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市2013—2014学年上学期期末高一质量检查
语文必修2 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卷”上。

监考教师注意:只须装订“答题卷”,本“试题”让学生带回、保存。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根据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4分)
①niǎo娜②子丑寅mǎo
③谣zhuó④
⑤庐zhǒng⑥qū
⑦zǐ詈
2.在下面的空格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5分)
①《》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②《》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③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散文八大家”。

ks5u
3.文学名著阅读。

(6分)
阅读下面从《家》(巴金)、《巴黎圣母院》(雨果)中节录的片段,分别说出其描写的人物。

①“发鬓垂在两只耳边,把她的鹅蛋形的面庞,显得恰到好处。

整齐的前刘海下面,在两道修眉和一根略略高的鼻子的中间,不高不低地嵌着一对大眼。

这对眼睛非常明亮,不仅给她的笑脸添了光彩,而且她一走进来,连这个房间也显得明亮多了。

”(《家》)()
②“她这样想着,就定下了最后的决心。

她又感到一阵心痛。

她紧紧地按住了胸膛。

她依旧坐在那里,她用留恋的眼光看着黑暗中的一切。

她还在想。

她所想的只是他一个人。

她想着,脸上时时浮出凄凉的微笑,但是眼睛里还有泪珠。

”(《家》)()
③“她那双安达路斯式的小脚,穿着精美的鞋,显得小巧自如。

她在一条随便铺着的旧波斯地毯上,飞舞着,旋转着,每当她转过身来的时候,每当她光辉的形象经过你面前的时候,她那乌黑的大眼睛就朝着你一闪。

”(《巴黎圣母院》)()
4.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7分)
①淇水汤汤,。

(《诗经·氓》)
②,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
③,依依墟里烟。

(《归园田居》)ks5u
④,心念旧恩。

(《短歌行》)
⑤舞幽壑之潜蛟,。

(《赤壁赋》)
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兰亭集序》)
⑦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18分)
5.下列各组,与例句的句式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例:惟利是图
A.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B.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C.①仕宦于台阁②鸡鸣桑树颠
D.①何以解忧②不吾知其亦已兮
6.对下列各句中“之”的意思与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⑴余之.力尚足以入⑵高余冠之.岌岌兮
⑶戒之.慎勿忘⑷仰观宇宙之.大
⑸惟江上之.清风⑹及其所之.既倦
A.⑴⑸/⑵⑶/⑷/⑹ B.⑴⑸/⑵⑷/⑶/⑹
C.⑴⑵/⑶⑷⑸/⑹ D.⑴/⑵/⑶⑷/⑸⑹
7.按要求给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分类(只填序号)(3分)
①雨.雪霏霏②富.国强.兵③管.窥蠡.测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⑤有泉侧.出⑥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1)名词作状语:________ (2)名词作动词:
(3)动词作名词: (4)使动用法:
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①将.子无怒将:________ ②宁溘.死以流亡兮溘:________
③适.得府君书适:④列坐其次.次:________
⑤知不可乎骤.得骤:________ ⑥其文漫.灭漫: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

(6分)
①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2分)
译: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生。

(2分)
译:
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分)
译:
三、课外古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0—13题。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

公饮酒,日夜相继。

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

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

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①于陌,徒.行见.公曰:“霖
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敝撤②无走,四顾无告。

而君无恤,日夜饮酒,今国致乐不已.。

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室之妾俱足粱肉。

狗马室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③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

婴随百官,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

”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

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

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

公驱,及之.康④内。

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

寡人请率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

”遂拜于途。

晏子乃.返。

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橑,使足以毕霖而。

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

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

手者,若不用令之罪。

公出舍,损肉撤酒。

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种,薪橑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

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

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取材于《晏子春秋》)注释:①任器:装粟米的容器②数量:艰难的样子③乐:喜欢、乐意④康:大路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致.能歌者致:使……到来
B.徒.行见公曰徒:步行
C.兼于涂而不能逮.逮:赶上ks5u
D.委.之百姓委:任命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三请,不见.许见.笑于大方之家
B.令国致乐不已.木已.成舟
C.钟鼓不陈.陈.规陋习
D.晏子乃.返失败乃.成功之母
12.下列四组句子,全部表现晏子爱民爱国的一组是()(3分)
①遂分家粟于氓。

②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

③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④公出舍,损肉撤酒。

⑤三日,吏告毕上。

⑥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百姓生活困苦而得不到救助,就会对统治者不满。

B.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

C.景公降尊屈贵,并以社稷百姓的名义追回了晏子。

D.晏子爱民爱国,为了劝谏景公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

四、课内现代文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荷塘月色》选段,完成14—17题。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________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________过一样;又像________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4.填入文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泻浮洗笼
B.照飘滤托
C.流升洗笼
D.泻浮浸罩
15.对下列句子或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田
..的叶子”,这些语句用叠词法描绘景物,音
..的舞女的裙”“层层
..的叶子”“亭亭
韵和谐,突出月下荷塘景物的朦胧。

B.“叶子底下是脉脉
..的流水”,“脉脉”原指用眼神或行动表情达意的样子,这里既写流水无声,又用拟人手法赋予人的情意。

C.“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博喻的手法写出荷花的动人之处。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用比喻的手法,侧面描写荷风的轻柔。

16.“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答:
17.“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代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2分)答:
ks5u
五、课内外现代文阅读(27分)
㈠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0题。

(8分)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
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8.作者为什么重点写住在“皇城人海”中“一椽破屋”时的所见所感,而对于“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只是一笔带过?(3分)
答:
19.选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却为什么给人以幽静的感觉?(2分)
答:
20.作者为什么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3分)
答:
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3题。

(9分)
一曰抱定宗旨。

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

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

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

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

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

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

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宗旨既定,自趋正规。

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

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

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

且辛亥之役,喜人之所以革命,目清廷官吏之腐败。

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

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

是误人也。

误已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

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2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弭谤莫如自修.修:加强修养
B.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干:追求、求
C.宗旨既乖.,趋向自异乖:乖巧,合理
D.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贻:遗留
2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此固.势所必然固.步自封
B.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姑.妄听之
C.苟.能爱惜光阴苟.安一时
D.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徒.有虚名
23.“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

”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3分)
答:
㈢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24—26题。

(10分)
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

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

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

这三部分均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

为什么叫“达德”?因为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

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不惧。

”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都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

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

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

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

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

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

这就是专门学识。

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智慧,才能得有根本判断力。

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人生观怎样。

“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

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

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

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则一寸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

仁者看透这一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

故《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

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

为什么?因为认定这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

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划分,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为我们所得?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

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

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还有何得失可忧?ks5u
怎么样才能不惧?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

但这属于意志方面的事。

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
卦。

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

孟子说浩然正气,至大至刚。

人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

第二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

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

总之,一个人意志由刚强变柔弱易,由柔弱返刚强难。

自己做不起自己主,还有何事可做?只有奋斗,才可得自由。

意志磨练到家,自然是看自己应做之事,一点也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左支右绌的丑态。

这便是意育的目的,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面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

这便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练,所以你还未成个人。

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

诸君啊,醒醒罢!你成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1922年12月
(选自《阅读名篇——中外演讲辞卷》,有删节)
24.作者认为“成一个人”的标准是什么?(2分)
答:
25.作者认为“仁者不忧”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
26.最后两个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别分析其表达作用。

(5分)
答:
六、作文(60分)
27.以下两个题目,请任选一题作文。

(60分)
题目⑴
冬天的阳光最温暖,春天的和风最温暖,寒冷时的一件棉袄最温暖,饥饿时的一块面包最温暖,伤心时的一句安慰最温暖,困境中的一句鼓励最温暖……生活中充满着温暖的种种情境。

请以“的温暖”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词语,补全题目;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题目⑵
青春的季节里,有鸟语花香,也有风起雨落。

我们渴望以真实平常的心与自己的同龄人沟通,与父母沟通,与老师沟通,与社会沟通,甚至与大自然沟通。

现代生活中,沟通是一种体验,沟通是一个过程,沟通更是一种本领。

请以“沟通”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厦门市2013—2014学年上学期期末高一质量检查
语文必修2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①袅P3 ②卯P29③诼P17 ④夙P15 ⑤冢P35 ⑥趣P29 ⑦訾P40
⑧膺P43 (每空0.5分,共4分)
2.①离骚P17 孔雀东南飞P20 ②古诗十九首P26③王安石P35 苏轼P32(每空1分,共5分)
3.①琴(张蕴华、琴表姐)②鸣凤③爱斯梅拉达
4.①渐车帷裳P14②同心而离居P26 ③暧暧远人村P27④契阔谈䜩P26 ⑤泣孤舟之嫠妇P32 ⑥齐彭殇为妄作P30 ⑦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18分)
5.D (例句为宾语前置,A判断句,B状语后置,C状语后置,D宾语前置)
6.B(⑴⑸,助词,“的”;⑵⑷,定语后置的标志;⑶代词;⑹动词)
7.(1)③⑤;(2)①;(3)④;(4)②⑥ks5u
8.①愿、请P14;②突然、忽然P18;③刚才P24;④旁边P29;⑤屡次P33;⑥模糊P35。

(每空0.5分,共3分)ks5u
9.①恐怕不会听任我的意愿,想到将来,我心里像受着煎熬一般。

(P22,“任”“逆”,各1分)
②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P29,“相与”“俯仰”,各1分)
③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P32,“所如”“凌”,各1分)
三、课外古文阅读(12分)
10. D(“委”,在这里是“交付”“交给”的意思。

从前文“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可知,齐景公是要把粮食财物“委”之百姓,讲成“任命”显然不通。

这实际是一个省略句,“委之”后面省略了一个介词“于”。

实际是请求晏子把这些粮食财物交给百姓。


11.A(A项的两个“见”,均用在动词前表示被动。

B项两个“已”字,前一个是动词,“停”;后一个是副词“已经”。

C项的两个“陈”字,前者是动词,“陈列”;后者是形容词,“陈旧”。

D项的两个“乃”,前者相当于“才”;后者是判断词“是”。

)12.C(本题考查信息筛选。

①为了救民于饥渴,拿出自己封地的粮食,当然是爱民之心。

③为民请命不得,弃官而去,自是爱民。

⑥请求斥退小人,完全是为国家考虑。

所以C 项是正确的。

解答这类题,应该充分利用排除法,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不合要求的去排除。

②是说乡里百姓,在饥寒无告的情况下对君主的态度。

与晏子无关,据此可排除AB;④是景公的行为,也与晏子无关;这样就只有C项是正确答案了。


13.B(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B项错在说景公“从谏如流”,从原文看,“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谈不上“从谏如流”。


[补充注释] ks5u
霖雨,连续下雨超过三天就叫霖雨,就是现在所说的“淫雨”。

柏遽,历来有不同说法,有一说认为是一个近臣的名字,有一说认为“柏”就是“伯”,官名,君主的近臣。

译文从此说。

“遽”,立刻。

家粟,春秋时,诸侯称国,大夫称家,“家粟”指晏子自己封地的粮食。

请身,就是“乞身”,请求辞职的委婉说法。

兼于涂,“兼”是“溓”的假借字,读“黏”。

兼于涂,是说连续下雨十七日,道路泥泞难行,所以才“令趋驾”。

有约,这里的“约”是“屈”,这里意思是说,我本不足以委屈您侍奉了,但是社稷百姓又该怎么办呢?
遂拜于涂,这里的“拜”,解释为授予官职为好,因为前面晏子已经辞官了。

命禀,和前面的“命柏”同,就是命令官吏。

后者,若不用令之罪,意思是过了三天没有办完,就是没有尽心办事,将要治罪。

[参考译文]
齐景公的时候,雨一连下了十七天不停。

景公却日日夜夜喝酒。

晏子请求发放粮食给灾民,请求了多次,也没有被允许。

景公命令近臣急速巡视全国,招致会唱歌的人。

晏子听说后,不高兴,就把他自己食邑出产的粮食分给百姓,并把装运粮食的工具放在路上,徒步去见景公,说:“雨一连下了十七天了,毁坏房屋的一乡有好几十,挨饿的百姓一里(二十五户)有好几家,百姓年老体弱,地冻天寒时连粗布短衣都得不到,饥饿时连酒糟谷糠都得不到,踟蹰徘徊,无家可归,环顾四方,求告无门。

您却不担忧这些,还一天到晚喝酒,不停地叫人到全国寻找乐师歌手。

马吃官府的粮食,狗饱食牛羊猪肉,三宫的妻妾,都有充足的
美食佳肴。

狗马妻妾,(享用的东西)不是太多了吗?黎民百姓,(得到的东西)不是太少了吗?因此.乡里人穷困而求告无门,就不会喜欢他们的君主;乡里人饥饿而求告无门,也不会喜欢他们的君主。

我随同百官办事,使人民饥饿贫困而求告无门,使君主沉迷酒色,失去民心而不知忧虑,我的罪过已经很大了。

”于是他拜了两拜,请求辞去官职,就跑出去了。

景公追赶他,路途泥泞追赶不上。

就命令驾车追到晏子的家里,还是没有追上。

晏子的粮食全部分给了百姓,装载粮食的工具还放在道边。

景公驾着车,在一个四通八达的大路口追上了晏子。

景公下车跟在晏子的身后,说;“我有罪,先生背弃我,不帮助我,我不值得您屈身(帮我治理国政)了,难道您就不顾及国家和百姓了吗?希望先生保全我,请允许我拿出齐国的粮食财物,送给百姓,送多送少,送轻送重,就听您的命令了。

”就在路上任命晏子官职。

晏子才(和他)回去。

(晏子)命令大臣到民间巡视,百姓家中有农田蚕桑却没有饭吃的,使他们有一个月柴米积蓄;连农田蚕桑也没有的,使他们有一年的食物;没有积蓄柴草的百姓,给他们柴草,使他们足以度过连绵的雨天。

又命令近臣到民间巡视,百姓中房屋不能抵御风雨的,给他们钱;巡视查找百姓中缺钱少用的,三天内要完成,超过三天按不服从命令治罪。

景公走出(日夜饮酒听歌的)馆舍,减少肉食,撤去酒席。

三天后,官吏的报告全都上来了:贫困百姓有一万七千家,用去粮食九十七万钟,柴草一万三千车;毁坏房屋的二千七百家,用去三千金。

景公从这以后才回到内宫节缩膳食,不调琴弦,不列钟鼓。

晏子请求斥退景公身边的亲信和那些用歌舞娱乐君主的人。

四、课内现代文阅读(11分)
14. A(3分)
15. A(3分)
16. (3分)通感。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增添了意境的温馨和幽雅;生动写出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特点。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下同)
17.(2分)指代“不能朗照”,这同作者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心情相吻合。

五、课内外现代文阅读(27分)
18.(3分)作者采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2分)“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都能让人陶醉于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更不要说陶然亭等名胜。

(1分)
19.(2分)一方面因为驯鸽的飞声是细微的,连这样细微的声音都能听见,给人以幽静的感觉;(1分)一方面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给人以幽静的感觉。

(1分)
20.(3分)“蓝色或白色者”属于冷色调,(1分)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1分),恰当地传达了作者的落寞心境(1分)。

21.(3分)C(乖:背谬)
22.(3分)B(A.本来/固守;B.暂且;C.如果/苟且;D.仅仅/ 空)
23.(3分)这句话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1分)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而不是做官发财的进身阶,(1分)因此,学生在校应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

(1分)
24.(2分)智、仁、勇三者兼备。

25.(3分)①儒家“仁”的人生观认为宇宙和人生永远不会圆满,因此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

因此我们就不会忧成败。

(2分)②儒家“仁”的人生观认为无一物为我们拥有,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

因此我们便不会忧得失。

(1分)26.(5分)设问、排比。

(2分)连续的设问铿锵犀利,促人思考;(2分)三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