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彝族民间“阿西跳月”活动的形成与变迁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彝族民间“阿西跳月”活动的形成与变迁研究
摘要:云南彝族“阿细跳月”活动是彝族阿细人的一种传统体育舞蹈活动,本文通过采用多种方法对“阿细跳月”活动的形成总之于“火之说”; 和“阿细跳月”活动从低
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演变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以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彝族“阿细跳月”活动向着科学化、社会化方向发展的道路,从而推进少数民族传
统体育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彝族;阿细跳月;形成;变迁
一、前言
云南是我国彝族分布的主要聚居地,有彝族人口435万余人,分布遍及全省各地,而以哀牢山区、红河流域和滇东北小凉山区较为集中”。

彝族“阿细跳月”活动
原是彝族阿细民间一项体育舞蹈活动,其形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深受广大人
民的喜爱,在彝族地区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研究从其历史进
程为出发点,对云南彝族“阿细跳月”活动的形成与变迁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以探
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阿细跳月”活动向科学化、社会化方向发展的道路,从而
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将对云南省弥勒县龙多村,可邑村、烂泥箐和凤凰村四个村寨的经常参
与“阿细跳月”活动人群与活动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调研。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逻辑推理等方法进行系统分析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一)“阿细跳月”活动的界定。

什么是“阿细跳月”?在与“阿细跳月”相关的文献资料中,对此较有代表性的解
释如下:
1.《路南彝族自治县志》:阿细跳月是阿细人的传统舞蹈。

阿细人能歌善舞,
大都即兴而歌、和歌而舞。

大三弦舞,又叫三步乐。

跳大三弦是撒尼人借鉴“阿细跳月”发展起来的,表达欢快乐观,热情奔放,自弹自跳的民间传统集体舞蹈。

2.《云南民族体育志》:跳乐是彝族阿细人的传统体育活动。

3.《昆明体育志》认为:彝族跳月是在跳大三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民间传统
体育舞蹈活动,现已成为全国、云南省、昆明市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

从上述解释来看,对“阿细跳月”的归属有三种说法,一种是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
传统舞蹈,它由音乐和舞蹈两部分组成。

另外一种是彝族传统体育舞蹈活动。


三种:“阿细跳月”既可以看作一项舞蹈艺术活动,又可以看作一项民族体育活动,综合以上的观点,笔者认为,从民族舞蹈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关系分析,文体交融
于一体,“阿细跳月”同时具备了民族舞蹈和民族体育的特点。

笔者从体育舞蹈的
视角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二)彝族“阿细跳月”活动的形成。

1.“阿细跳月”形成的源流
“阿细跳月”原是阿细最为著名的体育舞蹈形式,流行于云南弥勒县西山、东山
和石林县圭山一带彝族阿细人民中的传统喜庆活动。

关于阿细跳月形成源流的民
间传说甚多,有源于劳动生产之说、爱情婚姻之说、有源于火之说等等。

具体形
成源流如下:
(1)史料的记载。

据阿细叙事长诗《阿细诺哲》中叙述,远古时代的一天,上山狩猎的一个小伙
子饥寒交迫,随意捡起一个木棍在手里,用力向朽木上钻,也不知钻了多久,突然从
朽木中钻出火来了,人们为了庆祝火的获得围着火,欢快地边烤边跳,火中的粟
炭不时地发出“啪啦、啪啦”的爆炸声,火星碰着人的脚杆儿,人们惊觉而抬脚高跳,取名叫“跳篝火”,后来改成“跳乐”,也即是“阿细跳月”的前身。

(2)民间传说的口碑。

“阿细跳月”的来源,无文字可考,民间口碑流传较多,最有代表性的是:很久
以前,在弥勒西山凤凰村,有一对恋人山拉与山答姑娘,相约在两村交界地方幽会,山拉在赴约途中不幸被山林的野猪咬死,火葬时,山答跳火中殉情。

阿细人
为替他们报仇,组织起来打死了那头伤害人畜的野猪。

人们欢庆胜利时,男人挥
舞刀叉,拔响弦;女人拍掌欢跃,以表达对山拉二人的缅怀和追忆。

从此,阿细
人们就把这种用“撒弦”(阿细语三弦)和竹笛伴奏的跳乐,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
的传统习俗活动而流传至今。

(3)实地调查。

据弥勒西三镇可邑村的彝族群众介绍:古时其祖先以狩猎和刀耕火种为生,当
先辈们砍倒树林,放火烧荒进行耕种种时,为了抢时间,赶节令,往往不等树林
烧成炭灰完全冷却,就进行耕种。

因而经常有人脚底被烫,便急忙抬双脚来一边
跳一边抖动,把粘在脚上的炭灰抖下来,嘴里还发出“阿啧啧”的声音,后来就逐
渐演变围“阿细跳月”的动作。

以上对“阿细跳月”形成源流的说法虽然有多种,但始终有一条没有变,那就是
与“火”有关。

(三)云南彝族“阿细跳月”活动变迁的状况分析。

1.云南彝族“阿细跳月”活动形态的变迁
(1)由宗教性向民俗性的演变。

在原始社会彝族先民对自然界给他们带来的幸运与灾难既无法解释又束手无策,只好把美好的生存愿望寄托在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上。

人们以祈求的方式,献上美
味佳品、赞美颂歌,献上娱悦身心的体育舞蹈“阿细跳月”为主要内容的传统体育
活动,从而使“阿细跳月”活动具有浓厚的宗教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彝族地
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科学文化水
平不断提高,“阿细跳月”活动逐步从原始的宗教功利中超脱出来,冲破娱神祭祀
的禁锢,向着娱人、健身、竞技的民俗体育演进发展。

(2)由节日文化向日常文化的转变。

“阿细跳月”活动是阿细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
性和独特的民俗性,是火把节、祭祀、婚嫁、摔跤、节庆、盛典等节日文化活动
的主要内容之一。

近十几年来,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大力普及和推广,“阿细跳月”活动更加蓬勃地开展起来,活动规模由小到大,流传到城镇乡村,进一步转变成
为日常文化活动的主要项目之一,不论是滇南的弥勒城镇还是昆明的东风广场,
时常闪动着“阿细跳月”活动的姿影。

(3)由体育舞蹈向民族健身操的跃进。

“阿细跳月”活动自从1986年开始进入全国民运会正式表演项目并取得优异成绩
以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95年以后“阿细跳月”活动又成为滇南城乡人民全民
健身活动的主要内容,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青睐和参与;随着阳光体育工程的启动,2006年以后,又向着民族健身操的方向跃进,已逐渐进入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中,成为课外体育活动主要内容与方式之一。

2.云南彝族“阿细跳月”活动变迁的状况
(1)“阿细跳月”伴奏乐器的变迁。

“阿细跳月” 乐器的伴奏,起初,男人们挥舞着扑火用的树枝和树叶起舞,女人
们则用手拍着巴掌起舞。

18世纪初,男子们用的乐器变化为小三弦和笛子。

19
世纪初用的乐器除了小三弦和笛子外,又配上了三胡和月琴(四弦)。

20世纪
30年代又配上了大三弦,50年代又配上清脆、欢快的小唢呐和响亮的指挥哨,
现代又有了手风琴伴奏。

(2)“阿细跳月”动作发展的变迁。

阿细跳月据说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不仅被原生地弥勒彝族支系阿细人保存了下来,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的需要,阿细人对它进行了不断的加工整理,从单纯一左一右脚变换打火的原始动作,发展成为花样繁多的击掌、转身、双脚
弹跳等节奏明快的民族健身操。

(3)云南彝族“阿细跳月”活动文化功能的转变。

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反映的是远古人类简单的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从与“阿细跳月”产生有关的传说内容来看,它大都反映了采集狩猎阶段人类社会的特征;到
20世纪50年代左右,阿细人的婚恋习俗带有对歌寻偶这种原生性质,“阿细男女
青年借助“阿细跳月”相识相恋,父母在儿女的婚姻问题上几乎不加干涉,致使“阿细跳月”活动从对原始社会生活方式的反映转变为男女青年婚恋的媒介;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彝族地区人民生活质量与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阿细跳月”在其
功能上已经转变为阿细地乃至外族人共同参与一种娱乐活动,不再具有婚恋功能。

“阿细跳月”三种文化内涵尽管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但它们都不同程度的向更
为复杂的社会形态延伸。

虽然今天有的功能已经消失,但仍然能从对“阿细跳月”
的了解中找到它们曾经存在过的痕迹。

(四)影响云南彝族“阿细跳月”活动变迁的主要因素。

1.生产和生活方式变迁。

解放前后红河弥勒县西三镇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其生活方式和节日体育活
动的变化也与之有较大关系。

文化娱乐方式主要有参与民俗祭祀、阿细跳月活动,重大节日期间主要有舞龙(狮)、摔跤、斗牛、阿细跳月等;进入21世纪以来,村
民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生活作息上老年人基本上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年轻
人一般都外出打工,同时居住环境的改变也促进村民的交往,节日期间文化娱乐
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人们在精神文化生活上有了更高的追求,阿西跳月在这样情
况下必须进行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发展,否则就会人们和社会遗忘。

2.社会因素。

对可邑村的一些村民进行访问时了解到, 目前跳阿西跳月人数减少很多,一部
分人认为是结识配偶的途径增多弱化了阿细跳月的婚俗特质;其次精神生活的日
益丰富多彩削弱了阿细跳月的主要娱乐性;最后一点是受教育时间的增长减少了
学习阿细跳月的机会等等方面,都彰显出阿西跳月活动的发展的滞后性,在此条
件下致使人们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创新发展。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阿西跳月活动的形成源流的说法虽然有多种,但终有一条没有变,那就
是与“火”有关; 通过“阿细跳月”变迁状况分析得知,“阿细跳月”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粗放到精微的变迁过程,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各族人民喜
闻乐见的民族健身操活动,并带着独特的民族风格走向世界。

因此,作者建议政府要高度重视民族健身操文化的传播, 加强对民族健身操的挖掘、整理及科研工作, 加大对民族健身操的宣传力度,加强民族健身操的传播与
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白兴发:《彝族文化史》,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页【2】昆明市路南彝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路南彝族自治县志》,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80页。

【3】云南省地方志编委会编写:《云南民族体育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1页。

【4】昆明市体育志编撰委员会:《昆明体育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第91页。

【5】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73页。

【6】刘德琼,胡英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刘坚,王德义.云南民族体育资源及产业化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8】胡小明.从左江岩画看民族体育的起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2(2).
【9】饶远.中西部体育资源的开发思路:兼论云南少数民族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与推广[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10】李志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与变异探析[J].体育科学,2004(1).
【11】戴文忠.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与发展[J],体育文史,1996(4).
【12】芦平生、陈玉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演进[J].成都体育学院学
报,2003(3)
【13】谭华.试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历史趋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