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师用书人民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师用书人民版必修2
1.秦代
管理“市”的法律对商品价格和交易方式都有明确规定。
2.汉代
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市”进行严格的管理。
3.南北朝时期
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此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
(1)乡村集市“草市”的作用十分明显,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2)“夜市”的繁盛,反映了商业的发展,表明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5.宋代
(1)“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2)“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时期
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深度点拨] “市”“草市”“夜市”“晓市”
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教材整理3 商业都会的崛起
1.战国
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
以繁荣的“市”为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
(1)长安的市已经由定时而聚发展为常设商业区。
(2)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扬州曾“雄富冠天下”。
(3)江南地区的杭州、湖州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4.宋代
都市商业繁盛,汴京的商业繁荣最有代表性。
5.清代
苏州、盛泽镇非常繁华,还有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名镇。
(1)根据史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
【提示】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
(2)根据史料二,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
【提示】经营的商品有所不同;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史论拓展】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市场的形式多样:如发展城市中的市、早市、夜市;城郊和乡村的“草市”等。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
(4)货币种类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如徽商、晋商等。
(6)商业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占据主导地位。
历史学家钱乘旦说:“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
”这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 )
A.商业发展无障碍B.商人地位高
C.主要具有商业功能D.主要具有政治功能
【解题模板】
1.白居易写的《琵琶行》中有一诗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其反映的生活方式是( )
【导学号:68230012】A.商人具体的生活情况
B.民间经商热的状况
C.追逐利润往来奔波的状况
D.亲人分手离别的状况
【解析】商人为追逐利润不断分离聚散,因此“轻别离”。
【答案】C
2.“大历、贞元间,有俞大娘航船最
大……”(右图)俞大娘的巨舟冠绝一时,为时人称
道。
下列关于俞大娘航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导学号:68230013】A.俞大娘航船出现于唐代
B.航船上可能载有邢窑的白瓷
C.航船所经之路可以随时见到客舍、车坊等辅助性营业场所
D.船上所带货币主要是纸币交子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
“俞大娘”航船出现在唐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北宋的益州,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3.“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乃反,市罢,遂不得履。
”材料中的“市”()
A.体现了草市的特点B.主要商品是农产品
C.与坊的界限被打破D.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解析】题中材料的最有效信息是“郑人”和“乃反,市罢”。
草市到隋朝时才出现,而且在农村,材料中有“郑人”可看出是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市中主要的商品不应当是农产品,应当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手工业产品,故B项错误;到宋朝时,市与坊的界限才被打破,故C项错误;宋以前,市都要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故D项正确。
【答案】 D
4.唐代元稹在《估客乐》中写道:“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
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
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炎洲布火浣,蜀地绵织成。
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
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
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这反映出( )
①古代商人的生活具有不稳定性②唐代的商旅往来频繁③古代商人为了转贩求利而无所不至④唐朝政府对商业活动进行严格的管理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题干提供的材料并没有反映唐政府的商业政策及对商业的管理控制,④错误,故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答案】A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68230014】材料一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
唐代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
材料二明清以来的扬州作为两淮盐集散中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性城市。
徽商、晋商云集世居,垄断盐业暴利,在扬州过着闲适、奢侈的生活,时人对他们的奢侈消费方式有相当多的描述:“扬州盐务,竞相奢丽以婚嫁丧葬,堂室饮食舆马,动辄费数十万。
”这种奢侈畸形的消费恰恰决定了扬州消费型商业城市的性质,为了满足盐商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需要,扬州城市规模、人口、商业、文化、服务行业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概述材料一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扬州城市的特点。
【解析】第(1)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百货所集”“商贾如织”“扬一益二”等信息回答。
第(2)问可根据材料二中“扬州作为两准盐集散中心”“徽商、晋商云集世居”“奢侈消费方式”“扬州城市规模、人口、商业、文化、服务行业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等信息回答。
【答案】(1)商人聚集、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2)食盐集散地、巨商云集、消费型商业城市、服务业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