碳原子质量

(2)设:铜粉质量为m,则铁粉质量为m,则铁原子与铜原子个数=m
56
m
64
=8:7。

18、丙95.0%
【解题分析】
(1)由甲的实验数据可知,加入35.0g氢氧化钠溶液可生成2.5g沉淀;乙实验加入40.0g 氢氧化钠溶液得到2.9g沉淀,而丙实验加入60.0g氢氧化钠溶液,得到沉淀质量仍为
2.9g,因此可确定丙所用氢氧化钠溶液一定过量,且乙实验中氢氧化钠与氯化镁恰好完全反应;
(2)设生成2.9g氢氧化镁沉淀时,消耗氯化镁的质量为x,计算过程如下:22
MgCl+2NaOH Mg(OH)+2NaCl
9558
x 2.9g

9558
=
x 2.9g ;解得x=4.75g;故样品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为
4.75g
100%=95.0%
5g
⨯。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瓶中是氧气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解题分析】
(1)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瓶中是氧气;
(2)铁丝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做这个实验时,应预先在盛氧气的集气瓶里装入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