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入声在现代汉语方言区的保留与分化_李瑞禾

合集下载

浅谈格律诗词写作之古入声字的运用

浅谈格律诗词写作之古入声字的运用

浅谈格律诗词写作之古入声字的运用入声字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发音声调,因此确切地说应该称之为古入声字。

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了元朝时代因为受蒙古人发声的影响,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种声调,也就是现在使用的一声和二声,上声字有一部分并入去声里,剩下的就是现在的三声,去声字和那些从上声并入去声里的字就是现在的四声,而古入声字则分别归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等四个声调里,所以,现代汉语的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字,因为现代汉语的普通话是以北京地区的语音为基础,但在某些地方的方言里却保留对古入声字的使用,比如在福建、广州、上海、苏州等地的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方言里就有古入声字的发音,也就是说这些人在学习和欣赏古诗词的时候对古入声字的使用可谓得心应手。

其次,是要明确在进行诗词写作的时候是使用新韵还是使用古韵。

如果想使用新韵创作诗词,只需要按着现代汉语的发音,遵循格律诗词的格律要求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区分古入声字,因为这些格律诗词的基本要求(主要是平仄变化)对新韵和古韵是同样适用的。

但要想使用古韵进行诗词创作的话,那就要严格区分并熟练掌握古入声字以及古韵部的使用方法。

这就涉及到了在进行诗词写作时对新韵和古韵的选择问题。

有人说,使用新韵简单易学,不需要费心费力的去学习古入声字和古韵部。

但也有人说,用新韵创作的诗词虽然读起来朗朗上口,似乎很和现代人的韵律美,可又感觉缺乏古韵的意境,不要忘了,这些格律诗词的基本规则要求,比如平仄变化等是在古代就已经逐步发展并且到了唐代就使用成熟了,而今天我们用古人的格律要求,却使用现代汉语的发音标准,似乎总有不妥之处。

总的来说,新韵古韵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想要简单易学,又符合现代人的韵律美,那就使用新韵。

可要想深入学习或是进一步欣赏古诗词的意境,那就选择古韵。

最后,是如何使用古入声字。

如果我决定在诗词创作中使用古韵,那就要熟练掌握古入声字和古韵部的使用方法。

现在使用的古韵,一般是指写诗时用的《平水韵》和作词时用的《词林正韵》。

中古入声字在明光方言中的读音分析

中古入声字在明光方言中的读音分析

中古入声字在明光方言中的读音分析作者:邵璇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以《方言调查字表》608个入声字为调查对象,从“声、韵、调”三方面分析中古入声字在安微明光方言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中古入声字明光方言普通话明光市(原嘉山县)位于皖东北部边缘,南枕江淮分水岭,与滁州南谯区接壤,北临淮河,与五河县接壤,东与江苏盱眙、泗洪等县相邻,西为定远、凤阳两县,是淮北平原与江南水乡的过渡丘陵地带。

由于笔者长期生活在明光市区,对市区方言较为熟悉,故本文主要以明光城区方言(以下简称明光方言)为基础,对中古入声字在明光城区方言中的读音进行分析。

明光方言隶属江淮官话洪巢片。

中古入声字的入声调在明光方言中大部分已归并为“平、上、去”三声,少数入声字归入轻声,但入声字得以保留。

本文穷尽性地统计了《方言调查字表》中所有的入声字,共计608个,录出现代明光方言中常用的古入声字(含同形字)488个(按:古入声字在普通话中有两个读音的,以二字计入),对其进行声韵调分析,试图找出古入声字在明光方言中的分布规律,为明光方言语音研究提供材料。

一、中古入声字在明光方言中的声调分析及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中古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归入去声的最多,约占总数的45%,其次是阳平,约占33%,其次是阴平,约占15%,归入上声的入声字最少,约占6%,另外还有个别读轻声。

明光方言入声字分派情况同普通话基本一致,都是归入去声最多,其次是阳平、阴平、上声、轻声。

表1:明光话调值、调类中古入声字数目所占百分比21调(阴平) 132 27.049%35调(阳平) 141 28.893%213调(上声) 30 6.148%53调(去声) 182 37.295%轻声 3 0.615%合计 488 100%由表1可知,明光方言入声字在各调类的分布情况同普通话基本一致,但仍有差异。

明光方言中,虽然同普通话一样,入声字归入去声的百分比,比归入阳平的百分比多出近8个百分点,但明光方言入声字归入去声的数量较普通话要少得多;而明光方言入声字归入阴平的数量却比普通话要多出12个百分点,即多出41个字。

古入声在现代汉语方言区的保留与分化_李瑞禾

古入声在现代汉语方言区的保留与分化_李瑞禾
收〔$.〕的入声韵有:曷 、末 、钅害 、黠 、薛 、月 、屑 、 没、质、术、栉、迄、物。
收〔$/〕的入声韵有 :铎 、药 、觉 、德 、职 、陌 、麦 、 昔、锡、屋、沃、烛。
古入声发展到现代汉语方言里,情况却发生了 很大变化,但就其有无清塞音韵尾而言,古入声在现 代汉语方言区的情况可分为以下两种。
上声、古次浊入声字今读去声。 北方官话区的胶辽官话大部分方言区古全浊入
声字今读阳平,古清音入声字今读上声、古次浊入声 字今读去声。例如:青岛、烟台、大连等地。
’、古 全 浊 入 声 字 今 读 阳 平 ,古 清 音 入 声 字 今 分 归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次浊入声字今读去声。
北方官话区的北京话古全浊入声字今读阳平, 古清音入声字今分归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次浊 入声字今读去声。
【 关键词】 古入声;方言 【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古 入 声 在《 广 韵 》音 系 里 共 有 三 十 四 个 入 声 韵 , 它们收入声$-,$.,$/三种清塞音韵尾。现将《广韵》 入声韵的韵尾情况整理如下:
收〔$-〕的入声韵有 :合 、盍 、洽 、狎 、叶 、业 、乏 、 帖、缉。
#、古入声今读阳平。 北方官话区西南官话大部分方言区古入声字归 阳平。例如:汉口、重庆、成都、桂林、贵阳、昆明等地。 "、古 全 浊 入 声 字 今 读 阳 平 ,古 清 音 入 声 字 和 古 次浊入声字今读阴平。 北方官话区的中原官话大部分方言区古全浊入 声字今读阳平,古清音入声字和古次浊入声字今读 阴平。例如:西安、运城、洛阳、郑州、曲阜、徐州等地。 $、古 全 浊 入 声 字 今 读 阳 平 ,古 清 音 入 声 字 今 读 阴平,古次浊声字今读去声。 北方官话区的冀鲁官话大部分方言区古全浊入 声字今读阳平,古清音入声字今读阴平,古次浊声字 今读去声。例如:石家庄、济南等地。 %、古全浊入声字今读阳平,古清音字入声字、古 次浊入声字今读去声。 北方官话区的兰银官话大部分方言区古全浊入 声字今读阳平,古清音字入声字、古次浊入声字今读 去声。例如:兰州、银川、酒泉等地。 &、古 全 浊 入 声 字 今 读 阳 平 ,古 清 音 入 声 字 今 读

刘树穆著文:古入声的分化和古入声字在北京新四声中的调类分配

刘树穆著文:古入声的分化和古入声字在北京新四声中的调类分配

古入声的分化(附古代入声字在普通话中的调类分配)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所谓声调是指字音的高低升降,它来源于发音时韵母的频率变化。

古代汉语的声调有四类:即平、上、去入四声,每一类声调又按声母的清浊分成阴阳两类,即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一共八个声调。

随看历史变迁,汉语的语音也不断发生变化,以至产生今天复杂多样的方言。

在汉语的演变过程中,声调有分有合,有的调类在现代方言中已经消失。

例如古代的入声,在北方方言中,现在已不存在。

古入声的特点是发音短促,带有塞音韵尾 -b,-d,-g等,现代方言中,以广州话保留古音特点最多,例如下列入声字广州的念法为:白(bag)博(bog) 食(sig)石(seg)叶(yib)甲(gab)蝶(dib) 必(bid) 八(bad)割(god)上述塞音韵尾均失爆破,读法与古音相近。

苏州、上海等地的方言,保留了古入声短促的特点,但韵尾为喉塞音;湖南入声既不短促也无韵尾。

入声作为一个调类,在北京话和大多数北方方言中,已经不存在。

古入声字在北京话中,已分属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即分配到普通话的新四声里去了。

有入声地区的人学习普通话,应注意把自己的入声归并到适当的调类中去,下面的几条规律有助于记忆部分的入声字。

1、鼻音声母n-, m-, 边音声母l- 和r- f声母以及零声母的阳入声字,在普通话里读成去声,例如麦mài,木mù,逆nì,虐nûâ, 力lì,律lû,肉ròu,入rù,业yâ越yuâ。

这条规律例外的很少。

2、上述几个声母以外的阳入声字,在普通话里一般都读成阳平,例如杂zá,合hã,读dú,白bái,局jú,绝juã,俗sú。

这一类例外的情况较多。

还有阴入声字,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都有,须要一一记忆。

晋语入声研究综述

晋语入声研究综述

晋语入声研究综述一、引言自1910年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出版开始,山西方言研究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

1910-1980年间,山西方言多是零散的调查研究,1980年到现在,山西方言研究进入了发展期,展开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并逐渐走向成熟。

1957年的汉语方言普查和随后继续开展的大规模的方言调查使人们认识到山西方言大部分地区及周边一些地区保留入声,李荣先生以“入声”作为分区标准,首次提倡晋语独立。

晋语独立的提出,立即引起了方言学界的广泛关注,晋语入声更是学者聚焦的领域,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二、研究概况(一)入声的揭示长期以来,人们以为北方方言包括山西方言,无入声。

赵元任在谈到北方方言入声情况时说“大概除掉河北的西南跟山西东部一个小区域有入声之外,北方各省都没有入声,入声都分散到其它四声了。

”①20世纪初,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在山西调查了晋方言七个方言点的语音,遗憾的是他只记录了当地的单字音而没有记录声调。

最早发现山西大部分地区有入声的是太原学者刘文炳,他的《徐沟方言志》(1939)详细分析了徐沟的声韵调,指出入声现象,同时还讨论了山西省入声的分布范围;之后他还发表了《入声研究与太原盆地人之读入声》(1941)、《山西中部无鼻音之古韵别读音考证》(1944),但当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20世纪50年代,全国汉语方言普查,田希诚执笔的《山西方言概况》(1961)第一次大面积地揭示了山西方言的语音特点,入声现象被反映出来。

1982-1991年温端政主编的《山西方言志丛书》,1993年温端政、侯精一主编的《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进一步揭示出山西除南区和东北区(仅广灵一处)以外大部分地区及其毗连地区的方言有入声。

在此情形下提出晋语分立的主张,使得晋语入声备受关注。

(二)入声的研究“晋语入声研究有两点比较集中,一是晋语入声的特性,二是晋语中的舒声促化现象。

”②具体来说,前人对晋语入声的研究多集中在入声调、入声韵、演变方式、发展趋势、舒促相互转化等。

关于汉语方言的分区

关于汉语方言的分区

关于汉语方言的分区李如龙一、汉语方言的分区是汉语方言学的重要课题关于汉语方言的分区问题,从中国现代语言学兴起时就受到关注了。

现在看到的最早为汉语方言区的是章太炎(1900:《訄书》),他是中国传统小学到现代语言学转折发展中的大家,他的《新方言》是继承扬雄《方言》传统的两千年后的力作。

稍后的黎锦熙、赵元任、李方桂等都为此做过努力。

为什么关于方言的分区会得到第一代语言家们的关注呢?从客观上说,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在悠久的历史中经历过无数次的征战、分合、流徙、移垦,却又未曾分裂为不同的国家,反倒是诸多民族相互融合,民族间还形成了统一的书面共通语,然而在口语中则存在着品种繁多,差别巨大的方言。

十里异音,一地多语的现象,随处可见。

现代语言学从古代语文学的书斋里解放出来,致力于现实生活的语言研究,学者自然要关注方言的研究。

究竟汉语有多少种方言,这是人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便是“方言研究必从分区开始”的道理。

然而殊异的方言区古已有之,何以先前就不关注呢?这便是学者们的主观意识所使然。

汉代之后的语文学,以书面语为正,以古代语为雅,方言口语不过是粗鄙的俚俗,自不足论。

没有学术观念的变革,人们是不会关注方言的。

经过百年的实践,随着方言调查研究的不断广泛和深入的开展,学者们对汉语方言的分区也进行了反复的修订,每次修订都标志着研究水平的提高。

可见,关于汉语方言的分区的思考和修正是方言调查研究的重要推动力。

为汉语方言分区,自然不只是为了回答“汉语有多少种方言”的问题,换言之,并非为分区而分区。

方言之间有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差异,方言的分区是就方言差异进行比较和归类,这正是方言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和基本任务。

因此,对汉语方言的分区是汉语方言研究的总结和检验。

有时,基于同样的方言事实,可以得出关于方言分区的不同结论,这是由于人们对于方言现象有不同的理解;也由于不同的语言的方言及其与通语的关系有不同的状况。

例如差异多少才算是不同的方言,乃至算是不同的语言,这就必须结合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的地域的历史文化特点来考虑。

《普通话口语教程(上册)》教案 第3课 声调辨正

《普通话口语教程(上册)》教案 第3课 声调辨正

课题声调辨正课时2课时(90min)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能够准确辨读声调素质目标:感受普通话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调类辨正、调值辨正教学难点:调类辨正、调值辨正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考勤【教师】使用APP迸行签到【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问题导入【教师】提出以下问题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什么是调类?普通话有哪几个调类?【学生】聆听、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导入本节课课题:声调辨正传授新知【教师】讲解调类辨正、调值辨正一、调类辨正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调类,各大方言的调类个数则差别明显,多的有十几个,少的只有3个。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官话方言的调类个数是多少呢?【学生】聆听、思考、讨论、派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各组的发言例如,官话方言的调类个数与普通话的调类个数一致;吴、湘、赣、闽、粤、客家方言的调类个数位5个到10个不等;河北滦县话的调类最少,只有3个,即平声、上声与去声。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古入声字的分源。

古代汉语的调类分为平、上、去、入4类。

古入声在普通话和某些方言里已经消失了,但是有些方言还保留着入声,如吴方言松江话、粤方言广州话、闽方言厦门话和福州话等。

位于有入声的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应该清楚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属于哪类声调、读什么音。

对此,可以利用下面古今声调的演变规律来掌握大部分入声字的普通话声调。

(1)凡古入声(方言入声)字的普通话声母是m、n、1、r的,它们的普通话声调就应该是去声,如"麦、目、灭、纳、力、落、辣、热、肉、日"等字。

例外的只有"摸(阴平)、膜(阳平)、捏(阴平)"等少数几个字。

(2)凡古入声(方言入声)字的普通话声母是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如b 、d 、g 、z 、zh 、j)的,它们的普通话声调现在大多是阳平,如"白、读、集、直、浊、族、泽、贼”等字。

简述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关系

简述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关系

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关系一、背景介绍现代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共有四个基本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声调对于词义的区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古代汉语中,声调系统并不同于现代汉语,其变化和演变过程十分有趣且值得研究。

二、古时汉语声调的特点1. 古汉语的声调数量古代汉语中的声调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四个基本声调,而是以阴平、上声、去声及入声为主。

并且在古代汉语中,声调的数量也远远多于现代汉语。

在《庄子》中就有七个不同的声调。

2. 古汉语声调的变化古代汉语的声调特点十分复杂,其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古代汉语的声调变化受音变和韵律的影响,由于其发音时的特点,使得声调变化更加多样化。

三、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通联在现代汉语中,尽管声调的数量和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仍然可以找到一些古代汉语声调的影子。

现代汉语的去声和入声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去声和入声,只不过在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声调系统是现代汉语声调系统的基础,虽然具体的形式和数量发生了变化,但可以清晰地看到现代汉语声调系统与古代汉语声调系统之间的通联和延续。

四、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共同之处1. 声韵的变化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声调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声调的数量和形式上,还反映在音韵变化的方面。

古代汉语的声调变化受音变、韵律的影响,其变化规律与现代汉语声调有一定的共性。

2. 语音演变现代汉语声调的变化也反映了古代汉语的声调演变过程,虽然具体的形式和数量发生了变化,但是在语音演变的过程中,古代汉语声调的痕迹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

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之间并非完全割裂,而是有一定的通联和通联。

五、结语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通联和延续,虽然在数量和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是其共性和继承性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

通过了解古代汉语声调的特点和演变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声调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正如一句古诗所说:古今声调共一源,现代汉语声调之谜也正有待我们去探索和解开。

(一)平分阴阳(二)浊上变去(三)

(一)平分阴阳(二)浊上变去(三)
声调从中古到现代的发展
0632024038 李永华 0632024037 李金草
1
一 、 前言
二 、 演变过程 (一)平分阴阳 (二)浊上变去 (三)入派四声 (四)入声的分类及争论
三、小结
2
一,前言
汉语语音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声调 也不例外。自古到今,汉语声调也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不过,汉语声调的发展变化总体来 说并不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相反, 汉语声调的变化是有很明显的对应规律的。 本文拟从古四声与现代普通话四声的对应 关系来探讨汉语声调从中古到现代的演变 规律
10
元朝泰定年间,周德清的《中原音韵》首次将全浊上 声归入去声,因此学者大多认为浊上归去完成于元代。 语音变化是有过程的,元代的纪录只表明此为事实, 并不表明浊上归去发生于或完成于元代。对此,学者 各有看法,李新奎浊上归去于汉唐已开始(《汉语等 韵学》),又说,全浊上“在唐时已变为去声” (《古音概说》),史存直认为浊上变去“至迟在盛 唐时”已发生(《汉语语音史纲要》)。罗常培说 “自唐时已发生”(《汉语音韵学导论》),王力认 为浊上归去在晚唐至五代之际。
5
(一)平分阴阳 清浊和阴阳:所谓清,指声母是清辅音;所谓浊, 指声母是浊辅音。中国传统的音韵学把四声分为 两类:清辅音声母的声调叫做“阴平、阴上、阴 去、阴入”,而把浊辅音声母的声调叫做“阳平、 阳上、阳去、阳入”。 不送气清声母称为“全清”,送气清声母称为 “次清”;浊塞音、浊擦音和浊塞擦音声母称为 “全浊”,鼻音、边音和零声母称为“次浊”。
刘纶鑫认为,以上各说的论证都不充分。他仔细考订
了南宋蜀人史昭所作的《通鉴释文》,发现了其中反
映出的浊上变去的印记,提出“浊上变去见于南宋”。
他分析王力持论的材料,为己说做旁证:王力持论的

汉语声调从上古到今天的发展

汉语声调从上古到今天的发展

汉语声调从xx到今天的发展一、xx声调到xx声调上古声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明代陈第认为上古没有声调,而清人基本都认为上古有声调,但对上古声调特色及多少的看法则不尽相同,以顾炎武、江永为代表的都是用中古的四声去看待上古的四声,以段玉裁为代表的认为上古没有去声,以王念孙、江有诰为代表的则主张上古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

至于今人关于上古声调的观点主要可分为两派,一派以王力为代表,认为上古没有去声,一派以周祖谟为代表,主张平上去入四声在上古既已存在。

通过学者对《诗经》用韵和谐声材料的考察,可以认为上古确实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它和中古声调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字上有差别。

A.从《诗经》和《楚辞》的押韵情况看,它们中平上去入四声各自独用的韵段远远超过了相互混压的韵段。

比如有连押七字乃至十字而不改调的:《诗经.xx.一章》押:xxxx粮囊光xx行《诗经.七月.五章》押:股羽野宇户下鼠户子处《xx.九辨》押:带介慨迈秽败昧《诗经.(bì)xx.九章》押:xx尺(xì)硕奕作若第一例全押中古平声,第二例全押中古上声,第三例全押中古去声,第四例全押中古入声。

上古声调如果不是和中古的相同,似乎不可能出现这类押韵现象。

另外,《诗经》里有些诗每章一韵,而一韵一个声调。

比如《周南·麟之趾》:一章押:趾、子(上声)二章押:定、姓(去声)三章押:角、族(入声)这也清楚地表明上古有和中古相同的四个调类。

B.通过谐声材料考察上古声调主要是运用《说文》的谐声系统,经过统计《说文》些谐声组分类如下:同调相谐者:异调相谐者:平谐平523平上互谐356上谐上205平去互谐359去谐去216平入互谐64入谐入292上去互谐196合计1236上入互谐44去入互谐148合计1167由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平上去入四声同类相谐组超过了总谐声组的50%,而其他异调类互谐者得总和则不足半数,它从谐声角度揭示了上古四声存在的事实。

入声字辨认八法

入声字辨认八法

入声字辨认八法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了元代时,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就是现在的一声和二声,上声有一部分字归并到去声里,剩下的是现在的三声,去声和由上声归并的一些字是现在的四声,古代的入声在元代时分化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当中。

所以现代汉语北方方言没有入声。

现在“普通话”即标准现代汉语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所以普通话没有入声这个声调。

古入声字,有的方言今仍读入声如福建、广州、上海、苏州、南京、太原、张家口等;有的方言这类古入声字,今不读入声,分别归到其他声调里去了。

古入声字,郑州今大部分归阴平,少部分归阳平,重庆今归阳平,普通话分别归入今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那么如何辨别普通话中的古入声字呢?壹由b、d、g、j、zh、z这七个不送气声母所构成的阳平字(也叫“第二声调”的字)都是中古的入声字,例如:b拔、跋;勃、渤、博、薄、泊、驳、箔、伯、帛、舶;别、蹩;白、雹d答、妲、怛、达;得、德;掇、夺、铎;笛、迪、敌、嫡、狄、镝;独、读、犊、椟、渎、毒g革、葛、阁、格、隔;国、掴、帼、虢、馘j荚、颊、铗;集、辑、急、級、汲、疾、吉、即、极、脊、籍;侷、桔、菊、掬、鞠、局、鞫、跼zh闸、扎、札、铡、霅;折、哲、辄、蛰、谪、磔;酌、斫、浊、涿、啄、琢、焯、濯、着;执、职、直、埴、踯、植、侄;逐、筑、舳、烛、竹;宅、翟;轴、妯z杂、砸;则、舴、责、择、泽、啧、帻;昨;卒、镞、族、足贰由zhuo、chuo、shuo、ruo、fa、fo、la、ye、ce这九个音节组成的字,不论现在读什么声调,除极个别外,都是古入声字。

例如:zhuo拙、卓、涿、捉、着、酌、灼、斫、焯、琢、啄、浊、濯、擢、镯chuo绰、戳、辍、啜shuo说、烁、铄、朔、槊、硕ruo若、弱、箬fa发、乏、伐、筏、阀、罚、法、髮fo佛la蜡、辣、拉、腊、垃ye叶、噎、咽、业、掖、页、腋、晔、谒、液、腋(注意:“椰、耶、爷、也、野、冶、夜”等字除外,它们不是入声字)ce测、策、冊、厕、恻叁韵母是“ue”的字,除极其个别者外,都是中古入声字,例如:nue虐、疟lue略、掠、劣jue决、觉、絕、厥、抉、掘、倔、诀、爵、谲、噘、噱、镢que却、确、阕、雀、鹊、悫、炔、缺xue学、雪、血、穴、薛、谑、削、踅yue月、曰、越、约、阅、岳、悦、刖、钺、粤、瀹肆韵母“ie”与声母b、p、m、d、t、n、l相拼,所产生的字也绝大多数都是入声字。

中古到现代声调演变的特点

中古到现代声调演变的特点

中古到现代声调演变的特点
从中古到现代,声调的演变主要有以下特点:
- 平分阴阳:中古汉语的平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成阴平、阳平两个声调。

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古代的清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阴平,如“高”“天”“风”“帮”“中”“知”,中古浊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阳平,如“红”“农”“来”“旁”“泥”“牛”等。

- 浊上变去:中古的全浊上声字的声调在现代汉语中演变成去声。

如“抱”“厚”“鲍”“上”“伴”。

- 入派四声:指古代汉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分别演变成阴、阳、上、去四声。

这些演变特点反映了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过程,对于了解和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中古入声字在山西晋语区新老派方言中的归调比较

中古入声字在山西晋语区新老派方言中的归调比较

中古入声字在山西晋语区新老派方言中的归调比较作者:王利来源:《现代语文》2021年第07期摘要:通过对509个中古入声字在山西晋语区新派方言和老派方言中舒化情况的调查,从入声舒化后的调类归属方面,对山西晋语区新老派方言的入声舒化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写、分析及比较。

与老派方言相比,新派方言中入声舒化字的数量大大增加,甚至达到老派方言入声舒化字数量的6倍左右,这与普通话的强势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新老派方言入声舒化的归调规律表现一致的方言中,其差异主要体现在每类声母入声舒化后归调的舒化字数和占比的不同;在新老派方言入声舒化的归调规律表现不一致的方言中,新派方言入声舒化后的归调有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

关键词:入声;晋语;老派方言;新派方言;归调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媒体的广泛传播、推广普通话工作的深入开展,山西晋语区各地方言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入声舒化的现象。

山西晋语的入声舒化现象一直以来都是学界探讨的热点,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学者们对山西晋语区老派方言入声舒化现象关注更多,对新派方言入声舒化现象的研究则相对忽视。

为了更好地认识山西晋语区新老派方言的入声舒化现象,我们以山西晋语区内9个地级市太原、晋中、阳泉、吕梁、忻州、朔州、大同、长治、晋城为调查点,并参照《方言调查字表》[1],从中挑选出509个古入声字,从入声舒化后的调类归属的角度,对老派和新派方言入声舒化现象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比较分析,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山西晋语区入声舒化现象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新派方言入声舒化后的调类归属情况在参考贺巍[2]、孙玉卿[3]、王利[4]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对山西晋语区内9个地级市新派方言入声舒化后的调类归属进行了调查,具体情况如下所示:太原新派方言:揖拍醭佛仿~掇撒~手楔撮一~米膝戌塞~子锡忒摘粥挖鸭【清】,术白~宅轴雹勺芍贼夕屐辖斛仆凿【全浊】,曰苶【次浊】(平声32);撇匹朴柏伯卜索塔笃嘱胛给供~渴讫乞角饺戟曲~折乙郝窄【清】,蜀属【全浊】,辱【次浊】(上声25);迫魄碧璧僻壁踏妾萨泄屑猝恤错~杂雀鲫迹绩戚肃宿畜~牲瑟蟀侧栅~栏质绰㪕焯炙赤斥适释祝触束恰怯泣刻靥亿抑轭益畜~牧蓄储~郁酷率~领【清】,弼辟曝缚秩掷剧洽鹤惑寂【全浊】,袜勿篾蜜莫幕麦脉觅穆牧纳聂捺诺匿溺肉褥杌鄂疟玉狱拽悦逸翼域亦译易交~液腋役欲蜡辣栗律率速~烙酪乐快~肋历鹿禄六【次浊】(去声112)。

古入声字在《中原音韵》、洛阳方言以及普通话中的调类分派比较研究[精品资料]

古入声字在《中原音韵》、洛阳方言以及普通话中的调类分派比较研究[精品资料]

古入声字在《中原音韵》、洛阳方言以及普通话中的调类分派比较研究-精品资料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中原音韵》是汉语语音史上重要的一部韵书,对于汉语语音研究有重要价值。

学术界对《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问题分歧很大。

本文通过对古入声字在《中原音韵》、现代洛阳方言以及普通话中的声调比较分析,得出《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正是当时的大都话也就是现在的北京音系。

关键词:《中原音韵》洛阳方言普通话古入声字古入声字是一种发音短促,以不除阻的塞音“b、d、g”作韵尾的字,因其声调、韵母结构与阴声韵、阳声韵和“平、上、去”三声不同而自成系统。

由于语音系统的不断发展变化,入声韵与入声调在普通话及绝大部分北方方言中均归入相应的平(阴平、阳平)、上、去阴声韵中,随之中古入声字也因此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地位。

洛阳方言与普通话同属于北方方言,在语音的声调方面都具有“阴、阳、上、去”四个调类,没有入声类。

古入声字在现代洛阳方言中的分布,特别在声调类别方面,既不同于《中原音韵》的“入派三声”也不同于普通话的“入派四声”。

因此,收集常用的古入声字,从声调角度比较《中原音韵》、普通话以及洛阳方言之间的差异,以此作为考察论证《中原音韵》的音系性质的重要线索,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参照铁琴铜剑楼影印的《元本中原音韵》、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表》及《宋本广韵》,录出《中原音韵》中派入三声、在现代普通话和洛阳方言中均常用的的古入声字652个(古入声字在现代普通话、洛阳方言和《中原音韵》中有两个读音的,均以两字计入,如:普通话:“塞、劈、扎”等;现代洛阳方言:“袱、辟、液”等;《中原音韵》:“极、局、别”等),进行声调读音分析,并将这652个入声字在《中原音韵》、普通话以及洛阳方言声调分派之异同进行具体对照,这不仅可以为研究古入声字分归洛阳方言以及普通话四声规律提供依据,还可以为探求《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到底是洛阳音系还是北京音系提供有力的证据。

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关系

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关系

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关系汉语是一种古老而丰富的语言,其声韵体系的发展历史悠久。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声韵体系不断发生变化,其声调也经历了相应的变革。

现代汉语声调和古声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古汉语是指唐代及以前的汉语,当时的汉语有八种声调。

而现代汉语则只有四种声调,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这种变化体现了汉语声韵体系的精简和演化。

现代汉语四声的产生源于古汉语声调的演变。

古汉语的八个声调可以分为四类: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平声又称轻声或清声,读音平稳而不带声调;上声、去声和入声则称为重声或浊声,分别以向上、向下和入呼之声为特征。

现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则是四个阶段的历史演化后形成的。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语的声韵体系受到了许多外来文化和语言的影响。

例如,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被北方鲜卑人所统治,而鲜卑语的声调则影响了当时的汉语。

在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汉语也受到了外国语言的影响,进一步丰富了其声韵体系。

在现代汉语中,四种声调各自有不同的特点。

平声是读音平稳而无起承,通常用于单韵母词或前有韵母的复韵母词汇中;上声则向上弯曲,声音拖长,通常出现在以-p,-t,-k,-h结尾的单音节词及复音节的第一个音节上;去声是向下降低,快速结束,通常出现在以-n,-ng结尾的单音节词和复音节的第二个音节上;入声是以闭口的方式读出,通常出现在以-b,-p,-m,-f结尾的单音节词和复音节的第三个音节上。

总之,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现代汉语的四声来源于古汉语的八个声调,而音韵体系的演变与历史文化的变革密不可分。

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了解汉语声韵体系的变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汉语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

古入声

古入声

入声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声调,属仄声,指一个音节以破音/p/、/t/、/k/作结,发出短而急促的子音。

入声已经在现代标准汉语(即普通话)不复存在。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平仄及入声字简单的辩别方法现在很多人都搞不清楚怎么样区别平仄,有的网友也提到这个问。

因为现代汉语没有入声,把入声字分别转变成了一、二、三、四各个声调去了。

大致说来,汉语的第一、二声,相当于平声,第三、四声,相当于仄声。

但是,第一、二声当中,仍杂有不少的入声字,作诗的时候,仍旧要归到仄声里去的。

所以我们只要把这部份入声字识别出来就可以了。

(一)凡b、d、g、j、zh、z六母的第二声字(阳平),都是古入声字。

例如:b:拔跋白帛薄荸别蹩脖舶伯百勃渤博驳。

d:答达得德笛敌嫡觌翟跌迭叠碟牒独读牍渎毒夺铎掇。

g:格阁蛤胳革隔葛国虢。

j:及级极吉急击棘即脊疾集籍夹夹嚼洁结劫杰杰竭截局菊掬橘决诀掘角厥橛脚镢觉爵绝。

zh:札扎扎铡宅择翟着折折蜇轴竹妯竺烛筑逐浊镯琢濯啄拙直值殖质执侄职。

z:杂凿则择责贼足卒族昨。

(二)凡d、t、L、z、c、s等六母跟韵母e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

例如:de:得德。

te:特忒慝螣。

Le:勒肋泐乐埒垃。

ze:则择泽责啧赜笮迮窄舴贼仄昃。

ce:侧测厕策策册。

se:瑟色塞啬穑濇涩圾。

(三)凡k、zh、ch、sh、R五母与韵母uo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

例如:kuo:阔括廓鞹扩。

zhuo:桌捉涿着酌浊镯琢啄濯擢卓焯倬踔拙斲斫斮鷟浞梲。

chuo:戳绰歠啜辍醊惙龊婼。

shuo:说勺芍妁朔搠槊箾铄硕率蟀。

ruo:若鄀箬爇蒻。

(四)凡b、p、m、d、t、n、L七母跟韵母ie拼时,无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爹」die字例外。

例如:bie:鳖憋别蹩瘪别。

pie:撇瞥。

mie:灭蔑篾蔑蠛。

die:碟牒喋堞蹀谍鲽跌迭瓞昳垤耋绖咥叠。

论古今声调的变化_李瑞禾

论古今声调的变化_李瑞禾
第 3$ 卷第 3 期 3$$- 年 ! 月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6 社会科学版 7 <9=>?@: 9A BCDE=@? F?CGH>ICJK 9A BDCH?DH L M?NC?HH>C?N "B9DC@: BDCH?DHI MOCJC9? #
89:43$ ;943 <=?H %P$#
论古今声调的变化
例如 # 南昌市话 !% 再 & 精 念 #&’()"!$ !% 菜 & 清 念 #&’ ’()*+%$ ( 星 子 话 ! % 拜 & 帮 念 #,()!!$ ! % 派 & 滂 念 #, ’()*+!$ ! % 告 & 见 念

#-(.!!$ !% 靠 &溪 念 #-’(.*+!$ "
湖 口 话 % 寄 & 见 念 #!)"!$ ! % 汽 & 溪 念 #")*+!$ ! % 再 & 精 念
#!$
1- 消失了 !然后入声跟着也消失了 ! 因为入声是以短促为
特征的 ! 没有 1, $1& $1- 收尾 ! 也就不再成为短促 " &#2$王力 先生还认为 #% 依我们的观察 ! 首先是收 1, 的入声消失了 " 黄公绍的 ) 古今韵会 *+ 书成於 +*3* 年以前 , 是保存着收 1
广西南宁心圩平话入声不但分阴入 $ 阳入 ! 阴入还分 阴入甲 $ 阴入乙 ! 阳入还分阳入甲 $ 阳入乙 " 阴入甲 "" 急出百法 阳入甲 ++ 局白杂服
李瑞禾 ! "西昌学院 四川 西昌 !"#$%% #

中古音到现代普通话的发展与演变

中古音到现代普通话的发展与演变

中古音到现代普通话的发展与演变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在这种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人们的适应性也变得很强。

入乡随俗的同时,也学会了当地的语言。

但是,普通话依然占据着最主要的部分。

因为,即使在你与之格格不入的情况下,只要会普通话就不会有沟通的障碍。

毕竟,普通话是全国推广的语言,它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

现代普通话的发展是日积月累的成果,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了今天的局面,它是不断的演变而来的,通过扬长避短而最终确立。

在普通话之前,古人早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语音系统,它并不是今天的汉语拼音系统,而是在上古、中古、近古都各有自己的一套语音系统。

那我就从书中总结一些有关其演变和发展的知识。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和语音系统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科学,通过分析各个历史时代汉字的读音,归纳出各个历史时代的语音系统,再通过比较,来研究汉语语音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问。

它可以指导我们探索普通话的发展和由来。

了解普通话的演变首先要了解之前的所有的音韵学的大概知识,比如:以《诗经》等先秦文献为研究的主要材料,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以《切韵》、《广韵》等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今音学等等。

在这之前要牢记和掌握音韵学的三十六字母,它是学习和了解古代音韵学的基础。

广韵到普通话的演变和发展需要从多方面来仔细相比较,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比较等等。

《广韵》首先按四声来分卷,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平声卷又分为“上平声“卷和“下平声”卷,所以共五卷。

而且在那个时代没有“阴平”和“阳平”之分。

《广韵》的注音方式是在每一个纽的首字下的注释后面注出反切,其余的同纽字音同,也就省去不注了。

而汉字注音是在字上面用声母加韵母加声调来注音。

通过比较可以了解现代汉语声、韵、调形成的过程,理清现代汉语方言与普通话彼此参差的复杂关系,更好的了解普通话的慢慢确立的过程。

第一,在声母上的不断演变和发展。

入声是汉语之骨!没有入声,便体现不出汉语音韵之美。

入声是汉语之骨!没有入声,便体现不出汉语音韵之美。

入声是汉语之骨!没有入声,便体现不出汉语音韵之美。

普通话虽说有四个声调: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妈麻马骂」。

但实际上,普通話是「三声四調」,入声消失,先天五音不全,其远离了传统古汉语的发音标准。

可以这样说,没有入声,等于没有了最伟大、最优秀的唐诗、宋词、元曲,也就没有美妙的吟诵。

历史上的诗词用的是《平水韵》《宽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等,其中既有平声、仄声,还有入声。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分别对应的就是今天普通话(汉语拼音)的一、二、三、四声,而在普通话里却没有对应的入声。

入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入声韵尾由三种不同的塞音韵尾[-p]、[-t]、[-k]构成。

其发声的特点是“读音短促,一发即收。

”《事林广记》说:“平声者哀而妄,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

”入声是古汉语的仄调之一,它在中古汉语中区别于其他三声的最大特点就是短促。

入声字,古代汉语中的发音声调,而现代汉语(普通话),北方官话已经基本消失。

江淮官话、吴语、晋语、白话、湘(新派湘语)、闽、客家、赣七大方言均保留了入声。

其中白话、闽南、客家三方言中保留了[-t][-k][-p]三个辅音韵尾。

入声另一个标志性特征则是它的辅音韵尾:入声字在中古时期均为以不除阻的塞音/p/、/t/或者/k/结尾的闭音节,如十/dʑip/、一/ʔit/、六/liuk/。

由于入声短促急收藏的特征,不少文人用入声做韵脚,显得铿锵有力。

最著名的例子即为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hiɐt/;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liɛt/。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ŋʷiɐt/;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tsʰet/。

靖康耻,犹未雪/sʷiɛt/;臣子恨,何时灭/miɛt/。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kʰʷiɛt/;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hʷet/。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kʰʷiɐt/!当我们用今天的普通话读《满江红》的时候,总觉得哪里不上口,问题就出在其中的“处”“歇”“烈”“月”“切”“雪”“灭”“缺”“血”“阙”这些字上。

汉语声调从上古到今天的发展

汉语声调从上古到今天的发展

汉语声调从上古到今天的发展汉语声调从xx到今天的发展一、xx声调到xx声调上古声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明代陈第认为上古没有声调,而清人基本都认为上古有声调,但对上古声调特色及多少的看法则不尽相同,以顾炎武、江永为代表的都是用中古的四声去看待上古的四声,以段玉裁为代表的认为上古没有去声,以王念孙、江有诰为代表的则主张上古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

至于今人关于上古声调的观点主要可分为两派,一派以王力为代表,认为上古没有去声,一派以周祖谟为代表,主张平上去入四声在上古既已存在。

通过学者对《诗经》用韵和谐声材料的考察,可以认为上古确实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它和中古声调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字上有差别。

A.从《诗经》和《楚辞》的押韵情况看,它们中平上去入四声各自独用的韵段远远超过了相互混压的韵段。

比如有连押七字乃至十字而不改调的:《诗经.xx.一章》押:xxxx粮囊光xx行《诗经.七月.五章》押:股羽野宇户下鼠户子处《xx.九辨》押:带介慨迈秽败昧《诗经.(bì)xx.九章》押:xx尺(xì)硕奕作若第一例全押中古平声,第二例全押中古上声,第三例全押中古去声,第四例全押中古入声。

上古声调如果不是和中古的相同,似乎不可能出现这类押韵现象。

另外,《诗经》里有些诗每章一韵,而一韵一个声调。

比如《周南·麟之趾》:一章押:趾、子(上声)二章押:定、姓(去声)三章押:角、族(入声)这也清楚地表明上古有和中古相同的四个调类。

B.通过谐声材料考察上古声调主要是运用《说文》的谐声系统,经过统计《说文》些谐声组分类如下:同调相谐者:异调相谐者:平谐平523平上互谐356上谐上205平去互谐359去谐去216平入互谐64入谐入292上去互谐196合计1236上入互谐44去入互谐148合计1167由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平上去入四声同类相谐组超过了总谐声组的50%,而其他异调类互谐者得总和则不足半数,它从谐声角度揭示了上古四声存在的事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键词】 古入声;方言 【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古 入 声 在《 广 韵 》音 系 里 共 有 三 十 四 个 入 声 韵 , 它们收入声$-,$.,$/三种清塞音韵尾。现将《广韵》 入声韵的韵尾情况整理如下:
收〔$-〕的入声韵有 :合 、盍 、洽 、狎 、叶 、业 、乏 、 帖、缉。
收 稿 日 期 :!""#$"!$!% 作 者 简 介 :李 瑞 禾 ,男 ,副 教 授 ,从 事 汉 语 音 韵 学 和 汉 语 方 言 学 的 研 究 。
第#期
李瑞禾,曹晋英:古入声在现代汉语方言区的保留与分化
·!’·
!!调、入声 "!调。古入声字“急、竹、曲、黑、各、 尺、岳、合、白”都读 "!调。
一 有清塞音韵尾
〔/9"(〕;江准官话的皖南话 “北”念 〔-:"!〕:“各”念 〔/!"!〕。
我 们 知 道 古 代 的 入 声 收 $-、$.、$/ 韵 尾 ,而 $-、$ .、$/韵尾与入声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王力先生所 说:“韵尾$0、$.、$/消失了,然后入声跟着也消失了; 因为入声是以短促为特征的,没有$-,$.、$/收尾,也 就不再成为短促。”王力先生又认为:“依我们的观 察,首 先 是 收$-的 入 声 消 失 了 。 黄 公 绍 的《古 今 韵 会》(书成於’!;!年以前)是保存着收$/和收$.的入 声的,但是收$-的入声字已经并到收$.的入声去了。 到了《中原音韵》里入声就完全消灭了。当然其间可 能 经 过 一 个 收〔"〕的 阶 段 ,就 是$-,$.,$/一 律 变 为 〔"〕,像现代吴方言一样。但是,这个阶段是很短的。” 古入声韵尾消失的过程大致如下:
’、收$0,$.,$/韵尾。 粤方言、客家话和闽方言的入声比较完整地保 留 了 —-、—.、—/ 韵 尾 。 例 如 :粤 方 言 广 州 话“ 叶 ”念 〔12-!〕,“ 杰 ”念〔/2.!〕,“ 力 ”念〔32/!〕;客 家 话 的 梅 县 话 “立 ”念〔32-!〕,“必 ”念〔-2.!〕,“锡 ”念〔425/!〕,闽 方 言 的 厦 门 话“ 搭 ”念〔.5-!〕,“ 结 ”念〔/25.!〕,“ 喀 ”念〔/62/!〕。 另 外 赣 方 言 的 临 川 话 有 —-、—.、—" 三 种 塞 音 韵 尾 。 例 如 :“ 十 ”念〔42-!〕;“ 一 ”念〔2.!〕;“ 百 ”念〔-5"!〕;赣 方 言 的 南 昌 话 有 —.、—/ 两 种 韵 尾 ,“ 杀 ”念〔45.!〕:“ 福 ” 念〔78/!〕。 !、收—" 喉塞音韵尾。 吴方言、闽方言的福州话、晋方言以及北方官话 区的江准官话古入声收—"喉塞音韵尾。例如:吴语 区 的 上 海 话“ 塌 ”念〔.65"(〕;“ 擦 ”念〔.465"(〕;“ 国 ”念
现将以上情况列表如下:
古调表
古声母
方言点

入声
次浊
全浊
西昌 成都 西安 济南 兰州 青岛 北京
入声
阳平
阴平
阴平
去声
去声
上声
去声
阴平阳平上去 去声
阳平 阳平 阳平 阳平 阳平
注释及参考文献: 〔!〕王 力 (汉 语 史 稿〔)〕(中 华 书 局 〔#〕李 荣 (汉 语 方 言 的 分 区〔*〕(方 言 〔"〕詹 伯 慧 (现 代 汉 语 方 言〔)〕(湖 北 人 民 出 版 社
收〔$.〕的入声韵有:曷 、末 、钅害 、黠 、薛 、月 、屑 、 没、质、术、栉、迄、物。
收〔$/〕的入声韵有 :铎 、药 、觉 、德 、职 、陌 、麦 、 昔、锡、屋、沃、烛。
古入声发展到现代汉语方言里,情况却发生了 很大变化,但就其有无清塞音韵尾而言,古入声在现 代汉语方言区的情况可分为以下两种。
$-
$二 无清塞音韵尾。
古入声的清塞音韵尾在北方官话区大多已消 失,古入声字的归属因此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 主要是受古声母清浊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大致情况 如下:
’、独立成调 古入声的清塞音韵尾虽已消失,但古入声字在 一些地区独立成调。例如四川省西昌方言有五个声 调,其中阴平 ,,调、阳平 (!调、上声 #(调、去声
第 ’& 卷第 ! 期 !""# 年 & 月
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98=>53 97 ?2@A5>B C:5@A:=4 D933:B:
E93F’&GH9F! <8>FG !""#
古入声在现代汉语方言区的保留与分化
李瑞禾,曹晋英
(西昌学院,四川 西昌 &’("!!)
【 摘 要】 本文就古入声在现代汉语方言区的情况做了较全面的分析,从中可以找出古入声 发展的一些规律,这对研究汉语语音史有着重要的作用。
#、古入声今读阳平。 北方官话区西南官话大部分方言区古入声字归 阳平。例如:汉口、重庆、成都、桂林、贵阳、昆明等地。 "、古 全 浊 入 声 字 今 读 阳 平 ,古 清 音 入 声 字 和 古 次浊入声字今读阴平。 北方官话区的中原官话大部分方言区古全浊入 声字今读阳平,古清音入声字和古次浊入声字今读 阴平。例如:西安、运城、洛阳、郑州、曲阜、徐州等地。 $、古 全 浊 入 声 字 今 读 阳 平 ,古 清 音 入 声 字 今 读 阴平,古次浊声字今读去声。 北方官话区的冀鲁官话大部分方言区古全浊入 声字今读阳平,古清音入声字今读阴平,古次浊声字 今读去声。例如:石家庄、济南等地。 %、古全浊入声字今读阳平,古清音字入声字、古 次浊入声字今读去声。 北方官话区的兰银官话大部分方言区古全浊入 声字今读阳平,古清音字入声字、古次浊入声字今读 去声。例如:兰州、银川、酒泉等地。 &、古 全 浊 入 声 字 今 读 阳 平 ,古 清 音 入 声 字 今 读
上声、古次浊入声字今读去声。 北方官话区的胶辽官话大部分方言区古全浊入
声字今读阳平,古清音入声字今读上声、古次浊入声 字今读去声。例如:青岛、烟台、大连等地。
’、古 全 浊 入 声 字 今 读 阳 平 ,古 清 音 入 声 字 今 分 归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次浊入声字今读去声。
北方官话区的北京话古全浊入声字今读阳平, 古清音入声字今分归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次浊 入声字今读去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