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初三初中语文月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初三初中语文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书写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4分)
可惜,时间不是老人。
它精明,敏ruì,睿智,洞察秋háo ,秉公无私,神力无边。
任何企图yú越、凌驾时间之上的行为,都注定要被时间击溃。
在时间面前的任何投机取巧,都不kān一击。
二、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妄自菲薄,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B.就冲着你三顾茅庐的这番情意,明天的宴会我是去定了。
C.注意成语的实际意义,切忌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2.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邱隘实验中学第十八届运动会开幕前,我萌生了去当志愿者为校运会服务。
B.能否落实农村中小学营养餐,是减轻农民负担的一大举措。
C.深圳文博会湖南文化产业宣传推介会上,曾国藩故里文化创意园成功签约。
D.中考将近,我们要以优异成绩献给母校。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他放学回家经过校门时,看到了地上有纸团,他很自然地弯腰拾起放进垃圾筒里,,班会上,他受到了班主任的表扬。
A.班主任发现了他B.班主任发现了自己
C.白己被班主任发现了D.这被班主任发现了
三、默写
请将下面的诗文名句补充完整,⑤⑥任选其一。
(8分)
①,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望江南》)
②,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
③,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④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
⑤陆游《卜算子·咏梅》)写出“梅”高洁坚贞品质的词句:
,。
⑥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中通过环境描写来突出劳动艰辛的句子是:
,。
⑦《沁园春·雪》中表达诗人豪情壮志的主旨的句子是:
,。
四、名著导读
名著阅读(3分)
A 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
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做理会。
” 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
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
傍边正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
(1)这段文字中A的姓名是。
(1分)
(2)从这段文字来看,A的主要性格特点是()(2分)
A.疾恶如仇B.胆小怯懦C.谨慎细心D.武艺高强
五、其他
综合性学习
眼下,“微博”不但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而且,“微博风”悄悄刮进了校园,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每天忙着“织围脖”,乐此不疲。
对我们身边的“微博”,你了解多少呢?下面是记者调查中学生使用微博情况的材料:
材料一:记者在新浪某个微博群上看到,这个微博群注册有一百余名学生,每天都有上百条消息更新。
内容大多是学
生身边发生的事儿:上课吃零食、在同学背上贴字条、上课传纸条、在课桌上刻字、背地给老师起外号等,另外也有一些对时事的观点和看法。
材料二:一位母亲为了鼓励读初中的女儿好好学习,答应她只要考试95分以上,就给她换部新手机,现在愿望是
实现了,可是慢慢发现女儿现在机不离手,刚开始还以为女儿在发信息或者做作业,后来才知道女儿是迷上了写微博。
吃饭也要拍桌上的菜发到微博上,就连睡觉前还要发条微博告别“粉丝”。
如今已经严重影响到她的学习了
材料三:某中学一位班主任老师说,在他的班上有很大一部分是微博“发烧友”,其中有些“手机党”更新微博内容非
常快,还没等放学,当天班上发生的新鲜事就被上传到了网上。
上课期间手机上网“织围脖”也成了常有的现象。
【1】中学生使用微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请加以概括。
(3分)
【2】微博欣欣向荣之余,也乱象纷纷,如传播谣言和虚假信息等。
北京市首推微博实名制,即注册微博需要真实
身份信息,对北京市的这种做法你怎么看?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
(不超过50字)(3分)
六、现代文阅读
1.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
一、民间的声音
关于“宁波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宁波本地话。
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
宁波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宁波本地话,但那种老宁波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
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
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
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宁波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宁波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宁波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摘自宁波某论坛,有删改)
二、学者的言论
①“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
这是方
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②“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程乃珊(著名作家)
③“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④“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
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
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
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 ——敬文东(文学博士)
⑤“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
”——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研究员)(引自互联网)
【1】第一则材料中“宁波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由什么现象引发?(2分)
【2】下列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中,哪一项不符合材料原意()(5分)
孩子缺少讲宁波话的环境 B.全球化时代需要公共语言交流
C.学校教育不重视方言教学 D.宁波话比较土外地人不容易懂
【3】统观材料,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3分)
【4】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
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宁波话。
说说你的想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
(5分)
2.薄暮下的刀锋
凸凹
①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
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
知道我在注视着他,便朝我一笑:“磨剪子磨刀不?”平时并不弄刀切菜的我竟说:“磨。
”
②我住一楼,很快就又走出门来。
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摆在脚下,可见他是个成熟的匠人。
③我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使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能映出人影。
心里说,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而已。
他接过刀去,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您这两把刀,虽光亮唬人,却都还没有开
刃呢。
”我说:“这怎么可能?”他说:“您看,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一
道白印,不信您试一试。
”一试,果然没有锋利感觉。
④A他将其中的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
其实,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但他居然舍轻就重,用手。
如此做来,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便表现出不耐烦,说:“干吗不用砂轮?”他憨然一笑,说:“您这把刀是合金做的,钢口是脆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
”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你们磨刀的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他说:“论件数,一把4块。
”说完,他好像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不禁红了。
我看到了朴实的模样,便心生一丝惭愧,说:“就依你。
”
⑤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来。
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下去。
我觉得那刀口已足够锋利了,但他还是觉得不到火候,一系列的动作不断反复。
其间,因为离得近,更看出他皱纹绵密皮糙骨瘦,我便真切地说了一句:“差不多就行了。
”他说:“我自己知道行与不行,您尽管去忙,不必等。
”
⑥这把刀终于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生光。
看了一眼另一把刀,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
拿过刀来,他也笑着摇了摇头,说:“还是一把合金做的。
”他把刀固定在窄凳之上,还是重复既有的程序和动作。
我真的有些不耐烦,
转身走了,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
⑦人在家里,却总是时时地到临街的后窗旁看一眼那人。
B那个人专注地工作着,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⑧知道他快完成工作了,我便出门。
掏出10元纸币给他付工钱,“不用找了。
”我说。
他坚决把2元毛票塞进我兜里,说:“8块钱是我的手艺,10块钱就是人的贪心了,我一辈子最恨的就是贪。
”
⑨他表情严正,我内心欢悦,情不自禁地学起了《红灯记》里的一句喊:“磨剪子来——戗菜刀——”
⑩邻人被惊动,纷纷拿刀出户,匠人有了新的商机。
没想到他满脸惊慌,推车欲走。
我说:“到手的生意都不做,
您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天都黑了,看不清物件了。
”我说:“不是有路灯吗?”他说:“我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是模糊的,会磨不好。
”便仓皇骑远,一如逃。
⑪最先来到的是县中张老师。
我便把磨刀的经历与他言说。
听完叙述,他感叹道:“这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小
人物不趋时、不趋利,他们不怕辛劳,只怕欺心,这叫什么,这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
”
⑫我回味着张老师的感叹,在路灯下不停地踱步。
我发现,夜色越深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
薄暮下的刀锋。
(摘自《读者》2013年第8 期,有删改)
【1】以“磨刀人”为中心梳理文章情节,根据所给的短语形式填空。
(2分)
试刀锋→→ 磨刀锋→→ 拒商机
【2】文中的磨刀人具有怎样的品性?(3分)
【3】文中有两句画线的句子,请选择其中的一句进行赏析。
(2分)
选句,
【4】说说文章末“我发现,夜色越深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暮下的刀锋。
”句的作用(3分)【5】联系课文,结合你的知识积累或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句子“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的理解。
(6分)
七、诗歌鉴赏
《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一、二两句中、两字,运用了的修辞方法,把读者引入一个精致、温柔的境界,饶有情趣。
(3分)【2】三、四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现多用来比喻什么?(2分)
八、文言文阅读
1.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从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会天大雨(2)度已失期
(3)为天下唱(4)宜多应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分)
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3】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根据选文作简要分析。
(2分)
偶然性:
必然性:
2.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
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遂与之绝。
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
请为以如初。
”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
【注释】①踵:到,走到。
②缪:“谬”,错误,荒谬。
【1】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义项,为下列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2分)
①友人来过()
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
②逾年而事暴()
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
【2】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适使其仆市履于肆。
A.甚意,汝之不惠。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微斯人,吾谁与归?D.行者休于树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分)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4】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3分)
九、作文
以“成长,也需要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填充好的题目写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文中不能出现与考生相关的区域名、学校名和人名。
浙江初三初中语文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书写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4分)
可惜,时间不是老人。
它精明,敏ruì,睿智,洞察秋háo ,秉公无私,神力无边。
任何企图yú越、凌驾时间之上的行为,都注定要被时间击溃。
在时间面前的任何投机取巧,都不kān一击。
【答案】锐毫逾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
解答这道题,要根据拼音提示写出相应汉字。
书写汉字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到一些形近字的写法,比如“逾越”中“逾”不能写成“俞”。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二、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妄自菲薄,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B.就冲着你三顾茅庐的这番情意,明天的宴会我是去定了。
C.注意成语的实际意义,切忌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答案】A (3分)
【解析】A中“妄自菲薄”是自己看轻自己。
这里不合语境。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2.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邱隘实验中学第十八届运动会开幕前,我萌生了去当志愿者为校运会服务。
B.能否落实农村中小学营养餐,是减轻农民负担的一大举措。
C.深圳文博会湖南文化产业宣传推介会上,曾国藩故里文化创意园成功签约。
D.中考将近,我们要以优异成绩献给母校。
【答案】C (3分)
【解析】A中成分残缺,应是“萌生……愿望”;B中前后不一致,应删去“是否”;D中词语运用不当,应是“报答母校”。
【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他放学回家经过校门时,看到了地上有纸团,他很自然地弯腰拾起放进垃圾筒里,,班会上,他受到了班主任的表扬。
A.班主任发现了他B.班主任发现了自己
C.白己被班主任发现了D.这被班主任发现了
【答案】 D(3分)
【解析】对于句子顺序,平时在阅读中要注意典型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前后之间的衔接;对于句意理解,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关键语句的意思。
这里是承前省,应选D。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三、默写
请将下面的诗文名句补充完整,⑤⑥任选其一。
(8分)
①,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望江南》)
②,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
③,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④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
⑤陆游《卜算子·咏梅》)写出“梅”高洁坚贞品质的词句:
,。
⑥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中通过环境描写来突出劳动艰辛的句子是:
,。
⑦《沁园春·雪》中表达诗人豪情壮志的主旨的句子是:
,。
【答案】①过尽千帆皆不是②会挽雕弓如满月③只恐双溪舴艋舟④衡阳雁去无留意⑤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⑥略⑦略
【解析】名句名篇默写是近几年中考的常考题,考查方式多为填空。
从内容上看,这些名句名篇,或是揭示了人生哲理,或是反映了生活的真谛,或是描绘了人物的情貌,或是表现了事物的真相,具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
这里注意重点词“舴艋”“碾”的书写。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四、名著导读
名著阅读(3分)
A 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
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做理会。
” 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
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
傍边正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
(1)这段文字中A的姓名是。
(1分)
(2)从这段文字来看,A的主要性格特点是()(2分)
A.疾恶如仇B.胆小怯懦C.谨慎细心D.武艺高强
【答案】(1)林冲(1分)(2)C(2分)
【解析】这是对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的知识考查,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这里学生应了解《水浒传》相关的人物和故事情节。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五、其他
综合性学习
眼下,“微博”不但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而且,“微博风”悄悄刮进了校园,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每天忙着“织围脖”,乐此不疲。
对我们身边的“微博”,你了解多少呢?下面是记者调查中学生使用微博情况的材料:
材料一:记者在新浪某个微博群上看到,这个微博群注册有一百余名学生,每天都有上百条消息更新。
内容大多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儿:上课吃零食、在同学背上贴字条、上课传纸条、在课桌上刻字、背地给老师起外号等,另外也有一些对时事的观点和看法。
材料二:一位母亲为了鼓励读初中的女儿好好学习,答应她只要考试95分以上,就给她换部新手机,现在愿望是实现了,可是慢慢发现女儿现在机不离手,刚开始还以为女儿在发信息或者做作业,后来才知道女儿是迷上了写微博。
吃饭也要拍桌上的菜发到微博上,就连睡觉前还要发条微博告别“粉丝”。
如今已经严重影响到她的学习了
材料三:某中学一位班主任老师说,在他的班上有很大一部分是微博“发烧友”,其中有些“手机党”更新微博内容非常快,还没等放学,当天班上发生的新鲜事就被上传到了网上。
上课期间手机上网“织围脖”也成了常有的现象。
【1】中学生使用微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请加以概括。
(3分)
【答案】沉溺于微博发送许多无意义的信息,影响学习。
(3分)
【解析】此类题考查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即要求考生具备有关的知识,又要求学生具有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表述能力。
概括时,能围绕“沉溺于微博发送许多无意义的信息,影响学习”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2】微博欣欣向荣之余,也乱象纷纷,如传播谣言和虚假信息等。
北京市首推微博实名制,即注册微博需要真实
身份信息,对北京市的这种做法你怎么看?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
(不超过50字)(3分)
【答案】①支持这种做法,采取“实名制”的方式,令言论更具可信性,更具真实性;②支持这种做法,微博实行实名制,是责任诚信的良好开端。
③不支持这种做法,微博实行实名制,可能会导致一些人不敢说真话。
评分:内容
2分,语言表达1分(3分)
【解析】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的。
这里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谈看法合理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六、现代文阅读
1.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
一、民间的声音
关于“宁波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宁波本地话。
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
宁波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宁波本地话,但那种老宁波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
儿子还说,他的同
学和他也差不多。
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
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
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宁波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宁波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宁波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摘自宁波某论坛,有删改)
二、学者的言论
①“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
这是方
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②“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程乃珊(著名作家)
③“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④“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
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
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
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 ——敬文东(文学博士)
⑤“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
”——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研究员)(引自互联网)
【1】第一则材料中“宁波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由什么现象引发?(2分)
【答案】现象:现在很多孩子不会讲甚至听不懂宁波本地话。
(2分)
【解析】学生筛选并提取文章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理解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
此处学生概括出“现在很多孩子不会讲甚至听不懂宁波本地话”即可。
【考点】筛选原文的信息。
【2】下列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中,哪一项不符合材料原意()(5分)
孩子缺少讲宁波话的环境 B.全球化时代需要公共语言交流
C.学校教育不重视方言教学 D.宁波话比较土外地人不容易懂
【答案】C(5分)
【解析】C中“学校教育不重视方言教学”没有出现在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中。
【考点】筛选原文的信息。